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曆史的選擇(11)(2 / 2)

正當秦軍在前線浴血廝殺時,長安也發生了動亂。

隨著戰事的發展,後秦的滅亡似乎成了必然事件。姚泓試圖把全國軍隊調回關中,與晉軍展開最後一戰,這樣反而促成了齊公姚恢的叛亂。姚恢的駐地在雍州北部地區,負責抵禦胡夏軍和涼州軍的南下,接到詔令後,姚恢高舉“清君側”大旗,率兵南下。

令人不解的是,姚恢沒找姚泓的麻煩,反而直逼潼關而來。姚紹派姚讚等人經過一番苦戰,最終斬殺姚恢,但自身軍力也受到極大削弱。

姚恢一死,姚紹又把精力轉向了檀道濟,派姚讚屯守黃河,想切斷晉軍的後路。檀道濟針鋒相對,把姚讚的部隊全推下河喂魚。姚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再次出兵九原(今內蒙古南部地區),和上兩次一樣,這支部隊的使命也是打劫對方軍糧。

檀道濟孤軍深入,況連續征戰,部隊減員嚴重,最怕的就是被包餃子。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姚紹揪住檀道濟這條小辮子,拚命往後拽。檀道濟一麵抵住潼關守軍的壓力,一麵令沈林子穩住後方。沈林子毫不含糊,第三次擊敗秦軍,姚恰、姚魔蠡、唐小芳等一幹大將全部戰死。

軍情傳到潼關,把姚紹氣得吐血而亡,臨死前把潼關防務交給了姚讚。

姚恢造反把姚泓嚇得不輕,而姚紹等人一死,後秦幾無可用之將。姚泓不得不向北魏求援,派使者向拓跋嗣借兵。既然自己擺不平,讓鄰居幫幫忙又有何不可?

巧的是,劉裕也在派使者前往平城。秦魏國土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隨著戰線迅速推進,晉軍進入魏國的地盤也無法避免,上次劉裕照會拓跋嗣,是借河南;這次則要借山西。

拓跋嗣對秦晉相爭,一直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觀望態度。而秦晉兩國使者的到達,就仿佛你在看電影,熒幕上的某主角挨槍子兒了伸出手向你求助一樣。拓跋嗣幹脆把兩家使者喊到一塊兒,給他們開了場辯論會。

秦國使者:關中本來就是我家的祖產,是你們晉國沒事找事!

晉國使者:放屁!當年湣帝西遷,正是把長安作為陪都,那時候姚弋仲老羌子還是個娃娃呢!

......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拓跋嗣聽得心煩,就去問大臣們到底該幫誰。

有人說秦魏時代聯姻,出於道義,應該幫姚泓;也有人顧忌劉裕會惱羞成怒,掉頭攻打魏國。這時,一個叫崔浩(請大家記住此人,拓跋燾能統一中國北方,與此人的戰略謀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被後人稱為南北朝第一位軍事謀略家)的官員站起來說:“姚泓才能低下,關中一定會易主,救不如不救。如今柔然在北部邊境襲擾不斷,如果我們南下攻晉,就會被柔然所乘;但北上亦不可取,王仲德在青州屯集重兵,很有可能北進中原,直驅平城。最好的辦法是借道劉裕,然後斷其歸路,隻要擊敗劉裕這隻甕中鱉,關中也必為我所得,此乃一石二鳥之計!”

崔浩之計,不可謂不毒,可惜拓跋嗣隻采納了一部分,派司徒長孫嵩防備王仲德;同時派冀州刺史阿薄幹率軍十萬駐紮黃河北岸,時刻監視晉軍動向。

姚讚才幹雖然不及姚紹,卻也給檀道濟帶來了相當大的麻煩,無計可施的檀道濟隻好向王鎮惡求助。兩人合力攻了大半天,取得的戰果也不少,可就是無法進入潼關一步。這下王鎮惡也傻眼了,和檀道濟商議一番後,決定向主帥劉裕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