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鐵橋亦一大建築,我們於放晴之晨,前往遊覽。橋分三層,下行舟,中行火車,上行人。橋旁有六合塔。沿橋而行,左右觀覽,錢江風景,至為壯麗。留此期間,當分別遊覽勝地。待北返,相見時,再細訴罷。
你赴天津之行如何?舊地重遊,回味猶甘?良友歡晤,樂也何如?寄你浙地特產香榧一盒,望分餉友朋和女兒輩。我遠在西子湖邊,你應自知珍重。就寢時間之公約,實行得如何?念念。
紙短情長,就此打住。
超 三月三日 超:
西子湖邊飛來紅葉,竟未能迅速回報,有負你的雅意。忙不能做借口,這次也並未忘懷,隻是懶罪該打。你們行後,我並不覺得忙。隻天津一日行,忙得不亦樂乎,熟人碰見不少。恰巧張伯苓先一日逝去,我曾去吊唁。他留了遺囑。我在他的家屬親朋中,說了他的功罪。吊後偕黃敬等往南大、南中一遊。下午,出席了兩個幹部會,講話,並往述廠、愚如家與幾個老同學一敘。晚間在黃敬家小聚,夜車回京。除此事可告外,其他在京三周生活照舊無變化,惟本周連看了三次電影,其中以《兩家春》為最好,你過滬時可一看。南方來人及開文來電均說你病中調養得很好,頗慰。期滿歸來,海棠桃李均將盛裝笑迎主人了。連日風大,不能郊遊,我鎮日在家。今日蘇聯大夫來檢查,一切如恒。順問朱、董、張、康等同誌好。
祝你日健! 周恩來
三月十七日 來:
不像情書的情書,給我帶來了喜慰。回報雖遲,知罪免打。此間湖山之地有五多:山多、廟多、泉多、花多、茶多。大小可遊之處甚多也。更巧的是雪芬攜劇團來杭公演,我得兩度做其觀眾,但彼卻未能知曉。我們在此每日遨遊於山水之間,或泛舟於西子湖中。此外,在寓中常作乒乓之戲。因此係全身運動,且可防腹部肥胖,有益頗多,望你亦能試行之。老人歸期尚有待,我在期滿後可能先歸,究如何,尚在考慮中。先寄語桃、李、海棠,善備盛裝迎接主人呀。匆複。祝你健康!
超 三月二十三日
超:
昨天得到你二十三日來信,說我寫的是不像情書的情書。確實,兩星期前,陸璀答應我帶信到江南,我當時曾戲言:俏紅娘捎帶老情書。結果紅娘走了,情書依然未寫,想見動筆之難。寄來西湖印本,均屬舊製,無可觀者。望托人拍幾個美而有意義的鏡頭攜歸,但千萬勿拍著西裝的西子。西湖五多,我獨選其茶多,如能將植茶、采茶、製茶的全套生產過程探得,你才稱得起“茶王”之名,否則,不過是“茶壺”而已。乒乓之戲,確好,待你歸來布置。現時已綠滿江南,此間方始發青,你如在四月中北歸,桃李海棠均將盛開。我意四月中旬是時候了。忙人想病人,總不及病人念忙人的次數多,但想念誰深切,則留待後證了。
周恩來
周總理吃茶的故事
西湖龍井,色濃、香鬱、味醇、形美,乃茶中精品。1961年春天,周恩來陪同外賓到梅家塢,茶農泡了龍井絕品明前茶,請周總理和外賓品嚐。
周恩來品了一口茶,讚道:“龍井茶葉虎跑水,江南一絕。”接著又說:“龍井茶多香啊,日本茶葉不香。”茶農告訴周恩來:“龍井茶製作工藝精細,要經過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10大手法。炒1斤特級龍井茶需要采摘3萬多個芽頭,一畝茶園僅產3斤。”聽了茶農的介紹,周恩來淺斟細啜,更覺濃茶釅香。他滿懷深情地說:“農民炒茶多辛苦。”臨行前,周恩來望著杯中的翠葉嫩芽說:“龍井茶味道醇,倒掉太可惜了,還是把它消滅掉好。”說完端起茶杯,用食指和中指將茶葉劃入口中咀嚼起來,最後全部吃掉。
至今,梅家塢人民難忘周恩來吃茶葉的故事。
懷念周總理 陸堯
三月杭州半嫩芽,茗香淡淡泛春華。
情思緊係梅家塢,君子之交醇似茶。
名人品茗
巴金與功夫茶的不解之緣
世紀老人、著名文學家巴金先生很早就與潮汕工夫茶結緣。據已故作家汪曾祺《尋常茶話》所記:“1946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村請客。飯後,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老式圓桌,看陳蘊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隻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一轉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沒有喝一次工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然而,汪曾祺卻沒有料到,1991年,巴金先生已88歲高齡仍然喝了一次工夫茶。為巴金先生衝工夫茶者,是名聞中外的紫砂壺製壺大師許四海。許四海在成名前當過兵,所在部隊就駐在潮汕地區。他對潮汕地區的工夫茶情有獨鍾,進而留心搜集工夫茶具,常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收集到民間老紫砂罐,到1980年複員回到上海時,隨身帶回大量壺類古董。後來他不滿足於集藏,便到宜興拜師學製壺工藝,終於成為當代製壺名家。
許四海是因為向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捐款而結識巴金老人的,巴老讓女兒李小林泡茶給許四海喝。茶上泡在玻璃杯裏,且有油墨味(因巴金先生將茶葉放在書櫃裏),所以喝後,許四海表示下次來一定要給大家表演中國茶藝。一個月後,許四海給巴金先生送一隻自製的仿曼生壺,還“特地從家裏帶了一套紫砂茶具來,為巴金表演茶藝。巴金平時喝茶很隨意,用的是白瓷杯,四海就用他常用的白瓷杯放入台灣朋友送給巴金的崠頂烏龍,方法也一般,味道並不見得特別。然後他又取出紫砂茶具,按潮汕一帶的衝泡法衝泡,還未喝,一股清香已從壺中飄出,再請巴金品嚐,巴金邊喝邊說:沒想到這茶還真聽許大師的話,說香就香了。又一連喝了好幾盅,連連說好喝好喝。”
由此可見,巴金先生至少飲過兩次潮汕工夫茶,隻不過前後相隔半個世紀。
三賢茶故事
鄭玄為鄭家第七世祖先,鄭板橋、鄭和都是鄭家名人。一日,三人相約往鄭家某大戶品茶,主人不在,家中茶童必然要沏茶相待。
鄭家有一種老茶,內涵物質豐富,可是麵對三位先哲,茶童卻一籌莫展,三賢人生長在不同朝代,自然不是一種口味。而主人不在家,又沒有其他茶葉和茶具可供選擇。茶童無奈,想起平日裏自己有過玩茶體驗,知道一壺茶裏可以有不同茶味濃度,知道泡茶水溫會由著水流粗細而變化,也知道主人家這包老茶,清淡或濃鬱都有上佳香氣滋味。於是,茶童拿出一把壺來,用一種獨特方式給三賢人泡茶。
隻見茶童先行燙洗杯壺,又展現茶葉給先賢們鑒賞,禮儀周全之後,便開始泡茶。
茶童所用扁身壺,上有太極壺蓋,轉動中可以標記不同型位。放入茶葉以前,他將茶中細末用羅篩去除,又用手指撮取麵張和中段,他將中段置於壺底根部,又將麵張置於壺中流口。提壺沏泡,熱水輕擊茶壺根部,迅即將壺中茶水以細水長流分入鄭玄茶盞。
茶童收壺開封,又將熱水注入壺中,言談中,茶童請鄭板橋喝罷好茶,為自己留下些許詩句惠勞,以便日後紀念。茶童言歸正傳,再次將熱水淋燙在壺身四周。然後為鄭板橋以巡回雲手之法分茶,茶湯漸入詩人壺中,茶童以七分茶湯打住,留下三分情意。
為鄭和泡茶,茶童豪氣尤生,他挺直身板,再次淋燙壺身,然後啟蓋高衝,熱水衝擊壺內茶葉噗噗作響。封壺刹那,茶童又將滾燙熱水巡過茶壺全身。鄭和茶碗以粗陶製,型大而胎厚。由於時間擱置已久,茶童又將熱水注入茶碗燙洗,稍過之後棄了碗中熱水淋於壺周。茶童以含首低斟之法為鄭和分茶,壺中茶精點滴盡出,茶湯濃香撲鼻。
當茶童一一奉上茶湯後,便說道:小二烹茶敬三賢,因為品茶的了興趣,鄭玄隨口道:清新可以煉神丹,鄭和也道:苦澀隨人揚帆去,三居閑話有些韻律,令詩人興致更高,鄭板橋道:難得糊塗兩隨緣。隨後便是一派笑聲。
言談笑語過後,三賢人正要起身告辭,主人回府,他詢問三位賢人可喝到了好茶?結果三位都說極致滿意。
主人不信,請茶童出來問究竟,為何你用一把壺,泡一種茶,卻會讓三位不同朝代之先賢,品過茶後這等滿足?
三賢人驚詫:莫非我等三位茶湯竟會有大不同?
茶童笑道:小的平日練茶不專心,常有奇思妙想意欲嚐試,如今遇到難題,就大膽了些,請大人原諒。茶童繼續道,其實一壺茶泡不同香味,隻是按著主人平日教導,記住了斟茶高低、水流大小、茶葉粗細、茶膽形製、茶器形製、水溫高低、時間長短都會影響茶湯濃度。我隻是都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而已。今日所泡之茶湯,一杯清淡,一杯濃釅,一杯適中。分別為了迎合著三位賢人愛好。
題《品茶圖》 明唐寅
買得青山隻種茶,峰前峰後摘新芽。
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鬆風朕自嘉。
西陵道士茶歌
唐溫庭筠
乳竇濺濺通石脈,綠塵愁草春江色。
澗花入井水味香,山月當人鬆影直。
仙翁白扇霜鳥翎,拂壇夜讀黃庭經。
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
茶之圖 曆代圖畫書目
唐張萱有《烹茶士女圖》,見《宣和畫譜》。
唐周寓意丹青,馳譽當代,宣和禦府所藏有《烹茶圖》一。
五代陸《烹茶圖》一,宋中興館閣儲藏。
宋周文矩有《火龍烹茶圖》四,《煎茶圖》一。
宋李龍眠有《虎阜采茶圖》,見題跋。
宋劉鬆年絹畫《盧仝煮茶圖》一卷,有元人跋十餘家。範司理龍石藏。
王齊翰有《陸羽煎茶圖》,見王世懋《澹園畫品》。
董《陸羽點茶圖》,有跋。
元錢舜舉畫《陶學士雪夜煮茶圖》,在焦山道士郭第處,見詹景鳳《東岡玄覽》。
史石窗名文卿,有《煮茶圖》,袁桷作《煮茶圖詩序》。
馮璧有《東坡海南烹茶圖並詩》。
嚴氏《書畫記》,有杜檉居《茶經圖》。
汪珂玉《珊瑚網》,載《盧仝烹茶圖》。
明文徵明有《烹茶圖》。
沈石田有《醉茗圖》,題雲:酒邊風月與誰同,陽羨春雷醉耳聾。七碗便堪酬酩酊,任渠高枕夢周公。
沈石田有《為吳匏庵寫虎丘對茶坐雨圖》。
《淵鑒齋書畫譜》,陸包山治有《烹茶圖》。
補元趙鬆雪有《宮女啜茗圖》,見《漁洋詩話·劉孔和詩》。
茶具十二圖 韋鴻臚
讚曰:祝融司夏,萬物焦爍,火炎昆岡,玉石俱焚,爾無與焉。乃若不使山穀之英,墮於塗炭,子與有力矣。上卿之號,頗著微稱。
木待製
上應列宿,萬民以濟,秉性剛直,摧折強梗,使隨方逐圓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則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資之樞密,亦莫能成厥功。
金法曹
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圓機運用,一皆有法,使強梗者不得殊規亂轍,豈不韙與?
石轉運
抱堅質,懷直心,嚌嚅英華,周行不怠,斡摘山之利,操漕權之重,循環自常,不舍正而適他,雖沒齒無怨言。
胡員外
周旋中規而不逾其間,動靜有常而性苦其卓,鬱結之患,悉能破之。雖中無所有,而外能研究,其精微不足以望圓機之士。
羅樞密
機事不密,則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揚之,使精粗不致於混淆,人其難諸?奈何矜細行而事喧嘩,惜宗從事孔門高弟,當灑掃應對事之末者,亦所不棄,又況能萃其既散,拾其已遺,運寸毫而使邊塵不飛,功亦善哉!
漆雕秘閣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彌執熱之患,無坳堂之覆,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
陶寶文
出河濱而無苦窳,經緯之象,剛柔之理,炳其中,虛己待物,不飾外貌,位高秘閣,宜無愧焉。
湯提點
養浩然之氣,發沸騰之聲,以執中之能,輔成湯之德。斟酌賓主間,功邁仲叔圉,然未免外爍之憂,複有內熱之患,奈何?
竺副帥
首陽餓夫,毅諫於兵沸之時,方金鼎揚湯,能探其沸者幾希,子之清節,獨以身試,非臨難不顧者疇見爾。
司職方
互鄉童子,聖人猶與其進,況端方質素,經緯有理,終身涅而不緇者,此孔子所以與潔也。
苦節君
銘曰:肖形天地,非冶非陶,心存活火,聲帶湘濤,一滴甘露,滌我詩腸,清風兩腋,洞然八荒。
苦節君行省
茶具六事,分封悉貯於此,侍從苦節君於泉石山齋亭館間,執事者故以行省名之。
陸鴻漸所謂都籃者,此其是與?
建城
茶宜密裹,故以箬籠盛之,今稱建城。按《茶錄》雲:建安民間以茶為尚,故據地以城封之。
雲屯
泉汲於雲根,取其潔也。今名雲屯,蓋雲即泉也,貯得其所,雖與列職諸君同事,而獨屯於斯,豈不清高絕俗而自貴哉?
烏府
炭之為物,貌玄性剛,遇火則威靈氣焰,赫然可畏。苦節君得此,甚利於用也。況其別號烏銀,故特表章其所藏之具曰烏府,不亦宜哉!
水曹
茶之真味,蘊諸旗槍之中,必浣之以水而後發也。凡器物用事之餘,未免殘瀝微垢,賴水沃盥,因名其器曰水曹器局一應茶具,收貯於器局,供役苦節君者,故立名管之。
品司
茶欲啜時,入以筍、橄、瓜仁、芹蒿之屬,則清而且佳,因命湘君,設司檢束。
羅先登《續文房圖讚》
玉川先生
毓秀蒙頂,蜚英玉川,搜攪胸中書傳五千,儒素家風,清淡滋味,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名人品茗 喝茶
梁實秋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麼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但是,數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雲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淨的高末兒,都嚐試過。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幹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於荼,聲近於檟,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未?”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裏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裏,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這種碗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於挨巴掌。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母專用的,我們看著並不羨慕。看那小小的一盞,兩口就喝光,泡兩三回就得換茶葉,多麻煩。如今蓋碗很少見了,除非是到故宮博物院拜會蔣院長,他那大客廳裏總是會端出蓋碗茶敬客。再不就是在電視劇中也常看見有蓋碗茶,可是演員一手執蓋一手執碗縮著脖子啜茶那副狼狽相,令人發噱,因為他不知道喝蓋碗茶應該是怎樣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溫杯之類。如今,我們此地見到的蓋碗,多半是近年來本地製造的“萬壽無疆”的那種樣式,瓷厚了一些;日本製的蓋碗,樣式微有不同,總覺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陸,順便探視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隻瓷蓋碗,原是十二套,隻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場。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產茶勝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裏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隻知道茶葉是烘幹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謂“賣席的睡涼園”。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柵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櫃台前麵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坐,看夥計秤茶葉,分成若幹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隻有藥鋪夥計可以媲美。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花放在表麵上,所以叫做雙窨。於是茶店裏經常是茶香花香,鬱鬱菲菲。父執有名玉貴者,旗人,精於飲饌,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茶以人名,乃徑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外人無由得知。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抗戰前造訪知堂老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我曾屢侍先君遊西子湖,從不忘記品嚐當地的龍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風篁嶺,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衝,風味絕佳。茶後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駱成驤聊)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其中西瓜茶一種,真有西瓜風味。我曾過洞庭,舟泊嶽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來台灣,粗茶淡飯,頗想傾阮囊之所有在飲茶一端偶作豪華之享受。一日過某茶店,索上好龍井,店主將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葉以應,餘元不滿,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餘仍不滿,店主勃然色變,厲聲曰:“買東西,看貨色,不能專以價錢定上下。提高價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愛其戇直。現在此茶店門庭若市,已成為業中之翹楚。
此後我飲茶,但論品味,不問價錢。
茶之以濃釅勝者莫過於工夫茶。《潮嘉風月記》說工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我沒嚼過梅花,不過我旅居青島時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飲酩酊,輒相偕走訪一潮州幫巨商於其店肆。肆後有密室、煙具、茶具均極考究,小壺小盅有如玩具。更有變婉童伺候煮茶、燒煙,因此經常飽吃工夫茶,諸如鐵觀音、大紅袍,吃了之後還攜帶幾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虛,謂爐火與茶具相距以七步為度,沸水之溫度方合標準。舉小盅而飲之,若飲罷徑自返盅於盤,則主人不悅,須舉盅至鼻頭猛嗅兩下。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欖,舌根微澀,數巡之後,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罷不能。喝工夫茶,要有工夫,細呷細品,要有設備,要人服侍,如今亂糟糟的社會裏誰有那麼多的工夫?紅泥小火爐哪裏去找?伺候茶湯的人更無論矣。普洱茶,漆黑一團,據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在北平,我隻在正陽樓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動彈,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惡,惟一般茶館應市者非上品。台灣的烏龍,名震中外,大量生產,佳者不易得。處處標榜凍頂,事實上哪裏有那麼多的凍頂?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提起喝茶的藝術,現在好像談不到了,不提也罷。
林徽因:《茶鋪》
這是立體的構畫,
描在這裏許多樣臉
在順城腳的茶鋪裏
隱隱起喧騰聲一片。
各種的姿勢,生活
刻畫著不同的方麵:
茶座上全坐滿了,笑的,
皺眉的,有的抽著旱煙,
老的,慈祥的麵紋,
年輕的,靈活的眼睛,
都暫要時間茶杯上
停住,不再去擾亂心情!
一天一整串辛苦,
此刻才賺回小把安靜,
夜晚回家,還有遠路,
白天,誰有工夫閑著看雲影?
不都為著真的口渴
四麵窗開著,喝茶,
翹起膝蓋的是疲乏,
赤著臂膀好同鄉鄰閑話。
也為了放下扁擔同肩背
向命運喘息,倚著牆,
每晚靠這一碗茶的生趣
幽默估量生的短長……
這是立體的構畫
設色在小生活旁邊,
蔭涼南瓜棚下茶鋪,
熱鬧照樣的又過了一天。
續茶經附錄 茶法
《唐書》:德宗納戶部侍郎趙讚議,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為常平本錢。及出奉天,乃悼悔,下詔亟罷之。及朱平,佞臣希意興利者益進,貞元八年,以水災減稅。明年,諸道鹽鐵使張滂奏:出茶州縣若山及商人要路,以三等定估,十稅其一;自是歲得錢四十萬緡。穆宗即位,鹽鐵使王播圖寵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稅,率百錢增五十。天下茶加斤至二十兩,播又奏加取焉。右拾遺李玨上疏謂:“榷率本濟軍興,而稅茶自貞元以來方有之,天下無事,忽厚斂以傷國體,一不可;茗為人飲,鹽粟同資,若重稅之,售必高,其弊先及貧下,二不可;山澤之產無定數,程斤論稅,以售多為利,若騰價則市者寡,其稅幾何?三不可。”其後王涯判二使,置榷茶使,徙民茶樹於官場,焚其舊積者,天下大怨。令狐楚代為鹽鐵使兼榷茶使,複令納榷,加價而已。李石為相,以茶稅皆歸鹽鐵,複貞元之製。武宗即位,崔珙又增江淮茶稅。是時,茶商所過州縣有重稅,或奪掠舟車,露積雨中;諸道置邸以收稅,謂之塌地錢。大中初,轉運使裴休著條約,私鬻如**罪,天下稅茶,增倍貞元。江淮茶為大模,一斤至五十兩,諸道鹽鐵使於驚,每斤增稅錢五,謂之剩茶錢;自是斤兩複舊。
元和十四年,歸光州茶園於百姓,從刺史房克讓之請也。
裴休領諸道鹽鐵轉運使,立茶稅十二法,人以為便。
藩鎮劉仁恭禁南方茶,自擷山為茶,號山曰“大恩”以邀利。
何易於為益昌令,鹽鐵官榷取茶利詔下,所司毋敢隱。易於視詔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賦毒之乎!”命吏閣詔。吏曰:“天子沼,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竄耶?”易於曰:“吾敢愛一身移暴於民乎?亦不使罪及爾曹。”即自焚之,觀察使素賢之,不劾也。
陸贄為宰相,以賦役煩重,上疏雲:“天災流行四方,代有稅茶錢積戶部者,宜計諸道戶口均之。”
《五代史》:楊行密,字化源,議出鹽、茗,俾民輸帛幕府。高勖曰:“創破之餘,不可以加斂,且帑貲何患不足。若悉我所有,以易四鄰所無,不積財而自有餘矣。”行密納之。
《宋史》:榷茶之製,擇要會之地,曰江陵府,曰真州,曰海州,曰漢陽軍,曰無為軍,曰薪之蘄口,為榷貨務六。初京城、建安、襄、複州皆有務,後建安、襄、複之務廢,京城務雖存,但會給交鈔往還而不積茶貨。在淮南則蘄、黃、廬、舒、光、壽六州,官自為場,置吏總之,謂之山場者十三。六州采茶之民皆隸焉,謂之園戶。歲課作茶輸租,餘則官悉市之,總為歲課八百六十五萬餘斤。其出鬻者,皆就本場。在江南則宣、歙、江、池、饒、信、洪、撫、筠、袁十州,廣德、興國、臨江、建昌、南康五軍。兩浙則杭、蘇、明、越、婺、處、溫、台、湖、常、衢、睦十二州。荊湖則江陵府,潭、澧、鼎、鄂、嶽、歸、峽七州,荊門軍。福建則建、劍二州。歲如山場輸租折稅,總為歲課,江南百二十七萬餘斤,兩浙百二十七萬九千餘斤,荊湖二百四十七萬餘斤,福建三十九萬三千餘斤,悉送六榷貨務鬻之。
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實卷模中串之;唯建、劍則既蒸而研,編竹為格,置焙室中,最為精潔,他處不能造。有龍鳳、石乳、白乳之類十二等,以充歲貢及邦國之用。其出虔、袁、饒、池、光、歙、潭、嶽、辰、澧州,江陵府,興國、臨江軍,有仙芝、玉津、先春、綠芽之類二十六等。兩浙及宣、江、鼎州,又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為號。散茶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後之類十一等。江浙又有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為號者,民之欲茶者,售於官。給其食用者,謂之食茶;出境者,則給券。商賈貿易,人錢若金帛京師榷貨務,以射六務十三場。願就東南入錢若金帛者聽。凡民茶匿不送官及私販鬻者,沒入之,計其直論罪。園戶輒毀敗茶樹者,計所出茶,論如法。民造溫桑偽茶,比犯真茶計直,十分論二分之罪。主吏私以官茶貿易及一貫五百者,死。自後定法,務從輕減。太平興國二年,主吏盜官茶販鬻錢三貫以上,黥麵送闕下。淳化三年,論直十貫以上,黥麵配本州牢城。巡防卒私販茶,依舊條加一等論。凡結徒持杖販易私茶,遇官司擒捕抵拒者,皆死。太平興國四年,詔鬻偽茶一斤,杖一百;二十斤以上棄市。厥後,更改不一,載全史。
陳恕為三司使,將立茶法,召茶商數十人,俾條陳利害,第為三等,具奏太祖曰:“吾視上等之說,取利太深,此可行於商賈,不可行於朝廷。下等之說,固滅裂無取。惟中等之說,公私皆濟,吾裁損之,可以經久,行之數年,公用足而民富實。”
太祖開寶七年,有司以湖南新茶異於常歲,請高其價以鬻之。太祖曰:“道則善,毋乃重困吾民乎?”即詔第複舊製,毋增價值。
熙寧三年,熙河運使以歲計不足,乞以官茶博糴。每茶三斤,易粟一斛,其利甚溥。朝廷謂茶馬司本以博馬,不可以博糴於茶。馬司歲額外,增買川茶兩倍,朝廷別出錢二萬給之,令提刑司封椿,又令茶馬官程之邵兼轉運使,由是數歲,邊用粗足。
神宗熙寧七年,幹當公事李杞入蜀經畫買茶,秦、鳳、熙、河博馬。王之韶言,西人頗以善馬至邊交易,所嗜惟茶。
自熙、豐以來,舊博馬皆以粗茶,乾道之末,始以細茶遺之。成都利州路十二州,產茶二千一百二萬斤,茶馬司所收,大較若此。
茶利,嘉間禁榷時,取一年中數,計一百九萬四千九十三貫八百八十五錢。治平間通商後,計取數一百一十七萬五千一百四貫九百一十九錢。
瓊山邱氏曰:後世以茶易馬,始見於此;蓋自唐世回紇入貢,先已以馬易茶,則西北之嗜茶,有自來矣。
蘇轍《論蜀茶狀》:園戶例收晚茶,謂之秋老黃茶,不限早晚,隨時即賣。
沈括《夢溪筆談》:乾德二年,始詔在京、建州、漢、薪口各置榷貨務。五年,始禁私賣茶,從不應為情理重。太平興國二年,刪定禁法條貫,始立等科罪。淳化二年,令商賈就園戶買茶,公於官場貼射,始行貼射法。淳化四年,初行交引,罷貼射法。西北入粟給交引,自通利軍始。是歲,罷諸處榷貨務,尋複依舊。至鹹平元年,茶利錢以一百三十九萬二千一百一十九貫為額。至嘉三年,凡六十一年,用此額,官本雜費皆在內,中間時有增虧,歲入不常。鹹平五年,三司使王嗣宗始立三分法,以十分茶價,四分給香藥,三分犀象,三分茶引。六年,又改支六分香藥、犀象,四分茶引。景德二年,許人入中錢帛金銀,謂之三說。至祥符九年,茶引益輕,用知秦州曹瑋議,就永興、鳳翔以官錢收買客引,以救引價,前此累增加饒錢。至天禧二年,鎮戎軍納大麥一鬥,本價通加饒,共支錢一貫二百五十四。乾興元年,改三分法,支茶引三分,東南見錢二分半,香藥四分半。天聖元年,複行貼射法。行之三年,茶利盡歸大商,官場但得黃晚惡茶,乃詔孫重議,罷貼射法。明年,推治元議,省吏計覆官、旬獻等皆決配沙門島,元詳定樞密副使張鄧公、參知政事呂許公、魯肅簡各罰俸一月,禦史中丞劉筠、入內內侍省副都知周文質、西上門使薛昭廓、三部副使各罰銅二十斤,前三司使李諮落樞密直學士,依舊知洪州。皇三年,算茶依舊隻用見錢。至嘉四年二月五日,降敕罷茶禁。
洪邁《容齋隨筆》:蜀茶稅額,總三十萬。熙寧七年,遣三司幹當公事李杞經畫買茶,以蒲宗閔同領其事,創設官場,增為四十萬。後李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劉佐繼之,蜀茶盡榷,民始病矣。知彭州呂陶言:天下茶法既通,蜀中獨行禁榷。杞、佐、宗閔作為弊法,以困西南生聚。佐雖罷去,以國子博士李稷代之,陶亦得罪。侍禦史周尹複極論榷茶為害,罷為河北提點刑獄。利路漕臣張宗諤、張升卿複建議廢茶場司,依舊通商,皆為稷劾坐貶。茶場司行劄子,督綿州彰明知縣宋大章繳奏,以為非所當用,又為稷詆坐衝替。一歲之間,通課利及息耗至七十六萬緡有奇。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陸羽《茶經》、裴汶《茶述》,皆不第建品。說者但謂二子未嚐到閩,而不知物之發也,固自有時。蓋昔者山川尚,靈芽未露。至於唐末,然後北苑出為之最。是時,偽蜀詞臣毛文錫作《茶譜》,亦第言建有紫筍,而蠟麵乃產於福。五代之季,建屬南唐。歲率諸縣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繼造蠟麵,既又製其佳者,號曰京鋌。聖朝開寶末,下南唐。太平興國初,特製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又一種茶,叢生石崖,枝葉尤茂,至道初,有詔造之,別號石乳。又一種號的乳,又一種號白乳。此四種出,而臘麵斯下矣。
真宗鹹平中,丁謂為福建漕,監禦茶,進龍鳳團,始載之於《茶錄》。仁宗慶曆中,蔡襄為漕,改創小龍團以進,甚見珍惜,旨令歲貢,而龍鳳遂為次矣。神宗元豐間,有旨造密雲龍,其品又加於小龍團之上。哲宗紹聖中,又改為瑞雲翔龍。至徽宗大觀初,親製《茶論》二十篇,以白茶自為一種,與他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非人力可致。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家不過四五株,所造止於二三而已。淺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於是白茶遂為第一。既又製三色細芽,及試新、貢新。自三色細芽出,而瑞雲翔龍又下矣。凡茶芽數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鷹爪,以其勁直纖挺,故號芽茶。次曰揀芽,乃一芽帶一葉者,號一槍一旗。次曰中芽,乃一芽帶兩葉,號一槍兩旗,其帶三葉、四葉者,漸老矣。芽茶早春極少。景德中,建守周絳為《補茶經》,言芽茶隻作早茶,馳奉萬乘嚐之可矣。如一槍一旗,可謂奇茶也。故一槍一旗號揀芽,最為挺特光正。舒王《送人官閩中詩》雲“新茗齋中試一旗”,謂揀芽也。或者謂茶芽未展為槍,已展為旗,指舒王此詩為誤,蓋不知有所謂揀芽也。夫揀芽猶貴如此,而況芽茶以供天子之新嚐者乎!
夫芽茶絕矣。至於水芽,則曠古未之聞也。宣和庚子歲,漕臣鄭公可簡始創為銀絲水芽。蓋將已揀熟芽再為剔去,隻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如銀絲然。以製方寸新鎊,有小龍蜿蜒其上,號龍團勝雪。又廢白、的、石乳,鼎造花二十餘色。初,貢茶皆人龍腦,至是慮奪真味,始不用焉。蓋茶之妙,至勝雪極矣,故合為首冠。然猶在白茶之次者,以白茶上之所好也。異時,郡人黃儒撰《品茶要錄》,極稱當時靈芽之富,謂使陸羽數子見之,必爽然自失。蕃亦謂使黃君而閱今日之品,則前此者未足詫焉。然龍焙初興,貢數殊少,累增至於元符,以斤計者一萬八千,視初已加數倍,而猶未盛。今則為四萬七千一百斤有奇矣。
白茶、勝雪以次,厥名實繁,今列於左,使好事者得以觀焉:
貢新鎊【大觀二年造】,試新【政和二年造】,白茶【宣和二年造】,龍團勝雪【宣和二年】,禦苑玉芽【大觀二年】,萬壽龍芽【大觀二年】,上林第一【宣和二年】,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龍鳳英華,玉除清賞,啟沃承恩,雪莢,雲葉,蜀葵,金錢【宣和二年】,玉華【宣和二年】,寸金【宣和三年】,無比壽芽【大觀四年】,萬春銀葉【宣和二年】,宜年寶玉,玉清慶雲,無疆壽龍,玉葉長春【宣和四年】,瑞雲翔龍【紹聖二年】,長壽玉圭【政和二年】,興國岩,香口焙,上品揀芽【紹興二年】,新收揀芽,太平嘉瑞【政和二年】,龍苑報春【宣和四年】,南山應瑞,興國岩揀芽,興國岩小龍,興國岩小鳳【以上號細色】。揀芽,小龍,小鳳,大龍,大鳳【以上號粗色】。又有瓊林毓粹、浴雪呈祥、壑源拱秀、貢筐推先、價倍南金、穀先春、壽岩都勝、延平石乳、清白可鑒、風韻甚高,凡十色,皆宣和二年所製,越五歲省去。右茶歲分十餘綱,惟白茶與勝雪,自驚蟄前興役,浹日乃成,飛騎疾馳,不出仲春,已至京師,號為頭綱。玉芽以下,既先後以次發,逮貢足時,夏過半矣。歐陽公詩雲:“建安三千五百裏,京師三月嚐新茶。”蓋曩時如此,以今較昔,又為最早。因念草木之微,有瑰奇卓異,亦必逢時而後出,而況為士者哉?昔昌黎感二鳥之蒙采擢,而自悼其不如。今蕃於是茶也,焉敢效昌黎之感,姑務自警而堅其守以待時而已。
外焙 石門乳吉香口
右三焙,常後北苑五七日興工,每日采茶蒸榨,以其黃悉送北苑並造。
先人作《茶錄》,當貢品極盛之時,凡有四十餘色。紹興戊寅歲,克攝事北苑,閱近所貢皆仍舊。其先後之序亦同,惟躋龍團勝雪於白茶之上,及無興國岩小龍、小鳳,蓋建炎南渡,有旨罷貢三之一而省去之也。先人但著其名號,克今更寫其形製,庶覽之無遺恨焉。先是,壬子春,漕司再葺茶政,越十三載,乃複舊額,且用政和故事,補種茶二萬株【政和周漕種三萬株】。此年益虔貢職,遂有創增之目。仍改京鋌為大龍團,由是大龍多於大鳳之數。凡此皆近事,或者猶未之知也。三月初吉,男克北苑寓舍書。
貢新【竹圈,銀模,方一寸二分】,試新【同上】,龍團勝雪【同上】,白茶【銀圈,銀模,徑一寸五分】,禦苑玉芽【銀圈,銀模,徑一寸五分】,萬壽龍芽【同上】,上林第一【方一寸二分】,乙夜清供【竹圈】,承平雅玩,龍鳳英華,玉除清賞,啟沃承恩【俱同上】。雪英【橫長一寸五分】,雲葉【同上】,蜀葵【徑一寸五分】,金錢【銀模,同上】,玉華【銀模,橫長一寸五分】,寸金【竹圈,方一寸二分】,無比壽芽【銀模,竹圈,同上】,萬春銀葉【銀模,銀圈,兩尖徑二寸二分】,宜年寶玉【銀圈,銀模,直長三寸】,玉清青雲【方一寸八分】,無疆壽龍【銀模,銀圈,直長一寸】,玉葉長春【竹圈,直長三寸六分】,瑞雲翔龍【銀模,銀圈,徑二寸五分】,長壽玉圭【銀模,直長三寸】,興國岩鎊【竹圈,方一寸二分】,香口焙【同上】,上品揀芽【銀模,銀圈】,新收揀芽【銀模,銀圈,俱同上】。太平嘉瑞【銀圈,徑一寸五分】,南山應瑞【銀模,銀圈,方一寸八分】,興國岩揀芽【銀模,徑三寸】,小龍,小鳳,大龍,大鳳【俱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