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指揮官”首次運用於實戰便是在不久前的巴爾幹半島衝突,在基金會武裝部隊指揮力量缺乏的情況下,基金會指揮部決定通過調用附近分部服務器來支持“電子指揮官”的分析運算,並通過天基偵察、空中偵察等方式獲取信息,上傳給位於基金會指揮部的電子指揮官,隨後電子指揮官通過分析基金會武裝部隊麵前狀況開始發布命令進行行動,數個月的特別軍事行動的戰果證明了電子指揮官在未來戰場上的可行性,預計未來數月,巴爾幹半島的絕大部分軍事行動將由基金會電子指揮官調遣。
電子指揮官的電子戰專業行動模型
“電子指揮官”對於電子戰專業行動,在裁決數據表十分複雜或數據量十分巨大,設計與構建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可以直接采用基金會電子戰體係中的預設模型和公式進行計算。按目標、作戰行動分類,電子戰模型分為以下7大類。
(1)雷達偵察作用距離計算5
利用該雷達偵察作用距離計算公式,可模擬雷達設備對超高空、高空、中空、低空、掠地掠海等高度,大、中、小、微等不同體積的目標的偵察距離。
計最大偵察距離為Rmax,經驗公式如下:
(1)
R4maxu003dPRG2Rλ2δmnLRxLRrμ(4π)3(Pr\/N)(kT0BRFn)
對於地麵、機載、艦載、天基雷達探測範圍的目標,能在該雷達設施平台的偵察基礎數據表中根據數據模型、雷達與目標間從偵察概率,通過與隨機數生成器生成的數進行對比,裁定結果。
(2)雷達對抗偵察作用距離計算
雷達對抗偵察機對雷達的最大偵察距離滿足以下經驗公式:
(2)
R2rmaxu003dPrGtrGrtλ2(4π)3PrminL
(3)支援式雷達幹擾效能計算
在遠程支援幹擾的情況下,雷達目標有效探測距離R滿足以下公式:
(3)
PrJSPru003dPJPR⋅GJGR⋅BRBJ⋅R4R2J⋅LJLRx⋅4πδ⋅pamn⋅Ls
在其他條件下,如有源壓製性幹擾條件下,雷達一次掃描發現目標有概率公式模型,在此不再一一展示。
(4)自衛式雷達幹擾效能計算
與支援式雷達幹擾效能計算公式模型基本相同,自衛式雷達為主瓣幹擾,因此在計算幹擾功率時,無需對雷達天線的平均副瓣電平Ls進行修正。
(5)通訊最大距離計算
最大通訊距離Rmax滿足以下經驗公式:
(4)
Rmaxu003dλ4π(PtGtqrtPr.min)1\/2
通過該數學公式模型,可計算通訊設備最遠的無線電通訊距離。
(6)通訊幹擾效能計算
通訊幹擾壓製係數Kj滿足以下經驗公式:6
(5)
Kj(ε)u003dPrjPrδ∣∣∣Peu003dεu003dPjGjrGrjYjBrjLcrPcGcrGrcLjr
(7)雷達無源幹擾效能計算
發射箔條為一種有效的無源幹擾手段。當電磁波通過散射的箔條時,在箔條間的散射可以衰減電磁波,從而幹擾雷達,可通過箔條對電磁波的衰減作用計算從而對幹擾效能進行計算。
設無幹擾時雷達作用距離為R0,在無源幹擾時,雷達作用距離R滿足以下公式。
(6)
R\/R0u003d(P\/P0)1\/4u003dexp(−0.085λ2⋅n¯¯¯⋅x)
電子指揮官與可拓展防空係統
可拓展防空係統也為電子指揮官在戰場上進行電子戰模擬的一部分,該係統最初用於給航空團、防空團等部隊進行模擬實戰訓練,三十年來進行了多次更新換代,以適應未來戰爭的需求。
該係統改進於美軍廣義防空仿真係統(EADSIM)、俄羅斯聯邦防空模擬係統(RASIM)。可模擬導彈戰、防空戰、空戰、太空領域作戰等作戰情景,可以進行多陣營模擬對抗,SCP基金會與全球超自然聯盟時常通過該係統進行聯合線上演習,將對方立為各自的假想敵,在模擬戰爭中相互學習,從模擬戰爭中汲取經驗,並使用雙方作戰數據進一步完善模擬係統。
該係統基於C4KISR係統,構建了該防空係統所需的一係列除陸戰以外的仿真模型,根據該模型可以對C4KISR係統下的作戰效能、作戰力量任務分析、作戰方案、作戰網絡化體係等進行分析,使用仿真時間、天氣、隨機事件等因素對戰場進行演算。
如圖,此為可拓展防空係統模擬出的作戰情景,同心圓中央為一架F-16戰鬥機,其掛載有AIM-9紅外製導空空導彈、AIM-7D“麻雀”半主動連續波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籃圈為AIM-7D的有效殺傷直徑,約24千米、紅圈為AIM-9的有效殺傷直徑,約6~8千米,綠線為F-16的飛行軌跡。
當然,在真實的模擬係統情景推演時,這些裝備的詳細數據、方位、高度等信息,在另外的模擬器加持下,係統可以做到三維模擬戰爭情景,以模擬更加詳細的作戰情景。
此時兩架未知機型敵機在F-16的前方,雷達已探測到敵機,兩架敵機被友方係統判斷為Bandit,可以直接交戰,一架敵機正朝F-16飛去,而另一架朝相對與地圖右方飛去,在一般作戰情景下,當被判斷為Bandit的敵機進入F-16所攜帶的最遠射程的武器的殺傷範圍內,F-16立即開火,擊落敵機。
讓我們轉換一下陣營,假定係統模擬的敵機為Mig-29,僅掛載一枚R60,由於沒有有效的攻擊手段,在反雷達發出鎖定警告時,飛行員選擇規避導彈,向與導彈來襲方向垂直的範圍飛行,邊拋射箔條邊做回避機動,導彈製導受到無源幹擾。Mig-29躲開AIM-7的攻擊。
此外我們添設一個情景,將剛剛向地圖右方飛去的未知機型設定為SU-39對地攻擊機,現在飛行員收到情報,某地某處有敵人的一做雷達設施,正是這座雷達設施導致兩機動向被發現。現設SU-39目前所處的坐標為靶眼(Bulleye),在靶眼315方位,以SU-39下方地麵為參考10公裏處發現敵方雷達站,在截獲雷達站發出的雷達波後,SU-39立即向目標發射一枚製導導彈。
此時位於靶眼30方位,8公裏方向出現了敵人的防空團,在雷達站的協助下,防空團確定了敵機位置,發射防空導彈。
很好,現在我們邊模擬了這麼一場簡單的遭遇戰,電子指揮官便是通過戰場即時情景模擬來創造這樣一個虛擬戰場,通過上述提到的各類係統對真實戰場進行推演,並推演出利益最大的方案,然後指揮官對前線部隊進行調遣,巴爾幹半島一戰後,基金會便開始重視“電子指揮官”的建設工作,未來,電子指揮官將會成為基金會指揮體係中的重要存在。
白令斯克特別行政區的天空捍衛者
○ 阿列克謝(化名) 愛慕織姬 (化名)卡爾雷澤 基金會聯絡處以及宣傳部
白令斯克特別行政區為第二勘察加半島附近一處異常空間中的城市,這裏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89年,在這麼一座麵積約47萬平方公裏的行政區中,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武裝力量。在91年與俄羅斯聯邦的邊界衝突中,麵對使用複製奇術裝置進入白令斯克的俄羅斯空天軍,白令斯克行政區政府緊急成立一支航空團,這些航空團主要由經驗豐富的前蘇聯戰鬥機飛行員、民航飛行員、預備役宇航員等人員組成,他們駕駛著為數不多的戰鬥機與敵人交戰,成功地擊退了空天軍的進攻行動。91年一戰後,行政區政府意識到了空軍建設的重要性,於是將原先的一支航空團擴編為三支,三支航空團分別以前蘇聯三個設計局的名稱命名,以此表現白令斯克人民對航空事業工作者們最崇高的敬意。
其實早在航空團成立之初便被稱作“蘇霍伊”航空團,原因是因為91年戰爭中白令斯克擁有的戰鬥機型號幾乎全為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SU-27戰鬥機,此外還有少量的MIG-29甚至MIG-21投入參與了91年衝突事件。在三支航空團建成時,作戰能力最為出色的便是3011部隊-蘇霍伊航空團。
3011部隊在戰後仍主要使用SU-27戰鬥機,在2000年後,白令斯克航空蘇霍伊設計局便開始陸陸續續基於俄羅斯空天軍所有的蘇霍伊機型進行改進,裝備於3011部隊,SU-30E截擊機(電子作戰型)、SU-34A戰鬥轟炸機作為主力逐漸替換SU-27戰鬥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白令斯克航空設計總局為適應未來的航空作戰,開始建設空軍現代化體係,為抓緊時間設計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白令斯克航空蘇霍伊設計局根據已有的T-50設計方案為3011設計隱身戰鬥機,2009年試飛成功,此後又進行了多次改進和飛行試驗,該型號隱身戰鬥機最終於2025年實現生產,編號為SU-57S隱身戰鬥機,相較於俄羅斯空天軍裝備的SU-57機型,SU-57S因為生產工藝的改進以及新材料的運用使其具有更強的隱身性能。
另外,在2010年白令斯克蘇霍伊設計局接受了SU-47機型項目的後續改進工作,設計方案最初名為T-40,在該型號機體的設計中工程師投入了強度更高的新型複合材料,保留原有的前掠翼布局,新材料的運用可以使機翼在承受巨大扭力的同時,也能使機翼保持最小的形變。2030年的白令斯克航展上,試飛完成的T-40正式亮相,並同7架SU-30E編隊飛行,2033年,經該進的T-40機型被重新編號為SU-47S,裝備於3011部隊。
3021部隊,又名米高揚航空團。在部隊成立之初,米高揚航空團與蘇霍伊航空團裝備了同樣的SU-27戰鬥機。2000年裝備於米高揚航空團的MIG-29以及部分SU-27被替換為MIG-31A。2003年,為了響應空軍現代化建設方案,白令斯克米高揚設計局開始進行對新一代隱身戰鬥機的設計工作。
白令斯克米高揚設計局於2004重啟對MIG-1.44項目的研製工作,聯合白令斯克蘇霍伊、伊爾庫特、圖波列夫設計局聯合研製一款運用等離子隱身技術的隱身戰鬥機,項目研製持續了幾十年,設計在等離子隱身技術方麵上陷入了瓶頸。在此期間白令斯克米高揚設計局以MIG-1.44試驗方案的改進型翼身一體機體,結合前蘇聯雅科夫列夫設計局為Yak-141設計的R-79型推力矢量升力\/巡航渦扇發動機研製出了T-44試驗機,該機型於2025年正式裝備於3021部隊,正式編號為MIG-141,以此紀念因蘇聯解體而終止的Yak-141計劃。
直至2035年,MIG-1.44等離子隱身技術才實現突破,新研製的R-1.44型等離子發生器被安裝於MIG-1.44試驗機上。該發生器可以通過在機體周圍形成等離子雲來避免電磁波探測,從而達到隱身目的。最終MIG-1.44試驗機於2042年5月9日衛國戰爭勝利日正式列裝於3021部隊,編號正式更改為MIG-144。
3031部隊,又名雅科夫列夫“圖拉”航空團。該航空團建立初衷與前兩支航空團不同,該航空團主要由前蘇聯試飛員、飛行教官和飛行學員組成,該航空團主要進行對試驗機型的試飛以及飛行員的培訓工作,上文提到的T-40、T-44、T-50以及MIG-1.44等試驗機都是由3031部隊的試飛員進行試飛的。
近幾年來,雅科夫列夫航空團開始轉型,以適應未來空戰的作戰需求。2036年,雅科夫列夫航空團將一批由AI輔助的改進機型投入使用,一方麵這些機型可以充當教練機,輔助學員學習,另一方麵,該類機型可投入實戰,輔助飛行員進行索敵、戰場態勢分析、進攻決策等,做到了真正的“人機一體”。該類型飛行員AI的技術由白令斯克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提供,最初用於民航的自動駕駛,雖然該設計局已不再進行軍用飛機設計,但仍然為3031部隊提供了一係列可以用於戰鬥機上的飛行員輔助AI。
據相關報道稱,3031部隊還有一支能夠直接駕駛戰鬥機的AIC中隊,通過白令斯克特別行政區內的ОГАС網絡連接,有著高效的作戰能力,被稱為“白令斯克幽靈”-0號中隊,它們能更快地對戰場態勢進行分析並做出判斷,還能夠承受人類無法承受的過載,使它們能做出誇張的機動,因此在近距離作戰中,這支部隊將成為敵人的噩夢。
基金會的軍用無人機平台
○ 汪琪瑞 許諾 米女芽衣 基金會武裝部隊宣傳部
無人機作戰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起初軍用無人機與偵察機的用途相似,即前往最危險的戰場,為前線指揮官搜尋任務目標、實時傳遞戰場圖像。在伊拉克戰爭中,RQ-2型固定翼無人偵察機為美海軍陸戰隊提供的相當有效的偵察情報。這類偵察型無人機通常安裝有一套輕量化的、清晰的圖像傳感器,使指揮官能夠通過彩色電視獲取更清晰的圖像,配套的紅外夜視儀使無人機能夠在夜間執行偵察任務,從此開始,無人機開始漸漸步入現代戰爭,並成為現代信息化戰爭體係的一部分。比較典型的為1995年服役於美國空軍的MQ-1型固定翼無人機,該型號的無人機集“偵察”與“打擊”於一體,可掛載兩枚AGM-114“地獄火”空對地導彈前往戰場進行偵察,搜索並摧毀高價值目標,在打空導彈後,仍可以繼續在戰場上執行偵察任務。
2015年,基金會開始著手於建設一套適用於基金會武裝部隊的無人機作戰體係,並在之後的四五年後陸續批量采購了RQ係列、CH係列、Orlan係列無人機,在數次軍事演習的實踐後,SCP基金會便開始著手於設計一套適用於未來戰場的無人機係統。2035年左右,幾套基金會自主研發的無人機平台陸續亮相,並在未來三年內逐漸裝備於各軍區基金會武裝部隊。
PE“義眼”係列無人機為基金會自主研製的第一批查打一體無人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PE-7,續航時間達64小時,最大巡航速度210千米每小時,配備了一套高精度光電係統和新型合成孔徑雷達,高靈敏度傳感器、高清攝像機、最新的激光指示測距裝置、電子對抗作戰裝置、運動目標指示器使其具有全天候偵察作戰能力,PE-7有效載荷約400千克,可掛載兩枚XAGM-90型激光製導導彈。與PE-7配套的為地麵控製站平台,乘員由無人機飛行員、操作手、聯絡員組成,通過地麵控製站上的天線操控無人機的行動,地麵控製站中的控製台屏幕可以實時顯示PE-7輸出的圖像,控製站結合可拓展防空係統,無人機小隊可以進行實時戰場態勢分析,與地麵部隊協同作戰。
BN“刺刀”係列無人機為基金會研製的一款自殺式無人機平台,係列代表的無人機為BN-1“三棱刺”型自殺無人機。其設計型號XBN-1最初為“柳葉刀”自殺式無人機的仿製版本,相較於“柳葉刀”正式的BN-1進行了一係列改進。BN-1有更大的裝藥量和更長的巡航能力,傳感器和光電設備被安裝於戰鬥部前側,整個BN-1機體相當於一根安裝有動力裝置和機翼的發射筒,在製導末期,BN-1已經指向目標時,機體將發射攜帶的TV製導導彈,直接攻擊目標。BN-1無人機隻需要一名操縱員,通過一個便攜式操控平台對“三棱刺”進行操控,該無人機攜帶的導彈戰鬥部為串聯戰鬥部,在性能測試中擊穿了等效厚度10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在裝甲表麵安裝有反應裝甲的情況下,串聯戰鬥部仍能擊穿650毫米左右的均質鋼裝甲。
GFC“幽靈隼”係列無人機是基金會為實踐未來信息作戰體係研製的試驗機型,其平台參考了RQ-170隱身無人機以及CH-100隱身無人機的設計,采用飛翼式氣動布局、機體上方進氣道設計,具有電子戰作戰能力,無人機內安裝有一台為GFC係列無人機專門設計的渦扇發動機,該無人機具有亞音速巡航能力,通常為集群作戰。在GFC係列無人機亞音速飛行時,雷達特征於基金會主力隱身戰鬥機舍施爾MK.3相似。GFC係列無人機會截獲並搜集火控雷達的信息,從而獲取敵方布防情報;同時該係列無人機也可以偽裝成基金會戰鬥機編隊,誤導敵防空部隊,使其位置暴露並協同其他部隊摧毀目標。
未來,蜂群無人機群也許會成為未來無人機作戰的趨勢,無人機將變得原來越小,設備越來越精密,笨重且容易成為敵優先攻擊目標的無人機控製站可能會演變成小型的遙控器,甚至可以使用AIC對無人機蜂群進行指揮,對多個特定目標進行偵察打擊,目前基金會推出了PSB-1\/-2“強擊蜂”操作係統——一台搭載著蜂群無人機作戰的AIC裝置吊艙,在掛載於基金會空軍戰鬥機上時,可支持每名飛行員同時操控15~30台無人機,各無人機可以通過PSB係統分配多種任務,也支持同時進行多次任務,目前該係統在基金會空軍內部隻進行了少量裝備,隨時可以投入作戰。
東南亞的無形黑手
○ 韋思宇 阮明治 SCP基金會VN分部及其宣傳部
SCP基金會VN分部及東南亞武裝部隊前線記者阮明治2042年2月4日電,自東南亞聯合體(SAU)成立以來的十五年間,東南亞北部各地的混沌分裂者與綠麻雀基金會等組織發起的軍事活動在東南亞各國政府與基金會的聯合整治下日益衰減。從2025年“繡花針”專項打擊行動開始至今,東南亞各國開始逐漸重視對異常武器走私生意的處理工作,截至2042年3月,東南亞基金會武裝部隊及基金會相關部門於越南、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等國家收繳異常武器物品313.7萬噸,異常人形武器3470餘個,異常動物武器13760餘隻,摧毀異常武器生產工廠141家,整治與異常武器黑色產業鏈相關企業300家。東南亞聯合體越方代表主席兼基金會VN分部代表阮文武在第十一屆常態捍衛倡議聯盟會議上致辭道:“東南亞人民與濫用異常武器和其背後的始作俑者的鬥爭仍未停歇,在接下來幾十年裏我們將會對這條黑色產業鏈繼續重拳出擊,防止其死灰複燃,東南亞各國需要各盡自己的義務,防止異常武器流向其他國家。”
據有關資料記載,東南亞地區的異常武器貿易最早可追溯至1961年至1989年間的兩次發生於越南的戰爭。1961年5月14日,美國政府派遣一支由100名特戰隊隊員以及20名神秘學、異常科學、模因學顧問秘密前往越南北部,試圖滲透至越南北部對北部主要的工業設施和高密度居住區進行破環。1965年6月,在美國軍隊正式對越南人民軍作戰之時,又投入2000名經過訓練的南越武裝份子進入越南北部,協助美軍在北越建立異常武器工廠,試圖從內部瓦解越南人民軍,截至1975年4月30日美軍完全撤離西貢時,共有約21座具有完整生產流程的異常武器製造工廠已建成.1976年,SCP基金會VN分部接替了部分異常武器製造工廠,並改造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站點,由於當時基金會VN分部能力有限,部分工廠被政府、位於越南境內的GOI以及不明身份的個人占有了剩餘的異常武器生產工廠,由此越南境內的異常武器走私規模開始擴大,1976年至1979年間,約有20萬噸各類性質的異常武器被運輸至東南亞各地。在1979年至1989年的老山輪戰中,越南人民軍曾向北部使用過現實扭曲武器以及模因武器,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基金會VN分部和基金會CN分部開始聯合,對越南境內存在的異常武器生產鏈進行調查和打擊。
在將近二十多年的沉寂後,東南亞地帶的異常武器貿易因為混沌分裂者在此地的發展而卷土重來,2015年至2023年期間,在混沌分裂者的扶持下,東南亞各國開始成立對立於政府的武裝部隊,戰火很快席卷整個東南亞。與此同時混沌分裂者依靠著異常武器生產逐漸壯大自己的勢力,並通過東南亞向四麵八方各個國家存在的混沌分裂者勢力源源不斷提供該類武器,近至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遠至澳大利亞、北美洲國家和南美洲國家,世界各國開始陷入異常武器恐慌。
2023年7月5日,以越南北部六省組成的北部武裝力量發動七月攻勢,對越南人民軍發動進攻,越南首都河內被包圍,因北部武裝在河內包圍戰中使用了異常武器,基金會方麵向越南派出部分武裝力量和調查小隊,協助越分基金會調查異常武器的來處。
2024年4月初至2025年2月中旬,北部武裝已控製越南北部大部分區域,繞過首都河內直接推進至順化省附近,北部越南人民軍被包圍,隻得通過峴港市等港口接收內部越南人民軍的物資補給。基金會在越南的異常武器調查活動陷入窘境。3月底基金會武裝部隊正式從越南北部灣突擊,並協助位於順化省的越南人民軍向前推進,在6天的不斷進攻下,基金會機動部隊率先抵達河內,並擊退北部叛軍,協助越南人民軍收複河內,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又接連收複位於越南北部的6個大省,越南動蕩局勢基本平定。此期間基金會開展“繡花針”專項行動,重點打擊位於東南亞各國境內可能存在的異常武器生產工廠和中轉設施。
2027年,東南亞聯合體成立,基金會武裝部隊在東南亞戰場上的勢力範圍逐漸擴大,並在這之後的十五年間致力於對東南亞境內異常恐怖組織的軍事打擊活動,同時基金會開始在印度洋地帶建設印度洋戰區海軍部,加強管製海上走私活動。並在周圍幾十個國家的主要運載港口中增設斯克蘭頓現實穩定錨和其配套的康德計數器,基金會前台組織成員也潛伏於海關人員中,預防著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事件。
東南亞獵豹——大車體方案199型
基本參數
戰鬥全重 59噸
單位功率 24kW\/t
車長(炮向前) 9.860m
車寬(帶裙甲) 3.700m
車高(帶天線) 2.911m
火線高 2.010m
車底前後距地高 0.540m\/0.490m
履帶寬 635mm
公路最大速度 82km\/h
越野最大速度 64km\/h
最大速度加速時間 8s
燃料量 約1200L
公路最大行程 約580km
潛渡深 約4.30m
攀垂直牆高 約1.2m
越壕寬 約3m
最小轉彎半徑 原地
電氣係統電壓 約24V
動力係統
型號 動力測試方案199型
類型 渦輪增壓中冷發動機
傳動裝置型號 傳動測試方案199型
類型 液力機械
轉向裝置類型 液力-液壓複合裝置\/無極變速器
裝甲以及武器係統
裝甲結構類型 間隙內填充複合裝甲
防護裝置 三防裝置\/自動滅火抑爆裝置
機槍 7.62毫米同軸機槍
自動武器站 7.62毫米轉輪機槍\/12.7毫米重機槍\/20毫米速射機炮\/40毫米榴彈發射器
主炮 大車體測試型125毫米滑膛炮
其他 2X8具煙幕彈發射器、2X24枚主動攔截炸藥
炮彈基數 40枚
彈種 FTA-100型穿甲彈\/FTA-137破甲彈\/FTH-O型殺爆彈
炮塔驅動方式 電液驅動
火炮俯仰範圍 -11°\/+24°
火炮最大回轉速度 53°\/s
車長超越控製 有
主動防護 “蜂巢”主動防禦係統:由自動光電幹擾係統、激光預警係統、防激光煙幕拋射係統、攔截係統等係統組成。
裝填機 半自動吊軌式裝填機
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是由基金會研製的第三代主戰坦克。2032年11月底,在統一了設計理念後,由基金會武裝部隊技術部門召開了關於新一代坦克的技術指標、戰術補充論證的會議,會議決定采用以豹2主戰坦克為原型的整體設計方案。2033年,經由O5議會正式批複,大車體199型方案正式啟動。在“穹頂”計劃中,該方案被列為重點武器研發項目。同年10月,基金會武裝部隊與801工廠訂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合同書。2034年初,801工廠產出首輛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樣車,並進行定型試驗。同年12月,經充分論證,基金會武裝部隊對大車體199型主戰坦克戰技指標由76項提至87項。2035年,614工廠推出7輛樣車。2035年7月,O5議會和基金會武裝部隊總裝備部招開“新一代坦克防護方案評審會”將大車體199型方案的防護指標由3級指標提升至4級指標。同年10月,大車體199型坦克在指定測試地點進行濕熱地區的適應性摸底試驗,完成20項實驗項目。12月,對大車體199型坦克進行可靠性試驗,潛渡實驗以及寒區摸底實驗。2036年,801廠開始樣車總裝工作。5月,大車體199型方案正式樣車進入指定濕熱區實驗,完成近50項實驗項目。經檢測,大車體199型坦克達成所有指標甚至在一些科技要求上超過了指標。在基金會武裝部隊的努力下,大車體199型坦克在7月正式投入使用。
裝甲方麵:199型坦克采用了焊接炮塔,其中炮塔和車體正麵的裝甲是由一種新型複合材料製成的新型複合裝甲,目前可公開資料顯示該材料質量輕、不易燃燒,對動能彈的阻攔性較好。其餘部分則使用以衰變鈾製作的高硬度複合裝甲。經測試,該車體具備核生化防護能力。為了保證成員更加安全,該車體安裝了泄壓艙裝置,可保證在彈藥艙被敵火命中的情況下,坦克內成員不會受到彈藥誘爆的威力的影響。
在火力上,大車體199型坦克采用了研仿中製ZPT-98型滑膛炮的K745型50倍徑125mm滑膛炮。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脫殼破甲彈、殺爆彈和榴彈等彈藥。列裝了光學製導炮射導彈係統,大車體199型坦克的炮口還搭載炮口測曲裝置,自動修正射擊誤差,提升命中率。同時,該坦克允許搭載多用途自動武器站。可以通過圖像增強裝置和光學鎖定係協助車組進行索敵,分析等操作。此外,大車體199方案對坦克炮塔後方彈藥架進行了特殊自動化設計,炮塔中央增設一台可折疊於車體上方的半自動吊軌式裝彈機。在第一發彈藥進入備彈艙中央空槽且前一發彈殼已離開炮閂時,裝填手操控送彈杆將炮彈填裝,下一枚炮彈進入空槽等待裝填,從而在理論上有著比常規人工填彈機有著更快的裝填速度。
大車體199型坦克的火控係統主要由白光-熱成像觀瞄、激光測距三合一的上反穩像式瞄準鏡、火控計算機、控製盒、耳軸傾斜傳感器、炮塔水平角速度傳感器、橫風傳感器、炮控分係統組成。該係統以炮長瞄準線作為穩定的基準,火炮隨動於炮長瞄準線。上反穩像式火控係統是通過一個二自由度陀螺儀穩定瞄準鏡中的上反射棱鏡來實現炮長瞄準線的雙向穩定,車長擁有獨立於炮長瞄準器的全方位日夜觀測及瞄準器,車長和炮長可同時瞄準不同的目標,這套瞄導合一係統,可有效對5000米以內的目標自動跟蹤,自動瞄準和自動識別。車長和炮長的觀瞄鏡都獨立配備第三代製冷全焦平麵紅外熱成像儀,使199型坦克具備強大的夜戰能力。
“蜂巢”防禦係統是大車體199型坦克的特殊防護係統。不同於常規防禦係統,“蜂巢”防禦係統可以攔截反坦克身管武器、反坦克導彈、末段製導炮彈、破甲彈、以及速度小於1750m\/s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威脅。由AATF-1\/AAT-2型攔截裝置、光電傳感器、火控計算機、自主式地麵導航係統、快速滅火係統、數字電子控製裝置組成。該裝置通過接收的武器信息與本地戰區作戰數據庫進行比對,從而了解敵方反坦克武器的類型、速度、來向並給出光電幹擾、煙幕幹擾、特製戰鬥部攔截等應對措施。車體前部和兩側安裝有AATF-1\/AAT-2型攔截裝置,通過其特製攔截炸藥,可提前誘爆反坦克導彈、製導炮彈、破甲彈。
我們的下一步是?
今年一月底,負責大車體199方案設計的801工廠公開了一係列正在設計的車體方案,其中一台名為200方案的第四代主戰坦克最引人注目,該型坦克沿用了大車體199方案的車體,並增強了車體兩側以及正麵的防禦,此外便是801廠自主研發的無人自動炮塔,相比於199方案的炮塔,該炮塔安裝有一門試驗型105毫米火炮,炮塔後方的彈藥架被移除從而縮小炮塔麵積,取而代之的是一款轉盤式自動填彈機,彈盤、吊籃、發射藥儲存結構被安置於車體內部;裝填方麵200方案摒棄了傳統的“彈頭+藥筒”式填彈,而是直接使用點火器點燃液體發射藥推進穿甲彈從而將炮彈從炮管中發射出去,理論上省去了將彈頭和發射藥筒的組裝過程,從而縮短裝彈時間。
火力方麵尚不詳,但根據已公開的少量打靶數據來看,該型號105毫米口徑火炮穿透能力與K745型50倍徑125mm滑膛炮相當,且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防護方麵,車體兩側安裝有數塊防護能力出色的複合裝甲,這些裝甲的覆蓋麵積相較於199方案的裙甲也進一步擴大,同時車體正麵裝甲也進行了增厚,使其能夠抵禦穿深更高的穿甲彈,由於炮塔為無人結構,體積也比原來要小上不少,據推測200方案上會搭載體積更小、攔截效果更為明顯的奇術主動防禦裝置。
車體內乘員布局方麵,200方案會采用較緊湊的車體內三乘員布局,車體前部左側為駕駛員、右側為炮手,靠近炮台彈盤旁的乘員位為車長。之所以采用三乘員製是因為在真實戰場情況下,在光電係統無法正確索敵、戰場事態感知係統不一定起作用的情況下,雙乘員車組中的炮手將不可避免地同時進行分析戰場情況、索敵、開火等多個流程,從而大大降低車組戰鬥能力,這也反應了現代以及未來戰爭中一個十分令人無奈的事實:大部分情況下,你不能過度依賴於那些輔助你進行戰鬥的高科技。
第四代無人炮塔主戰坦克並不是最終追求,801廠曾考慮將戰鬥用AIC投入新無人炮塔車體從而取代炮手和車長的位置,從而實現像機甲那樣的“單兵”坦克,經過模擬作戰演練後證明該技術仍需要長時間改進才能夠達到作戰需求,但也足夠證明將AIC技術投入實際作戰是可行的,對於人類車組乘員,AIC車組乘員具有更高的觀察力、分析力以及反應力,但它們對戰場複雜環境的感知不足,但在未來,如果能讓具有高效學習能力AIC在實戰中曆練自己,它們便有可能取代人類乘員操控坦克,成為戰場上最具威脅的存在。
二三站航天航空軍事年刊,致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