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美國反導型霍克地空導彈(3 / 3)

霍克導彈係統的檢測與維修按美國陸軍的維護標準分為五級。一級維護為操作員預防性檢查。二級維護進行定期檢查,可更換失效的零組件。三級維護為連隊直接維護,包括組合設備的測試及修理。四級維護是對幾個導彈營的總維護,具有專門維修功能。五級維護主要由廠家或具有大修能力的軍級修理所對雷達和支援設備進行檢修,對導彈待發狀態檢查和進行場地維護。實際上,從操作中看分共為三級,前三級維護都可以在連隊層次完成,而後麵的兩級則分別需要防空導彈群、軍進行。這種維護體製比較合理,能夠分散、分擔各級的壓力,因此成為美軍陸基防空導彈維護的樣板,後來的愛國者在設計時也參照了霍克導彈的維護體製和標準。

但霍克導彈仍是西方第一種能有效對付低空突防戰機的中程防空導彈,使對方必須有反輻射導彈之類的高技術武器先行攻擊才能有效壓製。美國軍方仍不斷用現代電子技術加以改進:首先是以數字化微電子技術取代模擬式係統,在脈衝搜索雷達上加裝數字化移動目標指示器、加裝數字化傳輸鍵;其次在照射雷達上加裝光學追蹤係統,不但在日間可以提供操作員敵我識別之用,而且在對方進行電子幹擾時,用不受幹擾的光學係統保持目標追蹤,指揮照射雷達維持照射,增加電子抗幹擾的性能。

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的試驗發現,在先進雷達的指引下,霍克導彈有能力擊落彈道導彈,不過由於射高太低,其攔截目標隻限於射程100公裏的近程彈道導彈,而這麼近程的導彈是打不到台灣本島的,對台灣反導能力沒有幫助。然而,這顯示霍克導彈是有能力對付高超音速目標,台灣軍方認為,大陸第三代戰機攜帶反輻射導彈進攻時,霍克導彈應有能力將反輻射導彈及載機同時擊落,霍克導彈由於射程高達20-40公裏,大陸若以蘇-30MKK戰鬥轟炸機攜帶Kh-31或激光製導炸彈等中近程空對地武器進攻的話,並無法逃避防空導彈的打擊,加上前麵提到的有限多目標攻擊能力,在遠程防空火力不及的地帶,可用霍克導彈抵擋強度較低的進攻。

發展與改進

霍克導彈研製於1950年代初,由於當時電子技術還屬於電子管時代,因此性能很不穩定。因此美國於1964年開始研製霍克導彈改進型。1969年小批量生產,1972年開始裝備部隊並陸續取代基本型。到70年代中期美國本土基本型全部退役。

到目前共進行了5次重大改進,其改進情況如下:第一次改進在1960年代末,主要是將基本型發展為改進型,主要對導彈本身進行了4項大的改進:首先,受惠於美國空軍對響尾蛇空空導彈進行固態化改進,雷錫恩公司將霍克導彈的電子管電路換成固態電路,減小了電子器件的體積重量,為增加彈上燃料、提高射程留出了空間,並換裝了采用倒置接收機的導引頭,以提高靈敏度。同時,換裝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擴大了作戰空域。由於前述的縮減電器元件空間,因此霍克改進型采用了更重的戰鬥部。加上當時美國在核彈小型化方麵也取得了進展,霍克改進型首次具備了裝核戰鬥部的能力。

第二次改進是在1970年代末,亦稱霍克改型第一階段改進。主要有3項改進:換裝新型連續被波搜索雷達,提高雷達性能。而在AN/MPQ50型脈衝搜索雷達上采用了當時剛實用化的一些抗幹擾措施,如增加數字式動目標顯示設備,采用具有多個頻率點交替工作的參差脈衝重複頻率等,提高了雷達的抗幹擾性能。而且,隨著美軍戰場C3I網絡的建立,改進型霍克也在武器係統內部各車輛之間實行了美國陸軍戰術數據網絡通信。

第三次改進是在1980年代中期,亦稱霍克改型第二階段改進。這次主要包括2項內容:首先是改進大功率照射雷達,簡化了檢修故障程序,平均無故障時間增加到300~400小時。其次為了增加在強電子幹擾條件下對抗能力,增添了光學跟蹤係統,進一步提高了武器係統的抗幹擾能力和作戰效能。

第四次改進在1980年代末期,亦稱霍克改型第三階段改進。這次改進此階段改進項目比較多,最主要的是采用了新技術來解決迎戰多目標問題。首先是改進連續波搜索雷達,改變雷達的發射波形,使一次掃描就能測出目標距離、距離變化率和方位角,縮短了對低空近距尤其是機動目標的預報時間,加裝傅立葉快速變換的數字式信號處理器,用以將目標多普勒效應進行數字化處理,再提供給微型計算機,這樣可完成原來由自動數據處理器和信息協調中心所進行的多目標處理,為取消信息協調中心提供了技術基礎。此外,在大功率照射雷達上增加了“低空同時攻擊目標”作戰方式,使武器係統具備低空攔截多目標的能力,增加了火力。目標一旦出現,即可自動或手控轉入“低空同時攻擊目標”作戰狀態,能分辨波束內的多個目標,並選擇威脅最大的目標予以攻擊。三階段改進型的照射雷達可直接發射廣角扇形波束,涵蓋低高度大範圍空域,可一次發射3枚導彈,分別自行導向目標。對付低空入侵機群時,可以一次攻擊敵多機編隊,以免敵機企圖用先導機作為吸引火力的“飛靶”,掩護其他戰機突防。一個擁有兩個照射雷達的霍克導彈連可同時攻擊6個目標,在理想情況下可攻擊12-18架。

此外,為了提高導彈連的機動性,第三階段改進中減少了地麵設備和車輛,以連指揮站代替連控製中心,取消了測距雷達和信息協調中心,使車輛總數減少到14輛。同時改變了連編製,霍克火力單元采用三種編製,即突擊排,加強突擊排和導彈連。

第五次改進在1990年代初期,為保證霍克係統在1990年代的有效性,美國又製訂了一個改進計劃,重點是進一步提高武器係統的機動性和自動化程度。內容有:采用可一車三用的新型裝填運輸車,同時兼作運輸、牽引和裝填導彈,車上還可運載一組備份導彈。同時也改進了發射架,使發射架不用卸下導彈就能夠帶著導彈行軍,減少了以往從戰鬥轉入行軍狀態時的煩瑣操作。另外將架上的所有電子管電路換成一台數字式微型處理機,縮短作戰部署時間和改善導彈發射計算能力。同時也大大減輕了維護壓力。

為了更好的保證武器係統在全天候和晝夜間自動精確地定位。雷錫恩公司在雷達車和發射架上安裝了由指北陀螺儀和數字計算機組成的定位儀,使陣地勘測定位自動化,縮短了強占陣地後轉入戰鬥的準備時間。

在雷達方麵,新霍克係統采用了頻率捷變連續波搜索雷達,這是一種多功能三坐標連續波搜索雷達,方位為360度機械掃描,俯仰為90度電子掃描,能覆蓋霍克導彈全部作戰空域,具有邊搜索邊跟蹤的能力,由於該雷達旁瓣低、截獲概率低,還能用來對付反輻射導彈。

隨著美軍C3I係統的不斷完善,霍克係統與愛國者導彈係統實現了聯網,改變軟件,使兩係統之間可以進行數據交換,可由愛國者導彈的信息協調中心控製霍克導彈進行射擊,使之具有低空反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按照美國的計劃,本來還將霍克地對空導彈武器係統改成完全自行式的,預計在發射車上設置10個發射筒,裝10枚導彈。但後因經費限製而落空。在經過這些改進後,霍克的國外用戶如法國和希臘也采納了美國的提議,對裝備的霍克進行了最新的改進,據法國地空導彈團人士稱,改進後的霍克截獲目標時間減少50%。美國海軍陸戰隊采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TPS-59(V)3三坐標雷達,據稱對彈道導彈的探測能力為750千米,為了在嚴重電磁幹擾情況下繼續作戰,美海軍陸戰隊的霍克還加裝了光電探測單元,能夠探測到100千米遠處的來襲飛機。希臘陸軍的霍克導彈改進由洛克希德·馬丁和挪威的康斯伯格公司完成,後者負責係統的火力指導中心,經過改進後霍克導彈將可以和希臘陸軍裝備的愛國者遠程防空係統相兼容,發揮重要的作用。

經多年改進,霍克係統的抗幹擾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作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已成為90年代有效的中程、中低空防空武器。預計2010年以後霍克導彈仍是有效的武器係統。預計2010年以後霍克導彈仍是有效的武器係統。

實戰表現

霍克導彈除了裝備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之外,世界上約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裝備。北約的一些成員國和日本還取得了許可證,自己可以生產霍克導彈改進型。中國台灣地區也購入並裝備了該型導彈,台軍稱為“鷹”式導彈。在配屬中,每個海軍陸戰隊連配屬4個3聯發射器,而陸軍則是以排為單位配屬,配屬方案和上述類似。

20世紀80年代後,美國的霍克導彈逐步為“愛國者”防空導彈所取代,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霍克經改進後仍在大量服役。霍克防空導彈參加了1967年和1973年的中東戰爭,並在兩伊戰爭中繼續參戰。尤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該型導彈表現出了較強的實戰能力。以軍大量使用美製霍克導彈打擊突然襲擊以軍陣地的阿拉伯國家機群,共發射22枚導彈,擊落25架阿方飛機,有時一枚彈甚至擊落2架飛機,較好地扼止了阿方的空中進攻。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雙方都部署了“霍克”導彈,其中主要是改進型。美在沙特部署有46個火力單元,以色列部署了大約10個火力單元,伊拉克部署的“霍克”導彈主要是入侵科威特時繳獲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