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傷害過你的人
在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親人的撫育嗬護,老師的教誨,朋友們的幫助,這些都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動力。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但是過於享受這樣的溫室環境會使我們缺少人生的磨煉。隻有經曆大自然的風吹日曬,雹打霜欺,才能強壯身軀,培育抗禦困難的機能,具備適應環境的能力,鍛煉自己生存發展的本事。當人走上社會,他會麵臨許多磨難,這些磨難正是溫室裏成長的人所需要的,人往往在困難麵前會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勇氣,經曆磨難後,我們會變得更加堅韌,更耐風雨。
當受到別人的傷害時,不要對此懷恨在心,這同樣也是一種磨煉,是對自己品質意誌的一種錘煉,是對自己承受能力的一種逆境培養,可以使自己堅強起來。受傷也是一種人生經曆,雖然痛苦,但可以讓自己更加堅強。雖然被傷害,但依然要感謝傷害過你的人,因為,是他們,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生活的真相,是他們,教會了我們如何成長,是他們,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不要去恨他們,要感謝他們,感謝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人,用一顆淡定的心去感謝。當你真的做到了忘掉恨,而去感謝,說明你經受住了生活的磨煉,說明你成熟了。
南非民族英雄曼德拉因領導反對白人的種族隔離政策的運動,而被捕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押在一座荒涼的大西洋小島上長達27年之久。在關押期間,他們對年事已高的曼德拉進行了殘酷的虐待,因曼德拉是要犯,有三名看守專門負責看守他,而這三名看守對他都極不友好,總是找機會虐待他,叫他每天清晨到采石場,然後被解開腳鐐,下到一個很大的石灰岩礦場,用尖鎬和鐵鍬掘石灰石。有時還叫他下海做工,在冰冷的海水裏撈取海帶。曼德拉在這27年的牢獄生活中,經曆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與折磨。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曼德拉在1990年出獄並於1994年當選為總統,他在慶典會上不僅熱情致辭歡迎來賓、各國政要,還向人們特別介紹了三位特殊的客人,那就是他在被關押期間看守他的那三名原看守。曼德拉說,令他最高興的是他們三人也能到場參加慶典。年邁的曼德拉還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三位原看守致敬,他的這一舉動使這個盛大熱烈的慶典一片寂靜。此舉讓人震驚,人們都驚訝地看著他。後來曼德拉談及此事,他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牢獄的環境中經曆了磨難,也磨煉了性格,讓自己變得堅韌,才得以活下來。漫長的牢獄歲月,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受到的苦難與痛苦,如何給自己以激勵。在談及出獄那天的心情時,他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曼德拉告訴我們感謝曾經傷害過你的人,他使你堅強起來,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在人生中會遇到兩種人:一種人是幫助你的人,另一種人是傷害你的人。對於幫助你的人要懷有感恩之心,對於傷害你的人同樣要懷有感謝之情。有些傷害是刻骨銘心的,是體無完膚的。這種傷害如雷貫頂讓你找不到東南西北,讓你覺得暗無天日,但當你沒被一棍打死,憑著自己的那點“堅強”還苟延殘喘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勝利了。在現實生活中,你的進步和成熟是在與別人的較量中逐步積累的。人最難的是戰勝自我。如果沒有別人傷害的推動和激勵,難免怠惰,難免放縱,甚至於平庸,從而降低追求目標,缺乏積極進取的勇氣。
林肯在競選總統前夕,他在參議院演說時,遭到一個參議員的羞辱,那個參議員說:“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自己是個鞋匠的兒子。” “我非常感謝你使我記起了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記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總統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做得那樣好。” 參議院陷入了一片沉默。 他轉過頭來對那個參議員說:“據我所知,我的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過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修好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我的父親學會了做鞋子的技術。”然後,他又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對參議院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我一定盡可能地幫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 說到這裏,所有的嘲笑都化做了真誠的掌聲。 有人問林肯為何在當選總統後不除掉反對自己的政敵,他回答:“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我才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謹慎行事,要堅持不懈,保持大腦清醒。否則他們就會有可乘之機。” 林肯告訴我們要感謝曾經傷害過你的人,他們使你變得睿智。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我們要謝謝他們,因為他們的傷害才讓我們有了今天的成就。
為什麼你會受到傷害?為什麼他會傷你如此之深?為什麼在傷害來臨的時候你毫無防備? 受到傷害後,你會很冷靜地思考,你會想事情的來龍去脈,你會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樣讓你變得更成熟老練,當更大的困難出現在你麵前,你也能淡定處之。不要怕別人對你的打擊傷害,挫折苦難也是人生的寶貴財富,處理得當有可能轉化成你前進的動力,旋轉的陀螺不倒嘛。與狼共舞,你才能學到真本領,增長才智,鍛煉成才。
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我們要謝謝他們,因為他們的傷害才讓我們學會了什麼是堅強。無論經曆過何種煎熬,隻要你挺過來了,你就獲得了一筆別人無法相比的人生財富——寶貴的人生經驗。當你受到傷害曾一度一蹶不振時,你會感到世界末日的來臨。但當你終於重新站起來時,你會突然感覺到風雨之後的彩虹是如此的絢麗。敞開心扉,麵對自己,麵對世界,頓覺眼前是金光大道。傷害又算得了什麼?
每天做點善事
人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獨自的生活規律,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沒有群體意識,不能融個性於共性之中,就很難順利地度過一生。《周易》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看來做善事算是一件幸福之事,過去人們常說要行善積德,一個人做善事後不單是有好的福報,而且就直接的當事人來說,做了好事心裏會有很多愉悅的因子,而這是一個人快樂和長壽的一種善因。同時如果一個人在做善事的同時,也能夠提高他的心性,就可能使自己得到靈性的升華,精神世界得到了滿足。
可能你會說:“每天做一件善事不可能,哪有那麼多時間去做呢?”孔子言:善事手下,善人前後。為老人掀一把門簾,做一次盲人的眼睛,扶起摔倒的孩童,這些舉手之勞不就是善事嗎?做這些並不是要得到別人的肯定,而是在不自覺中自發地去做的,可能我們並沒有幫上別人多大忙,都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給我們帶來的卻是心靈上的愉悅。我們會堅持下去的。每天,請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善事,讓周圍的人享受到你的勞動、你的時間和你的快樂吧,這樣你也就找到了一條最好的路,使自己的生活充滿健康向上的精神。
河北青縣15歲少年呂希慶8年背同學上學的故事感動無數人,他幫助殘疾同學劉曉時剛剛7歲,那時劉曉9歲,因為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失去行走能力了。劉曉每天上學、放學都要靠媽媽接送。一天,學校提前下課,而劉曉媽媽還沒來,天又下起了雨。班裏的同學都走光了,呂希慶沒有回家,他陪伴著劉曉。看劉曉焦急的樣子,呂希慶說:“要不我背你回家吧。”
到劉曉家有幾裏路,呂希慶背著比他大兩歲、重許多的劉曉艱難地在雨中泥濘的土路上行走……正準備到學校去接孩子的劉曉父母,在家門口見呂希慶背回了劉曉,感動得直掉淚。後來,劉曉的腿病情加重,幾次大的手術後也沒有好轉,連慢慢挪動也不能了。呂希慶就成了劉曉的“腿”,劉曉想去哪裏,呂希慶就背他到哪裏。呂希慶每天要幫劉曉做好多事:交作業、打水、爬樓梯上二樓多媒體教室,下課的時候,背他上廁所,或者背著他到校園裏與同學們一起活動。就這樣呂希慶做了劉曉8年的“腿”。如果我們每個人能每天做點小善事,那你一定是快樂的。就像呂希慶一樣,他雖然很辛苦但是他說自己內心非常充實,這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河北省五四青年,這個孩子用默默無言的善舉詮釋了善良的真諦。全國許多善人解囊相助,一位企業家願意資助他上學的所有費用,直到讀完大學。
作為個體的人在偌大的世界麵前是如此的渺小,人的心靈往往容易受傷害,特別是孩子更是如此。成人對社會上的爾虞我詐的現象痛心疾首,很多人被人際關係搞得焦頭爛額。呂希慶的事跡就像一陣春風,拂過人們的心靈,人間真情就是如此。善有善報,既是中華民族的一句古訓,也是做人的準則之一;既是中華民族德之大成,亦是德在生活中的具體化。人人都明白與人為善所涵蓋的人生哲理,但要真正做到與人為善其實並不容易。
李強下崗後,在市場上租了個攤位,做起了水產品的買賣,由於不善經營,生意冷冷清清。而旁邊攤位上張亮的生意卻是熱火朝天,張亮一邊忙著賣鯉魚一邊又稱著弄好的魷魚,這情形讓李強既羨慕又妒忌。他很納悶張亮近期的生意怎會越來越好呢?晚上收攤的時候李強問道:“自己的生意還忙不過來,你怎麼還有心情照料別人的生意?”張亮笑了笑,說道:“這是我自己的生意。”“啊?”李強頗為驚訝。“沒錯!確實是我的生意。”
原來一位一把年紀的外省老人曾要在李強的攤位上賣魷魚,李強怕影響生意,不顧對方苦苦哀求,凶神惡煞地把他趕走了。張亮見狀,主動讓外省老人把魷魚擺放在自己的攤位上銷售。外省老人的魷魚泡發得非常好,價格也不貴,魷魚的銷量很是驚人。增添了新品種,顧客日漸增多,雙方互利互惠,生意十分興隆。
“裝什麼高尚,不也是別有用心!”李強想,嘲笑地對張亮說:“現在你不是也把他趕跑了嗎?”張亮說:“不是我趕走了他,是老人年歲已高,回家鄉養老了,不再做生意了。” “那你也就能紅火這幾天。”看見所剩無幾的魷魚李強說。“哈哈,紅火的生意剛開始,老人為了感謝我幫他,臨走之前,把如何泡發魷魚的技巧教給了我。”看到李強驚愕的樣子,張亮又說道:“其實這事還真要感謝你。” 李強不解地問道:“謝什麼?”張亮認真地說:“要不是當初你一攆二轟,讓他無處落腳,我怎能有今日生意的興隆呢?” 李強聽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不能與人為善讓他與貴人失之交臂,心裏又氣又恨。而張亮做了一件小小的善事換來了長久紅火的生意。與人路寬則與己路寬。傷害他人無異於自掘陷阱,傷害的人愈多,人生道路上的障礙就愈多,積土成山,最終將堵死自我發展的坦途。
做善事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一種快樂,因為你將不再是行屍走肉般的存在,你的生活擁有了更高的目標,你為社會奉獻你自己。當你真誠地做善事的時候,你同樣會得到回應。現實仿佛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會對你笑。你看到自己和從前不同,就能夠從中感到振奮和動力。你美在內心,這種愉悅的心情別人也來與你分享。
人們常說:“做好事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事卻難。”有些善舉雖然平凡普通,但貴在堅持。
如果大家都形成習慣,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不和諧因素就會越來越少,社會進步就會越來越大,那我們的生活豈不是越來越幸福?多一分愛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善良,多一分同情,與人為善,人生的天空就會變得燦爛明媚,人生的道路就會變得平坦筆直。如果大家都能與人為善,多做善事,人心變得淡定,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用知識充實心靈
淡定的心是需要修煉的,它是知識的積累、社會百科的融合。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反思、總結、歸納,吸收其中的精華,這就是修煉身心的過程。知識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充實,可以陶冶情操,親近自然,提高對人生意義的認識,還可以調節情緒,增加信心和能力。我們通過書籍等傳播知識的工具與中外成功者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吸收學習他們的方法和思想,來充實自己,我們對人生就會多一層理解。學習也許不會成功,但不學習萬萬不能成功。
知識改變命運,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誰能掌握更多的知識,誰的見識越多,誰就越可能成功。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用知識武裝自己,知識是人類最好的補藥。它可以讓人的心靈純淨,讓人變得聰明,讓人自信,讓人有豐富的內涵,高爾基說:“每一本書就是一個小小的階梯,你每讀一本書,就上了一個階梯,遠離了人的動物本性。” 現代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內心的空虛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知識的匱乏,知識是無限的,在追尋無窮的知識的道路上,乘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在麵對人類智慧的結晶時,我們需要探索者的高調。
康熙帝很小的時候就愛讀書。讀書時間每天竟達10小時之多。青年時,經、史、子、集便滾瓜爛熟。他成年以後,在治理國家的實踐中,知道了自然科學的重要,便苦學起自然科學來。他親自召見外國傳教士中懂得自然科學的徐日升、張誠、白進、安多等人,請他們輪流到內廷養心殿講學。量法、測算、天文、曆法、數學、物理許多方麵他都很感興趣, 康熙帝虛懷若穀,認真學習,甚至還親自演算,一絲不苟。就連外出巡視,也邀請張誠等人隨行,每天工作空閑的時候,到處講學。康熙帝還向朝中許多有學問的人請教,使自己的學問更精更深,特別是在自然科學方麵更有造詣。他還接受數學家陳厚耀的建議,編纂了一本集當時數學之大成的百科全書《數理精蘊》。長年累月的學習使康熙帝見多識廣,天文地理、詩詞歌賦、軍事兵法無一不知,所以康熙帝在執政期間無論遇見什麼事都不驚慌,他的文治武功開創了一代盛世,成為千古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