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勝利以後,曾經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將相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問題,劉邦提出來說,請大家說一說,我和項羽爭奪天下,為什麼最後天下是我的?項羽丟了呢?你們大家都說真話,不要隱瞞朕,全部要說實話。這時候就有兩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就出列說實話了,說我們認為,陛下這個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項羽這個人仁而愛人,很仁厚,也很體貼人,這是實話了,當著劉邦說,但是為什麼像陛下這樣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個仁而愛人的項羽丟了天下,我們認為是這個原因,陛下每打下一個地方,就把這個地方分給那些功臣,得到了什麼好處呢?也分給我們大家,所以我們樂意擁護您,您就得了天下。劉邦說,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你們看到一方麵,沒看到另外一方麵,他說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在指揮部製定戰略方針,然後指揮遠方的戰場,取得勝利這個方麵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就是治理一個國家,保證後勤的供應,這個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帶領這個軍隊去作戰,每戰必勝,這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我們當今天下的人傑,可是這三個人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呢?那邊隻有一個範增,他還不能用,所以他丟掉了天下。劉邦認為,這是他奪取勝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劉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領導藝術,我總結了八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也是我們講到領導藝術的時候,經常要說的一個詞,但是我們要分析一下,什麼叫知人善任?我認為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當中首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聰明。這個是很難,確實很難。而劉邦卻恰恰是有一個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呢?是調動部下的積極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屬都有什麼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麵的,有什麼性格,有什麼特征,有什麼長處,有什麼短處,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適。這個是一個領導最大的才能,領導不是說要自己親自去做什麼事,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作為一個領導,你隻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你的事業就成功了。這個根本道理劉邦懂,所以劉邦就成為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核心。
孔子治理國家講施政,他有這樣一句話,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麼叫北辰呢,就是北極星,眾星拱之,你看我們北極星,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北極星外麵是北鬥七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北鬥七星是動的,北極星是不動的,領導核心就是個不動的,讓別人動起來。劉邦就是他們這個軍事集團的北極星。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樊噲、周勃、曹參這些人就是他的北鬥七星。所以劉邦能夠取得成功。
第二個特點是不拘一格,一個有著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會有知人之明,一個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難了解別人。劉邦由於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別人。而且他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裏麵什麼人都有,我們來看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隊伍。
在劉邦這個隊伍裏,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可以說是什麼人都有。然後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是一個草頭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這叫什麼呢?這就叫不拘一格,這是劉邦用人的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招降納叛,劉邦的隊伍裏麵,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裏麵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願意,歡迎,歡迎。比方說韓信,比方說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發揮作用投奔項王,不能發揮作用再投奔漢王,當時陳平來投奔劉邦的時候,他是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於是劉邦“大悅之”,非常高興,然後問他說,陳先生在項羽那裏擔任的什麼職務呢?陳平說,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後,輿論嘩然,很多劉邦軍隊裏麵的老資格的將領不服。就開始嘀嘀咕咕了,說我們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項羽那邊一個逃兵,逃到我們這兒來,說了三句話,就馬上給他這麼大一個官,和他坐在一個車子上麵,議論紛紛,但是劉邦不予理睬,你們議論你們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陳平。這就叫做招降納叛。
劉邦用人的第四個特點是不計前嫌。漢六年的時候,劉邦已經得了天下,劉邦已經封了一批功臣,但是還有很多功臣沒有封,因為功臣他這個功怎麼樣計算,封一個什麼樣的爵位比較合適,這個事還很費商量,就把封功臣的事,一直這樣拖下來,有一天劉邦在宮殿裏麵走,遠遠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在那兒嘀嘀咕咕嘀嘀咕咕,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劉邦就問旁邊的張良,說子房,那些人在說什麼呢?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啊,他們在商量謀反啊劉邦說子房不要亂講,天下剛剛安頓,謀什麼反啊,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啊,陛下得了天下以後,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數都是你的親信,像蕭何這些人,還有一些以前得罪過你的人,他受了處分,現在這些功臣們都在想一個問題,說這個天下還有多少可以封賞的,是不是可以拿出來封賞的東西已經不多了,像我們這種和陛下關係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過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賞了,或者甚至於會被陛下找一個岔子,給哢嚓了呢?他們想來想去想不明白,所以他們在那兒商量謀反。劉邦馬上醒悟過來了,知道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那“為之奈何”,子房你說怎麼辦呢?張良說請陛下想一想,在這些功臣當中,有沒有這樣人,他的功勞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關係呢,又非常地惡劣,有沒有這樣的人?劉邦說有,有一個雍齒,雍齒這個人非常地可惡,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朕,朕早就想殺他了,可是他功勞太大,朕又於心不忍,張良說好了,請急封雍齒,以示群臣。請你趕快把雍齒封了,劉邦馬上接受這個建議,立即封雍齒為什方侯。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你看雍齒都封了,大家都知道這個雍齒是皇上最討厭的人,他都封侯,我們這些人,都放心了。這叫什麼?這就叫不計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