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高起《洞山茶係》記載:羅,在宜興的南邊,超過**十裏,位於浙江和南直隸的交界處,隻有一個山岡,山岡的南麵就是長興山。兩邊山峰阻隔,中間平坦廣闊的山岡,人們就稱為。親臨其地觀察,才知道古人造字的用意。如今的字典中的“”字,隻是注釋說“山名”罷了。此地共有八十八個去處,前麵一條大的山澗橫流,泉水清澈流動,淘洗滋潤著茶樹的根本,流泄著山中土壤的肥澤,所以洞山所產為茶中的最上品。從西逆漲渚而上,取道茗嶺,道路非常險峻。
羅所出產的茶葉,分為四個品級:第一品,出產於老廟後。老廟祭祀山中的土神,這裏茶樹叢生,枝繁葉茂,大約象征著茶星彌漫靈通吧。其地不下二三畝,歸苕溪姚象先和他的女婿所有。茶樹都是古木,每年所產不超過二十斤,色澤淡黃而不綠,葉筋淡白而不厚,製成的茶極少有梗。入湯色澤柔和鮮白,猶如玉露,味道甘甜,其中蘊藏著芳香,空深遠,愈品愈有滋味,風味在有無之外。第二品,出產於新廟後、棋盤頂、紗帽頂、手巾條、姚八房以及吳江周氏的田地中,產量也不夠多。芳香清幽,色澤鮮白,味道冷雋,與老廟後的上品差別不大,隻是品啜起來略感淡薄罷了。這兩品都是洞山頂上的茶。總的來說,茶的品質堪稱清如孤竹君的兒子伯夷、叔齊兄弟,和如柳下惠(展禽),一並可以稱為聖人了。今人以色澤濃重、香味濃烈作為茶的特征,真是聽信傳聞,朦朧不明真相啊!第三品,出產於廟後漲沙、大袁頭、姚洞、羅洞、王洞、範洞、白石。第四品,出產於下漲沙、梧桐洞、餘洞、石場、丫頭界、留青、黃龍、岩灶、龍池。第三、第四品都是平洞的本。外山的長潮、青口、莊、顧渚、茅山等地出產的茶,都不入品。
清代冒襄《茶彙鈔》記載:洞山茶中的下品,香味清新,芽葉肥嫩,但是入水香味就消失了。棋盤頂、紗帽頂、雄鵝頭、茗嶺等,都是茶的產地。各個產地有老柯、嫩柯,隻有老廟後所產的茶沒有兩樣,梗葉叢密,香氣不會外散,稱為上品。
《鎮江府誌》記載:潤州所產的茶葉,以傲山(今南京江寧)為最好。
宋代樂史《太平寰字記》記載:揚州江都縣蜀岡有茶園,所產的茶葉甘甜芳香,猶如蒙頂茶。蒙頂在蜀,所以就以蜀來命名此岡。岡上有時會堂、春貢亭,都是造茶的地方,如今都已荒廢。見五代毛文錫《茶譜》。
《宋史·食貨誌》記載:散茶出產於淮南,有龍溪、雨前、雨後等品種。
《安慶府誌》記載:安慶府所屬的六個縣都出產茶葉,而以桐城的龍山(即龍眠山)、潛山的閔山最為著名。蒔茶源在潛山縣,香茗山在太湖縣,大小茗山在望江縣。
《隨見錄》記載:宿鬆縣出產茶葉,品嚐後感到當地有好的品種,隻是製造不得其法。如果分別其產地,辨別其品級,請高手焙製,其品質當不在六安茶之下。
《徽州誌》記載:茶葉出產於鬆蘿,但是稱作鬆蘿茶的卻很少。其名稱有勝金、嫩桑、仙芝、來泉、先春、運合、華英等品類,還有沒有名號的稱作片茶八種。近年來的茶葉名稱,精細的上品有雀舌、蓮心、金芽,其次有芽下白、走林、羅公,再次有開園、軟枝、大方。雖然名號多端,都是鬆蘿茶的品種。
明代吳從先《茗說》記載:鬆蘿茶,是我家鄉的土產,其色澤如梨花鮮白,香氣如豆蕊,品飲如嚼雪。品種越好,色澤越白,即使經過一夜,茶盞四周也沒有茶痕,本來足以稱美。至於秋露白片子,更是輕清若空,隻是香氣過大,惹人喜愛,但是難以長久保存,不是富貴之家不能夠收藏罷了。真正的鬆蘿茶如此精妙,略微混入一片其他地方的茶葉,色澤就被破壞,不可觀瞻了。然而,鬆蘿茶的真正產地很小,所產有限,可是四方前來索求的人雲集而至,怎麼會不混入其他茶葉呢?
《黃山誌》記載:蓮花庵的旁邊,就著石縫種茶,所產茶葉富有輕香冷韻,香氣襲人,使人驚詫斷齶。
《昭代叢書》記載:張潮(字山來,號心齋,歙縣人)說:“我的故鄉黃山天都峰有抹山茶,出產於石縫之間,不是人工可以培植的。味道淡薄,香氣清新,足以稱作仙品。隻是采摘很難,不可多得。”
《隨見錄》記載:鬆蘿茶,近來人稱出產於紫霞山的最好,另外還有南源、北源等名色。其實真品的鬆蘿茶很難得到。黃山絕頂出產有雲霧茶,別有風味,其品質超出鬆蘿之外。
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誌》記載:寧國府所屬的宣城、涇縣、寧國、旌德、太湖各縣,山中都出產鬆蘿茶。
《名勝誌》記載:寧國縣的山,在文脊山的北邊,出產茶葉,充作貢品。《茶經》所說“味道與蘄州茶相同”,就是指的此茶。宋朝梅詢(字昌言,宣城人)有“茶煮山雪滿甌”的詩句。如今已經不可複得了。
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宣城縣有丫山,山形就像是一個小方餅橫鋪在地,山上出產茶葉。山的東麵受陽光照射,叫做陽坡,所產的茶最好。太守推薦於朝中,京洛(當指北宋東京汴梁、西京洛陽)人士為之題詩“丫山陽坡橫文茶”,也叫做瑞草魁。
明代慎懋官《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記載:宛陵(今安徽宣州一帶)出產的池源茶,根株頗大,生長在陰穀之中,春夏之交才開始萌芽。茶樹莖條雖然很長,但是芽葉卻不舒展,或紫或綠。宋仁宗天聖(1023-1032)初年,郡守李虛己(字公受,曾提舉淮南茶場)與太史梅詢曾經烹試此茶,品評為建溪、顧渚所不如。
《隨見錄》記載:宣城出產有綠雪芽茶,也屬於鬆蘿茶的一類。還有翠屏等名色。其涇川塗茶,芽葉精細,色澤鮮白,味道芳香,是上貢朝廷的佳品。
《江南通誌》記載:池州府所屬的青陽、石埭、建德,都出產茶葉。貴池也產茶,九華山閔公墓茶(即九華山閔茶),其品質獲得四方稱讚。
《九華山誌》記載:金地茶,是唐代西域高僧金地藏所種植,至今傳說其枝梗都是空筒的茶葉即是。大體說來,煙霞雲霧之中,氣候經常保持濕潤,與山下地上有所不同,所以茶味自然不同了。
《江南通誌》記載:廬州府所屬的六安、霍山,都出產名茶,其中最著名的隻有白茅貢尖,也就是上品芽茶。每年新茶出來,知州就上疏進貢。
六安州有一個小峴山,出產茶葉,叫做小峴春,是六安茶中的極品。霍山有梅花片,乃是黃梅時節采摘焙製,色澤香氣兼好,隻是味道稍薄。還有銀針、丁香、鬆蘿等名色。
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中說:我平生傾慕六安茶,正好有一個門生在當地做知州,寫信托他求取數兩,竟然沒有得到,這一願望恐怕就此斷絕了!
明代陳繼儒(號眉公)《筆記》記載:雲桑茶出產於安徽滁縣琅琊山,此茶類似桑葉而略小,山中僧人采摘焙製而藏之,茶味非常清新。
廣德州建平縣雅山出產茶葉,色澤、香氣、味道都非常好。
《浙江通誌》記載:杭州錢塘、富陽以及餘杭徑山等地多出產茶葉。
《天中記》記載:杭州寶雲山出產的茶葉,叫做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茶葉,叫做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茶葉,叫做白雲茶。
田藝蘅(字子藝)《煮泉小品·宜茶》中說:龍泓,如今叫做龍井,是因為泉水很深的緣故。郡誌中說這裏曾經有龍居住,故名龍井,其實並非如此。大概是因為杭州的山脈,都發源於天目山,有龍飛鳳舞的讖語,所以西湖四周的山,多以龍來命名,並非真的有龍居住於此。如果真的有龍,那麼泉水就不能飲用了。龍井上麵的亭閣,也應當趕緊拆除。浣花等池,尤其應該加以疏浚。
清代陸次雲《湖雜記》記載:杭州龍井出產茶葉,作豆花香氣,與出產於香林寺、寶雲寺、石人塢、垂雲亭的茶葉完全不一樣。在穀雨前采摘者尤其好,品啜的時候感覺淡然,似乎無味,但飲過之後,感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漫於齒頰之間,這就是所謂的無味之味,乃是至美之味。飲用此茶非常有益於人體健康,所以能夠治療疾病。其可貴如珍寶,不可多得。
明代孫礦《坡仙食飲錄》記載:杭州寶嚴院垂雲亭也出產茶葉,僧人怡然以垂雲茶寄贈給蘇東坡,蘇東坡回贈給他大龍團茶。
宋初陶穀《清異錄》中說:開寶(968-976)中,大臣竇儀以新茶饋贈我,味道極為鮮美,盒子標明叫做“龍陂山子茶”。龍陂是顧渚山的另外一個去處。
明代徐獻忠《吳興掌故集》記載:顧渚山的左右兩邊有大小官山,都是茶園。明月峽在顧渚山的一側,絕壁如削,大澗中流,亂石飛走,茶葉生於其間,品質尤為精絕。張文規詩中所謂的“明月峽中茶始生”,說的就是此事。
顧渚山,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此顧望原野,可以修建城邑,所以叫做顧渚。唐朝的時候,顧渚左右的大小官山都是茶園,采製茶葉充作貢品,所以山下有貢茶院。
《蔡寬夫詩話》記載:湖州紫筍茶,出產於顧渚山。顧渚山位於湖州、常州的交界之處,因為茶剛萌芽時呈紫色而且像筍,故名紫筍茶。每年進貢,以清明節這天到達京師,首先祭祀宗廟,然後分賜近臣。
明代馮可賓《茶箋》記載:環繞長興縣境,出產茶葉的地方有羅、白岩、烏瞻、青東、顧渚、浦等,不可勝數,隻有羅最為著名。環繞羅境內方圓十裏之遠,稱為羅的,也是不可勝數。而稱作,是說介於兩山之間;唐代詩人羅隱隱居於此,所以叫做羅;因為位於小秦王廟的後麵,所以又稱作廟後羅。洞山的茶,南麵對著陽光,早晨的旭日和傍晚的夕暉,雲霧氤氳籠罩,所以其味道與其他茶葉迥然有別。
明代曹學《名勝誌》記載:茗山,在蕭山縣西三裏,因為山中出產好茶,故名。另外,上虞縣後山所產的茶葉也很好。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記載:會稽有日鑄嶺,嶺下有寺院,叫做資壽寺。日鑄嶺的陽坡叫做油車,從早晨到傍晚都有日光照射,茶葉生長在這裏,其品質非常奇妙。歐陽修(諡文忠)說過:兩浙地區的草茶,以日鑄茶為第一。
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載:普陀山老僧贈給我小岩茶一包,葉上有白色的茸毛,衝泡後無色,慢慢品飲,感到涼徹心腑。老僧告訴我說:“本岩所產每年隻有五六斤,專門供奉菩薩,僧人能夠品啜的很少。”
《普陀山誌》記載:茶葉,以出產於白華岩頂的為最好。《天台記》記載:丹丘出產大茗,飲用後使人如生羽翼。
宋代桑莊《茹芝續茶譜》記載:天台茶有三個品種:紫凝、魏嶺和小溪。如今各處並不出產,而當地人生活所需的茶葉,多來自西坑、東陽、黃坑等地。石橋等山,近來也種植茶樹,味道非常清新甘甜,不比其他地方的茶葉差。這是因為出產於名山雲霧之中,應該汁液多而味道醇厚。隻是山中多寒冷,萌芽較晚,加上製作方法不佳,因此品質不得取勝。而且所產數量不多,僅僅足以供應山居之人罷了。
《天台山誌》記載:葛仙翁茶園,在華頂峰上。
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記載:安吉州茶,也叫做紫筍。
《通誌》記載:茶山,在浙江金華府蘭溪縣。
《廣輿記》記載:鳩坑茶,出產於浙江嚴州府淳安縣。方山茶,出產於浙江衢州府龍遊縣。
清代勞大與《甌江逸誌》記載:浙江東部出產很多茶葉,而以雁蕩山所產稱為第一。每年穀雨前三日,采摘芽茶進貢朝廷。一槍兩旗而有白色茸毛的,叫做明茶;穀雨這一天采摘的,叫做雨茶。還有一種紫茶,色澤紅紫,味道尤其好,香氣尤其清,又叫做玄茶,其味道都與天池茶相似而稍微淡薄。這種茶種植很難,收獲又少,當地的居民厭煩人們求索,園圃中也很少種植,偶爾有所種植、收獲也為熟識的人取去。
按照盧仝《茶經》的說法:溫州沒有好茶,天台瀑布水、甌江水味道淡薄,隻有雁蕩山水為好。雁蕩茶也稱為第一,能夠祛除腥葷油膩,消除煩惱,除掉昏散,消除積食。隻有以錫瓶貯存的茶,才能得其清香之味,如果不以錫瓶貯存,其茶色即使不甚可觀,但是滋味很好,同陽羨山中的茶沒有什麼區別。此茶采摘時間要接近夏天,不宜過早;炒製也宜熟而不宜生,如果製作得法,可以貯存二三年。茶葉越好越能消除宿食、醒酒,這是最具效果的。王草堂《茶說》記載:溫州中及上所產的茶都很有名,茶性不寒不熱。
屠粹忠《三才藻異》記載:舉岩,是婺州所產的茶葉,每一片都方正精致,煎煮之後像綠乳一樣。
《江西通誌》記載:茶山,在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城北,茶聖陸羽曾經在此居住。
洪州西山白露鶴嶺茶,號稱絕品,以紫清香城者為最好。雙井芽茶,也就是歐陽修先生所說的“石上生茶如風爪”。又有羅漢茶,就像豆苗一樣,因為靈觀尊者從西山拿來,所以叫做羅漢茶。
《南昌府誌》記載:新建縣鵝岡西有鶴嶺,雲物鮮美,草木秀潤,所產名茶與其他地方不同。
《江西通誌》記載:瑞州府(治今江西高安)出產茶芽,廖暹《十詠》稱呼為雀舌香焙。其餘臨江府、南安府等地都產茶,廬山也出產茶葉。
袁州府界橋所產的茶葉,如今稱為仰山、稠平、木平的都很好,其中稠平尤其精妙。
贛州府寧都縣出產林,乃是一家姓林的人用長指甲炒製,采摘製造都很得法,香味獨特,以此得名。
《名勝誌》記載:茶山寺,在上饒縣城北三裏,按照《圖經》的記載,叫做廣教寺。寺中有數畝茶園,一泓陸羽泉。陸羽嗜好飲茶,居所的周圍都種植茶樹,並以此泉水煎茶,後人於是就稱呼廣教寺為茶山寺。宋代有一位茶山居士曾吉甫,名曾幾,因為其兄曾開得罪秦檜,供奉宗祠僑居此寺,前後七年,閉門不問世故。
明代鄢雷鄔《丹霞洞天誌》記載:建昌府麻姑山出產茶葉,隻有山中所產的茶為上品,家園種植的茶次之。
《饒州府誌》記載:浮梁縣(今江西景德鎮)陽府山,冬天沒有積雪,各種物產都早生成長,而所產的茶葉尤其不同。宋人金君卿有詩句吟詠道:“聞雷已薦雞鳴筍,未雨先嚐雀香茶。”這是因為當地氣候溫暖的緣故。
《江西通誌》記載:南康府出產匡茶,香味可愛,是茶品中最好的。
九江府彭澤縣九都山出產茶葉,其味道略似六安茶。
《廣輿記》記載:德化茶出產於江西九江府。另外崇義縣產茶很多。
《吉安府誌》記載:龍泉縣匡山,有一處苦齋,是元末明初學者章溢所居住的地方。四麵懸崖峭壁,其下多白雲繚繞,其上則北風吹拂,所生植物味道多苦。野蜂在其間築巢,采花蕊釀成蜂蜜,味道也是苦的。這裏所產的茶葉比其他地方的茶葉味道都苦。
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記載:太和山騫林茶,初泡味道非常苦澀,到第三次或第四次衝泡,清香馥鬱,人們稱為茶寶。
《福建通誌》記載:福州、泉州、建寧、延平、興化、汀州、邵武各府,都出產茶葉。
宋代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記載:建州出產大片茶。方山的芽茶像紫筍茶,葉片大而且很硬,必須用開水浸泡之後方可碾碎。這種茶可以治療頭痛,江東地區的老人多服用之。
《天下名山記》(一作周亮工《閩小記》)記載:鼓山的半岩茶,色澤、香氣、風味都應當是福建第一,其品質不比天池茶、龍井茶差。雨前采者每兩僅僅十錢,價格非常便宜。一種說法是說前朝每年進貢朝廷,到了楊榮(字勉仁,諡文敏)執政的時候,才奏請罷除貢茶。但是近年來官府索取,其擾累的程度比貢茶更甚。
柏岩茶,是福州所產的茶葉。柏岩,也就是柏梁台。
《興化府誌》記載:仙遊縣出產鄭宅茶,真茶沒有多少,大多都是用贗品摻雜,即使有香味,也比較淡薄。
清初陳懋仁《泉南雜誌》記載:清源山茶,青翠芳香,在蘇州天池茶之上。南安縣出產的英山茶,其中精品也僅次於蘇州虎丘茶,可惜所產不如清源山茶之多。福建氣候溫暖,桃李冬天開花,所以茶葉采製比較吳中為早。
《延平府誌》記載:棕毛茶,出產於南平縣半岩的較好。
《建寧府誌》記載:北苑在府城的東部,起初北苑貢茶,以北苑的龍團茶最為著名,而武夷石乳的名稱還不流行。到了元代,在武夷設茶場,武夷茶就與北苑茶並稱了;如今則是隻知道有武夷茶,而不知道有北苑茶了。吳越地區的人們,頗不看重福建茶葉,卻非常稱羨北苑茶名,豈不知北苑其實就在福建!
宋代無名氏(實即趙汝礪)《北苑別錄》記載:建安(今福建建甌)以東三十裏,有一座山叫做鳳凰山,山下就是北苑,旁邊連著各個茶焙,其土是紅壤,所產的茶最為上品。宋太宗太平興國(976-984)年間,初次作為禦焙,每年製作龍鳳團餅,作為佳味貢獻,以表珍異。宋仁宗慶曆(1041-1048)年間,福建路轉運使更加重視其事,品種和數量日益增加,貢茶製作日益精細。至今北苑所製的上品貢茶,名冠天下,不是民間所可得到的。當春天驚蟄時節,千人雷動,一時的盛況,的確雄偉壯觀。因此,建安人認為到建安而不到北苑,就像沒有到建安一樣。我因為負責其事,於是得以研究貢茶的始末,這裏就采取其大概情況,分為十多個類別,編為《北苑別錄》。
禦園:包括九窠十二隴(山之凹處為案,凸處為隴),麥窠,壤園,龍遊窠,小苦竹,苦竹裏,雞藪窠,苦竹,苦竹源,鼯鼠案,教練隴,鳳凰山,大小焊,橫坑,猿遊隴,張坑,帶園,焙東,中曆,東際,西際,官平,石碎窠,上下官坑,虎膝窠,樓隴,蕉窠,新園,天樓基,院坑,曾坑,黃際,馬安山,林園,和尚園,黃淡窠,吳彥山,羅漢山,水桑窠,銅場,師如(一作姑)園,靈滋,苑(一作範)馬園,高,大窠頭,小山。以上共有四十六所,方圓三十餘裏,從官平以上為內園,官坑而下為外園。每當春天茶葉開始萌芽,經常是比民焙早十多天,如九窠十二隴、龍遊窠、小苦竹、張坑、西際,又是作為官園中造茶較早者。
北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記載:從前的記錄中,建安府共有官焙三十八座。
丁謂《茶錄》中說:官焙、私焙共計一千三百三十六座。所記錄的僅僅是官焙三十二座。東山的官焙有十四座:北苑龍焙一,乳橘內焙二,乳橘外焙三,重院四,壑嶺五,渭源六,範源七,蘇口八,東宮九,石坑十,建溪十一,香口十二,火梨十三,開山十四。南溪的官焙有十二座:下翟一,洲東二,汾東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際會七,謝坑八,沙龍九,南鄉十,中瞿十一,黃熟十二。西溪的官焙有四座:慈善西一,慈善東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的官焙有兩座:慈善東一,豐樂二。
其外焙則有曾坑、石坑、壑源、葉源、佛嶺、沙溪等處。
隻有壑源出產的茶葉,甘甜馨香,風味獨特。
茶的名稱有七種:第一種叫做白茶,民間非常看重,出產於近年,各個茶園茶焙經常會有生產。其產地既不論山川遠近,其萌芽也不論社前或者社後。其芽葉像紙一樣色澤鮮白,民間以為茶中的祥瑞,取其第一者作為鬥茶。第二種叫做柑葉茶,茶樹高達一丈有餘,直徑七八寸,茶葉肥厚而圓潤,形狀好像柑橘的葉子,其茶芽萌發出來就是肥乳,長二寸多,這是食茶之中的上品,第三種叫做早茶,也與柑橘的葉子相似,經常是在早春的時候萌芽,民間采製此茶作為試焙。第四種叫做細葉茶,芽葉比柑橘葉子較細而且薄,茶樹高者有五六尺,茶芽短小而不肥乳,如今生長在沙溪山中,因為土地貧瘠,生長也不茂盛。第五種叫做稽茶,茶葉細嫩而厚密,茶芽則萌發較晚而青黃。第六種叫做晚茶,大約是所謂的稽茶之類,萌芽比其他茶都晚,生於社火之後。第七種叫做叢茶,也叫做叢生茶,茶樹高不過數尺,一年之間多次萌芽,貧民取之以牟利。
北宋黃儒《品茶要錄·辨壑源、沙溪》中說:壑源和沙溪這兩個地方,地理條件正好相背,中間隔著一道山嶺,其所處位置相距也不過幾裏遠,然而所出產的茶葉卻迥然不同。有人能出力把茶樹從壑源移栽到沙溪,其茶性也會被當地的地理環境所同化。我也曾暗自奇怪,茶葉這種草木,不過是普通的一種植物,可是其生長之勢必定得到適宜的生長環境而後有所變異,難道上好的水絡地脈單單集中薈萃於壑源一地?或者是由於皇家的茶園和茶焙建在這裏的高山峻嶺之中,得到隱藏山中的神靈的庇護和保佑,這裏的茶葉都得其餘蔭?不然的話,這裏的茶葉怎麼會如此甘甜芳香、精美至極而獨擅天下第一的美名呢?君不見,每年一到驚蟄時節,茶農們剛剛拿起竹筐、竹籠上山采茶,茶商們已經扛著竹笠、拿著口袋來到茶農的門口等待收購茶葉了。
有的商人甚至預先給各個茶農支付了訂金,有的茶葉剛經過加工放在竹編的笪席上烘烤,茶商們就爭著按貨付酬搶購,所以壑源的茶葉常常是供不應求。於是,就有一些奸詐狡猾的茶農,暗中取來沙溪出產的茶葉蒸過的茶黃,混雜其中,放進卷模中製成茶餅,假冒壑源茶。人們隻貪圖壑源茶的盛名,觀察茶餅表麵樣子相像,而不能考究其實質和真相,不免要上當受騙而不覺,這種情況也是不少的。一般說來,壑源茶的售價為十,那麼沙溪茶的售價為五,其間的價格差別大體上就是這樣。
然而沙溪的茶農,也勇於圖謀利潤,有的往茶中摻雜鬆黃,以便於裝飾美化茶餅的外表。一般來說,分辨鑒別壑源茶和沙溪茶的方法是:大凡茶餅肉質紋理虛薄,重量輕而色澤黃,烹試的時候色澤雖然鮮白,卻不能久浮,香氣淡薄而味道較短,就是沙溪出產的茶;大凡茶餅肉質紋理厚實,茶餅堅實而色澤發紫,烹試的時候浮在茶湯表麵凝重而持久,香氣醇正甘滑而味道綿長,就是壑源出產的茶。
明代陳仁錫《潛確類書》記載:曆代的貢茶,都以福建建寧所產的茶作為上品,有龍團、鳳團、石乳、滴乳、綠昌明、頭骨、次骨、末骨、鹿骨、山挺等名色,而以密雲龍為最高境界,都是碾成細末製成茶餅。到了明朝,才開始進貢芽茶,分別叫做探春、先春、次春、紫筍,而龍鳳團餅茶都被廢除了。
《名勝誌》記載:北苑茶園隸屬於甌寧縣。舊時《茶經》記載:“偽閩王龍啟(933-934)年間,當地人張暉以他所居住的北苑土地適宜種茶,全部獻給官府,其名聲才逐漸流傳開來。”
《三才藻異》記載:石岩白,就是建安能仁寺所出產的茶葉,生於石縫之間。
建寧府所屬的浦城縣江郎山出產茶葉,就叫做江郎茶。
《武夷山誌》記載:前朝即明朝不重視福建茶,即使進貢也隻是作為宮中洗刷甌盞的需要。貢茶的使者大多在京師按價購買然後進貢朝廷。偶爾有所采辦,也都是劍州津廖等地所產,而不是武夷山的產品。山中的道士每每購買山下的茶葉,登山貨賣,人們都無法辨別。
茶洞在武夷山接筍峰的旁邊,洞門非常狹窄,洞內則平坦空曠,四周都是懸崖峭壁。當地人種茶,與其他地方相比最為盛行。
崇安縣的殷縣令招來黃山的僧人以鬆蘿茶的製法製作建茶,真正可與鬆蘿茶並駕齊驅,人們非常珍重,當時就有所謂“武夷鬆蘿”的名號。
王梓(字複禮,號草堂)《茶說》記載:武夷山周圍一百二十裏,都可以種茶。茶樹的本性,其他地方所產多是寒性,此地單單為溫性。其茶有兩個品種,在山中的叫做岩茶,堪稱上品;在平地的叫做洲茶,品質次之。茶的香氣清濁也不同,而且衝泡的時候岩茶湯白,洲茶湯紅,以此作為區別。雨前采製的叫做頭春,稍後采製的叫做二春,再往後采製的叫做三春。還有秋天采製的,叫做秋露白,最為馨香。必須做到種植、采摘、烘焙都得其所宜,才可以做到香氣、味道兩絕。
然而,武夷山本身是石山,峰巒帶土的很少,所以所產茶葉寥寥無幾。至於洲茶,所到之處應有盡有,即使是鄰近各個城鎮也多有栽培,運輸到山中以及零星的村子和集市上去賣掉,都是冒充武夷茶。更有安溪所產的茶葉,尤其不行。有人品嚐其茶味,不甚貴重,都是以假亂真的結果。至於蓮子心、白毫等都是洲茶,有人以木蘭花熏成欺騙人,遠遠比不上岩茶。
明代張大複《梅花草堂筆談》記載:陸羽《茶經》說:“嶺南茶出產於福州、建州。”如今武夷山所出產的茶,味道極佳。這大概是因為武夷山諸峰挺拔獨立,正如陸羽所說的上等的茶葉生長於爛石之中。
《草堂雜錄》記載:武夷山有三味茶,也就是苦、酸、甜,別是一番風味。飲用的時候味道果然屢次變化,相傳可以解酒、消脹。然而這種茶采摘製作得甚少,販賣得也很少。
《隨見錄》記載:武夷山所產的茶,出產於山上的叫做岩茶,出產於水邊林下的叫做洲茶。就品質而言,岩茶為上品,洲茶次之。岩茶,以出於北山上的為上,以南山上的次之。南北兩山,又以所出產茶葉的岩名而為名。其中最好的,叫做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一個小種,則是以樹名作為茶名。每株茶樹出產不超過數兩,不可多得。洲茶的名色,有蓮子心、白毫、紫毫、龍須、鳳尾、花香、蘭香、清香、奧香、選芽、漳芽等品類。
《廣輿記》記載:泰寧茶,出產於福建邵武府。
福建福寧州大姥山出產茶葉,叫做綠雪芽。
《湖廣通誌》記載:武昌茶,以出產於通山縣的為上品,崇陽、蒲圻所產次之。
《廣輿記》記載:湖北崇陽縣龍泉山,方圓二百裏。山上有一個洞,好事的人手持火炬進去,行走數十步,平坦如室內,可以容納千百人,其中有石渠流淌著泉水,清澈甘測,當地人叫做魯溪。山岩出產茶葉,味道非常甘美。
《天下名勝誌》記載:湖廣江夏縣的洪山,舊稱東山。《茶譜》中說:“鄂州東山出產茶葉,黑色,形狀如韭菜,飲用這種茶可以治愈頭痛。”
《武昌郡誌》記載:茗山,在湖北蒲圻縣以北十五裏,出產茶葉。另外,大冶縣也有茗山。
《荊州土地記》記載:武陵所屬的七縣,都出產茶葉,最稱上品。
北宋範致明《嶽陽風土記》記載:湖(今湖南嶽陽)各山原來出產茶葉,叫做湖茶,也就是唐朝李肇所說的嶽州湖之含膏茶。唐朝人非常看重,見於文獻記載。如今的人們不大種植,隻有白鶴僧園有千餘株茶樹。其土地與建州北苑很像,所產的茶葉每年不超過一二十斤,當地人稱為白鶴茶,味道非常甘甜馨香,不是其他地方的草茶所可比擬的。茶園的土色也與此類似,隻是當地居民不怎麼種茶罷了。
《湖南通誌》記載:長沙府茶陵州,因為其地處茶山的陰坡,所以叫做茶陵。傳說從前炎帝死後葬在茶山的原野。茶山也就是雲陽山,山陵山穀間有很多茶樹生長,所以叫做茶山。
長沙府出產茶葉,叫做安化茶。辰州茶,出產於漵浦。郴州也出產茶葉。
《類林新詠》記載:長沙的石楠葉,采摘其幼芽製成茶葉,叫做欒茶,可以治療頭腦中風。湖南人在每年四月四日采摘楊桐草,搗碎成汁拌米蒸熟,就像糕點或粥類,一定要飲用此茶,才可以治愈中風。
《古今合璧事類》記載:潭州之間有渠江,出產茶葉,多有毒蛇猛獸,當地居民每年采摘製造茶葉不超過十五六斤,其色澤如鐵,卻異常芳香,烹點時沒有雲腳茶痕。
湘潭茶,味道與普洱茶大體相似,當地居民稱作芙蓉茶。
《茶事拾遺》記載:潭州有鐵色茶,夷陵有壓磚茶。
《湖廣通誌》記載:靖州(治今湖南靖縣)出產茶油。湖北蘄水有茶山,出產茶葉。
《河南通誌》記載:羅山茶,出產於河南省汝寧府信陽州。
《桐柏山誌》記載:瀑布山,也叫做紫凝山,出產大葉茶。
《山東通誌》記載:兗州府費縣蒙山石巔,生長有一種花很像茶,當地居民采摘製成茶,味道清香,與其他茶迥然有別,堪稱貢茶中的奇品。
《輿誌》記載:蒙山,也叫做東山,山上有白雲岩,出產茶葉,也叫做蒙頂茶。
《廣東通誌》記載:廣州、韶州、南雄、肇慶各府以及羅定州,都出產茶葉。西樵山,在廣州府城西一百二十裏,共有峰巒七十二個。唐末詩人曹鬆移植顧渚茶到這裏來,當地居民於是就以種茶作為生業。
韶州府曲江縣曹溪茶,每年可以采摘三四次,茶味清香甘甜。
潮州大埔縣,肇慶府恩平縣,都有茶山。德慶州有茗山,欽州靈山縣也有茶山。
清代吳陳琰《曠園雜誌》記載:端州白雲山,雲霧的生成非常獨特奇異。山中原來在懸崖峭壁上種植茶葉,每年收獲一石左右,價格可以達到一百兩銀子。
清代王草堂《雜錄》記載:廣東東部珠江之南出產茶葉,叫做河南茶。潮陽有鳳山茶,樂昌有毛茶,長樂有石茗,瓊州有靈茶、烏藥茶。
清代吳震方《嶺南雜記》記載:廣南出產苦茶,俗名叫做苦丁,這不是一種茶。葉子如巴掌大小,一片放入茶壺,味道非常苦澀;放得少些反而有甘甜味道,含在口中有助於治療咽喉病症,其功能與山豆根相同。
化州(今屬廣東)有琉璃茶,出產於琉璃庵。所產不多,香味與洞山的茶相似。僧人用來招待賓客,所奉不超過一兩。
羅浮山有茶葉,出產於山頂的石上,剝落下來,就像蒙山的石茶。其香味比廟後的茶加倍地好,不可多得。
南朝劉宋沈懷遠《南越誌》記載:龍川縣出產皋盧茶,味道苦澀,南海人稱之為過盧。
《陝西通誌》記載:漢中府、興安州等地都出產茶葉,如金州、石泉、漢陰、平利、西鄉各縣,都各自有其茶園。其他府州都沒有。
《四川通誌》記載:四川出產茶葉的州縣,共計二十九處。如成都府的資陽、安縣、灌縣、石泉、崇慶等;重慶府的南川、黔江、豐都、武隆、彭水等;夔州府的建始、開縣等,以及保寧府、遵義府、嘉定州、瀘州、雅州、烏蒙等處。
東川茶有神泉、獸目等品種。邛州茶叫做火井。
《華陽國誌》記載:涪陵沒有蠶桑,隻出產茶葉、丹漆、蜜蠟。
明代慎懋官《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記載:蒙頂茶,接受陽光的照耀充足,所以風味芳香。唐朝大臣李德裕來到四川,得到蒙頂茶餅,就把茶餅泡在湯瓶之上,超過一個時辰就全部化掉了,於是就驗證這是真正的蒙頂茶。又有五花茶,其葉片分為五瓣。
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蜀州的晉原、洞口、橫原、珠江、青城,出產有橫芽茶、雀舌茶、鳥觜茶、麥顆茶,這些都是采取茶的嫩芽所製成,以其形狀相似物品命名的。又有片甲、蟬翼等不同的名稱。片甲茶,是早春的黃芽,其葉芽相抱如同片甲;蟬翼茶,其葉芽嫩薄如同蟬翼。這些都是散茶中的上佳品種。北宋範鎮《東齋紀事》記載:四川雅州蒙頂山所產茶葉品質最好。其出產時間較晚,每年的春夏之交才開始生產,經常有雲霧覆蓋在茶園之上,猶如有神物保護著一樣。
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記載:峽州所產的茶葉有小江園、碧澗、明月房、茱萸等。
明代陸樹聲(號平泉)《茶寮記事》記載:四川雅州蒙頂山上出產有火前茶,品質最好,火前是說在寒食禁火之前采摘的;寒食禁火之後采摘的茶葉,叫做火後茶,有露芽、穀芽等名稱。
《述異記》記載:巴東有真正的香茗,開著白色的花,如同薔薇,煎服後使人清醒不瞌睡,能夠背誦,不會忘記。
《廣輿記》記載:峨眉山所產的茶葉,味道起初苦澀而終究甘甜。另外,瀘州所產的茶葉可以治療中風病。還有一種烏茶,出產於天全六番招討使司境內。
清代王士禎(山東新城人)《隴蜀餘聞》記載:蒙山,在四川名山縣西十五裏。山上有五座高峰,最高的叫做上清峰。上清峰的峰巔有一個石頭,有數間房屋大小,石頭下麵生長著七棵茶樹,毫無縫隙,傳說是甘露大師親手種植。每當產茶的時節芽葉萌發,智炬寺的僧人就報告官府來視察,記錄每棵茶樹芽葉的多少。采摘製造隻能收獲數錢茶葉,明朝進貢京師,僅僅一錢有餘。環繞大石頭的周圍,還生長著茶樹數十棵,叫做陪茶,所產的茶則供應藩府、諸司的飲用罷了。石頭旁邊有泉水,經常用石頭覆蓋著,泉味清香絕妙,在無錫惠山泉水之上。
《雲南記》記載:名山縣出產茶葉,有一個山叫做蒙山,綿延數十裏,在名山縣的西南。根據《拾遺記》的記載,《尚書》中所說的“蔡蒙旅平”,指的就是蒙山。蒙山位於雅州,凡是蜀茶都出產於此。
《雲南通誌》記載:茶山,在元江府城西北普洱地界。太華山,在雲南府的西部,所產的茶色澤香味與鬆蘿茶相似,叫做太華茶。
普洱茶,出產於元江府普洱山,茶性溫潤,味道馨香。兒茶,出產於永昌府,都是製作成團餅。還有感通茶,出產於大理府點蒼山的感通寺。
《續博物誌》記載:威遠州,就是唐朝南詔銀生府所在的地方。各山都出產茶葉,采摘製造不按照季節,而且摻雜椒、薑等一起烹煮飲用。
《廣輿記》記載:雲南廣西府出產茶葉;另外,灣甸州出產茶葉,其境內孟通山所產的茶,也與陽羨茶類似。穀雨節前采摘的茶葉,味道更香。
曲靖府的茶籽,叢生,單葉,其籽粒可以製成油料。
清代許鶴沙《滇行紀程》記載:滇中的陽山茶,與鬆蘿茶非常類似。
明代陳耀文《天中記》記載:容州黃家洞出產竹茶,其芽葉如同嫩竹,當地居民采摘下來作為飲品,非常甘美。
《貴州通誌》記載:貴陽府出產茶葉,出產於龍裏東苗坡以及陽寶山,當地居民製造不得其法,所以味道不好。近來也有采摘茶芽進行製造的,稍微可以品飲。威寧府的茶葉出產於平遠,生長於岩石之間,依法采製,味道也很好。
清代朱紹本《地圖綜要》記載:貴州新添軍民衛出產茶葉,平越軍民衛也出產茶葉。
元代陸友《研北雜誌》記載:交趾出產茶葉,所產的茶如同綠色的苔蘚,味道辛辣馥烈,叫做登,北方的人翻譯茶叫做釵。
名人品茗
周總理的“茶”情書
1951年春天,鄧穎超因病在杭州休養。西子湖風光雖好,親人不在身邊,不免惆悵寂寞。想念之情,何以表達?兩地飛鴻傳遞了相互關愛的深情。
鸞:
抵杭已一周,前數日陰雨綿綿,春寒襲人,不亞北國之寒;但其深度與江南景色,卻與北地有別。前日放晴,春風和煦,已帶來溫暖,令人心情精神為之爽振。我們曾冒細雨拜嶽廟,登孤山,山頂眺望,全湖在望,殊為大觀。湖濱山嶺,梅花盛開,紅白相映,清香時來,美景良辰,易念遠人。特寄上孤山之梅、竹、茶花、紅葉各一,聊以寄意,供你遙領西湖春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