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指標
霍克的性能特點是:作戰範圍大,防低空性能好。自動化程度高,火力反應迅速,可攔截M2一級的空中目標。抗幹擾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反導能力。戰鬥部威力大,可有效摧毀目標。
霍克導彈主要技術指標,對付目標:<2馬赫的中低空飛機,改進型還可對付巡航導彈、地對地導彈和反輻射導彈。作戰距離:高空目標最大32-40公裏,最小2-1.5公裏;低空目標最大16-20公裏,最小3.5-2.5公裏;作戰高度:最大13.7-17.7公裏,最小60米;殺傷概率:80%/>80%;反應時間:16-20秒/26-34秒;製導體製:全程半主動尋的;發射方式:三聯裝傾斜發射;抗幹擾措:施恒虛警、動目標顯示、多頻率及光學輔助跟蹤手段;係統機動性:導彈連的全部設備需23輛越野車裝運或拖曳,亦可由21架C-124或24架C-130B型運輸機空運,展開時間不超過45分鍾,撤收時間不超過30分鍾;彈長5.08米;彈徑370毫米;翼展1.19米;發射質量584/627.3公斤;最大速度:2.5/2.7馬赫;機動能力15g;戰鬥部:破片殺傷式戰鬥部,質量約50公斤,改進型采用連杆式殺傷戰鬥部,質量約75公斤,或核戰鬥部引信無線電近炸引信或觸發引信動力裝置1台M22E8型單室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改進型采用Mll2型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識別特征
霍克尖卵形彈頭,圓柱形彈體;采用大弦長控製翼麵,共4片,安裝於彈體後部,翼麵起點在彈體中部,前緣以76度角後掠、後緣垂直彈體;采用三聯傾斜運輸和發射,上一下二配置。
係統技術特點
霍克係統的主要任務是對劃定的空域提供有力的防禦。由於霍克導彈的射程較遠,航路捷徑大,所以它適用於大麵積的防禦。而且霍克導彈有專門的抗幹擾係統,能夠在雜波、消極和欺騙式的電子幹擾情況下進行作戰。而三聯裝的導彈能夠迅速地發射,構成密集火力,以補足精度的不足,再加上導彈的大威力戰鬥部保證了它大的殺傷概率。霍克導彈的布局與結構屬於典型的第二代防空導彈布局,其基本型與改進型導彈的外形相同,都是采用無尾式氣動布局。頭部呈錐形,用玻璃鋼纖維材料製成。彈翼為梯形,位於彈體中部稍後,按“”配置,前緣後掠角76度,後緣與彈體垂直。一對彈翼的總麵積約為1.86平方米。4片矩形舵接在彈翼後緣,除進行穩定和控製俯仰與偏航外,還控製導彈的滾動穩定。舵麵用鋁合金製成,一對舵的麵積約為0.2平方米。彈體由5個艙段組成。導引頭艙天線罩內裝有拋物麵天線;電子儀器艙裝雷達接收機。無線電引信、自動駕駛儀、解鎖裝置及電源等;戰鬥部艙;動力裝置艙裝固體發動機,其上有4片彈翼;最後艙為舵麵伺服機構和電源/液壓傳動裝置。
基本型的動力裝置早期采用串聯裝藥內孔燃燒的M22E7型雙推力火箭發動機,但是這種發動機推力不穩定,經常發生發射後推力突然減小甚至失效的情況,在靶試時出現過多起導彈在飛行中突然從半空中墜落的尷尬場麵。為了解決這種不利局麵,雷錫恩從1956年開始進行技術攻關,終於研製出固體燃料改為同心裝藥的M22E8型雙推力火箭發動機,並於1959年底開始裝備。M22E8發動機的固體燃料燃燒時間為25~32秒。為了達到起飛時產生峰值推力大、暴發性強,正常飛行時穩定、持久的雙推力,M22E8發動機采用了兩種固體燃料,它們先後燃燒並產生兩種不同的推力,分別起助推和主航作用。起飛推進劑為ANP-2830HO型。M22E8發動機中間聯結第一級燃料和第二級燃料的點火係統為電起爆裝置,當第一級助推燃料棒燃燒完畢後,自動傳遞、控製巡航燃料棒開始工作。為了保險起見,防止第一級燃料工作時第二級燃料誤工作,起爆裝置采用了雙重保險的機械式安全與解除保險裝置,隻有在第一級徹底燃燒完畢後延時一段很短時間後,才點燃第二級。在改進型霍克上,動力係統換成M112型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體積減小而推力有所增加,巡航級工作時間也加長,射程也從基本型的32公裏增加到40公裏。
霍克導彈的雷達導引頭工作方式為半主動連續波體製。即靠地麵照射雷達發送連續波信號照射目標,導引頭接收反射回波,然後經自動駕駛儀處理後產生控製霍克導彈飛行的信號。工作時,它接收來自半主動尋的雷達導引頭的目標-導彈間的誤差信號,經變換放大後產生操縱液壓舵機的信號,控製舵麵偏轉,使導彈按一定軌道穩定飛行。導引頭的接收天線安裝在導彈頭部液壓驅動的萬向平台上,用小型陀螺作為慣性空間基準。基本型霍克的導引頭天線為拋物麵反射器,但天線的靈敏度不夠,當導彈攻擊俯衝目標時,常因為地麵雜波等原因丟失目標。為了提高跟蹤穩定性和抗幹擾能力,改進型霍克采用了低旁瓣、高增益的平麵裂縫天線。此外,為了對付高速、低空、小反射截麵的目標,改進型霍克還采用了於1960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倒置接收機,以提高抗幹擾能力和對多普勒頻率的分辨能力。
霍克基本型采用裝普通烈性炸藥的XMS型破片殺傷式戰鬥部,質量約50公斤,其中裝H-6炸藥約33公斤。改進型采用連續杆式殺傷戰鬥部,質量約75公斤。這種戰鬥部的特點是采用首尾連續的小鋼柱殺傷體。當爆炸後可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圓環,好似一個不斷擴大的電鋸鋸麵飛散,以獲得較高的殺傷概率。由於研製時正值美國“大規模核報複”理論走紅的時期,美國熱衷把核戰鬥部搬上所有武器載體去,霍克導彈戰鬥部也可采用核戰鬥部,該戰鬥部當量為5000噸-15000噸,殺傷半徑達2000米。為了防止裝備了核戰鬥部的導彈在儲運、裝填時發生災難性後果的誤爆炸,雷錫恩公司專門為其設計了嚴密的保險裝置,該裝置分為三級:第一級為機械保險,在導彈達到一定速度時解除,二級電氣保險,根據彈上半主動尋的雷達信號解除,第三級為引信保險,當引信捕捉到目標後解除。這樣的安全防範確保了核戰鬥部的安全,要知道,在冷戰高峰時期,在西歐戰場,美軍野戰防空炮兵的數十個導彈群上千枚導彈每天都得變換2次陣地,在一個地方停留最多不超過14小時,以防止被蘇聯偵察到。如果沒有可靠的保險裝置,豈非反倒成為威脅自己的上千個核火藥桶?
霍克防空導彈係統采用比例導引的連續波全程半主動尋的製導。對目標的探測由一部脈衝搜索雷達和一部連續波搜索雷達經連指揮站或排指揮站協調來完成。捕獲目標後,大功率照射雷達發出目標指示信號,對選定的目標進行搜索、跟蹤和照射,彈上連續波尋的雷達接收地麵照射雷達經目標反射的信號,測出導彈與目標間的視角變化率,並根據目標反射信號的多普勒頻率,得出導彈與目標間的相對速度,使兩參數之積與導彈側向加速度成比例,產生的信號輸送至自動駕駛儀,通過自動駕駛儀來控製舵麵偏轉,將導彈引向目標。
脈衝搜索雷達基本型號是AN/MPQ35,改進型是AN/MPQ50,C波段工作,探測高空目標,能全景顯示,作用距離72~104公裏。續波搜索雷達基本型是AN/MPQ34,改進型是AN/MPQ55,工作於J波段,可以在嚴重的地物雜波幹擾下探測低空飛機目標,向目標照射雷達和控製中心提供目標數據。大功率照射雷達基本型霍克采用的是AN/MPQ39,改進型霍克為AN/MPQ46,第二階段改進時改為AN/MPQ57,為J波段連續波雷達,可在方位、俯仰和距離變化率上自動截獲、跟蹤和照射目標,同時向導彈提供基準信號。此雷達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為43小時,改進型為130~170小時,後又增至300~400h,甚至超過了采用相控陣、固態發射機等先進技術的愛國者的AN/MPQ-53雷達。
作戰使用
霍克係統由導彈、3聯裝發射架、1輛中空目標搜索雷達車、1輛低空目標搜索雷達車、2輛大功率照射雷達車、1輛測距雷達車、1輛連控製中心車、1輛信息協調中心車、1輛運輸裝填車以及HF60D 400HZ發電機組等組成。霍克係統的每個發射架可載3枚導彈,操作手在戰鬥準備狀態才轉動發射架。當照射雷達鎖住目標後,就與照射雷達天線在方位和俯仰上隨動瞄準目標,同時通過轉塔控製組合使導彈處於待發狀態。收到發射命令後,選定1枚待發導彈激活電源,啟動快速陀螺,使導引頭天線穩定地瞄準目標。
霍克導彈通常以連為完整的作戰獨立單元進行火力配置,一個連有3套發射裝置,配置在離戰鬥地區前沿15~20公裏地帶,約需一個100200平方米的場地部署發射排的作戰設備。3套發射裝置呈底邊稍長的等腰三角型配置,相距大約60m。在戰鬥區前方多采用自行式霍克,後方可采用牽引式。每個連的間隔距離不超過20公裏。在作戰時,當發現目標並區分敵友之後,指揮官根據顯示選定要射擊的目標。收到發射指令後,選定待發導彈並加電,導引頭天線穩定地瞄準目標,按照射雷達給出的前置碰撞點發射導彈。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照射雷達始終跟蹤目標,導彈對照射雷達的直射信號和目標的反射信號進行比較,不斷地修正航向,按比例導引規律飛向目標。當導彈接近目標時,近炸(或觸發)引信引爆戰鬥部摧毀目標。當導彈命中目標後,進行射擊效果判斷,決定下一枚導彈的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