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美國反導型霍克地空導彈(1 / 3)

美國有一種中程地空導彈,音譯名叫霍克,意譯名稱為鷹,前幾代隻能用來反飛機,但其改型的最新一代已經具備了反飛毛腿、SS-21等早期近程彈道導彈的能力。

中國台灣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引進了霍克地空導彈係統。最近,台灣看好了美國推出的該係統新一代改型產品,準備用2億美元采購具有反近程彈道導彈能力的反導型霍克,以此彌補現役老型霍克係統和愛國者PAC-2/PAC-3係統留下的反導漏洞。

係統

霍克地空導彈係統是美國最老的防空導彈係統之一。該係統由美國雷神公司於1953年開始研製,1959年投入使用。霍克改係統於1965年開始研製,1972年投入使用。目前,仍有許多國家和地區擁有這種防空導彈係統,其中包括美國、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希臘、意大利、荷蘭、挪威、日本、埃及、約旦、以色列、科威特、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韓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等。台灣擁有霍克/霍克改地空導彈近1000枚和3聯裝發射架約100部,在陸軍部隊編製了4個霍克導彈營,是台灣目前現役主力中程地空導彈。

30多年來,美國已經對霍克導彈係統進行了多次改進,繼改型後,又推行了3個階段的產品改進計劃,並在80年代就演示了用其攔截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從而使一個50年代開始研製的係統至少可以在美國服役到2000~2005年,而在國外預計將繼續服役到2010年。1988年4月,在愛國者導彈係統的雷達輔助下,美國陸軍用改進的霍克導彈成功地攔截了一枚戰術彈道導彈。1990年,在白沙導彈靶場的一次試驗中,霍克導彈成功地攔截了一枚SS-21彈道導彈的模擬靶標。但這些試驗所演示的能力僅僅是“任務”殺傷,也就是僅使來襲導彈偏離要攻擊的預定目標,而不是摧毀來襲導彈的彈頭。1991年1月,為了應付海灣戰爭的需要,美國國防部開始實施“快速反應計劃”,為霍克導彈發展“彈頭殺傷”能力。該計劃主要是改進霍克導彈的引信、戰鬥部以及軟件,使之對近程彈道導彈有更大的殺傷能力。1991年5月18日,美國陸軍對這些改進做了試驗,霍克導彈成功地實現了“彈頭殺傷”。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部AN/TPS-59雷達也參加了這次試驗。具有反導能力的霍克導彈防禦係統由以下部分構成:改進的AN/TPS-59雷達,機動能力增強的霍克導彈係統,為霍克係統實時交換目標跟蹤數據的防空通信平台,與海軍的宙斯盾雷達、陸軍的愛國者係統雷達和空軍的空中警戒與控製係統飛機上的雷達等探測器實現一體化的新軟件,以及聯合戰術信息分配係統終端。

主要作用

TPS-59相控陣雷達是霍克導彈防禦係統的主要監視、探測和跟蹤雷達。1992年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開始對該雷達進行改進。主要改進包括用新的設備代替雷達所有電子控製設備和用新的分布式信號處理係統代替原來用於處理目標數據的海軍UYK-7標準計算機。新的信號處理係統處理跟蹤數據的能力將比老的計算機快5倍,新的信號處理軟件將使雷達能夠跟蹤在高空飛行的戰術彈道導彈和鄰近低空飛行的戰術彈道導彈。這些改進將使雷達的監視距離從550千米提高到740千米。為了對來襲的戰術彈道導彈作出實時的反應,TPS-59雷達的跟蹤數據將通過JTIDS係統直接轉發給ADCP。ADCP裝在高度機動的多用途輪式車上,並配備有商用的SunSparc計算機工作站,把跟蹤數據轉換成霍克導彈的發射指令,指揮霍克導彈連通信台控製一部或多部霍克導彈發射車攔截目標。反導型霍克導彈的尺寸和重量與先前的霍克導彈相同,但采用了新的戰鬥部和引信。發射車也進行了改進,以提高機動性能。霍克導彈為一級固體導彈,彈體長5.08米,彈徑0.37米,發射質量640千克,製導係統采用X波段連續波單脈衝半主動雷達導引頭,最大射程35千米,最大射高18千米。

最新改型的霍克導彈能夠防禦射程為70~120千米的近程戰術彈道導彈,如俄羅斯的蛙-7火箭和SS-21導彈,可彌補現有愛國者導彈係統不能有效防禦這些導彈的漏洞,同時對射程300千米的飛毛腿導彈也具有一定的攔截能力。作為應急係統,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95年開始部署反導型霍克導彈樣機係統,1996年部署了實戰係統。

1994年9月19~21日的3天內,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白沙導彈靶場對新改進的霍克導彈防禦係統進行了靶試,目的是鑒定TPS-59雷達跟蹤長矛導彈的能力,考核改進的霍克導彈用AN/TPS-59雷達獲取預警信息的速度,檢查該係統是否能實際擊落長矛戰術彈道導彈。試驗中,海軍陸戰隊共完成了5次實彈射擊,改型霍克導彈成功地攔截了兩枚長矛導彈,並實現了彈頭殺傷。這次試驗是霍克導彈防禦係統用於反戰術彈道導彈的首次全係統試驗,包括試驗新型霍克導彈、AN/TPS-59雷達、數據傳輸線路和軟件等。這次成功的試驗使具有反戰術彈道導彈性能的改型霍克導彈係統在1995年順利部署。

1999年美國還推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霍克-先進中程空空導彈防空係統。該係統采用了經過數字化改進的通用發射架,並創新地將兩種防空導彈有機地結合在一個防空整體中,同時配有緊湊、靈活、機動的作戰管理/指揮、通信、控製和情報係統、數字式AN/MPQ-64目標跟蹤雷達與AN/MPQ-61大功率目標照射雷達設備。這兩種雷達能夠跟蹤低空和隱身目標,抗幹擾與抗反輻射導彈能力強,可高速機動部署,能夠通過無線或有線手段分發數字式目標數據。雷達與發射架的分布式遠距部署結構和遙控發射設計,可使係統射程提高20千米以上,並使係統具有了對付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反輻射導彈、隱身飛機、無人機等目標的能力。該係統還可與遠程和超近程地空導彈係統、友鄰地麵防空火力單元聯合實施防空作戰,如利用作用距離更遠的愛國者PAC-2/PAC-3係統多功能雷達提供的目標預警信息、為複仇者/尾刺超近程地空導彈係統提供目標預警信息等。霍克-先進中程空空導彈防空係統是霍克地空導彈係統目前的最新開發成果,估計台灣購買霍克也不會不考慮性能更加先進的這一創新係統。

目前,新型戰術彈道導彈均具有比飛毛腿、SS-21、長矛等強得多的攻擊與突防能力,反導型霍克地空導彈若要彌補愛國者地空導彈漏防的新型戰術彈道導彈,恐難有作為。

研製背景

霍克主要用於要地防空,也可用於野戰防空,是美國雷達、導彈業巨頭雷錫恩公司的傑作。霍克防空導彈的研製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蘇聯戰術飛機飛速發展,以仿製美國B-29而成的Tu-4轟炸機為首的各型戰略轟炸機在土希諾航空節上頻頻亮相,並完成了多次環繞蘇聯本土的不間斷飛行,隨後又把航跡延伸到北極上空,蘇聯仿自德國V-2導彈的多型彈道導彈也通過了國家試驗。尤其蘇聯新的軍事思想提出“向敵人發起大規模先發製人的進攻是自衛的最好方法”,蘇陸軍集團軍、軍、師各級則苦練空地協同,在蘇聯紅軍的多次演習中都可以看到前線強擊航空兵的伊爾-10、在伴隨JS-3、T-34、SU-152前進的觀察員指導下投彈掃射的場景。頭頂更有蘇聯紅軍殲擊航空兵的米格-15、雅克-9上下翻飛。剛剛成立的北約集團對此十分忌憚,以往靠高炮支撐的防空體係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即使在美國陸軍中也隻有剛剛問世的“奈基-1”一種導彈苦稱局麵,而且這種導彈是用來打擊中、高空轟炸機的,受到性能限製,其最低射高也在1000米以上,根本無法對抗蘇聯未來可能出現的以裝備了核戰鬥部的戰術彈道導彈為先導的大規模導彈、飛機多層次一體化打擊。北約迫切需要研製一種能在低空發揮作用,並可截擊戰鬥機、強擊機的新型防空導彈。

在1950年時,防空導彈在美軍中還屬於新生事物,它的上級管理單位是陸軍野戰防空炮兵司令部,由於美軍的高炮大多采用自行底盤,因此官僚們認為新的防空導彈也必須具有相當的戰略、戰術雙重機動性,達到具備伴隨裝甲部隊行進速度的要求,以便適應戰線飛速變化,及時為快速推進的裝甲部隊撐開防空傘。於是美國陸軍野戰炮兵司令部受美國國防部委托在1951年提出了研製一種機動性能好、在中、低空作戰的防空導彈,用於為“奈基-1”填補低空盲區,代號為Homing All-the-Way Killer,意思是“全程導向殺手”,縮寫為“HAWK”,因此,按照我國科技術語翻譯規定,將其縮寫直接意譯為“鷹式導彈”的譯法是錯誤的,而應該將其音譯為霍克,這就是為什麼專業書刊上對此係統的稱謂都是霍克的原因,類似的情況還有海爾法導彈和陶式導彈。

研製曆程

根據美國陸軍野戰防空炮兵司令部製定的研製計劃。這種新導彈係統的主承包商為雷錫恩公司。1954年7月正式開始研製,諾斯洛普公司則負責研製發射架、裝彈車、雷達和火控係統。1955年底,霍克導彈的試驗全尺寸樣彈完成飛行試驗,1956年6月,首枚全係統戰鬥彈試射成功,1957年8月,基本型霍克導彈研製完成,1958年初,基本定型投產,並於1960年初開始裝備部隊。為了使霍克能夠適應並跟上戰場態勢的變化,美國緊接著於1964年提出了對霍克的改進計劃。改進型代號為MIM-23B。改進型的研製進度很快,1965年,首枚試驗樣彈飛行成功,隨後於1966年完成了全係統測試,1968年5月,改進型定型,首批係統於1969年6月投產,1972年11月裝備部隊。基本型的研製、試驗共用經費為1.46億美元,總采購費約8.23億美元,共生產基本型導彈13,067枚,每枚導彈平均價格約4.1萬美元。截止到1993年共生產改進型24,739枚,單價為27.8萬美元。相比愛國者導彈75萬美元的單價來說相當便宜。這也是它經久不衰,將同時期、同性能的蘇聯SA-2導彈比下去,成為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生命力非常強的導彈係統之一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