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曆史的選擇(12)(1 / 2)

北魏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而拓跋嗣誰的忙都不幫。這樣一來,就形成三國混戰的局麵。接到王鎮惡兩人的求援信,劉裕心裏十分焦急,於是乘船進入黃河,想去前線觀察形勢。不料晉軍沒見到,魏軍倒是一大批。

拓跋嗣敏銳地發現了劉裕的動靜,嚴令魏軍對黃河北岸進行密集式防守,數千騎兵在岸上沿河向西,和劉裕的水師遙遙相對。當時風大浪急,不時有船隻飄向北岸,然後被魏軍穿成刺蝟。南岸的士兵見狀,就用百餘丈的鐵索拴住戰船,拚命往回拉。

北岸的巨大威脅,使劉裕的援助行動成了泡影,於是,劉裕決定先幹掉北岸的魏軍。相比於上次的滑台之戰,劉裕這次明顯有底氣得多,是你拓跋嗣先找事的,怪不得別人。

但是有個問題,劉裕必須得解決:如何應對北魏的重甲騎兵。“重甲騎兵”這個詞,光聽著就夠嚇人的。事實上,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日久,他們逐漸把騎兵戰術發展到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重甲騎兵應運而生。

一般的騎兵作戰,隻需士兵穿戴鎧甲,馬匹則沒有任何防護。這種騎兵有很大弱點,萬一戰馬受傷,上麵的騎兵就會變成步兵,這種半道出家的“步兵”可不具備一般步兵的戰鬥力,身著厚厚的盔甲(騎兵盔甲比步兵要重得多),行動力受阻;而且軍事素養也不高(對步兵的戰術不了解)。所以,要麼在馬上做騎兵,要麼下地見閻王。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某些聰明人就想了:為什麼不給戰馬也穿上盔甲呢?恭喜這些人,終於想到症結之所在了。於是乎,經過無數次實戰演練,重甲騎兵呼之欲出。這種戰馬全身具甲,前有“馬簾”,防護戰馬正麵;脖子上有“雞頸”,另有“當胸”、“馬身甲”等等,簡直武裝到了牙齒。

僅護甲本身就達40Kg!如果加上士兵的體重,一匹戰馬的負重近100Kg!如此高的負重,一般的戰馬根本就不堪忍受,所以,能披上護甲的戰馬,必然是百裏挑一的良馬。好在北魏有的是馬,原材料不用愁。(古代戰馬比現代馬匹強悍得多,物競天擇,不合格的戰馬早就被殺了吃肉了,這與現代那些在草原上悠閑漫步,偶爾馱著幾個遊人到處逛的馬匹絕對沒法比)

北魏有的是馬,劉裕也有的是辦法。接下來,他發明了一種聞名世界的大陣:卻月陣。這種大陣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軍事史上,都牢牢占據著一席之地。(事實上,劉裕各兵種聯合作戰的戰術思想同赫連勃勃的運動戰一起,成為中國古代軍事的代表流派)

下麵描述一下卻月陣的組成。首先是戰車若幹乘,劉裕先將一百輛戰車運上岸,呈弧形散開,遠遠望去,頗似一彎缺月(這正是“卻月陣”的來曆)。每輛戰車上部署七名持杖士兵,共計七百人。

北魏士兵哪見過這種陣勢,都好奇地望著劉裕排兵布陣。趁對麵發愣的工夫,劉裕在陣前豎起一杆白色羽旗,水中的朱超石接到信號,迅速率領兩千人上岸,朱超石帶著幾樣家夥:小弓、勁弩、大錘、長輧(一種用長矟臨時組裝的輕車,可惜作者沒能找到圖樣)。

晉軍上岸後,分成一百組,每組二十人,迅速上戰車;與此同時,戰車放下盾牌,準備作戰。

大陣擺好,魏軍主帥阿薄幹這才反應過來,於是發瘋似的撲來,魏將長孫嵩也率軍三萬重甲騎兵馳援。

麵對敵軍的瘋狂反撲,朱超石不慌不忙地命士兵們用小弓射擊。弓箭打在重甲上,箭頭紛紛掉落。長孫嵩自以為晉軍毫無招架之力,於是更加勇猛地率軍向前。

當魏軍距大陣僅有十數米時,朱超石拿出了一件令魏軍肝膽欲裂的武器:勁弩。這比先前小弓的威力高了好幾個數量級,魏軍躲避不及,紛紛墜馬。衝到陣前的少數騎兵即將麵對另一種武器:長輧。

晉軍把長輧拆為數段,每段三尺到四尺,架在特製的底座上,用鐵錘敲擊(有點類似於釘釘子)。一輧出去,往往“貫穿三四人”。經過三輪打擊,魏軍能活下來的不到十分之一,迎接這十分之一的,將是晉軍的“盾牆”,以及盾牌空隙間伸出來的長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