攻占武漢以後,曾國藩本想停兵休整,好好經營一下湖北。再以湖北、湖南為基地,進取江西、安徽,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逼向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於是,他在10月21日上書鹹豐皇帝,提出攻占武漢後,立即東下的可慮之處有三點:一是經過從嶽州到武漢三鎮的一係列戰鬥之後,湘軍人員、武器都有很大損耗,需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休整和補充,才能鞏固和提高戰鬥力;二是太平軍雖然遭到重創,但仍有相當實力,再加上他們又得到湖北、江西廣大群眾的支持,湘軍如果孤軍深入,就有可能陷入太平軍的包圍之中;三是湖北經濟尚未恢複,不能建立糧餉基地,湘軍東進所需的糧餉仍需湖南供給。這樣一來,遠離後方,供應困難,就有可能因缺乏糧食軍餉而導致軍心不穩,前功盡棄。
應該說,在取得了幾次大的勝利之後,曾國藩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仍能保持著小心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客觀冷靜地審時度勢。但鹹豐帝卻急於求成,完全低估了太平軍的力量,拒絕接受曾國藩的意見,命他迅速東下,早日肅清江西,而將善後工作交給楊霈處理。他這一番盲人騎瞎馬的亂指揮,完全打亂了曾國藩的原訂計劃。迫使他脫離後方,銳兵輕進,孤軍深入,缺乏後援,在江西數年之內處於進退維穀的困境。
田家鎮慘勝
武昌失守,讓坐鎮天京的楊秀清又驚又氣。他立刻命令燕王秦日綱前往田家鎮布置戰守事宜,並將黃再興、石鳳魁等人鎖拿天京問罪。麵對湘軍的囂張氣焰和咄咄逼人的攻勢,秦日綱等太平軍將領決定利用長江兩岸有利地形,布置重兵防守,阻止曾國藩率軍東下。
田家鎮是一個有幾千人口的大鎮,水陸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長江北岸上的一個整體市井。與田家鎮隔江相對的半壁山,孤峰挺拔,雄峙在大江南岸。這裏是長江最險的一處隘口,江麵僅有一裏多寬,江流湍急,易守難攻,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太平軍曾在這裏擊敗清軍將領江忠源。
太平軍除了在這裏設有重兵,準備與湘軍決一死戰之外,還在田家鎮的上遊蘄州設了阻止曾國藩東下的第一道防線,派著名的年輕將領陳玉成在那裏駐守。在田家鎮,秦日綱則在半壁山層層築壘,沿江安設大炮。另外還在半壁山與田家鎮之間的江麵上橫攔鐵索六條,鐵索之下按一定距離排列幾十隻小船,船上安放槍炮,用來保護鐵索。
這樣,太平軍就把田家鎮一帶布置得宛如銅牆鐵壁一般。曾國藩要想經過半壁山、田家鎮,順江東進,那比登天還難。
時值深秋,江水碧透,驕陽燦爛,曾國藩順水揚帆率師東下。
一路無事,船行至蘄州不遠的道士灘時,曾國藩下令停船。與此同時,塔齊布率領的陸師也駐軍鐵領口,靜候待命。
曾國藩察看完地形,見陳玉成駐守的蘄州江麵戰船不多,陸軍大部分駐軍江南,似乎隨時準備援助大冶、興國兩城。於是心生一計,命令羅澤南和塔齊布各率領陸師一支,分別進攻興國和大冶兩城,引誘陳玉成派兵援助。然後,自己率領全部水師乘此機會,猛衝過蘄州。
第二天,塔齊布首先率領兵馬向興國進攻。陳玉成得報後,果然率領人馬前去增援。但行至半路,忽又聞報說羅澤南又帶兵進攻大冶,陳玉成無奈,隻得又分出人馬前去增援大冶。當陳玉成趕到興國時,塔齊布已攻下興國。陳玉成十分懊惱,又匆忙率兵趕往大冶。誰知剛到半路,就遇到從大冶潰敗下來的士兵報告說大冶已丟。陳玉成氣得兩眼冒火,隻得率部怏怏退回蘄州。
就在陳玉成離開蘄州的時候,曾國藩會合李孟群的水師共二十營約一萬人,在呼嘯呐喊聲中衝破蘄州太平軍水師防線。
下一輪的戰鬥首先在長江南岸的半壁山展開。羅澤南、塔齊布在攻克興國、大冶之後,合軍進攻半壁山。11月20日,羅澤南率兵先到半壁山下,接著,塔齊布也到了。湘軍與太平軍在半壁山下展開大戰。由於湘軍自湘潭一役以來,連打勝仗鬥誌正盛,再加上經過曾國藩的一番整頓,湘軍中所剩的大多都是不要命不怕死的亡命之徒,所以個個不思退縮,凶悍異常。而太平軍則正好相反,連吃敗仗,有一部分士兵對湘軍心存畏懼,士氣首先就矮了半截。所以剛一交起手來,太平軍雖然占盡地勢之利,但仍處於劣勢。結果,太平軍迎戰失利,退至山頂。
11月23日,太平軍又增加了新的援軍。援軍由燕王秦日綱和北王韋昌輝的弟弟韋俊親自指揮,分兩路向湘軍發起反攻。但一天苦戰之後太平軍再次敗北。這一次的失敗,太平軍不得不退至田家鎮,半壁山要隘被湘軍占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