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緊逼太平軍(4)(2 / 2)

但李元度擅長文學卻不擅帶兵,對部下更是任人唯親,一味放縱,他所領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強。隻是,由於曾國藩對他心存感激,徇情袒護,所以李元度才一再得以重用。

這次曾國藩進軍皖中,仍保奏他為徽寧池太廣道。讓其帶兵駐守徽州,為自己把守祁門的門戶,從中足見曾國藩對他的重用。但曾國藩也深知他不會帶兵打仗的底細。因此,駐守徽州之前曾一再告誡他,遇到太平軍攻城,隻可固守,絕不可出城迎戰。但李元度卻將曾國藩的告誡視如兒戲,根本不放在心上。當李世賢率太平軍進攻徽州城時,他輕率出城迎戰,後來見湘軍情勢不妙,又率先逃跑,至使全軍奔潰,徽州失守,危及祁門。李元度逃走之後,又不及時返回大營,而在浙江、江西邊境猶豫徘徊,數月不歸。最後其回到大營之後,也不束身待罪,反而理直氣壯地向糧台索要欠餉。等到餉銀拿到手,李元度一言不發,徑自率兵回湖南去了。

李元度這種目無軍紀的行為使曾國藩大為惱怒,同時又無比失望,決心參劾李元度。誰知參劾李元度的折子還沒擬好,知情的幕僚和文武參佐們紛紛進來為他說情,說曾國藩這樣做太絕情絕義,不顧前情了,其中李鴻章的反對尤為激烈指責曾國藩忘恩負義。如果一意孤行參了李元度,會讓湘軍全軍將士寒心,但曾國藩為了表現自己不徇私情、賞罰嚴明,對眾人的求情一律不允,堅持不讓步。李鴻章見自己求情不下,又遭曾國藩訓斥,隨即告辭,離開曾國藩的幕府揚長而去。

其實李鴻章早就不想在祁門呆下去了,他是個機敏異常的人,從剛到祁門的那時候起,他就知道駐紮此地是一個絕大的軍事錯誤。這次太平軍圍困祁門就是個很好的證明。另外他也清楚地看到,太平軍絕不會甘心這次的失敗,倘若再來一次包圍堵截,祁門一定會被連鍋端。李鴻章有自己的一番遠大抱負。他隻能依靠老師同上青雲,而不願與老師共存亡。現在正給了他一個離開祁門的絕好時機。因此,李鴻章趁機溜掉。

果然,沒過多久,太平軍又分三路向祁門攻來。曾國藩四麵楚歌,再一次陷於驚恐之中。可惜這次太平軍主將黃文金在與鮑超、左宗棠軍激戰時不幸負傷,隻得退回皖南。然而,渡過這次危機不久,又發生了更為嚴重的情況。先是李世賢從江西婺源向左宗棠部展開進攻,1861年3月又擊敗王開琳部,迫使湘軍退回景德鎮。與此同時,劉官芳等人又進攻出入祁門的交通孔道曆口,距曾國藩大營僅二十裏路。曾國藩又一次驚慌失措,急忙派兵增援。劉官芳退軍,曾國藩剛想出一口氣。江西方麵又傳來噩耗,李世賢攻破景德鎮,兵鋒直指祁門。曾國藩文報不通,餉道中斷,內外隔絕,又一次瀕臨絕境。此時他隻得移駐休寧,並派兵攻打徽州城,企圖從這裏打開一條能往浙江的糧道,以求死裏逃生。然而此時湘軍已亂,不聽指揮,根本無法組織起攻勢。接著,太平軍又跟蹤而至追到休寧。曾國藩無奈,隻得又退回祁門。此時,曾國藩再一次到了絕望的頂點,再次寫好遺書安排後事,準備應付最壞的情況發生。他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稱這次境遇與幾年前湖口慘敗的情形相仿。

恰在此時,李世賢在樂平與左宗棠交戰失利,於是放棄景德鎮,東走浙江。湘軍的糧道恢複,曾國藩再一次逃了活命。這一次對曾國藩的打擊很大。從此之後,無論多麼重要的戰事,曾國藩再也不肯親臨戰場督戰指揮了。

自兵駐祁門以來,曾國藩沒過上一天安穩日子,時時感到危機四伏,無日不在驚濤駭浪中度過。因此,自進攻徽州潰敗之後,他再也不敢逞英雄,硬充好漢在祁門待下去了,乘左宗棠樂門取勝,軍情稍有好轉之機,立刻順坡下驢,趕緊離開祁門這一險地。後來移駐東流,把大營設在靠江岸停泊的大船上,由水師護衛,曾國藩才放下心來喘口粗氣,再不用過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