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2)(1 / 3)

也許不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人,能夠體會得到中國人的心酸。民族的自尊和自負,民族的自卑和自賤,多少年以來,而且還將不知多少年地左右著我們的情緒、觀念、自我定位、心態和生態。在別的國家眼裏,中國人真是難以理解。一方麵,對戰敗國抱著“以德報怨”的寬宏大量,將大批侵略軍優先用軍艦送返日本,隻對極少數戰犯提出起訴,放棄巨額戰爭賠款;另一方麵,又為對方老是以怨報德、忘恩負義而激忿,什麼參拜靖國神社、拒不公開認罪、篡改曆史教科書、釣魚台島糾紛、極端右派分子的言論和表演、電腦軟件《提督的決斷》的官司……,每次都引起一番新仇舊恨。一方麵,大量回憶和描寫抗日戰爭的出版物、影視作品,大屠殺紀念館,慰安婦的控訴,民間索賠,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慘痛的過去;另一方麵,卻多少表現得有些“餛飩挑子一頭熱”地跟日本套近乎,發誓要和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國人的感情是複雜的,——-對廣島和長崎的原爆居然惺惺相惜;聽到美國大兵強奸日本少女,心裏頭又象鄰村的二妞教洋鬼子糟蹋了一樣不好受;滿心信任和稱讚日本商品的同時,打心眼兒裏嘲笑蔑視它們的製造者:“小日本做的!”

學者餘英時曾用一個詞形容中國人對美國的民族感情,叫"羨憎交織"。其實,這個詞用來形容對日本人的態度更為確切。美國太遙遠了。美國不管它有多好和有多壞,總不至於讓中國人牽腸掛肚或是金瘡迸裂。而日本就可以很輕易地做到,它就在你的隔壁,動不動就能讓你既驚且懼,既慕又歎,既恨還愛。你說不清他們到底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是親戚還是宿敵,是謙卑還是驕狂,是聰明還是蠢笨,是刻板還是滑頭,是戰爭還是和平。

說起對美國的"羨憎交織",其實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日本。日本打遍天下幾無敵手,最終敗在美國人手上。二次大戰後,占領軍統帥麥克阿瑟主導了對整個日本社會的結構性改造,使日本得以迅速修複戰爭創傷,成為"坐二望一"的世界經濟強國。美國是日本的最大的克星,又是最大的救星,是主人、恩師又是競爭對手,不由得它不對之"羨憎交織"。"日本可以說不",就是這種情結的最好注解。

當電視裏麵出現,西方七大工業國領袖濟濟一堂,規劃著世界的經濟版圖和秩序時,一個頭發梳得油光發亮、個頭比其他人矮去一大截的日本首相也忝列其中,我們總不免要多打量他幾眼,——用所謂"羨憎交織"的目光。我們不會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德國人、意大利人,更談不上英國人、法國人、加拿大人,當然也不會這樣去看美國人。曆史上美國對中國是有恩的,談不上有什麼過不去的"仇"。美國從來沒有侵占、分割過中國的領土,相反卻在抗戰中給予中國最大的援助。中國軍隊在韓戰和越戰中與美軍交過手,韓戰可以說是打了個平手,而越戰卻是美國輸了。有人說,韓戰中中國誌願軍的被俘人員數十萬,而美軍隻有上萬,中方死傷數字也大大超過美方,怎麼好意思稱作"平手"呢?平手的意思,不是雙方兵力消耗的相等,而是看戰爭的結果。韓戰的結果是回到戰前的起點,參戰四方以原有的"三八線"為停火分界。連美國將軍也承認,板門店談判是美國第一次,在結束一場沒有打贏的戰爭的協議上簽字。

我一愣。我繼續看下去。

軸心國與盟國不是單憑正義來劃分的

首先,我們看看被征服的國家,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這兩個國家都是二次大戰的戰敗國,長期遭到異國軍隊的占領,成了亡國奴。國土被分割,巨額的戰爭賠款,工業設施被摧毀、劫掠殆盡,重要城市大都化為廢墟。但它們都是戰後經濟成長最迅速的工業國家,而今在世界經濟舞台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盡管它們仍被排斥在聯合國安理會常務理事之外,一直未能進入"五強",其實力足以排進前三名卻是世所公認的。這兩個國家自然資源並不豐富,尤其日本,國土狹小,人口密集,幾乎毫無資源可言。而日本的鋼鐵年出口量,長期超過除美國外七個工業強國的總和。日本還是聯合國的第二經濟支助國,通俗點說,就是聯合國的二老板。而且錢還出得不含糊,不象大老板美國那樣總是拖欠大量款項,搞得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