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激情燃燒的歲月(3)(1 / 3)

華星風波發生在2000年初,5年之後,18個創始人的職務發生了更大的變化。有人做了副總裁,有人做了總監,有人還是經理,也有人還是專家。5年之後,有人在阿裏巴巴,有人在淘寶,有人在雅虎中國,有人在杭州,有人在北京,有人在美國,見麵成了一種奢望。

共患難過才懂得珍惜,華星風波發生之後,類似的風波再也沒有發生過。18個創始人之間的政治鬥爭也得以避免。5年之後,這18人雖然見麵已經很難,但每年他們都要聚一次,一起吃頓飯、聊聊天、敘敘舊。

這真是一支經得起考驗的團隊,曆經風雨的洗禮更懂得團結的可貴。共同奮鬥是一種緣分,多年之後當馬雲再次想起這次風波時,顯得無比欣慰。

7.全球跑馬圈地

以全球為界,馬雲有著遠大的抱負和國際化的視野。國際競爭有什麼可怕,馬雲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阿裏巴巴的模式,更相信他們的團隊有著這樣的能力。

舞盒為強者而設,隻要你願意,全世界到處都是戰場。但是爾必須首先成為強者,才能仗劍天涯;而成為強者的第一步,就是擁有強者的心態!

馬雲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有勇氣,但不貿進,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1999年10月之前,阿裏巴巴一直在“閉門造車”,馬雲躲著媒體還來不及。他不想讓媒體報道,不想讓外國人把阿裏巴巴歸類為“一個中國人辦的三流公司”;後來,在高盛投資阿裏巴巴的天使基金到位,並解了捉襟見肘的“燃眉之急”後,馬雲立刻高調喊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不打甲A,直接進世界杯!

這個口號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天方夜譚。

對企業而言,全球化意味著什麼?要成為國際化的企業又該做些什麼呢?馬雲說:“絕不是說請幾個外國打工仔或者你在海外建幾個工廠就進入全球化了,你要做很多工作的。”

是的,成功屬於有準備的人。對一個創業型企業而言,單單讓黃頭發、藍眼睛的西方人承認你的“合格企業公民”身份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馬雲自稱,他是“跑遍全球的營銷機器”。披上戰袍,

“主帥”馬雲帶著“阿裏隊”雄赳赳、氣昂昂地出征了,開始了全球跑馬圈地的豪情之旅。

第一站:香港。

早在1999年7月,阿裏巴巴香港控股公司就已經成立,而且香港也是阿裏巴巴公司總部。不過,這裏我們要注意了:總部不代表是“總司令部”。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一開始創業馬雲就對十八羅漢說過:“你們隻能當連長、排長,團級以上的幹部我要另請高明。”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香港總部一成立,馬雲果然聘請了一大批或是MBA、或是“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級別的高級人才坐鎮香港總部,自己留在杭州“遙控”指揮。

這一次,馬雲跑到香港不是視察,而是去“布道”:宣傳電子商務,宣傳B2B。在香港的一場記者招待會上,馬雲這個來自內地的老板開始接受挑戰了。一個土耳其記者問:“馬先生,阿裏巴巴應該屬於土耳其的,怎麼跑到中國來了?”

馬雲回答:“這句話至少有20幾個國家說過,不過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阿裏巴巴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它是屬於全世界的!”

這裏有一點我們要提及,當時馬雲把總部定在香港,一方麵是考慮香港、內地同屬華夏,將來名揚全球時,也可以向全世界說:這是中國人創辦的公司,一個讓全世界驕傲的公司;另一方麵,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香港是世界自由港,金融、資本國際化程度之高甚至是很多歐美城市無法比擬的。

所以,馬雲選擇一個總部也不是輕率就拍板的:既有愛國主義情結,又有國際化視角。

簡單地講,馬雲的思路是全球視角,民族情調。另外,除了香港之外,阿裏巴巴在美國矽穀設立了研發中心,在英國倫敦還設有分公司。

歐洲之旅第一站:倫敦。

也許馬雲的長相天生就給人一種娛樂的感覺,也許素有“歐洲貴族”之稱的英國人是被歐洲大陸上的鄰國們譏諷“保守”、“呆板”慣了,怒氣無處發泄,正想找個黃皮膚、黑頭發的亞洲人“試水”一下——偏偏這個時候馬雲來了。

第一次抵達英國倫敦,馬雲就和BBC(英國廣播公司)狠狠地PK(Player Killing,對決)了一下。

當時,阿裏巴巴公關部意外地收到BBC的邀請函,隨即興奮地報告給老板馬雲:下午BBC要采訪您!而且,BBC的人給了馬雲兩個“善意”的提醒:第一,是錄播,不是直播;第二,有5個預定好的題目,請馬先生仔細準備一下。

“鐵嘴”馬雲是教師出身,上台是從來不準備草稿的。他告訴BBC的人說:沒關係,我不用看。

采訪時間定在下午6點15分,到了下午3點的時候,BBC又發來一個傳真:請馬先生一定要仔細地看看5個預定的題目。

下午6點,馬雲進了BBC的演播大廳,主持人又拿出那5個題目,再次“叮囑”馬雲:馬先生,一定要仔細準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