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人生也許是一個悖論:越是想構建完美的人生,人生的缺憾越多。建構知識也是一個悖論:學習的知識越多,越感到自己無知識。事不能至,心總往之;能力所限,不達所願。《天鑒》之心願在於求得大家之斧正。我會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不辜負各位的希望和關心。祝大家幸福安康!
2012年4月18日在上海《天鑒》研討會上的發言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下午好!
我愉快地接受了研討會主辦單位對我的邀請,我要感謝主辦單位為我提供一個向上海專家學者學習的機會,感謝大家光臨指導。
上海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上海已成為現代化、國際化、時尚化的大都市,是我國的貿易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上海沃土孕育了豐厚的中國現代文化,上海的文學藝術是我國文學藝術花園內的一朵奇葩,藝術人才濟濟,作品爭奇鬥豔,人文文學、大眾文學、紀實文學三駕馬車並駕齊驅,對我國的文學藝術始終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人所做的特殊事是山崩。《天鑒》是一個常人的所思所行,它不會有語出驚人的效果。但《天鑒》出版發行後,還是受到了社會的關注、讀者的青睞、專家的關心。我要借此機會感謝社會、感謝讀者、感謝專家們。
我在書中表達的是追求政治關懷走向人文情懷、思維活性走向行為活力、完整學習走向完美人生。我在長期履行領導職責過程中,比較注重加強自身的人文修養,一切從人出發,以人為主體來實現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思維的惰性會導致語言的蒼白、行為的蒼涼,最終導致人的墮落。我注重思維訓練,注重研究探索,包括學習、生活、工作的思維訓練和實踐探索。我和大家一樣,不可能有完美的人生,但始終在追求著完美的人生,這就需要在追求的過程中完整的學習和實踐,所以我珍愛各個領域的知識,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常識,也包括哲學、藝術、軍事、醫學等知識。
感謝你們帶著一種社會責任和對我的熱忱關懷,對《天鑒》進行評說。你們對《天鑒》的寫作背景、作者心路曆程、作品的主要內容和文體形式進行了客觀的、全麵的、深刻的剖析。你們的肯定是對我的激勵,你們的批評是對我的鞭策。我以隨思、隨行、隨緣、隨筆的形式,記錄了我人生一個階段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感悟,也許有的是區區小事,雜思奇想,有的是不合時宜,過於理想。但我所堅守的真白還是:現實與未來的統一,務實與理想的統一,實踐與探索的統一,繼承性與批判性的統一,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也許正是這樣的思考和實踐,《天鑒》才會引起不同階層讀者的關注。
羅崇敏演講集在上海《天鑒》研討會上的發言我在整理書稿時發現,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團體領導,在決策的瞬間都是感性的,並非理性的,但在決策前的研究卻是理性的,決策後的實施往往是理性、感性兼容的。正因為這樣,我在書中有很多突發奇想,或許稱思維火花,或許稱寫作靈感。表麵上看,這些內容沒有內在的嚴密的邏輯。但正是這種“不嚴密”,也許會有“革而不震”的效果。我喜歡聽漏洞百出的真話,不願意聽滴水不漏的假話;我願意做上下難懂的真人,不願意做左右逢源的假人。這樣才可能在傳承中批判,在批判中創新。這也許是《天鑒》承載的一種社會責任和曆史重托。
各位專家、學者在發言中給予本書充分肯定,並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充分表達了大家客觀、真誠、深刻的情懷和見解。感謝你們,我會繼續努力,不負你們的期望。
謝謝大家!
2009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