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出發啦
○ 主編 米女芽衣
八十年前的那個時代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代,那年人類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那一刻足夠成為人類二十五萬年曆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1961年4月12日,隨著東方一號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冉冉升空,尤裏·加加林帶著人類探索宇宙的願望進入太空,雖然隻有短短1小時48分,但是卻極大地鼓舞了世界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人類也就此進入了對自己的家鄉——太陽係的探索之中。
太空中沒有庇護著我們的天使和神祇,基金會深知於此,為了趕上腳步,走在科學與探索的前沿。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越來越多的外太空異常的發現和國際趨勢的推動下,基金會展現出了對群星濃厚的興趣,並開始製定一係列太空計劃,密涅瓦計劃、遊隼計劃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直至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後,SCP基金會便開始在月球建立區域,並開始做長期探索宇宙的工作,目標越來越遠,步伐越來越大,在這期間基金會發現了許多異常,也收容了許多異常。
在得知人類並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種族,異常也不僅僅存在於地球這顆平平無奇的星球上後,基金會便開始做起了更遠的打算。太空競賽結束後,基金會便聯係世界各地的太空聯合機構,著手於建立起一個能夠監測整個太陽係的網絡,此外基金會也開始向太陽係外的目標進發。二十一世紀初,這些工作都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雖然進展緩慢,但無論如何我們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不過,隨著21世紀20年代的到來,世界變了——接踵而至的戰爭、暴露於常態下的異常武器走私生意讓基金會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維持麵紗協議是否仍然是優先級。基金會最終意識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充當一回人類的引航人,向著美好的未來前進,畢竟在這麼一顆行星上,隨時都有可能出現K級情景毀滅整個人類文明。
監督者議會思考了數年之久,最終決定基金會將以半公開的形式登上曆史的舞台,於是乎,基金會的科研前台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在常態社會中擴散開來。至此基金會致力於探索更加遼闊的宇宙空間,人類的發射活動正以指數倍增長。
近些年,由於日益擴大的戰爭以及各國間的政治性太空競賽,發射活動一度受到影響,不過總體趨勢仍是向外發展的,很難想象未來五十年,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太陽係會變成什麼樣、人類文明會變成什麼樣!
在此刊彙編期間,基金會前台組織太空中心計劃的遠征-7型跨星係長程運載火箭升空,它載著七名基金會宇航員前往距離地球204光年外的婁宿二雙星係統係執行任務,調查異常爆發事件。在此祝他們一路順風,完成任務平安歸來!
在此向為基金會航天航空軍事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士兵、宇航員、科研工作者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最美好的前途進發。
婁宿二雙星係統爆發事件
○ 趙啟航 承龍 米女芽衣 基金會天文學部
AREA-CN-62u0026SITE-CN-23聯合觀察站
恒星名稱 星等 絕對星等 赤經 赤緯 光譜類型 距離 視差
白羊座γ1 4.50(B-V:-0.03) 0.52 1h53m31.8s +19°17u002737.7\" A1p-Si 204.36光年 0.01596
白羊座γ2 4.60(B-V:-0.03) 0.62 1h53m31.9s +19°17u002745.2\" 1831~2035年觀察數據同上年同上 204.36光年 0.01596
月麵設施觀測站於2035年8月觀察到白羊座γ2亮度激增,肉眼可見,並在亮度激增的大約三十分內,設置於SITE-CN-23的中微子檢測器檢測出了持續的中微子流,康德計數器讀數也出現異常波動,人類活動區域的太空站、衛星等均遭到宇宙射線不同程度的影響,白羊座γ2的亮度激增持續了約十五天,據推測已坍縮為暈族大質量致密天體,仍環繞於白羊座γ1附近,由於白羊座γ2質量大幅度減小,婁宿二雙星係統的軌道將會縮小,最終會導致白羊座γ2與白羊座γ1相撞。除此之外,白羊座γ2的爆發導致其拋射出可觀測麵積約為2000AU的高休謨團狀塵埃物質飄散於宇宙空間中,預計300年後撞擊奧爾特雲,殘餘的塵埃物質極有可能太陽係所處的位置引發“CK”級末日情景,悲觀估計這些高休謨區域將覆蓋太陽係大部分區域,並會持續存在數年時間直至其完全掠過太陽係,目前人類沒有任何有效的對應措施,在三百年內離開太陽係為唯一做法。
根據1972年至-2031年間采集到的數據表明,白羊座γ2之前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沒有超新星爆發的可能。目前可以肯定白羊座γ2的爆發絕不是自然原因導致,而是與該星域內潛在的高休謨區域有所聯係,遠征-7型調查團隊將抵達該星域,在高休謨地帶進行調查,收集數據,研究是否有地外文明介入的可能。
深空漫遊者——“遠征”型運載火箭平台
遠征-7型是基金會於月球設施以及其附屬站點於2038年建立的跨星係運載火箭,此次發射任務的目標是為了探索距離地球204.36光年外的婁宿二雙星係統,並探索其異常爆發事件,七名宇航員組成的先驅者隊伍於2041年7月16日升空,預計抵達時間2043年1月,目前這支探索隊伍已安全抵達距離地球59.6光年的婁宿一並環繞婁宿一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勘測活動,一顆未被觀察到的岩石行星被發現,為了紀念“遠征-7”啟航一周年,這顆新的岩石行星以“遠征”型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命名。
遠征型運載火箭誕生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初用於向太陽係小行星帶外發射衛星、空間站、補給物資以及一些大型設備,是基金會地外站點的頂梁柱,你幾乎可以在每次密涅瓦發射計劃下看到遠征型運載火箭的蹤跡。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隨著基金會航天技術與超光速旅行技術的逐步發展,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始著手於對遠征型運載火箭的改進工作,並於2004年5月研製出第一台可以間接達到宇宙第三速度的運載平台,其被命名為“漫遊者計劃”,既後來的遠征-4型多功能運載火箭。
遠征-4型使用固體燃料和核動力兩套推進方案,在固體燃料燃燒殆盡後,燃料罐將從主體拋射,此時需要宇航員對運載火箭推進器進行操作,將通過人工或其搭載的航天飛船的機械臂將已經準備好的核燃料送入反應室,隨後才能啟用核動力推進,在沒有外界引力因素的影響下,遠征-4型的最大速度約為光速的千分之一,其速度仍有上升的空間。不過遠征-4型的缺點也顯而易見,一是核動力引擎的預備時間較長,且因為技術原因,難以實現自動化,因此遠征-4必須搭載3~4名技術人員;二是當核動力推進時,受引力影響較大,在推進時也無法調整火箭的姿態,經常性地需要走走停停調整姿態和航向,這樣會大程度減少火箭的壽命。
此後齊奧爾科夫斯基基於遠征-4型火箭展開對矢量核動力推進器及其噴口開始研究,計劃運用於最新的遠征-5火箭中,不過最終齊奧爾科夫斯基本人最終否決了以核動力推進作為推進器的方案,原因很簡單,人類的承受力是有極限的。
核動力飛船的速度很快,但要有過程,遠征-4型完全可以在7個小時內加速到最大速度,但是這意味著飛船乘員將要承受令人難以想象的加速度,然後被壓成一灘肉泥,因此遠征-4的加速過程很緩和,需要將近1~2個月才能夠加速到最大速度;未經訓練的普通人隻能承受6G的加速度,經過訓練的宇航員大概可以承受10G的加速度但也承受不了多久,持續地承受如此大的加速度隻會對人體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傷,因此,為了能讓未來的人們能夠進行舒適的太空旅行,齊奧爾科夫斯基開始尋找合適的推進方案。
朗式空間扭曲引擎是個不錯的方案,在月球設施經過幾次實驗後,朗式空間扭曲引擎作為正式方案安裝於遠征-5、遠征-6跨星係長程運載火箭上,2020年被大規模生產並使用,基金會也由此進入了對深空探索的黃金時期;不過朗式空間扭曲引擎也以其高故障率著稱,為了不影響星際空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2035年後SCP基金會及其它使用該型運載火箭的前台公司開始減少對遠征-5\/-6型火箭的使用。
遠征-7型在吸取前兩型的教訓後,開始使用較為穩定的空間類異常作為生產工藝的一環製造相隔1普朗克標準長度的致密金屬氫板,用於分離低於真空零點能的能量,使用這些能量可以讓火箭表麵可以扭曲空間,讓空間在火箭表麵滑行,該技術尚不成熟,“速度”略遜色於遊隼計劃中可以加速時間區域的“時間連續槽”飛船,但相比之下運征-7更為穩定,是進行長期太空探索的不二之選。
VSS-33,白羊座的“牧羊人”
此次遠征-7型發射任務所搭載的航天飛船是由包括太空中心計劃等十餘個航天公司聯合研製的VSS-33“牧羊人號”,研製該型號飛船的目的是為了打造一台既能夠讓宇航員、太空技術工人、研究人員能夠在惡劣深空環境下進行長期工作,也能進行星際航行的工作平台,使航天飛船在抵禦高劑量輻射和高現實扭曲異常的同時,也需要為七名宇航員提供舒適的生存條件,以滿足基金會前往白羊座婁宿二雙星係統進行調查活動的需求。
VSS-33
VSS-33型太空飛船的前身為此前聯合亞洲航天局總署(ASAG)、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美航天局總署(EASAG)聯合研製的VSS-2527等型號的航天飛船,這類航天飛船主要運用於太陽係內的開拓活動,既可在太陽係內進行短程航行、牽引並處理廢棄航天器、將自身作為太空站的一部分進行拓展,甚至可以搭載武器、轟擊間諜衛星、小行星和暴露在真空中的設施等。由於日益增長的係外探索需求,V-25\/27型顯然無法滿足需求,基金會迫切需要一艘可以進行長期進行係外探索的航天飛船,由此VSS-33項目便開始定型並設計。
VSS-33飛船在原有的VSS-25\/27的設計上增大了船艙空間,增厚了船體厚度並使用能夠加強整體結構的納米機器人改進表麵材料,船體中央設有一台朗-斯克蘭頓穩定裝置,由SRA裝置輕量化改進而來,以此增大船艙內的可用空間,為了能夠讓航天員能夠舒服地乘坐航天飛船,設計師對飛船內部空間進行了工程美學設計,航天飛船依照功能被按相對合適的比例劃分為工作區、休息區、娛樂區等,心理谘詢室被單獨安置以解決航天員在漫長的旅途中可能出現的幽閉恐懼症、太空恐懼症、虛無主義思想等問題。船艙內被設計得盡可能地具有親切感,比如隨處可見的“上下”標誌、相對地板安裝於乘員上方的自然光燈具、能夠播放於地球上各處自然環境保護區中錄製的音頻的錄音機等。
VSS-33搭載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小型生態循環係統,該循環係統的調控由VSS-33內搭載的多用途AIC調控,AIC通過對航天飛船空氣中各氣體的含量與空氣質量、能量的輸入與輸出、航天員的身體信息、飲食、排泄情況等數據進行計算,以此操控各項係統使飛船內生態循環係統達到穩定狀態,該生態循環係統曾在2030年於月麵設施進行為期6個月的全封閉測試,最後的實驗結果表明此為VSS-33生態循環係統的最佳方案。
VSS-33“牧羊人號”前端連接有一架OSP“牧羊犬號”航天飛機,該型航天飛機有美國國家航天局基於OV-111“湯普尼斯”型航天飛機改進而來,最大載重2.5噸,可以進行類地行星探索,具有亞軌道飛行能力,機艙內部安裝有四支遙控機械臂供乘員使用,可以進行抓取、切割、牽引、地質材料分析等工作。
“南天門-I型”地球同步軌道太空電梯
○ 若菜四季 基金會技術部門
“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是由基金會前台組織“太空中心計劃”同世界各國於印度尼西亞西裏伯斯海海域共同建設起的一台實驗型太空電梯,其立項於2031年,建成於2040年,並於2042年開展一期測試。“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的建設目的是為了驗證“太空電梯規模化建設”與“同步軌道火箭發射”的可行性,在完成共三期測試後,“南天門-I型”將在未來五年內正式投入使用。
“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高約36000千米,主要由西裏伯斯海海麵上漂浮著的發射平台、固定於距離地麵約1000千米處的激光供能平台、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太空站以及不計其數的納米材料纜繩組成,從地表到太空的過程很簡單。第一階段:裝備著火箭推進平台的運輸艙室從地表發射,此時艙室內的乘員要承受9~10G的過載,直至艙室被推送上位於地表1000千米處的激光供能平台。第二階段:火箭推進平台會從艙室下方脫離,順著纜繩回到地表,可重複使用,而艙室會因為慣性繼續上升,激光供能平台通過向平台底部發射大功率激光持續為其供能,使其被慢慢牽引至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太空中轉站。
為了確保太空電梯能夠正常且安全地運行,發射基站下方的深海中設有數個地熱能發電站,以及一個用於應急的核電站,它們是太空電梯的心髒;而納米材料纜線便是太空電梯的血管,它們由一根又一根碳原子長線打造而成,它們雖然比頭發絲還細,但卻擁有著200倍於鋼鐵的材料強度,它們連接著組成太空電梯的三個主要平台,既牽引運輸倉,又向著三個平台輸送電力,纜線外圍覆蓋著一層富有彈性且絕緣的有機材料保護層,可以抵禦低速太空垃圾的碰撞。
由於太陽風、月球與太陽引力等因素的影響,為了防止太空電梯被攔腰折斷,激光供能平台與太空中轉站安裝有姿態調整儀,當太空電梯上安裝的傳感器檢測到了異常運動時,位於火箭推進平台中的計算機會進行輔助計算,調整太空電梯姿態,以防纜繩斷裂。
在激光供能平台以上的區域,由於地球磁場減弱,宇宙射線將會成為技術人員的直接威脅,太空電梯需要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檢修,檢修時間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果選擇加厚運輸倉的厚度來抵禦宇宙射線,雖然這是最簡單的做法,但是這樣會大幅度降低運輸和檢修效率,因此未來五年,科研人員得找出更合適的方案。
目前一個正在構想的方案是為太空電梯創造一個能夠有效抵禦太陽風的磁場,其方案是在太空電梯運輸倉周圍安裝閉合線圈,使用纜線對其供能,直至其能夠產生1.4特斯拉以上的的磁偶極場,這樣運輸倉能夠攜帶一個可移動磁場在充滿致命宇宙射線的區域進行人員活動,宇航員也不需要穿著笨重的防射線宇航服進行作業。
太空電梯的最頂端是SCP基金會於2031年建設起的國際太空站,“南天門-I型”太空電梯建設初期調整軌道至預定位置,用於牽引運輸倉,現計劃未來五年將國際太空站建成為一個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發射站,可以作為地月飛船的泊船處和輕型運輸火箭的發射平台,也許,該平台能夠減少太空探索的開支,並一定程度地提升效率。
百年前的奇妙幻想如今成為了現實,而接下來,迎接我們的可能就是太空電梯的批量化、規模化建設,當太空電梯成了航空航天業的主流,傳統工質火箭也許會完全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人類將突破地球重力的封鎖,可以向更廣袤的區域前進了!我們也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時代,想象一下,地球赤道附近布滿一座又一座高聳入雲的太空電梯,頂部的中轉站被連接到一起,變成了一座環繞地球的太空城市!……未來總是這麼令人憧憬,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親眼見證人類啟航離家的那天!
“螞蟻”們的空想——地球防禦體係
○ 胡謝禕 駱晨宇
地球防禦體係的建立基於名為“海姆達爾計劃”的應急計劃行動,此體係的建立旨在預防、抵禦地外智慧生命對人類文明的敵意性試探、征服、奴役甚至是滅絕行為。並結合“海姆達爾計劃”分析出人類文明的可能結果,以此製定對策和應急計劃。地球防禦體係根據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發展趨勢、基金會目前已知的對人類具有明顯敵意的外星文明、外星異常以及包括基金會在內擁有異常科技的組織等情況提出,2025年SCP基金會同全球超自然聯盟簽訂了關於地球防禦體係的合作協議,雙方開始著手建設這一體係。
地球防禦體係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對太陽係外潛在威脅的防禦體係:通過在太陽係內各處設置觀察性站點、太空港對深空異常進行觀測,隨後派出一支或數支調查隊員或機動特遣隊隊員乘坐“遊隼計劃”下的超光速航天器對深空異常進行接觸,確認異常或外星文明是否對人類具有敵意,對於威脅性較低的目標,可以直接通過冥王星軌道外設置的奇術打擊裝置對目標直接打擊,對於奧爾特雲內部大威脅性目標,在監督者議會或108議會決議後,散布於奧爾特雲區域內的星艦將不惜一切代價阻止目標向太陽係推進。
在目標文明為銀河係內文明的情況下,一項基於SCP-2047逆向工程技術將會啟用,這項技術由目前與人類文明友好往來的Pycole種族提供,允許地球與設定好的星係中的行星進行瞬時位置交換,以地球之外所有的地外站點為代價保住地球文明。在目標文明為銀河係外文明的情況下,必要時SCP-2070將會啟動,改變銀河係在宇宙中的位置,導致宇宙重構,以犧牲人類天文學為代價避免世界末日的降臨。
第二部分,即應對太陽係內或以存在於太陽係內的異常以及外星文明的防禦措施:SCP基金會與全球超自然聯盟在太陽係內部設有一定規模的設施,除了用於收容、無效化異常外,它們隨時可以對進入太陽係內的外星文明進行打擊,雖說如此,但這些設施的數量遠遠不夠,就目前的國際形勢而言,基金會忙於處理各大戰區的展示,對地外設施的建設活動開始放緩,目前負責地外設施建設活動的主要為建立在月球表麵的Area-32、Area-CN-62、Area-CN-64等設施,由於“密涅瓦”發射計劃日益減少,設施間補給線越來越長,基金會陷入了航天後勤工作難以展開的窘境中,不得不依靠全球超自然聯盟才能勉強建立起第二道防線,因此第二道防線雙方均傾向於毀滅已經進入太陽係內部的異常。至於本已存在於太陽係內一段時間且已確認其對地球文明具有高度敵意,意圖摧毀人類的異常,就比如下文將會提到的SCP-2399,基金會也傾向於將其無效化,再根據情況解明其攜帶的異常科技,化為己有,以此鞏固草草建成的第二道防線。
近幾年來,為了未來的太空戰爭乃至星際戰爭,雙方在二十一世紀初便開始致力於組建太空軍隊,但也僅僅是針對類地行星區域內的防禦,能力極為有限,長遠看來,想要組建一支有效防衛太陽係內異常以及外星文明的軍事力量需要舉全球之力,顯然目前的國際形勢不利於國家間的團結合作,因此基金會對人類於外星文明這場非對稱對抗的戰爭傾向於盡量逃避,不直接與其對抗;全球超自然聯盟則希望能通過使用足夠強大的異常武器直接與外星文明進行對抗。
第三道防線,即地球本身,根據基金會建立的這一個多世紀的收容數據來分析,人類文明似乎無時不刻處於即將毀滅的地步,日益增長的SCP項目隻會讓SCP基金會的收容工作越來越困難,若Keter級收容物仍以2042年初的速率增長的話,很快基金會將沒有足夠的運營能力收容如此多的高危項目,因此對SCP項目的收容工作需要被區別對待,嚐試無效化高危異常,減輕基金會的負擔。對於已經降臨地球並開始對人類的滅絕、奴役計劃的外星文明,基金會和全球超自然聯盟將同其他有意擊退外星文明的國家、組織進行抵抗,SCP-2000、SCP“團結號”將成為最後措施,地外設施將保留人類文明的火種。
就目前情況而言,基金會對地球防禦體係的建設持悲觀態度,在人類與其他外星文明的戰爭為可避免的前提下,基金會致力與與外星文明進行溝通交流,並嚐試分析外星文明試圖摧毀人類文明的原因,但這不代表基金會會因此屈服,基金會手中仍有隱藏著的底牌。
基金會和GOC對“故障中的毀滅者”的無效化計劃
SCP-2399是一組位於木星大氣層內的複雜機械結構,據推測為來自距離太陽係約三百光萬年的“三角座”星係的大型飛船,且已確認其對地球具有高度敵意,三角座星係與地球科技相差甚遠,目前幾乎無任何有效手段能夠徹底摧毀SCP-2399,由於近幾年的太空活動日益頻繁,小行星帶外成為主要的墾荒地帶,為了防止引起公眾恐慌,並解決長期運行SCP-2399收容程序的高開支問題,基金會決定無效化SCP-2399,並同全球超自然聯盟討論無效化對策。
針對SCP-2399的收容措施起草於1974年,其方案大致為向木星發射一定數量的電磁幹擾衛星,從而屏蔽SCP-2399向其母星返回的信號,由於SCP-2399被木星引力捕獲無法掙脫,此方案便成了最合理的收容方案,該方案於1981年正式執行,電磁幹擾衛星於1985年7月全部就位,正式投入收容工作。在“邊觀察、邊收容”約兩年,SCP-2399的更多異常性質和功能被發現,其具有無限能量供應,電磁護盾,物質分解武器,自我修複的功能,SCP-2399會釋放類似無人機的機械結構進行巡航,它們會自動修複船體、揀拾SCP-2399的碎片甚至破壞位於木星軌道上的電磁幹擾衛星,因此用於收容措施的衛星需要每隔幾年甚至幾個月進行替換,基金會意識到該收容方案無法長時間收容SCP-2399,船體的完全修複隻是時間問題。為了消除SCP-2399帶來的隱患,基金會發起了退伍兵協議,協議的內容相當簡單粗暴,大致是聯合45個國家的核彈製作出一顆也許能夠對SCP-2399造成傷害的EMP武器,將它運送到大紅斑中,在SCP-2399的附近引爆,進行一次碰運氣的嚐試。這顆EMP炸彈於2014年年末運輸到小行星帶附近,由於日冕物質拋射事件的影響,計劃延誤了一段時間,最後炸彈於2015年引爆,正如預料的那樣,SCP-2399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修複過程暫時終止。
近幾年,隨著基金會的電磁幹擾手段的升級,SCP-2399的收容措施得到進一步增強,基金會也同GOC在木星大紅斑以及SCP-2399附近設置了多處掩蓋設施和驅逐衛星,防止民用飛行器觀測SCP-2399,負責執行無效化SCP-2399任務的地方便位於其中一處掩蓋設施——位於木星環中的“格韋爾”多用途空間站,這裏長期駐紮著基金會和GOC的宇航員以及科研人員,是基金會在外太陽係的重要科研基地,該太空站與大紅斑同步運動,目的是為了觀察SCP-2399發射反物質的情況,同時監聽其發出的信號。
無效化SCP-2399的第一步:仍是製造一顆和二三十年前那樣當量的EMP炸彈,但這次的目標不是船體本身,而是在SCP-2399附近巡邏的八爪型機器人,EMP炸彈能讓這些機器人停止工作一段時間,且受到EMP影響後,SCP-2399也會停止自檢,此時,由基金會和GOC的一支約20名宇航員組成的先遣部隊將會從一處設在木星大氣層附近的牽引型飛船向SCP-2399前進。
第二步:當先遣部隊到達SCP-2399附近時,嚐試將牽引飛船安置於SCP-2399上方,該過程中先遣隊員不能使用無線電交流,他們需要將牽引飛船固定在SCP-2399上,隨後先遣隊員通過牽引飛船上的逃生艙撤離。
最後一步:啟動牽引飛船,將SCP-2399推向木星深處,隨後啟動位於木星軌道附近的電磁幹擾衛星,即使不能摧毀SCP-2399,也能夠摧毀其用於自我修複的八爪無人機,在確認SCP-2399不再向外發出信號時,準備好的“誘餌”無人機將被安置於SCP-2399原來的位置,發射已經過經過解密的地球坐標的電磁信號,向三角座星係指示目標星球已摧毀。
不過該方案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便是牽引飛船的推進器,目前基金會使用的牽引飛船的推進方式多為朗氏空間扭曲引擎-固體燃料推進,前者可能會破壞現實結構,後者幾乎無法推動SCP-2399,因此基金會需要一套合適的推進方案,核動力引擎也許是一套可行的方案,但目前可控型核聚變的研究目前隻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尚不能牽引SCP-2399這樣巨大的物體,因此基金會需要時間研究出一套適合該方案的推進器。
另一個嚴峻的問題是,SCP-2399雖然使用電磁波進行通訊,但是其母星位於地球三百萬光年外,而電磁波的傳到那裏再回來就需要六百萬年!已知監聽站可以監聽到向三角座星係發射的電磁波,那麼據推測太陽係內也許有一處或多處由SCP-2399設置時空異常結構,SCP-2399便可以通過向這些結構向他們的母星係進行通訊,如果要設置誘餌,便需要找到這些異常時空結構的位置,這些結構可能相當微小,在太陽係中找到這樣一個空間異常無異於大海撈針。
在高速發展的時代,這位不懷好意的天外來客如同埋在前進路上的一顆炸彈。麵對“故障中的毀滅者”,我們必須孤注一擲,未來像SCP-2399這樣的障礙隻會越來越多,而我們隻能靠自己。
“太空垃圾”,宇宙探索事業的隱性威脅
○ 潘長峻 茹科夫斯基(化名)
從人類步入太空時代至今,全球範圍內進行的發射活動共2.1萬餘次1,在這些發射活動中,不可避免地在地球軌道上產生太空垃圾,它們中的大部分會永遠漂浮在地球軌道上,威脅著地球軌道附近的衛星和太空站。
目前太空垃圾共有三大類:第一類為立體型太空垃圾,多為廢棄的火箭級、報廢衛星和其他體積較大的設備整體等,這類太空垃圾具有回收價值,同時也很好處理,隻需要調整其軌道讓它們墜入地球大氣層中便可以銷毀這些大型太空垃圾,它們通常散亂地分布在軌道附近,也幾乎不會對人造衛星和空間站造成威脅。
第二類為碎片型太空垃圾,也是三類太空垃圾中威脅性最大的一種,通常由火箭爆炸後的殘骸、衛星殘骸、小型設備碎片等組成,以其數量多、速度快、破壞性強等眾多因素使得世界各國不得不想方設法尋找能夠處理這些小東西的方法。
麥哲倫號航天飛機預覽
據基金會天文學部和月麵站點的相關部門的統計,排除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射任務,目前地球周圍有約3.7萬噸太空垃圾,按往年全球發射任務的頻率推算,這個數據會以每年4~7%的速率增長,太空垃圾的數量和密度會持續增長,當其達到地球低軌道的“臨界值”時,這些太空垃圾會相互碰撞,從而產生更多碎片,這將會導致低軌道附近的太空站、衛星的摧毀,同時也會對地麵的發射任務造成重大隱患;人類第一起因太空垃圾導致的發射任務失敗事件是發生在2027年的“麥哲倫”號航天飛機事故,“麥哲倫”號在準備變軌進入預定軌道時遭遇了一場高速碎片流的撞擊,最後導致航天飛機推進器故障、表麵隔熱瓦損毀,4名宇航員丟失了性命;同樣基金會也發生過類似案例,就比如分別於2031年、2034年被太空垃圾撞毀的密涅瓦-22、密涅瓦31運輸火箭以及最嚴重的,發生在2037年的“太空隼”號超光速飛船事件。
目前有幾種方案來處理這些煩人的垃圾碎片,第一種是不對這些垃圾進行處理,通過一些手段將這些碎片型的太空垃圾推送上更高的軌道,從而減小太空垃圾的數量和密度;第二種是使用一種船頭為漏鬥形的牽引太空船,吸入這些碎屑進行重回收,或者將這些吸入的碎屑“包裝”起來,直接丟入地球大氣層中;第三種是向低軌道發射特製衛星,這類衛星會向周為發生一種可以黏附這些碎屑的黏合劑,衛星通過把上塊的推力沿纜索張力的方向施加到立體太空垃圾上,可把整個黏合劑向正確的方向移動,獲得外的慣性衝動來簡化運動,使其墜入大氣層燃燒殆盡,SCP基金會科技半月刊刊登過一起針對該方案的研究,SCP-447-1可能會作為原料之一摻入黏合劑中,使其具有更高的粘合性。
第三類為現實異常型太空垃圾,主要來自SCP基金會和GOC的超光速飛船事故中。早期雙方對外太陽係的探索任務中常常依賴於朗氏空間扭曲引擎,而這台引擎因為其高故障性,常常導致一些不可預料的事件發生。上麵提到的“太空隼”事件便是標誌性事件之一,那次事故中朗氏空間扭曲引擎因為吸入了太空垃圾碎片爆炸,導致低軌道附近出現了半徑約17公裏的高休謨區域,進而導致那年基金會在地球軌道附近發現的異常事件、異常物品比往年要多1.5倍,這種情況較為嚴重,因此近幾年基金會太空相關部門正著手向低軌道發射搭載有斯克蘭頓現實穩定錨的衛星,從而修補這些破損的區域,一些發生在低軌道可能會引起公眾關注的異常事件將以太陽風暴、宇宙射線影響等緣故進行解釋。
從長遠來看,現有的技術也需要改良,為了減少太空垃圾的數量,世界各國開始積極使用可回收的火箭推進器,並嚐試使用不易形成碎片的材料建造火箭和航天飛機,基金會也正著手研製新一代的超光速推進器,減小異常對太空空間的影響,總而言之,對“太空垃圾”,必須治標又治本,才能給予人類一個幹淨、安全的生存空間!
“韋衡”係統已初步完成海試
○ 聞人帆 基金會海軍部
近日,“遠溯”aic衍生係統“韋衡”在基金會海軍部所屬艦船“歸人”號上完成海試。測試結果顯示“韋衡”係統可以增加對應位置船體結構強化奇術符文40%的效果並將其維持9分33秒,同時可以關聯內部奇術維穩係統保持艦船被偵測性與整體強度的均衡,以避免高速行使時突然對符文進行強化使船體結構撕裂。
正在接受改造的“歸人”號,認知危害已過濾
“韋衡”係統由聞人帆博士及其團隊以“遠溯”係統為藍本開發,為適應艦載與個別地區的特殊海況,刪減了“遠溯”係統部分功能的同時大幅增強其適應性。“韋衡”係統位於艦體中部的前垂井中,後垂井則為“韋衡”與其他艦載奇術係統的備份。由部署於水線以下的特殊反應堆為其提供能源,同時該反應堆也為奇術維穩係統供能。在“歸人”號為搭載該係統而進行改造時增強了垂井周圍的水平裝甲與豎直主裝帶,同時於主裝與垂井外裹裝甲之間設置了延時間隔以使敵彈於間隔中引爆,減少對係統的傷害。同時“歸人”號上額外部署了裝備便攜式斯特拉頓現實穩定錨的損害管製小組與一支安保小隊用於對“韋衡”係統的維護,這兩支小隊與其餘奇術係統的損害管製小組於前後垂井之間的損管室隨時待命。
“韋衡”係統理論上可以學習目前基金會海軍部任何用於艦船增幅的奇術符文編寫方式,並通過實時改寫編輯艦載奇術符文的方式以大幅提升該類型符文的效果,該符文也會因能源不足而失去效果。由於目前奇術供能設施的限製,理論上隻能強化符文效果10分鍾左右。在強化結束後“韋衡”係統會自動將奇術符文編輯退回為原符文,並維持原符文的效果。若持續為強化進行供能,則強化結束後即使“韋衡”係統將奇術符文編輯回原符文,該符文的對應效果也會由於能源不足而失去效果,在後備能源啟動前基金會艦船將與普通軍艦無異。因此,合理使用該係統將成為海軍部艦長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