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3)

由於嗜茶,“茗飲小過”、“頻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但他仍不願與茶一刀兩斷,他在另一首詩中說:“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猶堪坐秋夕。”雖病不絕,隻是少喝點罷了。此外,楊萬裏由於夜裏也好飲茶,故常常引起失眠,但他決不責怪飲茶。他在《三月三日雨,作遣悶十絕句》中說:“遲日何緣似個長,睡鄉未苦怯茶枹。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菜非花隻是香。”楊萬裏嗜茶如命可見一斑。但其嗜茶如命絕非是口腹之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

楊萬裏還取飲茶作為他的讀書之法,他在《誠齋集·習齋論語講義序》中說:“讀書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讀書者,否也。《國風》詩曰:‘方便謂荼苦,其甘如薺’,吾取以為讀書之法焉。”古時“荼”即為茶。楊萬裏認為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讀書後的獲益卻如同茶一樣甘甜,這與飲茶是一樣的道理。楊萬裏取讀書之味為飲茶之味,這不僅是他退隱之後讀書時的體味,更是他從中體味出的同茶一樣甘苦的為人處世之味。古人視茶為“聖潔之物”,“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以茶儉德以茶比德,使自己成為若茶一樣的“潔性不汙”之人,這已是清正廉潔之士剛正不阿之人心中的定位與坐標。緣此,楊萬裏才不顧因茶得疾之苦,頻啜致寒之痛,把飲茶作為以正其身以清其魂之皈依。

楊萬裏嗜茶如命,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從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為人處世之正道。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記載說,楊萬裏從常州知府調任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時,將萬緡積錢棄於常州官庫,兩袖清風而去。在廣東任官時,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錢代貧戶納稅。其子楊伯儒也以清廉著稱,在廣東任官時,病入膏肓,臨終之際,卻連入殮的衣衾也沒有。

楊萬裏一生,為官清正廉潔,他歸隱回鄉後,兩袖清風,詩人徐璣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唯帶(皇帝所賜的玉帶)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未加修葺,隻能擋擋絲風片雨。這也說明他品茶、愛茶,也欣賞茶的清澈澄明的品性,而作為人之道。此外,他還以茶之清明,讚譽朋友的氣質豐骨:“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豐骨茶樣明。”這是楊萬裏《謝木韞之舍人賜茶》中的詩句,他將茶的清雅、明澈,來稱道知心朋友的氣質、豐骨,把茶在精神方麵的地位、作用和價值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而即以其詩還頌其人,足見楊萬裏品茶更是從精神層麵體味茶的味外之味。

茶詩:

《茶灶》楊萬裏

茶灶本笠澤,

飛來摘茶國。

墮在武夷山,

溪心化為石。

《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楊萬裏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禪弄泉聲,隆興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甌麵,怪怪奇奇真善幻。

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

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

《以六一家煮雙井茶》楊萬裏

鷹爪新茶蟹眼湯,鬆風鳴雷兔毫霜。

細參六一泉中味,故有焙翁句子香。

日鑄建溪當退舍,落霞秋水夢還鄉。

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嚐。

《舟泊吳江》楊萬裏

江湖便是老生涯,佳處何妨且泊家。

自汲淞江橋下水,垂虹亭上試新茶。

二之具

籯(1):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2)。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者,茶人負以采茶也。(原注:籯,音盈,《漢書》所謂“黃金滿籯,不如一經。”(3)顏師古(4)雲:“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灶:無用突(5)者。

釜:用唇口者。

甑(6):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係之(7)。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於甑中,(原注:甑,不帶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亞者製之,(原注:亞字當作椏,木椏枝也。)散所蒸芽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為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襜(8):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規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9):一曰贏子,一曰蒡莨(10),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11):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幹,升下棚;全幹,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四五十斤為小穿。穿,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塘煨火,令煴煴然(12)。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原注:育者,以其藏養為名。)

【注釋】

(1)籯:讀音ying。竹製的箱、籠、籃子等盛物器具。

(2)筥:讀音ju。圓形的盛物竹器。

(3)黃金滿籯,不如一經:出自《漢書韋賢傳》。意思為,留給兒孫滿箱黃金,不如留給他一本經書。

(4)顏師古:唐初經學家,曾注《漢書》。

(5)突:煙囪,成語有“曲突徙薪”。

(6)甑:讀音zeng。古代蒸炊器,似今蒸籠。

(7)籃以箅之,篾以係之:箅,讀音bi。蒸籠中的竹屜。篾,讀音mie,長條細簿竹片,在此作從甑中取出箅的理耳。

(8)襜:讀音chan。係在衣服前麵的圍裙。《爾雅釋物》:“衣蔽前謂之襜”。

(9)芘莉:芘,讀音bi。芘莉,竹製的盤子類器具。

(10)蒡莨:讀音panglang。籠、盤一類盛物器具。

(11)棨:讀音qi,穿茶餅用的錐刀。

(12)煴煴然:煴,讀音yun。沒有光焰的火。煴煴然,火熱微弱的樣子。

【譯文】

籯,又叫藍,又叫籠,又叫筥。用竹編織,容積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是茶農背著采茶用的。

灶,不要用有煙囪的(使火力集中於鍋底)。鍋,用鍋口有唇邊的。

甑,木製或陶製。腰部用泥封好,甑內放竹籃作甑箅,用竹片係牢。開始蒸的時候,葉子放到箅裏;等到熟了,從箅裏倒出。鍋裏的水煮幹了,從甑中加水進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後的嫩芽葉及時攤開,防止茶汁流走。

忤臼,又名碓(用以搗碎蒸熟的芽葉),以經常使用的為好。

規,又叫模,又叫棬(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壓緊,並成一定的形狀),用鐵製成,有的圓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狀。

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製成。如用槐樹、桑樹做,就要把下半截埋進土中,使它不能搖動。

簷,又叫衣,可用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把“簷”放在“承”上,“簷”上再放模型,用來製造壓緊的餅茶。壓成一塊後,拿起來,另外換一個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製成身長二尺五寸,手柄長五寸,寬二尺的工具,當中用篾織成方眼,好像種菜人用的土篩,用來放置茶。

棨,又叫錐刀,用堅實的木料做柄,用來給餅茶穿洞眼。

撲,又叫鞭,竹子編成,用來把茶餅穿成串,以便搬運。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上砌矮牆,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貫,竹子削製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茶烘培。

棚,又叫棧。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兩層,相距一尺,用來烘焙茶。茶半幹時,由架底升到下層;全幹,升到上層。

穿,江東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峽川用構樹皮做成,用來貫串製好的茶餅。江東把一斤稱“上穿”,半斤稱“中穿”,四兩、五兩(十六兩製)稱“下穿”。峽中則稱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穿”字,先前作釵釧的“釧”字,或作貫串。現在不同,“磨、扇、彈、鑽、縫”五字,字形還是按讀平聲(作動詞)的字形,讀音卻讀去聲,意思也按讀去聲的來講(作名詞)。“穿”字讀去聲,表示一個單位。

育,用木製成框架,竹篾編織外圍,再用紙裱糊。中有間隔,上有蓋,下有托盤,旁開一扇門。中間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無焰。江南梅雨季節,加火除濕。

名人品茗

徐渭寫扇賭茶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山水,表藤道士,又號田水月。山陰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劇家。是一個文藝上難得的全才、奇才,袁宏道稱他為“有明一人”。

他的繪畫創中國古代表藤畫派,以後的揚州八怪、近代的吳昌頌、齊白石都受其影響。其劇論《南辭敘錄》為我國古代研究南戲的第一部著作,又有《四聲猿》等雜劇傳世。他自言吾書一詩二文三畫四。其詩其文獨步明代詩壇文苑,袁宏道在《徐文長傳》中說:“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故其為詩如嗔如笑如水鳴峽如種出土……文長眼空千古,獨做一時。”“先生詩文倔起,一掃近代蕪穢之習,百世之下自有定論。”徐渭長期居於紹興,又擅於書麵詩文,故除酒外,也與茶結伴。

他的《與鍾公子大賭藏鉤》一詩就講了一則有趣的故事。當時他已71歲高齡了,家境貧苦,孤獨一人,僅以賣書畫,賣藏書過日。一日老友鍾公子來訪。鍾公子名無毓,字廷英,家境豪富,其父曾為知府,公子富才華,慕文長詩畫才情,時相過從,兩人竟為忘年交。這日,興致大發,竟至大賭藏鉤遊戲,並由各人寫下字條為憑:徐渭要喝茶,就讓鍾公子寫出若輸則交出後山茶一斤;鍾公子喜文長書畫,就讓徐渭寫出若輸就要替他畫18把扇畫。賭的結果,鍾公子固然要給徐渭後山茶一斤,徐渭卻也要為他寫上18把扇麵。後山茶、係當時名茶,產於上虞縣後山。明萬曆《紹興府誌》“山”和“物產”兩節中均有說明:“縣後山,在縣署後北城經,其麓產佳茶”。“茶,上虞後山茶。”徐渭得到茶很高興,但當場要立即畫18把扇麵卻並非易事,他畢竟已是71歲的老人了,結果寫得他口焦唇燥喉幹舌澀,兩臂酸痛腰間無力,大約寫到最後,確實沒力氣了,就隻好對鍾公子說:“你的茶契我燒了吧,我的扇債你也免了吧!”這個以扇賭茶的遊戲最後以有趣的求饒作結,真是風雅得可以,足見徐渭為得到佳茗而化出的勞力。

在今上虞市曹娥廟左側廂,有浙江省著名的天香樓藏帖碑廊。這是清代嘉慶元年至九年,由上虞人王望霖撰集、仁和縣範聖傳鐫刻的,彙集了沈周、文征明、唐寅等明清80多位書法家的墨寶,真行草隸諸體皆備,蔚為大觀。原刻碑藏於梁湖天香樓,1987年整修曹娥廟時移設於此。在這些書法珍品有一處頗引人注目的墨寶:徐渭《煎茶七類》。文後還有一段王望霖的評述:“此文長先生真跡。曾祖益齋公所藏,書法奇逸超邁,縱橫流利,無一點塵濁氣,非凡筆也。望霖敬跋。”又蓋有兩顆藏印。王望霖的跋語,從書法上評述了徐文長此碑超凡脫俗、出類拔萃的成就,“非凡筆也”一語作了最高的概括和讚美,所以全稿在書法史上有重要意義。

從茶史上論,徐渭的《煎茶七類》稿是中國茶道之至論,而且這文稿的形成和出現,又有著引人導幽探秘之魅力。《煎茶七類》在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徐渭集》中書題下謂:“舊編茶類似冗,稍改定之也。”這“舊編”是誰呢?眾說紛紜,或謂明代陸樹聲的《茶寮記》。但《茶寮記》出於1570年前後,而徐文長此文寫於1575年,亦即《茶寮記》問世後之四五年。僅隔這麼幾年,又怎稱“舊編”呢?《徐渭集》中的這一疑問在天香樓藏貼的《煎茶七類》中卻明白清楚地解決了。原來在藏貼的文末,徐渭還有一段跋語:“是七類乃盧仝作也。中夥甚疾。餘臨書稍改定之。時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書於石帆山下朱民之宜園。”壬辰,係萬曆二十年(1592),為徐渭去世前一年,這是他作《煎茶七類》行書刻貼之年,離1575年作草書《煎茶七類》已十六七年,在這長長的十多年間,他當然繼續閱讀許多茶道之書,自然了解陸樹聲論著與盧仝著的異同,如果果真出於《茶寮記》,則他一定會注明這一出處,何況此時他已是孱弱老人,窮困潦倒到無以為生計的地步,而陸樹聲則官至禮部省尚書,正是人貴盛勢,如由此引起陸之不滿,他又如何承當得起呢?但他依然在跋語中明確注明此為“盧仝作也……餘臨書稍改定之。”這種秉筆直書,不阿權貴的耿直精神正是茶道真諦。徐渭飲於茶行於道,深得其中個味,為這一千古名作注明出處,解決茶史研究上一個疑團。《煎茶七類》主要內容將在《茶與文學》章中作專題介紹,這裏僅就上虞天香樓藏貼的這一跋語的重要作用予以說明,亦適見徐渭對茶道理論研究之深刻和寫作態度之認真。

徐渭晚年,貧病交加,正如他自述:“骨脊肱弱”,“貧而多難”。他又嗜茶,茶多由友人供之,每一得茶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一次鍾元毓贈以後山茶,他高興極了,立即複信道:“一窮布衣輒得真後山一大筐,其為開府多矣!”“開府”即嘉州蒙山茶,亦為當時名茶。一次答友人饋魚:“明日擬書茶類,能更致盈尺活鯽否?”以書寫茶類之文去換鯽魚,可見貧困無奈的程度,也可見世人對其寫茶類之文的重視與喜愛。

茶詩:

《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徐渭

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舊封題穀雨,紫砂新罐買宜興。

卻從梅月橫三弄,細攪鬆風一燈。

合向吳儂彤管說,好將書上玉壺冰。

《謝鍾君惠石埭茶》徐渭

杭客矜龍井,蘇人代虎丘。

小筐來石埭,太守賞池州。

午夢醒猶蝶,春泉乳落牛。

對之堪七碗,紗帽正籠頭。

《茗山篇》徐渭

知君元嗜茶,欲傍茗山家。

入澗遙嚐水,先春試摘芽。

方屏午夢轉,小閣夜香。

獨啜無人伴,寒梅一樹花。

徐渭行書《煎茶七類》

煎茶七類

一、人品。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領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法每傳於高流大隱、雲霞泉石之輩、魚蝦麋鹿之儔。

二、品泉。山水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並貴汲多,又貴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貯陳,味減鮮冽。

三、烹點。烹用活火,候湯眼鱗鱗起,沫?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湯少許,候湯茗相浹卻複滿注。頃間,雲腳漸開,浮花浮麵,味奏全功矣。蓋古茶用碾屑團餅,味則易出,今葉茶是尚,驟則味虧,過熟則味昏底滯。

四、嚐茶。先滌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縈,設雜以他果,香、味俱奪。

五、茶宜。涼台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院,鬆風竹月,晏坐行呤,清譚把卷。

六、茶侶。翰卿墨客,緇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軒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勳。除煩雪滯,滌醒破疾,譚渴書倦,此際策勳,不減淩煙。

是七類乃盧同作也,中夥甚疾,餘忙書,稍改定之。

時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書於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園。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淩露采焉。茶之芽者,發於叢薄(1)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原注:京錐文也(2)。)犎牛臆者,廉襜然(3);(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浮雲出山者,輪囗禾然(4);輕飆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籜(5)者,枝幹堅實,艱於蒸搗,故其形籭簁然(6);有如霜荷者,莖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7)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鑒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製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8),存於口決。

【注釋】

(1)叢薄:灌木、雜草叢生的地方。

(2)京錐文也:京,高大。錐,刀錐。文,同“紋”。全句意為:大刀錐刻鑽的花紋。

(3)臆者,廉襜然:臆,指牛胸肩部位的肉;廉,邊側。襜,帷幕。意為像牛胸肩的肉,像側邊的帷幕。

(4)輪囗禾:輪,車輪。囗禾,圓頂的倉。

(5)竹籜:竹筍的外殼。籜,讀音ruo。

(6)籭簁:籭、簁相通,讀音亦同為si,皆為竹器。

(7)坳垤:土地低下處叫坳,小土堆叫垤。形容茶餅表麵的凸凹不平。

(8)否臧:否,讀音pi,貶,非議;臧,褒獎。

【譯文】

采茶都在(唐曆)二月、三月、四月間。

肥壯如筍的芽葉,生長在有風化石碎塊的土壤上,長達四至五寸,好像剛剛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莖,清晨帶著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葉(短而瘦小),發生在草木夾雜的茶樹枝上。從一老枝上發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選擇其中長得挺拔的采摘。當天有雨不采,晴天有雲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葉,把它們上甑蒸熟,用忤臼搗爛,放到模型裏用手拍壓成一定的形狀,接著焙幹,最後穿成串,包裝好,茶就可以保持幹燥了。

茶的形狀千姿百態,粗略地說,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皺縮著;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細微的褶痕;有的像浮雲出山,團團盤曲;有的像輕風拂水,微波漣漪;有的像陶匠篩出細土,再用水沉澱出的泥膏那麼光滑潤澤;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衝刷而高低不平。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葉像筍殼,枝梗堅硬,很難蒸搗,所以製成的茶葉形狀像籮篩;有的像經霜的荷葉,莖葉凋敗,變了樣子,所以製成的茶外貌枯幹。這些都是壞茶、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