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破鹹陽,駐軍霸上。霸上在哪裏呢?在現在西安市長安區的白鹿原。陝西有一個作家叫陳忠實,寫過一本書叫白鹿原,就是劉邦當年駐軍的霸上。這個時候,趙高已經謀殺了秦二世,立子嬰為帝,但是子嬰不敢再稱皇帝了,他改稱秦王。當劉邦的軍隊來到的時候,子嬰穿著白衣服,孝服,脖子上掛了一塊絲巾表示要自殺,跪在路旁向劉邦投降,劉邦取得了滅秦鬥爭中的重大勝利。
勝利對於劉邦是一個考驗,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在上一集已經交代過了,劉邦這個人的特點是“好酒及色”,是喜歡酒肉和女人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秦皇宮裏麵有多少酒?有多少肉?有多少女人?一個從邊遠地方來的這麼個鄉巴佬進了秦始皇、秦二世的皇宮看見那麼多的酒,那麼多的肉,那麼多的美女,他會怎麼樣?劉邦的反應是正常人的反應,今晚就住這兒了。
但是他手下的將領樊噲勸他不要住,這個地方不是咱們住的,咱住不得,我們還是住軍營吧。劉邦說,那不行,早年我就說,“大丈夫當如是也”,我好容易我有了今天,我今晚不住這兒?不行,我要住這兒。樊噲勸他,他不聽。這時候張良來勸他,張良說,沛公,不要住在這裏,這是誰住的地方?這是暴秦的君主住的地方,難道你想成為第二個暴秦嗎?樊噲的話雖然說得不中聽,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還是退出秦宮,還軍霸上吧,我們還是住到白鹿原去吧。那麼這一次勸說劉邦聽了。
劉邦這個人是很會做人的,他這個思想轉了彎以後,他表現得非常大度,他不但不住在秦皇宮了,他還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殺子嬰,子嬰投降了以後就成了他的俘虜,手下的將領都說要把他殺了,這不就是秦始皇的孽種嗎?不殺他嗎?劉邦說,不要殺他,人家投降了嘛。人家已經投降了,我們為什麼要殺人家呢?這是不吉祥的,不要殺他。
第二件事情就是約法三章,劉邦把秦國的父老召集起來說:天下苦秦久矣,大家受秦王朝殘暴統治已經很苦很苦了。他說,我知道秦代的統治是靠苛法,很苛的法,苛到什麼程度呢?“誹謗者誅,偶語者棄市”,什麼意思呢?如果誰誹謗朝廷,誹謗皇帝,要滅族,哪怕你沒有誹謗,你兩個人在街上交頭接耳,殺頭。他說,我知道秦地的人民已經忍無可忍了,今天我劉邦來了,我跟你們約法三章,哪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如果殺了人,那你要償命,如果你是傷了人家,或者是你偷了人家的東西,根據你罪行的情況輕重,予以量刑。就這三條,殺人、傷人、盜,隻有這三條我們治罪,其他的我們不管,這個就叫做“約法三章”,“約法三章”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出來的。
第三件事情不受犒賞,因為他“約法三章”以後,秦國的老百姓非常高興,來了這麼一個寬厚仁慈的人,於是就牽著牛、羊、豬、酒,就要勞軍,劉邦說,謝謝,謝謝,謝謝各位父老鄉親,我們有軍糧,大家生活也不容易,苦日子過了很長時間了,我劉邦的軍隊怎麼好意思來騷擾大家呢?大家千萬不要害怕,我不是來征服你們的,我是來解放你們的。這一下子秦這個地方的人民群眾可以想像出來是“歡欣雀躍為何如”。大家都希望劉邦留下來做秦王,就怕劉邦不肯留下來做秦王或者不能留下來做秦王,劉邦大得人心。從這個例子裏麵,我們就看出來劉邦能夠一步一步走向勝利,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第一個原因,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在勝利麵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又有虛心納諫的態度但是與此同時,劉邦也犯了一個錯誤,劉邦也不是不犯錯誤的人,他也是會犯錯誤的,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當時有一個不知名的謀士向劉邦提出一個建議:說你現在應該派兵把守函穀關,因為函穀關是從中原地區進軍秦地的必經之路。他說,你如果把函穀關把守起來,秦這塊地方就是你的了。劉邦想這個有道理,馬上派了一支軍隊把守函穀關。
而這個時候我們知道項羽在北邊打仗,項羽把北邊的戰局也平定下來了,帶著自己的軍隊浩浩蕩蕩地也往關中地區開過來了,開到函穀關的時候,劉邦的軍隊把函穀關守起來了,打不進去,項羽哪能受這個,馬上下命令給英布,英布給我攻下來。劉邦的軍隊是打不過項羽的,項羽一打,就把函穀關打開了,項羽的軍隊開到了鴻門,這個情況對於劉邦來說就不利了。這個時候劉邦自己的隊伍內部出了一個叛徒,有一個官職叫做左司馬的,名字叫做曹無傷的人出賣劉邦,左司馬是個什麼官呢?司馬就是軍中法官。實際上我們讀《史記》,我們知道,《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司馬遷這個姓就是以官為名,司馬家族本來是做軍法官的,不是做史官的。這個曹無傷就跑去報告項羽,說這個劉邦很壞的,野心很大的,他到秦王宮裏去,把金銀財寶都運走了,要在關中稱王。項羽一聽,勃然大怒,馬上下命令說,明天早上讓我們所有的將士飽餐一頓,給我把劉邦滅了。
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呢?項羽兵力四十萬,號稱一百萬,劉邦的兵力十萬,號稱二十萬,劉邦如果和項羽打它一仗的話,那叫“以卵擊石”,根本就不是對手,可以說此刻的劉邦是危在旦夕。幸虧這個時候項羽的隊伍裏麵也出來一個通風報信的,此人是誰呢?項羽的叔叔,項伯,項伯和張良是好朋友,他知道張良現在在劉邦的軍隊裏,明天大軍出發,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城門失火,也得殃及池魚。大軍開將過去,張良很可能也就死於戰爭。所以他連夜從鴻門到霸上,去給張良通風報信,當時鴻門離霸上是四十裏路。項伯把這個情況告訴張良以後,張良說,讓我想一想,項伯說,你不要想,你走,你何必和劉邦一起同歸於盡呢?趕快跟我走。張良說,不行,他說,我本來是韓王的人,是韓王讓我到沛公這裏來的,來幫助沛公的,我現在不辭而別,這是不仗義的,我得跟沛公說一聲,於是張良馬上去見劉邦,向他報告有這樣的情況,劉邦說,“為之奈何”,這可怎麼辦?張良說,誰給你出的主意,要你把函穀關把守起來。劉邦說,哎呀,不是有一個謀士,他說我隻要把這個門一關,這個地方就是我的了。張良說,這個餿主意啊,請你想一想,你打得過項羽嗎?司馬遷寫道:“沛公默然”。劉邦沉默了好半天說“固不如也”,實在是打不過,“且為之奈何?”那怎麼辦呢?張良說,現在隻有一個辦法,請項伯說情。
於是張良就把項伯請進來了,劉邦就說,項伯,老哥,你看這個事是這樣的,這個項將軍恐怕是誤會我了,我這個怎麼敢背叛項將軍呢?我是派兵在函穀關把守,那是防強盜的,我怎麼會是防項將軍的呢?幫我說說,幫我說說,說說。項伯說好吧,我就幫你說說吧,於是項伯晚上又連夜回到項羽軍中,如是這番的說了一遍,然後說了,侄子,賢侄啊,劉邦,你最好不要殺他,人家是功臣,秦剛剛被我們滅掉,你就殺功臣,這講不過去嘛。項羽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