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打造淡定的心靈(1 / 3)

不要讓嫉妒擾亂內心

人性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情緒,叫嫉妒。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嫉妒是一種負麵情緒,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離縮短時,所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情緒體驗。它有明顯的敵意甚至會產生攻擊詆毀行為,不但危害他人,給人際關係造成極大的障礙,最終還會損傷自身。地位相似,年齡相仿,經曆相近的人之間容易發生嫉妒。有人說,嫉妒是心靈的地獄。確實如此,愛嫉妒的人總是拿別人的優點來折磨自己。別人年輕漂亮讓他嫉妒,別人風度瀟灑讓他嫉妒,別人有才學讓他嫉妒,別人富有讓他嫉妒,別人的家境好讓他嫉妒……

這種種嫉妒其實是一種自卑的反彈。因別人靚麗而讓你黯然失色,因別人強大而讓你感到忐忑不安,因別人的萬事亨通而讓你自憤窩囊,因別人的滋潤而讓你自慚形穢……總之,比來比去,別人總是具備高人一等、勝人一籌、順人幾分、靚人幾成的優勢。這讓你非常有“缺乏感”,由此嫉妒便會擾亂你的想法、感覺和生活。它會引起嫉妒這種強烈的負麵情緒,讓你被嫉妒糾纏,並不斷強化和持久化這種情緒。

其實大可不必為那些雞腸小事分心奪誌、擾亂方寸!假如一個人一生都在關注或嫉妒別人,而忘了自己如何努力,那才是人生的一大悲哀!嫉妒害己又害人。從自身來講,嫉妒傷身,嫉妒使人把時光用在阻礙和限製別人上,而不是潛心於自我的開發。就他人而言,嫉妒者的流言、惡語、陷害、阻撓、拆台、造謠等,往往對被嫉妒者造成惡劣的後果。

從前有一個人,他有一位非常富有的鄰居,因此他非常嫉妒,他的鄰居越是高興,他越是不高興;他的鄰居的生活過得越好,他越是不痛快;每天都盼望他的鄰居能夠倒黴,或盼望鄰居家著火,期盼鄰居家遭搶劫,或盼望鄰居得什麼不治之症,但是每當他看到鄰居時,鄰居總是活得好好的,並且微笑著和他打招呼,這時他的心裏就更加不舒服,恨不得給鄰居家放一把火,把鄰居燒死,那心裏才痛快呢,但又怕償還人命。就這樣,他每天折磨自己,身體日漸消瘦,越是這樣他越能感到鄰居過得越來越好,胸中就猶如堵了一塊石頭,吃不下也睡不著。終於有一天他忍受不了嫉妒的心理,他決定給他的鄰居製造點晦氣,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裏買了一個花圈,偷偷地給鄰居家送去。當他走到鄰居家門口時,聽到裏麵有人在哭,此時鄰居正好從屋裏走出來,看到他送來一個花圈,忙說:“這麼快就過來了,謝謝!謝謝!”原來鄰居的父親剛剛去世。這人臉一陣紅一陣白,本來要報複一下鄰居,沒想到送的花圈正是時候,真是事與願違呀!此人以後依然活在嫉妒的地獄中,飽受折磨直到死去,而他的鄰居還是快樂地生活著。如此愚蠢的嫉妒心終究還是害了他自己。

正如巴爾紮克所說:“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為痛苦,因為別人的幸福和自己的不幸,都將使他痛苦萬分。”比較你和別人擁有的事物會讓你變得很悲哀。當你有輛更漂亮的車或有份更好的工作時,這種類型的比較能滿足你的虛榮心,讓你自我感覺良好,但這隻是暫時的,因為這種心態最終會讓你去留意那些比你擁有更多的人。到了那時,你就不會再感覺良好了。再冷靜的人,再理性的人,一旦陷入嫉妒的境地那就是萬劫不複了。而他們無一不是以各種名義為自己的嫉妒尋找合法性,到最後總是害人害己。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位老農飼養著一隻山羊和一頭驢子。主人總是給驢子喂充足的飼料,常常誇驢子能幹,而山羊隻有青草和一點飼料。山羊於是非常嫉妒驢子,它想怎麼樣能讓驢子失寵呢,那除非是驢子不能幫主人幹活了,於是便對驢子說:“你一會兒要推磨,一會兒又要馱沉重的貨物,十分辛苦,不如裝病,摔倒在地上,便可以得到休息。”驢子聽從了山羊的勸告,摔得遍體鱗傷,爬不起來了。主人請來醫生為驢子治療。醫生說要將山羊的心肺熬湯做藥給驢子喝,才可以治好。於是,主人馬上殺掉山羊去為驢子治病。山羊悲慘的命運是那顆愚蠢的嫉妒心所致,真是咎由自取,它不但害得驢子遍體鱗傷,還賠上了自己的性命。這就是嫉妒心的可怕,嫉妒讓人完全無法控製自己的內心,它會像一朵烏雲一樣越聚越多,你的世界便一片黑暗。當你審判別人下地獄的時候,你就生活在一種地獄心態裏。

培根在《論嫉妒》裏寫道:“《聖經》曾告訴我們,魔鬼所以要趁著黑夜到麥地裏去種上稗子,就是因為他嫉妒別人的豐收啊!嫉妒這種心理會像野草一樣瘋狂蔓延,根本不受理智控製。而且更可怕的是,已經受著嫉妒煎熬的人,他努力想做的,並不是試圖控製這種嫉妒,而是相反,努力地要去破壞,對別人橫加指責,抬高自己,貶損他人。

嫉妒破壞友誼,是友誼的蛀蟲;嫉妒會貽害自己的心靈;嫉妒是健康的隱患,嚴重了會造成疾病;嫉妒會損害團結,給他人帶來損失和痛苦,甚至會導致道德的墮落。所以也有人說,一個人一旦陷入嫉妒的境地,那他就變成“為嫉妒而嫉妒”了。越是痛苦越是糾纏其中不想自拔,直至被完全吞噬。克服這種嫉妒先從心態做起,打造淡定的心靈讓你獲得內在的情緒自由,並讓你更放鬆更積極。這種灑脫的心態在拒絕或克服嫉妒上是最重要的。當你知道這世上機會有很多時,便沒什麼好嫉妒的了。人生是條路,漫長而曲折,每當你發現自己又被嫉妒糾纏上時,記得要調整心態,讓“嫉妒”化為“力量”,讓它為自己美好的未來服務,那又何嚐不是一件幸事呢?

憤怒會讓心失去判斷

憤怒是一種情緒,來自於外在的刺激與自我認知之間的矛盾,不會憑空消失。憤怒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感受過的,有的人頃刻之間能讓自己憤怒的情緒得到有效的舒緩,有的人則會大發雷霆,甚至失去理性。顯然有的人懂得管理這種情緒,有的人則由於憤怒讓心失去了判斷。前者能夠控製住自己的情緒,冷靜地處理所麵臨的問題,而後者則動輒憤怒,不計一切後果。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動怒。如何控製很重要,有人將人們那些一觸而發的爆發性情緒比做是圈在牢籠中的猛虎,一旦放出去危害是難以估量的。所以那些淡定的高手總是能夠克製自己的情緒,讓籠中猛虎溫順而服帖。這就說明了憤怒的情緒若處理不好,會有許多負麵影響,除了讓自己不開心,在生活中也容易得罪別人,使人際關係變差。也會導致工作不順利,甚至職位不保丟掉飯碗。此外,憤怒也會帶來身體上的負麵效應,如失眠、胃痛、傷肝等等。清人傅山說過:憤怒達到沸騰時,就很難克製住,非“天下大勇者”不能做到。可見憤怒不但讓心迷失,也會讓身體不適。讓心靈淡定起來,遠離憤怒等負麵情緒。

漢初名臣張良,字子房,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青年時期的張良外出求學,他遇見了這樣一件事。一天,他外出走到一座橋上遇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在那裏坐著,見張良走過來,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然後衝著張良大聲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後愣了一下,很生氣,本想發怒,因為看對方是位老人家,就強忍著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這時老人又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撿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來給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後什麼都沒說,笑著離去了。一會兒的工夫他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導,是有前途的人。”於是約張良幾天後再見麵。他後來教導張良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張良每次都是虛心學習,老人非常滿意,認為他是個成大事的人才,不久後這個老人將《太公兵法》傳與張良,使張良不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帶兵打仗都是漢朝不可多得的良臣。

正是因為淡定的氣質,讓張良克製住了憤怒的情緒,表現了一位成大事者應有的修養,正是這種修養讓他經受住了老人的考驗,才學到了許多人生智慧。這提醒我們,容易憤怒,不能克製自己的情緒也是做人的一大誤區,是一種心理病毒。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經曆,明知自己不該發怒,但就是控製不住自己。若你是一個欲成大事者,你就應該注意,力戒讓憤怒情緒從你的身上衝出來。因為發泄怒氣是冷卻怒火最糟糕的方式,發作時常會給情緒火上添油,結果隻是更加憤怒,或使憤怒的情緒更加延長。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很可能誤了大事。

富蘭克林說:“任何人發怒多是有理由的,隻是很少是叫人信服的理由。”充滿怒火的人心中充斥著一些沒有理性的思想,有時完全失去判斷對錯的能力,在怒火已經點燃的情況下,認為當務之急就是發泄自己的怒火,是誰惹到自己就找誰報仇。這樣的想法一出現很難再被壓製下去,一時衝動下可能會做出令自己遺憾終生的事。不論在電視上還是報紙上,我們經常聽到看到許多這樣的事,說某人因為什麼,實在是氣不過,憤怒之下殺了別人,事後接受采訪時,多數人都痛哭流涕,後悔不已,但已經不能改變什麼了。當你問起他們最初生氣的理由時,其實都可以理解,但是由於有些人缺乏情緒控製能力,一生氣就進入憤怒狀態,往往就釀成慘劇。

不但現實中存在這些事,曆史上也有好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人隻有壓下怒火,不傷和氣,才能成功,而憑著一時憤怒失去了判斷力,結果隻能鑄成大錯。在亂世三國時期,關雲長失守荊州,敗走麥城被殺,此事激怒劉備,劉備發誓要為自己的兄弟報仇雪恨。於是起兵攻打東吳,趙雲勸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宜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中原……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諸葛亮也上表諫止曰:“臣這等切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鬥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後,把表扔於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怒火已經讓劉備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就連軍師的話也隻當耳旁風了,劉備是不攻打東吳難平心中的憤怒,於是執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憤怒讓劉備捂住了自己的耳朵,眾臣之諫皆不聽,也不思其後果,對當前的形勢失去了判斷,或許他都不需要這種判斷,他隻想到兩個字——報仇,最後損失慘重,實在是因小失大。

人有七情六欲,在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時,難免情緒激動、憤怒,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和心理反應,可以理解。但這種不良的情緒不可放縱,因為它可能使我們喪失冷靜和理智。憤怒會讓人顯得小氣,不會管理情緒的人會讓別人沒有安全感,因此,丟下憤怒吧,它不能幫助你解決任何問題。倘若一個人能夠製怒,既不對別人,也不對自己發脾氣,那麼,他必然能夠不惹禍端、不受幹擾地一路走好。

中國古語講:“小不忍則亂大謀。”欲成大事者要學會控製自己憤怒的情緒,時時提醒自己,有意識地減少自己情緒的波動。千萬別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喜怒無常,因為消除憤怒能從更廣闊、更現實的視角來看問題。改變那些不良情緒,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容易接受別人和被人接受、性格隨和的人。這樣你才越來越受周圍人的歡迎。心越來越淡定,人生就會越來越光明。

憎恨讓心路越來越窄

當我們走向社會時,難免與別人產生摩擦誤會,甚至仇恨,聰明的人會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愚笨的人總會把簡單的事情無限擴張、誇大。因為聰明的人會一切向前看,即使有怨恨的心理也是思想上一掠而過的灑脫,而愚笨的人卻總是徘徊在怨恨裏,整日裏愁容滿麵、悲傷煩惱無限……不要讓仇恨裝滿我們的心,那樣我們就會少一份障礙,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否則,我們將永遠被擋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直到被打倒。憎恨一個人,會讓你失去原本應該屬於你的機會,恨意就像是一個敵人一樣,不但是外在的敵人,也是內在的敵人,對我們有害無利。恨別人,對被恨的人來說一點傷害也不會有,但是對於恨的人來說,則傷了自己。 一個人應該往遠處看,不應隻顧低頭看自己腳下的一片小天地。

飽含憎恨的人往往都是一些生性軟弱的人,他們隻會恨天恨地,怨爹怨娘。當趕不上生活這趟快車而不走運的時候,他們會恨;當未晉升或者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晉升後,他們會恨;當作出的努力和犧牲不被人重視的時候,他們也會恨;怨上司無德無智,怨友人見利忘親。怨時事不給他們機遇,使他們的能力無處發揮。眾怨交錯,群恨彙集,他們就在恨中虛度這一生,到死還在恨社會的不公。就像心理學家說的那樣:如果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懷有一顆恨之心,就會感到委屈,怨氣衝天,厭惡生活中的一切和周圍的人和事,結果變得毫無進取之心,最終隻能委靡不振,從而一事無成。就是因為憎恨讓你的心路越來越窄。

懷著恨的人,往往對任何人都有不滿情緒。他會不由自主地感覺到別人都在排擠他欺辱他。他會把別人無意間的過失看做一種對他的挑釁。憎恨的心讓他把自己每一次無處發泄的恨都強加在世人身上。許多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2009年11月23日夜,北京大興發生的李磊連殺6人的案子不但震動了全北京,還震動了全中國。更令人吃驚的是李磊殺的人正是他的父母,妹妹、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在外人眼裏,李磊曾經的家庭近乎完美——他父母雙全、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子,家裏曾拿到600萬元左右的拆遷補償款,買了五六套村裏建的回遷房,他還辦著一個餐飲企業,還開上了新買的私家車,是什麼讓他放著這樣讓人羨慕的生活不過,竟然對自己最親的人下此毒手呢?是憎恨。

李磊在接受采訪時說殺害6名至愛親人的起因竟然是“我在家裏很受氣,從小父母管我很嚴,妹妹和爸媽一個鼻孔出氣,結婚後媳婦也這樣,看不起我,這個家沒人認可我、尊重我,我恨這些人。”就因為這一個長期的“恨”字,釀成了人間悲劇,深深地震撼了我們的靈魂。有時我們會有這樣的經曆,白天發生了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心裏很別扭,如果你能夠放下不去想它,慢慢心也會開闊了,但是越想心事越重,最後怎麼都解不開,慢慢產生了恨意,憎恨會帶來什麼後果,如果不是李磊的真實案例可能我們許多人還意識不到它的可怕,它就像惡魔一樣藏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一旦爬出來後果不堪設想。

忘記憎恨,才能心理平衡、解放自己。畢竟一切曾經的怨恨也都隨著時光的流逝遠了、淡了。沉浸在不愉快的日子裏,仇恨都會攪擾、啃噬我的心靈,令人鬱鬱寡歡、痛苦不堪。麵對怨恨你要學會淡定,這樣你自然懂得寬恕,那責怪、憤怒、憎恨就沒有了。淡定讓你的心路變寬,它是消除怨恨、責怪、憤怒的良藥。 “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痛苦不堪,那又是何苦呢?總是懷恨在心的人,輕則自我折磨,重則就可能導致瘋狂的報複了,瘋狂的結果是自我毀滅。憎恨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寬恕是心靈的解脫。想在人生的大路上越走越寬,必須學會控製自己的憎恨情緒,這是人經曆成長的重要一課。成大事的人深明此理,不論麵對的是誰,都能克服憎恨情緒,他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小李是一家公司的業務員,兩年下來工作業績很不錯,他的經理對他頗有好感,覺得他是個可塑之材。一天,公司聯係上了一家大客戶,經理派了小李去接待客戶。沒想到出發那天路上嚴重堵車,小李緊趕慢趕可還是遲到了,客戶以這個理由給公司打電話,把業務給推了。小李了解到,其實客戶早就與另一家公司有了接觸,並且已經定下了那家公司,約了小李就是要說這件事。雖然失去客戶的責任不在小李,但任他如何解釋,經理最後還是不由分說地把責任歸咎於小李,扣了他三個月的獎金不說,還鬧了個全公司通報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