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寶塔形詩在茶詩中頗少見。詩的開頭對茶進行充滿想象的描繪,接下來說的是茶與詩人及僧人的緣分。然後說茶要用白玉碾碎,用紅羅過篩。而當茶放進茶碗裏時,茶湯泛起黃花般的沫,這說明茶的品質優美。再寫晨昏飲茶的景致,最後寫出茶有提神醒酒的功能。
唐代杜牧有一首廣為後人傳頌的《題茶山》:
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花魁。
剖符雖俗吏,修貢亦仙才。
溪盡停蠻掉,旗張卓翠台。
柳村穿窈窕,鬆澗度喧逐。
等級雲峰峻,寬采洞府開。
拂天聞笑語,特地見樓台。
泉嫩黃金湧,牙香紫蟹裁。
拜章期天日,輕騎疾奔雷。
舞袖嵐侵澗,歌聲穀答回。
磬音藏葉鳥,雪豔照譚梅。
好事全家到,兼為奉詔來。
樹陰香作帳,花經落成堆。
景物殘三月,登臨愴一杯。
重遊難自克,俯首入塵埃。
《題茶山》分四個方麵來描述。一是說作者因何來到茶山,二是茶山修貢時的繁華景象,三是茶山的自然風光,四是紫筍茶的入貢。這首詩寫得十分雄偉壯麗,為後人所欣賞和鍾愛。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描寫品茶題詩的樂趣,非同凡響。
全詩為: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鴉護落巢兒。
雲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來幽興極,步屣過東籬。
山雨不停地下,酒樽仍在手中握,岸邊的沙石下沉,睡榻還沒有移開。犬兒搖著尾巴,歡迎曾經在這裏住宿的我,烏鴉張開翅膀護衛著落下鳥巢的雛兒。翠微寺中薄霧輕雲彌漫,皇子陂上天氣清爽。來此勝境,幽興勃發,踩著木屐步過東籬去采菊。
詩寫於春日傍晚,作者在何氏山林的平台上飲茶。興之所至,便倚石欄在桐葉上題詩,旁邊有翡翠鳥、蜻蜓做伴,猶如一幅色調雅致的“飲茶題詩圖”。
唐代白居易在《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因寄此詩》中寫道: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鍾且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嚐各鬥新。
自歎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在古代山西詩人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白居易了。《夜聞賈常州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因寄此詩》是一首常為人們所傳誦的詠紫筍茶的名篇,描寫兩郡太守在境會亭歡宴的情景。它同時也是白居易閑適詩中的優秀作品。
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一詩,確是茶史上,特別是製茶技術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獻,值得重視。他寫道:
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驟雨鬆風入鼎來,白雲滿盞花徘徊。
悠揚噴鼻宿醒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雖嚐未辨煮,桐君有錄那知味。
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餘。
木蘭沾露花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
僧言靈味宜幽寂,采采翹英為佳客。
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鍋爐損標格。
何況蒙山顧諸春,白泥赤印走風塵。
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雲石人。
本詩是作者任朗州即今湖南常德司馬時所作的一首讚茶詩。作者嗜茶,他在常德十年,盛讚西山寺背北竹蔭處生長的好茶,把茶的采、製、煮、飲及其功效都描述得生動形象。
詩中對茶樹栽培環境除肯定“陽崖陰嶺各殊氣”外,提出“未若竹下莓苔地”之說;對茶的香型指出“木蘭沾露香微似”;對茶效指出要使“宿酲散”靠的是茶的香氣悠揚噴鼻;要使“煩襟開”,靠的是茶味“清峭徹骨”。看來作者對茶是很有感悟的。全詩“靈味”很濃,寫出了佛家飲茶文化的真諦。
北宋的範仲淹寫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膾炙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園地裏占有一席之地。他寫道: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采掇未盈,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籲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冥。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隻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全詩可分三個層次。開頭部分描述了建溪水邊、武夷山下珍奇仙茗的采製過程,並點出建茶的悠久曆史:“武夷仙人從古栽。”中間部分描寫熱烈的鬥茶場麵,寫到鬥茶分鬥形、鬥味、鬥香和鬥色,勝敗如何,事關茶主的榮辱。結尾部分寫得最為生動,詩人用誇張的手法,以一氣嗬成的一組排比,把對茶的讚美推向了高潮,並多處引典,襯托茶的神奇功效,“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它勝過任何美酒、仙藥,啜飲之後能讓人飄然升天。
這首詩不唯記鬥茶,還涉及采茶、焙茶、製茶,一應之茶故事,亦無不“巧欲形容”。《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一評此詩“排比故實,巧欲形容,宛成有韻之文”。詩以賦筆載錄一時之事,形容盡致,實別有令人可喜處。這首《鬥茶歌》,曆史上已有過很高的評價,如《詩林廣記》引《藝苑雌黃》說:“玉川子有《謝孟諫議惠茶歌》,範希文亦有《鬥茶歌》,此兩篇皆佳作也,殆未可以優劣論。”
範仲淹的另一首茶詩《茶鳩坑》對茶作了讚美:
瀟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
輕雷何好事,驚起雨前芽。
詩畫相通,詩中有畫。這四句清新明快,琅琅上口的詩,簡直就是一幅令人神往的春雨江南茶山圖。更富有感染力的是,詩人以擬人筆法,寫出滿山蔥翠的茗芽,是隆隆春雷催出來的。可謂有景有畫,有聲有色,體現出詩人高深的文學造詣。
北宋歐陽修的《雙井茶》,詳盡述及了雙井茶的品質特點和茶與人品的關係。是中寫道: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日誇。
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明變易。
君不見建溪龍鳳,不改舊時香味色。
南宋陸遊在《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寫道:
午枕初回夢蝶床,紅絲小破旗槍。
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爐蟹眼湯。
岩電已能開倦眼,春雷不許殷枯腸。
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
黃庭堅嗜茶出名,有“分寧一茶客”之稱。他不僅善品茶,而且愛寫茶,有關茶的詩詞,他作了不下五十首。王士禎稱其詠茶詩詞最多,亦最工。
黃庭堅在京做官時,一天他的老鄉從老家給他帶來一包上等的雙井茶。他拿到茶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蘇東坡,於是,他分了一半與他品嚐。在送茶時,黃庭堅還特意附了一首題為《雙井茶送子瞻》的詩,以表心意:
人間風日不到處,天上玉堂森寶書。
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
我家江南摘雲腴,落豈霏霏雪不如。
為君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把珍貴的“雙井茶”送給老師,自有一片尊師之心。詩中對蘇軾十分崇敬讚賞:“天上玉堂森寶書”,揮毫百斛瀉明珠。同時也告訴他的老師說,雙井茶的品質是十分優異的:我家江南雲腴,落豈霏霏雪不如。蘇軾品嚐了雙井茶後也讚不絕口,有詩相酬譽為奇茗。
黃庭堅在一首題為《茶詞》的詞裏,十分細膩地描繪出了對茶的感悟:
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鏡。恰如燈下,故人萬裏,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黃庭堅在這首詞裏說,煎成的茶,清香襲人,不須品飲,先已清神醒酒了,如飲醇醪,如故人來了一樣。從這首詞中不難看出,他在煎煮茶的時候是多麼的愜意,是何等陶醉。
黃庭堅嗜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對茶的功效十分推崇。他說:“鵝溪水練落春雪,粟麵一杯增目力。”還說:“筠焙熟茶香,能醫病眼花。”
明代徐渭的茶詩中惠謝友人贈送香茗的詩頗多。他的《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大有盧仝飲茶七碗、飄飄欲仙的感覺。詩中寫道:
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舊封題穀雨,紫砂新罐買宜興。
卻從梅月橫三弄,細攪鬆風地一燈。
合向吳依彤管說,好將書上玉壺冰。
清代高鶚的《茶》運用了許多典故來敘述煎茶、分茶、嚐茶以及茶的功用等,讀之覺得詩味無窮。詩寫道:
瓦銚煮春雪,淡香生活瓷。
晴窗分乳後,寒夜客來時。
漱齒濃消酒,澆胸清入詩。
樵青與孤鶴,風味爾偏宜。
在茶論方麵較為著名的曆史人物,有著作《茶譜》的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朱權,著作《八箋茶譜》的明代戲曲作家高濂,著作《閑情偶寄》的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還有在詩、書、畫、印都取得了很高成就的“揚州八怪”等。
與茶詩相比,茶畫毫不遜色。如南宋劉鬆年的《鬥茶圖卷》所描繪的民間鬥茶情景:幾個茶販在買賣之餘,巧遇或相約一起,息肩於樹陰下,各自拿出絕招,鬥試較量,個個神態專注,動作自如。河坊街上的飲茶風俗作為當時杭州市井生活典型代表,在畫作中得到了充分表現。
元代趙原的《陸羽烹茶圖》以陸羽烹茶為題材,用水墨山水畫反映優雅恬靜的環境,遠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緩突出水麵,一軒宏敞,茅簷數座,屋內峨冠博帶、倚坐榻上者即為陸羽,前有一童子焙爐烹茶。本幅有作者自題“陸羽烹茶圖”。畫麵圖文並茂,鑄造了士大夫煙霞痼疾與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從一個側麵折射了元代的社會思潮。畫題詩:“山中茅屋是誰家,兀會閑吟到日斜,俗客不來山鳥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元代錢選《盧仝煮茶圖》所選取的是盧仝剛剛收到孟諫議遣人送來陽羨名茶、迫不及待地烹點品評的典型場景。畫中的玉川子白衣長髯,在一片山坡上席地而坐,身後有芭蕉濃蔭、怪石嶙峋。身左有書畫,身右為茶盞。旁立一人,顯然是孟諫議所差送茶之人,前方一仆人正在烹茶。畫中三個人物,目光集中在那個茶爐上,自然地形成了視覺焦點。整個畫麵構圖簡練,格調高古,把盧仝置於山野崖畔,深刻體現了盧仝“恃才能深藏而不市”(韓愈語)超逸襟懷。這幅作品之所以為曆代畫人所看重,道理就在於此。
茶畫方麵還有明代文微明的《惠山茶會圖》,清代吳昌碩的《品茗圖》,現代齊白石的《茶具梅花圖》,等等。
飲茶習俗
西晉文學家張孟陽在詠茶詩中雲:“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中國是茶的故鄉,幅員遼闊,茶區分布廣,兄弟民族多,各地經濟、文化和生活習慣不同,飲茶習俗也各有特色。
(一)江浙人喜飲龍井茶
江浙一帶,人們對龍井茶情有獨鍾。龍井茶的出名,相傳與嗜茶如命、善吟茶詩的乾隆皇帝有關。當年,乾隆皇帝遊江南到杭州獅峰山一帶時,看見龍井泉水清澈見底,一嚐味道甘美。又看到胡公廟前的茶樹長得鬱鬱蔥蔥,一時興起,便跟著采茶姑娘們采起茶來。正在高興之際,忽聽隨從票告,太後身體欠佳,於是隨手就把所采茶葉藏於袖中,匆匆趕返京城。到京後方知太後並無大病,倒是太後聞到乾隆袖袋中飄出的茶葉清香,於是命宮女泡了一杯,輕輕啜了幾口,頓感滿口生津,神清氣爽,病也就全消了。乾隆聞之非常高興,禦筆一揮,封胡公廟前18棵茶樹為禦茶,命年年采製進貢享用,龍井茶也因此而名揚四海。
江浙一帶曆來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由於皇帝飲用龍井茶,文人墨客紛紛仿效,品飲龍井茶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龍井茶芽葉翠綠,湯色嫩綠明亮,滋味鮮爽,清秀如蘭,非常符合江浙一帶人們清淡、精細的飲食口味,這樣自然成為餐前飯後的首選佳茗。這恐怕是江浙一帶人們喜飲龍井茶的主要原因吧。
(二)北京人喜飲花茶
據說唐代初期,北方人還不懂得喝茉莉花茶。後來北京有一個年輕茶葉商人陳古秋,泡衝茶葉時,首次加進了芳香馥鬱的茉莉花,使原來苦澀的茶水,變得甘醇美妙,且使飲茶之室終年飄蕩著爽神的茉莉花香味。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從北京開始,傳至整個北方,人們普遍購飲花茶,陳古秋也一舉成為巨富。
上述故事隻是一種傳說,那麼北京人究竟何時開始飲茶?在唐代以前,不產茶的北京,飲茶並不普遍。自隋唐大運河修通以後,南北交流,才把茶作為南方的重要商品運到北方。飲茶之風也隨之傳開。1971年在北京先農壇出土一件河南鞏縣製造的唐代窯白瓷精品茶瓶,曲柄水注子高21.5厘米。這是唐代飲茶用具。雖然當時沒有北京人飲茶的文字記錄,但已有出土文物作證。
北京人飲茉莉花茶的曆史已相當久遠。分析有幾個原因。一是北京在曆史上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茉莉花茶伴隨各種美味佳肴彙集京都宮市,後發展到街市,供人們享用,天長日久便成習俗。二是北京的水質不好,又苦又澀。據史料記載,1885年北京有水井1245眼,其中甜水少而又少。清·乾隆年間,宮廷用水每天80大罐,從“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用插有黃旗的運水車天亮運到西直門,一開城門即送人紫禁城。到了光緒年間,有了自來水,用水情況有了改善,但也屬硬水。泡花茶確能改進一下水質,並以茶香衝淡苦澀。另外,萊莉花茶泡茶後,也能給人以亭亭玉立的視覺享受。
(三)藏族同胞喜飲酥油茶
西藏地處高原,氣候幹燥,蔬菜不如內地豐盛,農牧民都愛喝茶。喝茶不僅是為了解渴,而且還從茶葉中獲得營養,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藏胞飲茶量之大為全國之冠,人均年消費茶葉在10千克以上。拉薩一帶愛好四川生產的“康磚茶”和雲南生產的“緊壓茶”;昌都地區則愛好四川生產的“金尖茶”。經濟富裕的人常飲酥油茶,家境清貧者平時隻喝鹽茶,逢年過節或招待客人時才飲酥油茶。
藏胞飲酥油茶之習俗,始於盛唐時期。據索南兼參1388年所著的《西藏王統記》記載,唐代文成公主下嫁到西藏,帶去的大批物品中就有茶葉,並創製了奶酪和酥油,公主常以酥油茶待客。這樣,藏族飲酥油茶逐漸成風俗,並以敬客人喝酥油茶為鄭重的禮節,延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五十多年的曆史了。
酥油茶的製法是:先將磚茶打碎,放人壺中或鍋內(約60克茶對2千克水),煮沸半小時,將茶汁濾人特製的打茶筒內,同時加放適量的酥油和食鹽,趁熱用攪棒伸入筒內,上下打攪(數百下至千下),使酥油、食鹽和茶充分混合乳化後,倒人壺中,再斟入木碗送客人品嚐。
一般在平民百姓家裏平時隻飲簡單的鹽茶,當地也叫清茶。製法是:將茶和鹽放在鍋內,加清水熬煮十多分鍾,濾出茶水;再加水重複熬煮數次;將各次的茶水混合盛於容器中,供全天飲用。牛羊肉和糌粑是藏胞的主食,勞動強度大的季節每天要吃四五餐,每天都要喝茶,多達數十杯。把炒熟了的青稞粉放在碗裏,倒入適量的茶汁,用手捏成粉團成為糌粑,再用鹽茶或酥油茶送服,一口糌粑一口茶。所以茶成了藏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四)蒙族同胞喜飲奶茶
蒙族同胞以遊牧為主,飲茶習慣因地區不同略有差別。錫盟和伊盟的牧民大多數飲用青磚茶。而烏盟和巴盟的部分地區以及呼和浩特的回民喜飲黑磚茶。內蒙古東部的紮蘭屯一帶,人們愛喝紅茶。就大多數牧民來看,喜歡喝用磚茶調製的鹹奶茶。奶茶的製法是:先把磚茶劈開砸碎後,抓一把放人壺中或鍋中,加水煮開,然後倒出茶汁對人牛奶或羊奶,茶水和奶的比例一般是5:1左右,少待一會兒再加一些鹽,便配製成“**茶”,即可飲用。但也有一些人喝不加奶的清茶。煮鹹奶茶,看起來比較簡單,其實滋味的好壞,營養成分的多少,與煮茶時用的壺(鍋)、放的茶、加的水、摻的奶、燒煮的時間,以及先後次序都有關係。如茶葉放遲了或者將加入茶與奶的次序顛倒了,茶味就出不來。而燒煮時間過長,又會使鹹奶茶的香味逸盡。
蒙古族同胞認為,隻有器、茶、奶、鹽、溫五者相互協調,才能煮出鹹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好奶茶。為此,蒙族婦女都練就了一手烹煮鹹奶茶的好手藝。大凡姑娘從懂事開始,做母親的就會悉心向女兒傳授煮茶技藝。姑娘出嫁時,婆家迎親完婚後,新娘就得當著客人的麵,親手煮鹹奶茶,敬獻賓客品嚐,顯露煮茶本領。
蒙古族人酷愛喝茶。牧民們從早到晚,一般喝早、中、晚三次茶,隻在晚上收工回家,全家人歡聚一起,圍坐桌邊吃一頓豐盛的晚餐,所以一天飲食有“三茶一飯”之稱。蒙古人如此重飲(茶)輕吃(食),卻又身強力壯,這固然與當地牧區氣候、勞動條件有關,但也有鹹奶茶的營養豐富、成分完全的原因;另外早上、中午喝茶時,也常食炒米、油炸果之類充饑。
(五)台灣人喜飲新興泡沫茶
飲泡沫茶是80年代初期在台灣興起的一種新的飲茶習俗。此茶由台中市的劉漢洲先生所創。調製時,將紅茶、綠茶或烏龍茶的茶湯裝入不鏽鋼製的調酒器中,加入冰塊,再加入牛奶或果汁、香料,還可以根據消費者的不同愛好,添加西米、枸杞等輔料,甜度也可隨意調節,然後上下、左右用力振搖。由於茶葉含有皂甙化合物,具有表麵活性作用,在振搖過程中產生大量泡沫,浮在透明的玻璃杯中茶湯上麵,故名“泡沫茶”。飲用時,根據輔料不同,用不同粗細的吸管吸飲。由於茶湯和輔料的不同,在玻璃杯中顯得五顏六色,有的茶湯紅豔,內有白色西米圓粒;有的茶湯翠綠,紅色櫻桃或枸杞數粒在杯中上下浮動,紅綠相映。泡沫茶因茶湯表層有不少碎泡沫,形式特別,賣相新穎,花色眾多,品飲清涼可口,因而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特別受青年人的喜愛。
泡沫茶店遍布整個台灣地區,且裝潢形式多樣,服務周到,各家泡沫茶店都是顧客滿座,生意紅火,大有替代傳統冷飲店和咖啡屋而成為冷飲主流之勢。這種泡沫茶店的興起,對推動台灣茶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它改變了茶葉的形象。茶葉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飲料,一般是現泡現喝,熱飲慢啜,適應中、老年人的需要。如今泡沫茶的興起,展現了青春的魅力。它泡製簡便,口味多樣化,盡管它的出現隻不過十多年的曆史,但已把青年人的注意力從咖啡、可口可樂轉移到茶上來了。其次,它豐富了茶在人們生活中的內容,是一種將東方的飲茶習俗和西方品飲相融在一起的消費形式。過去青年男女社交活動一般喜歡到冷飲店、咖啡屋。而現在泡沫茶室已被視為時髦的聯誼和休閑場所,連中、老年消費者也往往利用茶座作為會朋友、談生意或消閑小歇的場所。更有一些茶館,將泡茶品茗提高到美感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大大地豐富了人們精神生活的內容。同時也促進了茶葉的消費,20年間台灣茶葉消費量翻了兩番,由曆史上的茶葉輸出地區轉為輸入地區。當然,有些老年人仍習慣傳統飲茶方式。
(六)閩粵人飲烏龍茶
烏龍茶始於17世紀中後期,首先流行於閩北武夷山和閩南的漳州、泉州一帶,後傳入廣東、香港和台灣。烏龍茶的來曆,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古時在福建安溪,有一個名叫烏龍的獵人,每天身背竹簍上山打獵,有時也采一些小樹枝捎回家。一天,烏龍為追趕受傷的獵物,翻過一山又一山,直到傍晚才回家。到家後忽聞竹簍中采的小樹枝葉飄出陣陣清香,隨手抓來一把煮飲,特別香醇。烏龍驚喜,趕緊跑回山崖重采一些枝葉,可這回衝泡時,既苦又澀,難以人口。烏龍想了又想,忽然心中一亮,白天背著竹簍打獵,翻山越嶺,簍中小枝葉相互碰撞,葉邊上早已破碎,莫非這就是其中奧妙?於是烏龍把采來的枝葉重新放回竹簍,來回搖動,直到枝葉枯萎葉緣破損,然後試泡,果真香味不錯。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紛紛仿效,“烏龍茶”就這樣誕生了。
烏龍茶的品飲特點是重在品香,不在賞形,先聞其香,後嚐其味。淺斟慢飲,品嚐其特有的韻味,達到藝術的享受。烏龍茶衝飲方式特別,技藝細致而考究,故稱“功夫茶”。主要流行於福建、廣東、台灣和香港等地。福建、廣東曆來商業發達,經商者常與客人在一起邊喝茶,邊洽談生意,功夫茶的細品慢啜的衝飲過程,既顯示對客人的尊重,又適應商業工作節奏,這或許是閩、粵一帶首先流行品飲烏龍茶之原因吧。
(七)廣西桂北各族同胞喜飲打油茶
飲打油茶是桂東、桂北的三江、龍勝和恭城等地的侗、瑤、壯、漢等各民族的一種特別飲茶習俗,以恭城最為普遍。世居在湘、桂、黔毗鄰地區的三江侗族,把“打油茶”作為不可少的家常飲料,也是待客的佳品。“打”是指這種奇特飲料的製作過程,當地婦女幾乎人人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