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太平天國走上末路(1)(2 / 3)

太平軍守安慶,其策略在於守險不守陴。安慶之險在集賢關,因此太平軍便將重兵都投入到了集賢關,以阻止迫近安慶的湘軍。曾國荃則采用長壕法對付太平軍,即在安慶城的城牆之下挖了兩條很深很寬的壕溝,湘軍居於兩壕的中間,內壕的作用是圍攻安慶,外壕的作用是抵抗增援的太平軍,曾國荃也因此被人們稱作“曾鐵桶”。當時,安慶城內的一萬多名太平軍已被四萬湘軍圍困了一年的時間。湘軍在城外挖了三道長壕,使城內太平軍很難從包圍中突破出去,城外太平軍也很難衝到城內增援城內部隊。陳玉成雖然在菱湖築壘十八座,又派了一千多士兵到城內幫助防衛,還向城內送去糧食,一時間把安慶的局勢穩定住了。但由於從各地前來增援太平軍的部隊,包括從天京來援的洪仁、林紹璋部,從蕪湖來援的黃文金部和撚軍,從廬江來援的吳如孝部,都在掛車河、練潭一帶遭到了湘軍多隆阿等部的狙擊,無法會合陳玉成部。陳玉成在集賢關內孤軍奮戰,對曾國荃的圍軍根本無能為力。

湘軍從鹹豐九年底太湖之役吸取了經驗,這次所采取的方法依然是圍城打援。曾國藩一而再,再而三地教給曾國荃一個個圍城竅訣,教他必須恪守“堅靜”二字。他說:“凡軍行太速,氣太銳,其中必有不整不齊之處,唯有一‘靜’字可以勝之,不出隊,不喊呐,槍炮不能命中者不許亂放一聲。”他囑咐兩兄弟要在拚命堅守上既達成共識,又通力合作。他還對戰事進行了一般性的概括總結,說:“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如此次安慶之守,壕深而牆堅,穩靜而不懈,此人力也;其是否不致以一蟻潰堤,以一蠅玷圭,則天事也。”就在這個時候,曾、胡既布置多隆阿部在桐城一線對於東麵來的林紹璋援軍繼續狙擊,又從長江南岸調來鮑超部對於西麵來的陳玉成援軍進行狙擊,還派胡達軒三營、成大吉七營分別進駐石牌和集賢關外,拖住太平軍的後腿。他們的目的是要將安慶奪回來,而行動方向卻是對太平軍援軍的有生力量進行打擊和削弱。這個圍城打援的戰略,最初是胡林翼在太湖之役中提出的。他說:“用兵之道,全軍為上,得地次之。今日戰功,破賊為大,複城鎮為下。古之圍者,必四麵無敵;又兵法,十則圍之。若我兵困於一隅,賊必以弱者居守,而旁軼橫擾,乘我於不及之地,此危道也。然不圍城,則無以致賊而求戰。”這一策略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它不但使湘軍在太湖之役中取得了勝利,也使湘軍最後在爭奪安慶這場戰鬥中取得了勝利。

當曾國藩聽到五月初一日“殺三壘真正悍賊千餘人”的消息時,他立即判斷說,陳玉成部必會因此而氣勢大衰,並說:“平日或克一大城、獲一大捷,尚不能殺許多真賊,真可喜也。”他特別注意劉林,認為這個人英勇善戰,並因為尊敬他的為人,稱他為先生,“愛其人,故稱翁”。並對曾國荃等人囑咐說,不要讓劉林這人跑掉了。劉林被俘獲後,楊嶽斌將他肢解,並割下首級送到安慶城下示眾。劉林部覆滅後不久,集賢關內的八千多名太平軍,也因孤立無援,先後在戰場中喪了命。至7月,安慶城外所有的太平軍據點都被消滅了。

陳玉成部因為多隆河在掛車河的狙擊,無法援助城內的太平軍,隻得與洪仁玕、林紹璋、吳如孝、黃文金、楊輔清等率領的四萬多名太平軍,從湖北蘄州繞道過去,經宿鬆、石牌,於七月十五日再次向集賢關發動進攻。這時,安慶城內很長時間缺少糧食,但太平軍戰士還是列隊西門上,遙遙地呼應著增援部隊。陳玉成率部苦戰了好幾天,抱草填壕,雖血肉橫飛,仍然不停止衝鋒活動;城內饑憊之卒,幾乎連舉刀槍的力氣都沒有了,還奮勇殺出。可惜最終還是無法越過湘軍的深溝高壘,不能會師。八月初一湘軍轟倒北門城牆,蜂擁而入,城內到處都有人在屠殺、搶劫。

陳玉成等遙見城內火光衝天,又帶領部下進行了兩次衝鋒,卻都失敗了,方引軍西去。多隆河則揮軍追擊,一路攻殺,使陳玉成的軍隊多數潰散,不複成軍,太平天國的一支主力部隊就此覆滅。湘軍水陸配合,趁勢攻占了安徽大部地區,迅速向東推進,直指天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