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貢茶最盛,然前輩所錄,止於慶曆以上。自元豐之密雲龍、紹聖之瑞雲翔龍相繼挺出,製精於舊,而未有好事者記焉,但見於詩人句中。及大觀以來,增創新,亦猶用揀芽。蓋水芽至宣和始有,故龍團勝雪與白茶角立,歲充首貢,自禦苑玉芽以下厥名實繁。先子觀見時事,悉能記之,成編具存。今閩中漕台所刊《茶錄》,未備此書,庶及補其闕雲。淳熙九年冬十二月四日,朝散郎行秘書郎國史編修官學士院權直熊克謹記。
北苑貢茶綱次:
細色第一綱:龍焙貢新,水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三十,創添二十鎊。
細色第二綱:龍焙試新,水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一百,創添五十。
細色第三綱:龍團勝雪,水芽,十六水,十二宿火,正貢三十,續添二十,創添二十鎊;白茶,水芽,十六水,七宿火,正貢三十,續添五十,創添八十;禦苑玉芽,小芽,十二水,八宿火,正貢一百入片;萬壽龍芽,小芽,十二水,八宿火,正貢一百片;上林第一,小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一百;乙夜清供,小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一百;承平雅玩,小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一百鎊;龍鳳英華,小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一百;玉除清賞,小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一百;啟沃承恩,小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一百鎊;雪英,小芽,十二水,七宿火,正貢一百;雲葉,小芽,十二水,七宿火,正貢一百片;蜀葵,小芽,十二水,七宿火,正貢一百片;金錢,小芽,十二水,七宿火,正貢一百片;寸金,小芽,十二水,七宿火,正貢一百。
細色第四綱:龍團勝雪,見前,正貢一百五十鎊;無比壽芽,小芽,十二水,十五宿火,正貢五十,創添五十鎊;萬春銀葉,小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四十片,創添六十片;宜年寶玉,小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四十片,創添六十片;玉清慶雲,小芽,十二水,十五宿火,正貢四十片,創添六十片;無疆壽龍,小芽,十二水,十五宿火,正貢四十片,創添六十片;玉葉長春,小芽,十二水,七宿火,正貢一百片;瑞雲翔龍,小芽,十二水,九宿火,正貢一百片;長壽玉圭,小芽,十二水,九宿火,正貢二百片;興國岩鎊,中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一百七十;香口焙鎊,中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五十;上品揀芽,小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一百片;新收揀芽,中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六百片。
細色第五綱:太平嘉瑞,小芽,十二水,九宿火,正貢三百片;龍苑報春,小芽,十二水,九宿火,正貢六十片,創添六十片;南山應瑞,小芽,十二水,十五宿火,正貢六十,創添六十;興國岩揀芽,中芽,十二水,十宿火,正貢五百十片;興國岩小龍,中芽,十二水,十五宿火,正貢七百五片;興國岩小鳳,中芽,十二水,十五宿火,正貢五十片。
先春兩色:太平嘉瑞,同前,正貢二百片;長壽玉圭,同前,正貢二百片。
續入額四色:禦苑玉芽,同前,正貢一百片;萬壽龍芽,同前,正貢一百片;無比壽芽,同前,正貢一百片;瑞雲翔龍,同前,正貢一百片。
粗色第一綱:正貢:不入腦子上品揀芽小龍,一千二百片,六水,十宿火;人腦子小龍,七百片,四水,十五宿火。增添:不入腦子上品揀芽小龍,一千二百片;入腦子小龍,七百片;建寧府附發小龍茶,八百四十片。
粗色第二綱:正貢:不入腦子上品揀芽小龍,六百四十片;入腦子小龍,六百七十二片;入腦子小鳳,一千三百四十片,四水,十五宿火;入腦子大龍,七百二十片,二水,十五宿火;入腦子大鳳,七百二十片,二水,十五宿火。增添:不入腦子上品揀芽小龍,一千二百片;入腦子小龍,七百片;建寧府附發小鳳茶,一千三百片。
粗色第三綱:正貢:不入腦子上品揀芽小龍,六百四十片;入腦子小龍,六百四十片;入腦子小鳳,六百七十二片;入腦子大龍,一千八百片;入腦子大鳳,一千八百片。增添:不入腦子上品揀芽小龍,一千二百片;入腦子小龍,七百片;建寧府附發大龍茶,四百片,大鳳茶,四百片。
粗色第四綱:正貢:不入腦子上品揀芽小龍,六百片;入腦子小龍三百三十六片;入腦子小鳳,三百三十六片;入腦子大龍,一千二百四十片;入腦子大鳳,一幹二百四十片;建寧府附發大龍茶,四百片;大鳳茶,四百片。
粗色第五綱:正貢:入腦子大龍,一千三百六十八片;入腦子大鳳,一千三百六十八片;京鋌改造大龍,一千六百片;建寧府附發大龍茶,八百片;大鳳茶,八百片。
粗色第六綱:正貢:入腦子大龍,一千三百六十片;入腦子大鳳,一千三百六十片;京鋌改造大龍,一千六百片;建寧府附發大龍茶,八百片,大鳳茶,八百片;京鋌改造大龍,一千二百片。
粗色第七綱:正貢:入腦子大龍,一千二百四十片;入腦子大鳳,一千二百四十片;京鋌改造大龍,二千三百二十片;建寧府附發大龍茶,二百四十片;大鳳茶,二百四十片;又京鋌改造大龍,四百八十片。
細色五綱,貢新為最上,後開焙十日入貢。龍團勝雪為最精,而建人有直四萬錢之語。夫茶之入貢,圈以箬葉,內以黃鬥,盛以花箱,護以重篚,花箱內外又有黃羅幕之,可謂什襲之珍矣。
粗色七綱,揀芽以四十餅為角,小龍鳳以二十餅為角,大龍鳳以八餅為角,圈以箬葉,束以紅縷,包以紅紙,緘以舊綾,惟揀芽俱以黃焉。
《金史》:茶自宋人歲供之外,皆貿易於宋界之榷場。世宗大定十六年,以多私販,乃定香茶罪賞格。章宗承安三年,命設官製之。以尚書省令史往河南視官造者,不嚐其味,但采民言,謂為溫桑,實非茶也,還即白上;以為不幹,杖七十罷之。四年三月,於淄、密、寧、海、蔡州各置一坊造茶。照南方例,每斤為袋,直六百文。後令每袋減三百文。五年春,罷造茶之坊。六年,河南茶樹槁者,命補植之。十一月,尚書省奏禁茶,遂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許食茶,仍不得賣及饋獻。七年,更定食茶製。八年,言事者以止可以鹽易茶,省臣以為所易不廣,兼以雜物博易。宣宗元光二年,省臣以茶非飲食之急,今河南、陝西凡五十餘郡,郡日食茶率二十袋,直銀二兩,是一歲之中,妄費民間三十餘萬也。奈何以吾有用之貨而資敵乎?乃製親王、公主及現任五品以上官,素蓄存者存之;禁不得買饋,餘人並禁之。犯者徒五年,告者賞寶泉一萬貫。
《元史》:本朝茶課,由約而博,大率因宋之舊而為之製焉。至元六年,始以興元交鈔同知運使白賡言,初榷成都茶課。十三年,江南平,左丞呂文煥首以主茶稅為言,以宋會五十貫,準中統鈔一貫。次年定長引、短引,是歲征一千二百餘錠。泰定十七年,置榷茶都轉運使司於江州路,總江淮、荊湖、福廣之稅,而遂除長引,專用短引。二十一年,免食茶稅以益正稅。二十三年,以李起南言,增引稅為五貫。二十六年,丞相桑哥增為一十貫。延五年,用江西茶運副法忽魯丁言,減引添錢,每引再增為一十二兩五錢。次年,課額遂增為二十八萬九千二百一十一錠矣。天曆己巳,罷榷司而歸諸州縣,其歲征之數,蓋與延同。至順之後,無籍可考。他如範殿帥茶,西番大葉茶,建寧鎊茶,亦無從知其始末,故皆不著。
《明會典》:陝西置茶馬司四:河州、洮州、西寧、甘州,各司並赴徽州茶引所批驗,每歲差禦史一員巡茶馬。明洪武間,差行人一員,齎榜文於行茶所在懸示以肅禁。永樂十三年,差禦史三員,巡督茶馬。正統十四年,停止茶馬金牌,遣行人四員巡察。景泰二年,令川、陝布政司各委官巡視,罷差行人。四年,複差行人。成化三年,奏準每年定差禦史一員陝西巡茶。十一年,令取回禦史,仍差行人。十四年,奏準定差禦史一員,專理茶馬,每歲一代,遂為定例。弘治十六年,取回禦史,凡一應茶法,悉聽督理馬政都禦史兼理。十七年,令陝西每年於按察司揀憲臣一員駐洮,巡禁私茶;一年滿日,擇一員交代。正德二年,仍差巡茶禦史一員兼理馬政。
光祿寺衙門,每歲福建等處解納茶葉一萬五千斤,先春等茶芽三千八百七十八斤,收充茶飯等用。
《博物典彙》雲:本朝捐茶利予民,而不利其入。凡前代所設榷務、貼射,交引、茶由諸種名色,今皆無之,惟於四川置茶馬司四所,於關津要害置數批驗茶引所而已。及每年遣行人於行茶地方,張掛榜文,俾民知禁。又於西番入貢為之禁限,每人許其順帶有定數,所以然者,非為私奉,蓋欲資外國之馬,以為邊境之備焉耳。
洪武五年,戶部言:四川產巴茶凡四百四十七處,茶戶三百一十五,宜依定製,每茶十株,官取其一,歲計得茶一萬九千二百八十斤,令有司貯候西番易馬。從之。至三十一年,置成都、重慶、保寧三府及播州宣慰司茶倉四所,命四川布政司移文天全六番招討司,將歲收茶課,仍收碉門茶課司,餘地方就送新倉收貯,聽商人交易及與西番易馬。茶課歲額五萬餘斤,每百加耗六斤,商茶歲中率八十斤,令商運賣,官取其半易馬。納馬番族,洮州三十,河州四十三,又新附歸德所生番十一,西寧十三。茶馬司收貯,官立金牌信符為驗。洪武二十八年,駙馬都尉歐陽倫以私販茶撲殺,明初茶禁之嚴如此。
《武夷山誌》:茶起自元初,至元十六年,浙江行省平章高興過武夷,製石乳數斤入獻。十九年,乃令縣官蒞之,歲貢茶二十斤,采茶戶凡八十。大德五年,興之子久住為邵武路總管,就近至武夷督造貢茶。明年創焙局,稱為禦茶園。有仁風門、第一春殿、清神堂諸景。
又有通仙井,覆以龍亭,皆極丹之盛,設場官二員領其事。後歲額浸廣,增戶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製龍團五千餅。泰定五年,崇安令張端本重加修葺,於園之左右各建一坊,扁曰茶場。至順三年,建寧總管暗都剌於通仙井畔築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曰喊山台。
其上為喊泉亭,因稱井為呼來泉。舊誌雲:祭後群喊,而水漸盈,造茶畢而遂涸,故名。迨至正末,額凡九百九十斤。明初仍之,著為令。每歲驚蟄日,崇安令具牲醴詣茶場致祭,造茶入員。洪武二十四年,詔天下產茶之地,歲有定額,以建寧為上,聽茶戶采進,勿預有司。
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不得碾揉為大小龍團,然而祀典貢額猶如故也。嘉靖三十六年,建寧太守錢,因本山茶枯,令以歲編茶夫銀二百兩及水腳銀二十兩齎府造辦。自此遂罷茶場,而崇民得以休息。禦園尋廢,惟井尚存。井水清甘,較他泉迥異。仙人張邋遢過此飲之,曰:不徒茶美,亦水之力也。
我朝茶法,陝西給番易馬,舊設茶馬禦史,後歸巡撫兼理。各省發引通商,止於陝境交界處盤查。凡產茶地方,止有茶利,而無茶累,深山窮穀之民,無不沾濡雨露,耕田鑿井,其樂升平,此又有茶以來希遇之盛也。
雍正十二年七月既望陸廷燦識
名人品茗
茶僧——皎然
皎然,唐代一位嗜茶的詩僧,不僅知茶、愛茶、識茶趣,更寫下許多饒富韻味的茶詩。與茶聖陸羽詩文酬贈,成為“緇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討飲茶藝術,並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及後世的茶藝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
白居易所寫的茶詩極多,然而在白居易之前,唐代亦有一位嗜茶的僧人,寫過許多茶詩,數量並不亞於白居易,他——就是皎然,皎然不僅愛茶、知茶、識茶趣,更常與茶聖陸羽以詩文酬贈唱和,成為莫逆,共同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茶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
博學多識為文清麗工詩
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吳興縣)人,是南朝宋山水寫實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於上元、貞元年間(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詩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寶後期在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後來徙居湖州烏程杼山山麓妙喜寺,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友。皎然博學多識,不僅精通佛教經典,又旁涉經史諸子,為文清麗,尤工於詩,著作頗豐,有《杼山集》十卷、《詩式》五卷、《詩評》三卷及《儒釋交遊傳》、《內典類聚》、《號呶子》等著作並傳於世。
結識茶聖陸羽成為莫逆之交
陸羽於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後來到吳興,住在妙喜寺,與皎然結識,並成為“緇素忘年之交”。(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皎然傳》載:“出入道,肄業杼山,與靈澈、陸羽同居妙喜寺。”又陸羽《自傳》:“……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
後來陸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於皎然與當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鼎力協助,乃於唐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於時間正好是癸醜歲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為“三癸亭”。皎然並賦《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為誌,詩雲:“秋意西山多,列岑縈左次。繕亭曆三癸,疏趾鄰什寺。元化隱靈蹤,始君啟高誄。誅榛養翹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境新耳目換,物遠風煙異。倚石忘世情,援雲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禪侶欣可庇。衛法大臣過,佐遊群英萃。龍池護清澈,虎節到深邃。徒想嵊頂期,於今沒遺記。”其詩記載了當日群英齊聚的盛況,並盛讚三癸亭構思精巧,布局有序,將亭池花草、樹木岩石與莊嚴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清幽異常。時人將陸羽築亭、顏真卿命名題字與皎然賦詩,稱為三絕,一時傳為佳話,而三癸亭更成為當時湖州的勝景之一。
皎然與陸羽情誼深厚,可從皎然留下的尋訪陸羽的茶詩中看出,《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叩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雲陽古驛邊。鳳翅山中思本寺,魚竿村口忘歸船。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閑僧著處即經年!”陸羽隱逸生活悠然自適,行蹤飄忽,使得皎然造訪時常向隅,詩中傳達出皎然因訪陸羽不遇的惆悵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悵惘之情。《賦得夜雨滴空階送陸羽歸龍山》:“閑階雨夜滴,偏入別情中。斷續清猿應,淋漓侯館空。氣令煩慮散,時與早秋同。歸客龍山道,東來雜好風。”在送陸羽回龍山的詩中,語雖含蓄,卻情深義重。《訪陸處士羽》:“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賞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釣船”寥寥數語,將陸羽隱逸時的生活情調鮮明勾勒出來。從皎然與陸羽交往期間所寫下的許多詩句中,除了可以了解到這兩位“緇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誼外,這些詩作更可作為研究陸羽生平事跡的重要資料。
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
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達,不喜送往迎來的俗套,《贈韋早陸羽》:“隻將陶與謝,終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詩中將韋、陸二人比作陶淵明與謝靈運,表明皎然不願多交朋友,隻和韋卓、陸羽相處足矣,“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其個性率真若此,大有陶淵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
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嗜好,《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湧作沬,著碗聚生花。稍與禪經近,聊將睡網賒。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友人元晟送來天目山茶,皎然高興的賦詩致謝,敘述了他與陸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樂趣。《湖南草堂讀書招李少府》:“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隱居。為憐鬆子壽,還卜道家書。藥院常無客,茶樽獨對餘。有時招逸史,來飯野中蔬。”飲茶、讀書、飯野蔬,生活型態雖然簡單,卻是皎然養生的秘訣。
此外皎然亦與陸羽一樣關心著茶事,《顧渚行寄裴方舟》:“我有雲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鶗鴃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由來慣采無遠近,陰嶺長兮陽崖淺。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複如何?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詩中詳細地記下了茶樹生長環境、采收季節和方法、茶葉品質語氣後的關係,層層相扣,是研究當時湖州茶事的史料。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陸羽的《茶經》,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學的創作起了倡導作用,而陸羽的“緇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這一時期茶文學創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詩、茶賦鮮明地反映出這一時期茶文化活動的特點和詠茶文學創作的趨向。《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詩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飲風氣,俗人尚酒,而識茶香的皎然似乎獨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禦萼宅集招潘述、湯衡、海上人飲茶賦》:“晦夜不生月,琴軒猶未開。城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裁。風流高此會,曉景屢徘徊。”將描寫了隱士逸僧品茶吟詩的閑雅情趣。他有一首《飲茶歌送鄭容》,詩雲:“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雲宮人不識。雲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常說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栗。日上香爐情未畢,亂踏虎溪雲,高歌送君出。”詩中皎然推崇飲茶,強調飲茶功效不僅可以除病祛疾,滌蕩胸中憂慮,而且會踏雲而去,羽化飛升。
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雲:“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飄沬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加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詩為皎然同友人崔刺使共品越州茶時的即興之作,詩中盛讚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縣)清鬱雋永的香氣,甘露瓊漿般的滋味,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同《飲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全詩旨亦在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飲藝術境界。皎然在茶詩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鮮明藝術,對唐代中晚期的詠茶詩歌的創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皎然是陸羽的一生中交往時間最長、情誼亦最深厚的良師益友,他們在湖州所倡導的崇尚節儉的品茗習俗對唐代後期茶文化的影響甚钜,更對後代茶藝、茶文學及茶文化的發展產生莫大的作用。
茶詩
《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末著花。
叩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
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
叩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
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
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雲陽古驛邊。
鳳翅山中思本寺,魚竿村口望歸船。
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
他日相期那可定,閑僧著處即經年。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十之圖(1)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注釋】
(1)把《茶經》本文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懸掛起來,是謂圖。《四庫全書提要》說:“其曰圖者,乃謂統上九類寫絹素張之,非有別圖。其類十,其文實九也。”
【翻譯】
用白絹四幅或六幅,把上述內容分別寫出來,張掛在座位旁邊。這樣,茶的起源、采製工具、製茶方法、煮茶方法、飲茶方法、有關茶事的記載、產地以及茶具的省略方式等,便隨時都可以看到,看在眼裏,於是,《茶經》從頭至尾的內容就記完備了。
【附錄】
茶之文化
古代經典茶詩
中國關於茶的文學作品汗牛充棟,僅古詩詞一項,總數在兩千首以上。其中,西晉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為以茶人詩的最早篇章之一。
全詩為:
重城結曲阿,飛宇起層樓。
累棟出雲表,蟯檗臨太墟。
高軒啟朱扉,回望暢八隅。
西瞻岷山嶺,嵯峨似荊巫。
蹲鴟蔽地生,原隰殖嘉蔬。
雖遇堯湯世,民食恒有餘。
鬱鬱少城中,岌岌百族居。
街術紛綺錯,高甍夾長衢。
借問揚子舍,想見長卿廬。
程卓累千金,驕侈擬王侯。
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
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臨江釣春魚。
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婿。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
該詩描述白菟樓的雄偉氣勢以及成都的商業繁榮、物產富饒、人才輩出的景象,其中除讚美秋橘春魚、果品佳肴外,還特別炫耀四川香茶。詩人認為茶為全中國人所喜愛的飲料,甚至超過《周禮》所謂的“六飲”。“六飲”是足供天子用的六種飲料,有水、漿、醴、涼、醫、酏。
在眾多的茶詩寶庫中,唐代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詩·茶》頗為獨特有趣。他寫道: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