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其沸,如魚目(6),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原注:啜,嚐也,市稅反,又市悅反。)無乃鹵舀鹵監而鍾其一味乎,(原注:鹵舀,古暫反。鹵監,吐濫反。無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凡酌至諸碗,令沫餑均。(原注:字書並《本草》:“沫、餑,均茗沫也。”餑,蒲笏反。)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輕細者曰花,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湄(7);又如菊英墮於樽俎之中(8)。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9)。《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敷(10)”有之。

第一煮沸水,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原注:徐縣、全縣二反。至美者曰雋永。雋,味也。永,長也。史長曰雋永,《漢書》蒯通著《雋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原注:碗數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

其色緗也,其馨上必下土右欠也,(原注:香至美曰上必下土右欠。上必下土右欠音使。)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注釋

(1)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炮,烘烤。培塿,小土堆。塿讀lou。蝦蟆背,有很多丘泡,不平滑,形容茶餅表麵起泡如蝦蟆背。

(2)如漆科珠:科,用鬥稱量。《說文》:“從禾,從鬥。鬥者,量也”。這句意為用漆鬥量珍珠,滑溜難量。

(3)勞薪之味:勞薪,即膏木、敗器。用膏木、敗器之類燒烤,食物會有異味。典出《晉書荀勖傳》。

(4)挹:挹,讀yi,舀取。

(5)自火天至霜郊:火天,七月酷暑時節。《詩經七月》:“七月流火”。霜郊,霜初降大地。“霜降”在農曆九月下旬,霜郊則指秋末冬初。

(6)如魚目:水初沸時冒出的小氣泡,像魚眼睛,故稱魚目。

(7)水湄:有水草的河邊。《說文》:“湄,水草交為湄”。

(8)樽俎:樽是酒器,俎是砧板,這裏指各種餐具。

(9)皤皤然:皤,讀音po。皤皤,滿頭白發的樣子。這裏形容白色水沫。

(10)燁若春敷:燁,讀ye,光輝明亮。敷,讀fu,花。《集韻》:敷,花之通名。

【譯文】

烤餅茶,注意不要在通風的餘火上烤,因為飄忽不定的火苗像鑽子,使茶受熱不均勻。烤餅茶時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動,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蝦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後離火五寸。當卷曲的茶餅又伸展開,再按先前的辦法又烤。如果製茶時是用火烘幹的,以烤到冒熱氣為度;如果是用太陽曬幹的,以烤到柔軟為好。

開始,對於很柔嫩的茶葉,蒸後乘熱搗杵,葉搗爛了,而茶梗還是完整的。如果隻用蠻力,拿很重的杵杆也搗不爛它。這就如同圓滑的漆樹子粒,雖然輕而小,但壯士反而捍不住它是一個道理。搗好後,好像一條梗子也沒有了。這時來烤,柔軟得像嬰兒的手臂。烤好了,趁熱用紙袋裝起來,使它的香氣不致散發,等冷了再碾成末。

烤餅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強的柴(如桑、槐之類)。曾經烤過肉,染上了腥膻油膩氣味的炭,或是有油煙的柴以及朽壞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說:“用朽壞的木製器具燒煮食物,會有怪味”,確實如此。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選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這種水流動不急),奔湧湍急的水不要飲用,長喝這種水會使人頸部生病。幾處溪流彙合,停蓄於山穀的水,水雖澄清,但不流動。從熱天到霜降前,也許有龍潛伏其中,水質汙染有毒,要喝時應先挖開缺口,把汙穢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來,然後飲用。江河的水,到離人遠的地方去取,井水要從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

水煮沸了,有像魚目的小泡,有輕微的響聲,稱作“一沸”。鍋的邊緣有泡連珠般的往上冒,稱作“二沸”。水波翻騰,稱作“三沸”。再繼續煮,水老了,味不好,就不宜飲用了。

開始佛騰時,按照水量放適當的鹽調味,把嚐剩下的那點水潑掉。切莫因無味而過分加鹽,否則,不就成了特別喜歡這種鹽味了嗎!第二沸時,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夾在沸水中轉圈攪動,用“則”量茶末沿旋渦中心倒下。過一會,水大開,波濤翻滾,水沫飛濺,就把剛才舀出的水摻入,使水不再沸騰,以保養水麵生成的“華”。

喝時,舀到碗裏,讓“沫餑”均勻。“沫餑”就是茶湯的“華”。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棗花在圓形的池塘上浮動,又像回環曲折的潭水、綠洲間新生的浮萍,又像晴朗天空中的鱗狀浮雲。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邊,又如菊花茶落入杯中。那“餑”,煮茶的渣滓時,水一沸騰,麵上便堆起很厚一層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積雪一般。《荈賦》中講的“明亮像積雪,光彩如春花”,真是這樣。

第一次煮開的水,把沫上一層像黑雲母樣的膜狀物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此後,從鍋裏舀出的第一道水,味美味長,謂之“雋永”,通常貯放在“熟盂”裏,以作育華止沸之用。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略差些。第四、第五碗之外,要不是渴得太厲害,就值不得喝了。一般燒水一升,分作五碗,趁熱接著喝完。因為重濁不清的物質凝聚在下麵,精華浮在上麵,如果茶一冷,精華就隨熱氣跑光了。要是喝得太多,也同樣不好。

茶的性質“儉”,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滿碗茶,喝了一半,味道就覺得差些了,何況水加多了呢!茶湯的顏色淺黃,香氣四溢。味道甜的是“荈”,不甜的而苦的是“檟”;入口時有苦味,咽下去又有餘甘的是“茶”。

茶詩

《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白居易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鍾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

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嚐各鬥新。

自歎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

紅帋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琴茶》白居易

亢亢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茶來老更閑。

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呿而言(1),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2),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3),聞於魯周公(4),齊有晏嬰(5),漢有楊雄、司馬相如(6),吳有韋曜(7),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8),皆飲焉。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原注:俞,當作渝。巴渝也)間(9),以為比屋之飲。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10)。或用蔥、薑、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於戲!天育有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11),非水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12),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座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注釋】

(1)呿而言:呿,讀音qi,張口。《集韻》:啟口謂之呿。這裏指開口會說話的人類。

(2)蠲憂忿:蠲,讀音juan,免除。《史記太史公自序》:“蠲除肉刑”。

(3)神農氏:傳說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教民稼穡,號神農,後世尊為炎帝。後人偽托神農作《神農本草》等書,其中提到茶,故雲“發乎神農氏”。

(4)魯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輔佐武王滅商,建西周王朝,製禮作樂,後世尊為周公,因封國在魯,又稱魯周公。後人偽托周公作《爾雅》,其中講到茶。

(5)晏嬰(?-公元前500):字平仲,春秋之際政治家,齊國名相。相傳著有《晏子春秋》。

(6)楊雄、司馬相如:楊雄,見前注。司馬相如(前178-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著名文學家,著有《子虛賦》、《上林賦》等。

(7)韋曜(220-280):應作韋昭,字弘嗣,三國時人,在東吳曆任中書仆射、太傅等要職。

(8)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

劉琨(271-318),字越石,晉中山魏昌人(今河北無極縣),曾任西晉平北大將軍等職;

張載,字孟陽,晉安平(今河北深縣)人。文學家,有《張孟陽集》傳世;

遠祖納,即陸納(320?-395),字祖言,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東晉時任吏部尚書等職。陸羽與其同姓,故尊為遠祖;

謝安(319-385),字安石,陳國陽夏人(今河南太康縣)。東晉名臣;

左思(250?-305?),字太衝,山東臨淄人。著名文學家,代表作有《三都賦》、《詠史》詩等。

(9)兩都並荊俞間:兩都,長安和洛陽。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俞,或作渝。渝州,治所在今四川重慶一帶。

(10)痷:痷讀an,意為病態。《博雅》:“病也”。

(11)飛湍壅潦:飛湍,飛奔的急流。潦,雨後積水。壅潦,停滯的積水。潦,雨後積水。

(12)操艱攪遽:操作艱難、慌亂。遽,讀音ju,惶恐、窘急。

【譯文】

禽鳥有翅而飛,獸類毛豐而跑,人開口能言,這三者都生在天地間。依靠喝水、吃東西來維持生命活動。可見喝飲的作用重大,意義深遠。為了解渴,則要喝水;為了興奮而消愁解悶,則要喝酒;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則要喝茶。

茶作為飲料,開始於神農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記載而為大家所知道。春秋時齊國的晏嬰,漢代的揚雄、司馬相如,三國時吳國的韋曜,晉代的劉琨、張載、陸納、謝安、左思等人都愛喝茶。後來流傳一天天廣泛,逐漸成為風氣,到了我唐朝,達於極盛。在西安、洛陽兩個都城和江陵、重慶等地,竟是家家戶戶飲茶。

茶的種類,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要飲用餅茶時)用刀砍開,炒,烤幹,搗碎,放到瓶缶中,用開水衝灌,這叫做“夾生茶”。或加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煮開很長的時間,把茶湯揚起變清,或煮好後把茶上的“沫”去掉,這樣的茶無異於倒在溝渠裏的廢水,可是一般都習慣這麼做!

啊,天生萬物,都有它最精妙之處,人們擅長的,隻是那些淺顯易做的。住的是房屋,房屋構造精致極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極了;飽肚子的是飲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極了。(而飲茶呢?卻不擅長。)概言之,茶有九難:一是製造,二是識別,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質,六是炙烤,七是搗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飲。陰天采,夜間焙,則製造不當;憑口嚼辨味,鼻聞辨香,則鑒別不當;用沾染了膻氣的鍋與腥氣的盆,則器具不當;用有油煙的柴和烤過肉的炭,則燃料不當;用流動很急或停滯不流的水,則用水不當;烤得外熟內生,則炙烤不當;搗得大細,成了綠色的粉末,則搗碎不當;操作不熟練,攪動太急,則燒煮不當;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則飲用不當。

屬於珍貴鮮美馨香的茶,(一爐)隻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達到五人,就舀出三碗傳著喝;達到七人,就舀出五碗傳著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數(意謂照五人那樣舀三碗),隻不過缺少一人的罷了,那就用“雋永”來補充。

名人品茗

茶葉舒展了張岱

張岱,晚明散文家,出身官宦世家,而無意仕途;關心社會,對人間世態,洞悉入微。為文題材廣泛多樣,筆調清新率真;明茶理,識茶趣,為品茶鑒水的能手。明亡後,避跡山居,展現文人高貴的氣節;一生以讀書著述為樂,為晚明小品文大家。

中國文學的發展有如“長江後浪推前浪”般的一波一波的不斷往前推湧,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體裁,將中國文學推到登峰造極的境界。明代初期,文壇上彌漫著擬古之風,先後出現“前七子”、“後七子”,主張“文必秦漢,詩必漢唐”,然其詩歌成就並不如唐宋。明代晚期在學術界產生了反抗傳統、追求個性自由的哲學思想,在文學上則形成一股對擬古主義的反動風潮,相繼出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俗套”的公安派與“幽深孤峭,奇理別趣”的竟陵派。晚明新興的散文是公安、竟陵文學運動的產物,其題材多樣,形式自由,談情說理、信筆直書,毫無滯礙,其中有幽默也有諷刺。而張岱更是晚明散文家的代表,其詩文,初學公安、竟陵,進而融合二體,汲長棄短,詼諧幽默,生動活潑,在明代的小品文作家中,堪稱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