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屢敗屢戰拚了(3)(1 / 3)

大家七手八腳為曾國藩換衣服,搓手腳,使他慢慢清醒過來。曾國藩睜開眼睛,遙望江麵滾滾的煙霧,聽著不時響起的槍炮聲,看到自己精心建起的水師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被擊毀的船隻歪歪斜斜散在江邊,情景甚是淒涼。他深感大勢已去,再難收拾,全身發冷,勝過沉在冰冷的江水裏。眼前浮現出湖南官紳對自己冷嘲熱諷的嘴臉;浮現出鹹豐皇帝對自己的怒斥。

這時,羅澤南、劉蓉等將領都圍著曾國藩,看著他呆呆癡癡的神情,不知他有何想法,也不知如何勸起。突然,曾國藩站了起來,大聲說:“給我一匹馬!”大家不明白他的意思。因為曾國藩平日是不騎馬的。自湘軍水師建起後,他更不騎馬而總是坐在最大的指揮船上。他這時剛被從江裏撈出,身體虛弱,如何能騎馬呢?“大人!抬您回營吧!”親兵以為他的船被俘獲,要乘馬回營了。

“牽馬過來!”曾國藩又一次高聲命令。

親兵不敢違命,給曾國藩牽過一匹馬。曾國藩讓人把自己扶上了馬。他跨上馬背,突然一挺腰,雙腿用力一夾,戰馬縱身奔馳而出。羅澤南、彭玉麟同時跳起,抓住馬韁。怒馬長嘯一聲,揚起前蹄,停了下來。

“曾大人,千萬想開!”彭玉麟幾乎是哀求了。

原來,曾國藩是學春秋晉國大將先軫的樣子,騎馬跑進敵營,讓太平軍把他殺死。大家扶起從馬上摔下來的曾國藩,苦苦地勸慰,方才使他打消再次自殺的念頭。

湘軍水師遭到致命打擊,留在鄱陽湖內的快船無法出湖作戰,陸師也屢受挫敗,太平軍取得了長江上遊的重大勝利。湖口戰後便乘勝反攻,水陸沿江而上,勢如破竹,連下黃梅、廣濟、蘄州、黃州,鹹豐五年正月初七日(1855年2月23日)重占漢陽城。清政府聞訊急令曾國藩回師武漢。曾接到嚴旨,隻得派胡林翼、王國才兩部及彭玉麟、李孟群水師援救武漢。然而太平軍對武漢包圍甚緊,湘軍力量單薄,加之新敗,因此未能救得武漢。二月十七日(4月3日)武昌終被太平軍攻克,湖北巡撫陶恩培被打死,湖廣總督楊霈逃走。

關於九江之敗的具體情形,曾國藩在給皇帝的兩封奏折中做了具體的闡述,它們是:《內河水師三獲勝仗折》及《水師三勝兩挫外江老營被襲文案全失自請嚴處折》。從這兩份奏折的內容看,一是曾國藩已經不再像靖港之戰以後的他那樣畏懼失敗;二是在奏折中很巧妙地交替描寫勝敗的場景,讓鹹豐帝無法對此次戰役的實際情況和失敗的嚴重程度有很好的把握。

正因為曾國藩這兩份極有水平的奏稿,所以他文中請求皇帝把他交給刑部嚴加處理的要求並未讓鹹豐帝多加重視。鹹豐帝的上諭中就明確表示了這一點:“水師銳氣過甚,由湖口駛至姑塘以上,長龍、舢板各船與外江師船隔絕,以致逆氛頓熾,兩次被賊襲營,辦理未為得手。曾國藩自出嶽州以後,與塔齊布等協力同心,掃除群醜,此時偶有小挫,尚於大局無損。曾國藩自請嚴議之處,著加恩寬免。”

至此,湘軍苦戰攻克的長江重鎮全部為太平軍重新奪取。曾國藩進退兩難,被鹹豐下旨痛罵了一頓,仍命他克日攻下九江,東下取南京。曾國藩隻好照辦。

曾國藩在戰場中“長於策略,短於指揮”,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兩次親自指揮均以失敗告終,尤其以靖港之敗與九江之敗最為深刻,而且兩次都差點讓他送了命。但是,九江之敗是發生在湘軍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取得了一係列軍事勝利之後,因此,它對曾國藩來說影響並不是特別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九江之敗卻破壞了曾國藩奪取南京的計劃。而且,自此之後,曾國藩坐困江西,他的軍事生涯也大不如前。這對他來說可謂是深刻的教訓。

塔、羅戰死

曾國藩在與太平天國軍隊長時間的對峙中,從未犯下低級錯誤,很少頭腦發熱,急不可耐,將自己的命門暴露在敵人手中——這一點是非常讓人欽佩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與其說是曾國藩會打仗,倒不如說是他具備戰爭的素質——每當危險來臨的時候,曾國藩總是變得像一條蛇一樣更警覺、更緘默、也更冷峻。雖然他有時候表現得十分焦躁,但他總是全力控製自己的情緒,盡力使自己像冰一樣冷靜,像竹子一樣堅韌。這樣的性格造就了他與他的軍隊始終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特質。敵人在這樣的對手麵前,往往會望而卻步,經常性地陷入氣餒之中,無法產生勝利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