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意識形態在美國對社會主義(12)(2 / 3)

第九,在民主問題上,雖然美國要推行的民主是“美國式”的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有本質的區別,其意圖是傳播美國的價值觀,加強美國的領導地位,“西化”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它們也有共同點。首先在基本價值取向上有一致性,都反對專製和獨裁。馬克思主義承認資本主義民主是比封建專製進步的東西。馬克思稱美國是“最先產生了偉大的民主共和國思想的地方”。馬克思還高度讚揚了林肯所領導的反對南方奴隸製的戰爭,稱“自從巨大的搏鬥在美國一展開,歐洲的工人就本能地感覺到他們階級的命運是同星條旗連在一起的。”中國“五四”時期所倡導的民主應該說是資本主義民主,但我們承認那是進步的行為。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這裏的“民主”也不是社會主義民主。這些都表明,社會主義民主對資本主義民主有一定的繼承性。鄧小平明確說過:“民主是我們的目標”。當然他指的是社會主義民主,但也絕不是與資本主義民主完全不相容的。近幾年我國搞村級直選,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大加讚揚,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做錯了,是在向“西化”邁進。其次在民主實現形式上,雙方有一定的共識。比如普選,鄧小平就曾講過,“大陸在下個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後可以實行普選”,這表明他認為,普選並非與社會主義民主不相容。1989年鄧小平對美國總統布什說:“美國有一二百年搞選舉的經驗。如果我們現在搞十億人的選舉,一定會出現與‘文化大革命’一樣的混亂局麵……根本談不上搞經濟建設了。”這裏鄧小平並未否定搞選舉,而是強調中國暫時不具備搞選舉的條件。

在民主問題上,我們可以實現與美國雙贏的結果,既推進了我們的民主進程,又減弱了美國搞意識形態外交的動力。更為重要的是,推進民主進程可以取得西方國家公眾和許多已實行民主製度的發展中國家的同情和支持,有利於我們同西方的“民主外交”、“人權外交”做鬥爭。民主搞好了,可以使我們的外部環境大為改善。在民主問題上,我們需要擯棄冷戰思維,不能搞“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

四、接觸與開放:化解中美矛盾的根本途徑

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著許多共同利益,然而,這些共同利益並未被雙方的人民和政治家所充分認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雙方的人民相互之間缺乏應有的了解和理解。就拿中美關係來講,兩國關係的發展幾乎是與雙方交往的程度成正比的。50年代,由於美國對中國實行遏製政策,同時中國也處於半封閉狀態,雙方幾乎沒有任何交往,兩國決策層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因此幾次出現直接的軍事對峙乃至熱戰。60年代,像台海危機那樣的直接軍事對峙沒有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美兩國有了適當的接觸,雙方互相對對方的政策意圖和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1958年9月15日,正值第二次台海危機期間,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華沙恢複。會談雖然沒取得什麼具體的成果,但使中美之間有了一條接觸的渠道,便於各自了解對方的政策意圖,從而為避免對抗升級創造了條件。比如,危機期間,通過接觸,中國了解到美國並不想承擔幫助蔣介石保衛近海島嶼的義務,而是想要製造“兩個中國”,於是做出了不攻占金門、馬祖,讓之繼續留在蔣介石手中的決定,從而促進了危機的解除。再比如,1962年,當中國政府認為蔣介石要反攻大陸,但還存在一些困難時,極想知道美國人的態度,是否支持蔣;於是通過華沙渠道與美方接觸,溝通情況,了解到了美國的態度是不但不會支持蔣,而且還願意同中國政府聯合起來製止他可能的冒險行動,從而做出了切實可行的決策,消除了一次潛在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