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方麵來說,對外開放已經成為一個基本國策,將堅定不移地長期貫徹下去。對於對外開放與中華民族振興以及中國共產黨自身命運之間的關係,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中華民族在曆史上曾有過輝煌時期,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並且一度在經濟上居世界先進水平。直到清朝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的農業、手工業、貿易和城市發展等都比歐洲先進。據統計,康熙24年(1685年)全國共有耕地6億畝;到乾隆終年(1799年),達到10億多畝,糧食產量有2040億斤。這時,中國農作物的總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達3億多,占全世界人口的1/3。然而,由於清王朝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拒絕同正在走向工業化的西方國家來往,結果在短短100多年內,就由盛轉衰,同歐洲的實力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由“一個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國急劇地墜入落後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被馬克思稱為“奇異的悲歌”。
馬克思寫道:“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一種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20世紀70年代末,當中國共產黨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並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時,清醒地看到:要想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徹底結束閉關鎖國的狀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鄧小平尖銳地提出必須否定閉關鎖國,實行對外開放,指出:“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關起門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發達不起來的”。“總結曆史經驗,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共產黨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堅持改革開放。這意味著對外開放不僅是要堅定不移地實行的政策,而且還是個長期的政策。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因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如果說開放政策在下一世紀前五十年不變,那末到了後五十年,我們同國際上的經濟交往更加頻繁,更加相互依賴,更不可分,開放政策就更不會變了。”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美國這個頭號發達國家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對象之一。中美建交與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出台幾乎同步進行,這絕不是偶然的。
五、堅持對話,不搞對抗:處理兩製國家關係的新思路
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上的對立以及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何對待這種對立與差異,處理兩國間的分歧與矛盾,對於兩國關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的世紀,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指導兩國關係?是繼續用冷戰思維,還是采用一種適應時代潮流的新的思維方式?這是兩國政府和政治家必須麵對和思考並探索的問題,更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所要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它既關係到中國的安全環境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外部條件,也關係到中美關係的走向,更關係到世界的和平,關係到21世紀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前景。江澤民同誌在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工作報告中談到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間的關係時指出:“國與國之間應超越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相互尊重,友好相處。要尋求共同利益的彙合點,擴大互利合作,共同對付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麵臨的挑戰。對彼此之間的分歧,要堅持對話,不搞對抗,從雙方長遠利益以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局出發,妥善加以解決,反對動輒進行製裁或以製裁相威脅。”這段話完全適合於中美關係,指明了處理兩國關係時應遵循的原則。特別是“堅持對話,不搞對抗”八個字,更具有長遠指導意義,因為如何對待彼此間的分歧是發展中美關係的關鍵環節,而且美國政界還仍然存在著不利於發展相互關係的反共主義的冷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