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曾國藩苦思焦慮不得善策的時候,李鴻章悄悄地走進了曾國藩的房內。首先,他告訴曾國藩,此時入京勤王已屬空話,對皇上實際上並沒有一點好處。洋人進逼北京,並非是想對皇上不利,他們隻不過是想通過戰爭取得在華的更大利益,隻要許給他們好處,肯定自行退兵。接著又獻計曾國藩,讓他假意請奏鮑超為一介武夫,不能擔此重任。入京勤王之事,必須曾國藩、胡林翼兩人中的一個帶兵前去。而這樣的事,自己又不敢確定,因此上折請皇上定奪。這樣,從祁門到北京奏折最快也要半個月。一來一回,恭親王早已和洋人達成協議,到那時勤王一事肯定無人再提。
李鴻章短短數語,一個小小的按兵請旨的妙策,就把困惑了曾國藩幾天的難題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是的,一個月之內,恭親王奕必能和洋人談妥退兵的條件。到那時,入京勤王一事早已成為過丘之水,曾國藩一陣輕鬆。李鴻章如此輕鬆地提出了這個萬全之策,從此更受曾國藩器重。
事情果如李鴻章預料的那樣,曾國藩於10月18日上書鹹豐,請求降旨任命由誰帶兵入京。11月16日,曾國藩接到皇上聖諭說:“和議已成,鮑超、胡林翼、曾國藩均毋庸北援。”
祁門遇險
曾國藩選定祁門作為駐節之地,主要是看中它東連休寧、徽州;南達江西景德鎮,既有天然大山可以屏蔽老營,又可與浙江、江西互通聲息。然而等他到了祁門,隻見四周山勢陡峭,與外界相連的僅有那條連接休寧、景德鎮的東西官馬大道。除此之外,有一條小路勾通北麵的兩個小鎮大赤嶺、大洪嶺。另外有一條小河,河麵狹窄,隻能浮起坐兩三個人的小船,大船不能進來。這裏人煙稀少,土地貧瘠。倘若東西方向的那條大道被堵,祁門與外麵的聯係即斷,縣城則陷於絕境。看到這些曾國藩有些後悔了。但駐守祁門的事已上報朝廷,所以隻得暫時駐下。
跟隨曾國藩駐紮祁門的眾幕僚一見祁門地形,紛紛勸他離開祁門,另覓合適之地。曾國藩拒絕不聽。李鴻章也跟著到了祁門,他在祁門四周勘察了一番,也勸曾國藩,說祁門地勢形同釜底,是兵家絕地,要他遷居別處,以免將來受困。曾國藩執意不聽,一意孤行,還大罵要走的人貪生怕死。從此,再也無人敢提離開祁門的話。
1860年12月1日,當曾國藩還在為北援問題惴惴難安的時候,李秀成忽然率領二次西征軍的主力部隊進入皖南。太平軍攻破羊棧嶺進克黟縣,距離曾國藩的祁門大營僅八十裏路,中間沒有任何遮阻。這時曾國藩身邊隻有三千防兵,情形十分危急。曾國藩大驚之下,急忙調鮑超前來援救。
幾天之後,援軍未見蹤跡,曾國藩自料難逃活命。這才後悔沒聽李鴻章等人的話,以至鑄成今日大錯。於是寫好遺書,交待了一些後事,祁門大營的紙上談兵的軍機參讚們,舞文弄墨的書記文案們,以及計賬算數的小吏們,此刻也都驚慌失措,亂成一團。有些膽小怕死的人瞞著曾國藩,偷偷從外麵買來幾條小舟,將自己的行李物品都收拾好,一包一包地都放在船上,單等著曾國藩兵敗以後逃命。曾國藩見狀,恨不得將那些蠱惑軍心的人都抓來殺死,然而他冷靜地一思考,覺得那樣做隻能使人心更散。於是心生一計,欲擒故縱,貼出一份告示。告示上說對願意離開祁門的人,可以發給工資和路費,決不強留。等祁門之險過後,願意回來的仍可回來,曾國藩將以誠相待,不計前嫌。這一招果然奏效。那些準備走的幕僚反而不好意思走了,又偷偷地把船上的東西搬回。就這樣,曾國藩表麵裝作很平靜的樣子,與眾幕僚提心吊膽地苦苦支撐。
不久,鮑超率部來援,將李秀成擊敗。李秀成一戰失利之後,隨即撤兵南下,曾國藩又一次死裏逃生。
這一場驚險過後,曾國藩稍微穩定下來,便找導致這場祁門之災的罪魁禍首——李元度算賬。
李元度是曾國藩最早的幕僚之一,在曾國藩幾次處於最困難的時期,甚至一些老朋友都要離開他的時候,李元度始終不渝與曾國藩同甘共苦地過了六七年的艱苦歲月。對這些,曾國藩曾經很感激李元度,甚至有“三不忘”之說:即靖港慘敗後對曾國藩細心慰護;九江慘敗後率領平江勇護衛水師保護大營;樟樹鎮慘敗後,獨立支撐到援軍趕到。因此,李元度無論對曾國藩還是對湘軍,都起過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