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采摘到封裝,經過七道工序;從類似靴子的皺縮狀到類似經霜荷葉的衰萎狀,共八個等級。(對於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為好茶的標誌,這是下等的鑒別方法。把皺縮、黃色、凸凹不平作為好茶的特征,這是次等的鑒別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處,又能道出不好處,才是最會鑒別茶的。為什麼呢?因為壓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著茶汁的就皺縮;過了夜製成的色黑,當天製成的色黃;蒸後壓得緊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這是茶和草木葉子共同的特點。茶製得好壞,有一套口頭傳授的鑒別方法。
名人品茗:
歐陽修愛茶成癖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歐陽修仕宦四十年,上下往返,竄斥流離。晚年他作詩自述,欲借詠茶感歎世路之崎嶇,卻也透露了他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誌。當然,這裏更直接的是述說了他一生飲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減。
歐陽修愛茶,除了寫下多篇有關茶事文章外,還有多首詠茶詩作,還為蔡襄《茶錄》寫了後序,歐陽修對蔡襄創製的“小龍團”極為推崇。他在後序中雲:“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是也。蓋自君謨始造而歲供焉。仁宗尤所珍惜,雖輔相之,未嚐輒賜。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剪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相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至嘉佑七年,親享明堂,齋夕,始人賜一餅,餘亦忝預,至今藏之。”文中稱許小龍團茶為精品中的精品。在《歸田錄》中寫道:小龍團茶“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其貴重而難得可見一斑,無怪歐陽修要“手持心愛不欲碾,有類弄印幾成箏”了。
在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先聲的二卷《歸田錄》裏,歐陽修也有數則談到茶事的;並有專門論說煎茶用水的《大明水記》,都殊為難得。
《雙井茶》詩雲: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日誇。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明變易。君不見建溪龍鳳,不改舊時香味色。
此首詩作於歐陽修晚年辭官隱居時,借詠茗以喻人,抒發感慨。對人間冷暖,世情易變,作了含蓄的諷諭,他從茶的品質聯想到世態人情,批評那種爭新棄舊的世俗之徒,闡明君子應以節操自勵,即使猶如被爭新棄舊的世人淡忘了“建溪”佳茗,但其香氣猶存,本色未易,仍不改平生素誌。一首茶詩,除給人以若許茶品知識外,又論及了處世做人的哲理,給人以啟迪。
歐陽修還有《和原父揚州六題——明會堂二首》,詠讚的是揚州茶,詩雲:
積雪猶封蒙頂樹,驚雷未發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貢宜先百物新。憶昔嚐修守臣職,先春自探兩旗開。誰知白首來辭禁,得與金鑾賜一杯。
中國人曆來很講究泡茶用水,《大明水記》是歐陽修論茶水的專文,文中歐陽修對張又新《煎茶水記》中將水分為二十等,不不足采信,他以為水味盡管有“美惡”之分,但把天下之水一一排出次第,這無疑是妄說,最後歐陽修說:“羽之論水,惡汀浸而喜泉流,故井取多汲者,江雖雲流,然眾水雜聚,故次於山水,惟此說近物理雲。”對辨水之論做了一番較為公允的結論。
雙井茶產於宋洪洲分寧縣(今江西省修水縣)城西雙井,故名。古時當地土人汲雙井之水造茶,茶味鮮醇勝於他處,從宋時起漸有名氣。治平三年,歐陽修與韓琦同罷,出知亳州,作《歸田錄序》。歐陽修在他那開了宋代筆記文學創作先聲的《歸田錄》裏也談到雙井茶,說:“臘茶出於褔建,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注第一。自景佑以後,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製作尤精,囊以紅紗,不過一、二兩,以常茶十數斤養之,用辟暑濕之氣,其品遠出日注上,遂為草茶第一”雙井茶之所以能名震京師,與歐陽修的頌讚不無關係。
歐陽修與範仲淹、蔡襄、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一樣都是品茶高手。精通茶道的歐陽修與梅堯臣私交甚好,兩人常互相切磋詩文,也一起共品新茶,並交流嚐茶心得。歐陽修作《嚐新茶呈聖俞》,詩雲:“建安三千五百裏,京師三月嚐新茶。年窮臘盡春欲動,蟄雷未起驅龍蛇。夜間擊鼓滿山穀,千人助叫聲喊呀。萬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樹先萌發。”這是一首建安龍鳳團茶的讚美詩,詩中凸出了一個“新”字,從建安到汴京(開封)相隔三千五百裏,卻在三月能嚐到新茶,可見采摘之早。詩中又雲:“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嘉。”歐陽修認為品茶須是茶新、水甘、器潔,再加上天朗、客嘉,此“五美”俱全,方可達到“真物有真賞”的境界。《嚐新茶呈聖俞次韻再拜》詩雲:“……親烹屢酌不知厭,自謂此樂真無涯。”梅堯臣在唱和詩中評其對茶品的鑒賞力時雲:“歐陽翰林最識別,品第高下無欹斜。”
歐陽修還有《和原父楊州六題——時會堂二首》,詠讚的是揚州茶。其一:“積雪猶封蒙頂樹,驚雷未發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貢宜先百物新。”其二:“憶昔嚐修守臣職,先春自探兩旗開。誰知白首來辭禁,得與金攣賜一杯。”時會堂乃古時製造貢茶的場所。詩中顯示揚州亦曾采製過貢茶,而且時間要早於蒙頂和建溪兩地。歐陽修還曾親自前往看察過春茶的萌發情況。
茶詩:
《雙井茶》歐陽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日誇。
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明變易。
君不見建溪龍鳳,不改舊時香味色。
《和原父揚州六題——明會堂二首》詠讚揚州茶
積雪猶封蒙頂樹,驚雷未發建溪春。
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貢宜先百物新。
憶昔嚐修守臣職,先春自探兩旗開。
誰知白首來辭禁,得與金鑾賜一杯。
《龍茶錄》後序歐陽修
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者是也。蓋自君謨始造而歲貢焉。仁宗尤所珍惜,雖輔相之臣,未嚐輒賜,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翦金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相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至嘉祜七年,親享明堂,齋夕始人賜一餅,餘亦忝預,至今藏之。餘自以諫官供奉仗內,至登二府,二十餘年,才一獲賜,而丹成龍駕,舐鼎莫及,每一捧玩,清血交零而已。因君謨著錄,輒附於後,庶知小團自君謨始,而可貴如此。
治平甲辰七月丁醜,廬陵歐陽修書還公期書室。
——《龍茶錄》即蔡襄所著的《茶錄》
中卷 四之器
風爐(含灰承):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汙墁(1)。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雲:“坎上巽下離於中(2)”;一足雲:“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雲:“聖唐滅胡明年鑄(3)。”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風漏燼之所。上用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4)”也。置滯(土旁)土臬,於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離;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蟲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抬之。
筥: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圓眼。其底蓋若莉篋(7)口,鑠之。
炭撾:以鐵六棱製之。長一尺,銳上豐中。執細頭,係一小,以飾撾也。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8)也。或作槌,或作斧,隨其便也。
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薹句鏁之屬。以鐵或熟銅製之。
鍑(音輔,或作釜,或作鬴):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10)煉而鑄之。內抹土而外抹沙。土滑於內,易其摩滌;沙澀於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11)以瓷為之,萊州(12)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稚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於鐵也。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鍑也。
夾:以小青竹為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13),津潤於火,假其香潔以益茶味。恐非林穀間莫之致。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以剡藤紙(14)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含拂末):以桔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之。內圓而外方。內圓,備於運行也;外方,製其傾危也。內容墮而外無餘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未,以鳥羽製之。
羅合:羅末,以合貯之,以則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才,口徑四寸。
則:以海貝、蝸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15)、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16),若好薄者減之,故雲則也。
水方:以稠榜木(原注,音胄,木名也。)槐、楸、梓等合之,其裏井外縫漆之。受一鬥。
漉水囊(17):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以備水濕無有苔穢、腥澀之意;以熟銅、苔穢;鐵,腥澀也。林棲穀隱者,或用之竹木。木與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細翠鈿以綴之,又作油綠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一曰犧、杓,剖瓠為之,或刊木為之。晉舍人杜毓(18)《荈賦》雲:“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闊,胚薄,柄短。永嘉中,餘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雲:“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甌犧之餘,乞相遺也。”犧,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為之。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鹺簋(19)(含揭):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缶。貯鹽花也。其揭,竹製,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
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砂。受二升。
碗:越州上,鼎州、婺州(20)次;嶽州上,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21)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琉《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州也,甌越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22):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或用筥。其紙帊以剡紙夾縫令方,亦十之也。
劄:緝栟櫚皮,以茱萸莫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
滌方:以貯洗滌之餘。用楸木合之,製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以集諸滓,製如滌方,處五升。
巾:以絁布(23)為之。長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潔諸器。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製之;或木或竹……,黃黑可扃(24)漆者。長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
都籃:以悉設諸器而名之,以竹蔑,內作三角方眼,外以雙蔑闊者經之,以單蔑纖者縛之,遞壓雙經,作方眼,使玲成。高一尺五寸,底闊一尺,高二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
【注釋】
(1)汙墁:本為塗牆用的工具,這裏指塗泥。
(2)坎上巽下離於中:坎、巽、離都是八卦的卦名,坎為水,巽為風,離為火。
(3)盛唐滅胡明年:盛唐滅胡,指唐平息安史之亂,時在唐肅宗至德元年(763)。盛唐滅胡明年則是公元764年。
(4)伊公羹、陸氏茶:伊公,指商湯時的大尹伊摯。相傳他善調湯味,世稱“伊公羹”;陸即陸羽自己,“陸氏茶”則指陸羽煎茶。
(5)犎比滂:讀音dienie。犎,貯藏。《廣韻》:“滯,貯也,止也。”比滂,土堆。《集韻》:“比滂,小山也”。
(6)三足鐵籭:籭,通“盤”,盤子。
(7)莉筴:用小竹蔑編成的長方形箱子。
(8)木吾:木棒。崔豹《古今注》:“木吾,樟也”。
(9)蔥薹句鏁:蔥薹,蔥的籽實,長在蔥的頂部,呈圓珠形。句鏁,句通“勾”,彎曲形。鏁,即“鎖”的異體字。
(10)耕刀之趄:耕刀,即鋤頭、犁頭。趄,讀音ju,艱難行走之意,成語有“趑趄不前”,此引申為壞的、舊的。
(11)洪州:唐時州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一帶。
(12)萊州:唐時州名,治所在今山東掖縣一帶。
(13)竹之筱:筱,竹的一種,名小箭竹。
(14)剡藤紙:產於唐時浙江剡縣、用藤為原料製成的紙,潔白細致有韌性,為唐時包茶專用紙。
(15)竹匕:匕,讀bi,匙子。
(16)用末方寸匕:用竹匙挑起茶葉末一平方寸。陶弘景《名醫別錄》:“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
(17)漉水囊:漉,濾過。漉水囊,即濾水袋。
(18)杜毓(265-316):應作杜育,字方叔,西晉文人,曾任中書舍人等職。
(19)鹺簋:鹽罐,鹺,讀音cuo,即鹽。《禮記,曲禮》:“鹽曰鹹鹺”。簋,讀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圓口竹器。
(20)越州、鼎州、婺州: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地區。唐時越窯主要在餘姚,所產青瓷,極名貴。鼎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徑陽三原一帶。婺州,治所在今浙江省金華一帶。
(21)嶽州、壽州、洪州、邢州:皆唐時州郡名。治所分別在今湖南嶽陽、安徽壽縣、江西南昌、河北邢台一帶。
(22)畚:讀音ben3。即簸箕。
(23)滯(土旁)布,滯(土旁),讀音shi,粗綢。
(24)扃:讀音jiong1,可關鎖的門。
【譯文】
風爐,用銅或鐵鑄成,像古鼎的樣子,壁厚三分,爐口上的邊緣九分,爐多出的六分向內,其下虛空,抹以泥土。爐的下方有三隻腳,鑄上籕文,共二十一個字。一隻腳上寫“坎上巽下離於中”,一隻腳上寫“體均五行去百疾”。一隻腳上寫“聖唐滅胡明年鑄”。在三隻腳間開三個窗口。爐底下一個洞用來通風漏灰。三個窗口上書六個字的籕文,一個窗口上寫“伊公”二字,一個窗口上寫“羹陸”二字,一個窗口上寫“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陸氏茶”。爐上設置支撐鍋子用的垛,其間分三格。一格上有隻野雞圖形。野雞是火禽,畫一離卦。一格上有隻彪的圖形。彪是風獸,畫一巽卦。一格上有條魚的圖形。魚是水蟲,畫一坎卦,“巽”表示風,“離”表示火,“坎”表示水。風能使火燒旺,火能把水煮開,所以要有這三卦。爐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紋等圖案來裝飾。風爐也有用熟鐵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受灰爐的器具),作一個有三隻腳的鐵盤,托住爐子。
筥,用竹子編製,高一尺二寸,直徑七寸。也有的先做個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編在外麵,有六出的圓眼。底和蓋像箱子的口,削光滑。
炭撾,用六棱形的鐵棒做,長一尺,頭部尖,中間粗,握處細,握的那頭套一個小環作為裝飾,好象現在河隴地帶的軍人拿的“木吾”。有的把鐵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隨其便。
火夾,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鉗。用鐵或熟銅製成。圓直形,長一尺三寸,頂端平齊,飾有蔥台、勾鏁之類的東西。
鍑(同“釜”,即鍋)。用生鐵做成。“生鐵”是現在搞冶煉的人說的“急鐵”,那鐵是以用壞了的農具煉鑄的。鑄鍋時,內麵抹上泥,外麵抹沙。內麵抹上泥,鍋麵光滑,容易磨洗;外麵抹上沙,鍋底粗糙,容易吸熱。鍋耳做成方的,讓其端正。鍋邊要寬,好伸展開。鍋臍要長,使在中心。臍長,水就在鍋中心沸騰;在中心沸騰,水沫易於上升;水沫易於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鍋,萊州用石做鍋,瓷鍋和石鍋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堅固,不耐用。用銀做鍋,非常清潔,但不免過於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潔確實清潔,但從耐久實用說,還是鐵好。
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間挖凹些,用來支持鍋。
夾,用小青竹製成,長一尺二寸。讓一頭的一寸處有節,節以上剖開,用來夾著茶餅在火上烤,讓那竹條在火上烤出水來,借它的香氣來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間炙茶,恐怕難以弄到這青竹。有的用好鐵或熟銅製作,取其耐用的長處。
紙袋,用兩層又白又厚的剡藤紙做成。用來貯放烤好的茶,使香氣不散失。
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內圓外方。內圓以便運轉,外方防止翻倒。槽內剛放得下一個碾滾,再無空隙,木碾滾,形狀像車輪,隻是沒有車輻,中心安一根軸。軸長九寸,寬一寸七分。木碾滾,直徑三寸八分,當中厚一寸,邊緣厚半寸。軸中間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圓的。拂末(掃茶末用),用鳥的羽毛做。
羅、盒,用羅篩出的茶末放在盒中蓋緊存放,把“則”(量器)也放在盒中。羅用大竹剖開彎屈成圓形,羅底安上紗或絹。盒用竹節製成,或用杉樹片彎曲成圓形,加上油漆。盒三寸,一寸,底二寸,直徑四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