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曆史的選擇(13)(1 / 2)

後秦雖然完蛋了,但劉裕能不能保住這一大片地方還得另說。對關中虎視眈眈的不僅有拓跋嗣,還有赫連勃勃。赫連勃勃之所以沒動手,想法和拓跋嗣一樣:劉裕肯定待不長,隻要晉軍一滾蛋,胡夏軍立馬就能接管關洛。

劉裕可不這麼想,大軍出來一趟不容易,怎麼也得撈點油水吧!所謂油水,就是以長安為根據地,四處擴大戰果,最好能打下涼州,然後把北魏徹底孤立,這樣一來,全國一統就指日可待了。

但是,一件事打亂了劉裕的計劃:劉穆之病逝。

要說劉穆之死得真不是時候,劉裕能全身心地撲到戰事上,還得依靠劉穆之的丞相之才。劉穆之一死,朝中再也沒人挑大梁,把國事交給那群誇誇其談的士大夫們?這幫人打仗不行,玩政治的水平卻是第一流的,劉裕那是一百個不放心。於是,劉裕暫時把國事交給徐羨之打理,遙控他和朝中貴族勢力作鬥爭。

而此時遠征軍也開始軍心浮動,大家聽說要永遠留在這裏吃沙子,都準備撂挑子不幹了。事情鬧到劉裕那裏,得!啥也別說了,收拾鋪蓋走人吧。

但辛辛苦苦打下來的長安也不能拱手送人啊!劉裕經過一番斟酌,寫出了長安留守人員名單:桂陽王劉義真都督雍、梁、秦三州軍事;參軍王修為長史;王鎮惡為司馬,兼任馮翊太守;沈田子、毛德祖同為中軍參軍,沈田子兼任始平太守,毛德祖兼任秦州刺史、天水太守;傅弘之為雍州治中從事史(又名治中,州刺史的副手)

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官職中,官銜最高的是桂陽王劉義真,而劉義真才十二歲,甚至連辨明是非的能力都不具備,劉裕也沒指望小兒子能幹什麼,隻要留在關中,代表劉裕本人足矣。劉裕真正擔心的是下麵一幹文臣武將。

王家世居關中,深受百姓愛戴,王鎮惡踹開劉義真自立山頭也非難事,這一點,傅弘之和沈田子不止一次提醒劉裕。劉裕麵露憂色,對他倆說:“劉義真年幼,不能負統帥之責,遇到大事還得靠你們這些股肱之臣。對於王鎮惡,我早有安排。關中尚有一萬精銳,如果王鎮惡不老實,你們就以朝廷的名義除掉他!”

既然知道劉義真“不能負統帥之責”,為什麼還要讓他屍位素餐?對此,劉裕也是一肚子苦水,天下遲早是劉家的,不管留下誰,劉裕都不放心。而劉家的孩子裏,年紀最大的劉義符才十三歲,且正負責山東軍事。劉義隆和劉義真同歲,都為十三歲。沒辦法,孩子,你就替老爹鎮守關中吧!(看來晚婚晚育在那時並不適用啊!劉裕都是五十三歲的老頭子了,兒子們卻沒一個成年的,如果稍稍學學司馬炎,也不至於讓小娃娃上戰場)

為防止赫連勃勃算計長安,劉裕拉下老臉,與赫連勃勃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請他多多關照劉義真。臨了,還拉著劉義真的小手,讓他叫叔叔。(兄弟?!赫連勃勃連老丈人都敢黑,難道會在乎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小娃娃嗎?)

安排好長安布防後,劉裕就匆匆回去了。但有一點令他萬萬始料不及,那就是關中眾將的關係。沈田子和傅弘之向劉裕打小報告,說明這三人關係並不融洽,即使王鎮惡不反,也會處境危險。

劉裕剛一走,關中地區再次風起雲湧。秦雍的百姓迫於赫連勃勃的強大威脅,紛紛湧入北魏,前後共達一萬多戶。拓跋嗣於是在雍州南部設郡,派去太守,後來又攻下洛陽,將洛陽作為南雍州治所。

赫連勃勃目送劉裕絕塵而去,心花怒放地問謀士王買德:“朕要取得關中,卿發表下意見吧?”王買德回答道:“陛下英明神武,臣沒有意見,建議倒是有幾條:劉裕倉促南歸,無非是搞篡權奪位的陰謀,無暇顧及關中,這正是上天相助啊!青泥、上洛(商洛)是南北交通的樞紐,應當首先派軍攻取;繼而攻取潼關,切斷晉軍東歸之路;然後再圖長安!”

這幾條建議,正中赫連勃勃下懷,於是,赫連勃勃命赫連璝率軍逼近渭陽(今陝西西安北)。沈田子帶兵抵抗一番後,率軍退回城堡。沈田子身處前線,一些事情可能來不及向王鎮惡通報,況且兩人是平級關係(一個司馬一個參軍),沈田子也沒有義務稟告王鎮惡。

這就惹惱了不明軍情的王鎮惡,王鎮惡派人斥責沈田子逡巡不前,貽誤戰機。沈田子不得已做了縮頭烏龜,心裏正窩著一肚子火,見王鎮惡派人興師問罪,頓時火了!你王鎮惡站著說話不腰疼,有本事你和胡夏軍幹一架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