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琨給他哥哥的兒子南袞州刺史劉演寫信說:“前些時收得安州幹薑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都是我需要的。我心煩意亂,精神不好,常常仰靠茶來提神解悶,你可多購買一點。”
傅鹹《司隸教》說:“聽說劍南蜀郡有一老婆婆,煮茶賣,廉事把她的囂皿打破了,禁止她在市上賣茶餅和茶羹,使老婆婆陷入了困境,這究竟是為什麼?”
《神異記》說:餘姚人虞洪進山采茶,遇見一道士,牽著三條青牛。他引虞洪到瀑布山,說:我是丹邱子,聽說你善於煮茶喝,常想叨你的光。山中有大茶樹,可以供你采摘。希望你日後把那喝不完的茶,送些我喝。虞洪於是設奠祭祀,後來常叫家人進山,果然尋到大茶樹。
西晉左思《嬌女詩》雲:“我家有嬌女,長得很白皙。小名叫糸丸素,口齒很伶俐。姐姐叫蕙芳,眉目美如畫。蹦蹦跳跳園林中,果子未熟就摘下。愛花哪管風和雨,跑出跑進上百次。看見煮茶心高興,對著茶爐幫吹氣。”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大意說:請問當年揚雄的住地在哪裏?司馬相如的故居又是哪般模樣?昔日程鄭、卓王孫兩大豪門,驕奢淫逸,可比王侯之家。他們的門前經常是車水馬龍,賓客不斷,腰間飄曳著綠色的緞帶,佩掛名貴的寶刀。家中山珍海味,百味調和,精妙無雙。真可謂顯赫權貴,百萬富翁!遙望樓外,富庶的山川無邊無際。秋天裏,人們在橘林中采摘著豐收的柑橘;春天裏,人們在江邊把竿垂釣。果品勝過佳肴,魚肉分外細嫩。四川的香茶在各種飲料中可稱第一,它那美味在天下享有盛名。如果人生隻是苟且地尋求安樂,那成都這個地方還是可以供人們盡情享樂的。
傅巽《七誨》說:“蒲地的桃子,宛地的蘋果,齊地的柿子,燕地的板栗,恒陽的黃梨,巫山的紅橘,南中的茶子,西極的石蜜。”
弘君舉《食檄》說:“見央寒暄之後,先請喝浮有白沫的三杯好茶。再陳上甘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橄欖。懸豹、葵羹各一杯。”
孫楚《歌》雲:“茱萸出在樹顛上,鯉魚產在洛水中。白鹽出在河東,美豉出於魯淵。薑、桂、茶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蓼蘇長在溝渠,稗子長在田中。”
《華陀食論》說:“長期飲茶,對思考有益。”
壺居士《食忌》說:“長期飲茶,身輕體健,好似飄飄欲仙;茶與韭菜同時吃,使人增加體重。”
郭璞《爾雅注》說:“茶樹矮小像梔子。冬季葉不凋零,葉子可煮茶喝。現在把早上采的叫‘荼’,晚上采的叫‘茗’,又有的叫‘荈’,蜀地的人叫它為苦荼”。
《世說》雲:任瞻,字育長,青年時期有好的名聲,自從過江之後變節失誌。有一次到主人家作客,主人陳上茶,他問人說:這是茶,還是茗?發覺旁人有奇怪不解的表情,便自己申明說:剛才是問茶是熱的,還是冷的。
《續搜神記》說:“晉武帝時,宣城人秦精,常進武昌山采茶。一次遇見一個毛人,一丈多高,引秦精到山下,把一叢叢茶樹指給他看了才離開,過了一會兒又回來,從懷中掏出橘子送給秦精。秦精害怕,忙背了茶葉回家。”
晉四王叛亂時,惠帝逃難到外麵,回到洛陽時,黃門用陶缽盛了茶獻給他喝。
《異苑》說:剡縣陳務的妻子,青年時帶著兩個兒子守寡,喜歡飲茶。因為住處有一古墓,所以每次飲茶總先奉祭一碗。兩個兒子感到是個禍害,說:“一個古墓,它知道什麼?白花力氣!”想把它挖去。母親苦苦勸說,堅決不準。當夜,夢見一人說:“我住在這墓裏三百多年了,你的兩個兒子總要毀平它,幸虧你保護,又拿好茶祭奠我,我雖然是地下枯骨,但怎麼能忘恩不報呢?”天亮了,在院子裏見到了十萬串錢,像是埋了很久的,隻有穿錢的繩子是新的。母親把這件事告訴兒子們,兩個兒子都很慚愧。從此祭禱更加經常和注重。
《廣陵耆老傳》說:晉元帝時,有一老太婆,每天一早,獨自提一器皿的茶,到市上去賣。市上的人爭著買來喝。從早到晚,那器皿中的茶不減少。她把賺得的錢施舍給路旁的孤兒、窮人和乞丐。有人把她看作怪人,向官府報告,州的官吏把她捆起來,關進監獄。到了夜晚,老太婆手提賣茶的器皿,從監獄窗口飛出去了。
《藝術傳》說:“敦煌人單道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經常服食小石子,所服的藥有鬆、桂、蜜的香氣,此外隻飲茶葉、紫蘇罷了。”
《釋道該說續名僧傳》雲:南朝宋時的和尚法瑤,本姓楊,河東人,永嘉年間過江,在武康小山寺遇見了沈台真清真君,年紀很老了,用飲茶當飯。永明中,皇上下令吳興官吏隆重地把他送進京城,那時年紀七十九。
宋《江氏家傳》說:江統,字應元。升任湣懷太子洗馬。曾經上疏諫道:“現在西園賣醋、麵、藍子、菜、茶之類,有損國家體麵”。
《宋錄》說:新安人王子鸞、王子尚到八公山拜訪曇濟道人,道人設茶招待他們。子尚嚐了嚐茶說:“這是甘露啊,怎麼說是茶呢?”
王微《雜詩》雲:“靜悄悄,關上高閣的門;冷清清,大廈空蕩蕩。等您啊,您竟遲遲不回來;失望啊,且去飲茶解愁懷。”
鮑照的妹妹令暉寫了篇《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的遺詔稱:“我的靈座上切莫用殺牲作祭品,隻須擺點餅果、茶飲、幹飯、酒肉罷了。”
梁劉孝綽呈《謝晉安王餉米等啟》中說:“李孟孫君帶來了您的告諭,賞賜我米、酒、瓜、筍、菹(酸菜)、脯(肉幹)、酢(醃魚)、茗等八種食品。酒氣馨香,味道淳厚,可比新城、雲鬆的佳釀。水邊初生的竹筍,勝過菖荇之類的珍羞;田頭肥碩的瓜菜,超越好上加好的美味。白茅束捆的野鹿雖好,哪及您惠賜的肉脯?陶侃瓶裝的河鯉雖好,哪及您饋贈的鮓魚?大米如玉粒晶瑩,茗荈又似大米精良,酸菜一看就令人開胃。(食品如此豐盛)即使我遠行千裏,也用不著再籌措幹糧。我記著您給我的恩惠,您的大德我永記不忘”。
陶弘景《雜錄》說:“苦茶能使人輕身換骨,從前丹邱子、黃山君飲用它。”《後魏錄》:琅琊王肅在南朝做官,喜歡喝茶,吃蓴羹。等到回到北方,又喜歡吃羊肉,喝羊奶。有人問他:“茶和奶比,怎麼樣?”肅說:“茶給奶做奴仆的資格都夠不上。”
《桐君錄》:“湖北黃岡、武昌、安徽廬江,江蘇武進等地人喜歡飲茶,都是主人家準備的。茶有餑,喝了對人有好處。凡可作飲料的植物,大都是用它的葉,而天門冬、菝葜卻是用其根,也對人有好處。又湖北巴東有真茶,煮的喝了使人興奮沒有瞌睡。當地人習慣把檀葉和大皂李葉煮當茶,兩者的性質都冷。另外,南方有瓜蘆樹,它的葉大一點,也像茶,很苦很澀,製取為末,像喝茶一樣地喝,也可以整夜不眠,煮鹽的人全靠喝這。交州和廣州很重視飲茶,客人來了,先用它來招待,還加一些香菜”。
《坤元錄》:辰州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裏,有無射山,據稱:土人風俗,遇到吉慶的時候,親族聚會,在山上歌舞。山上多茶樹。
《括地圖》:“在臨遂縣以東一百四十裏,有茶溪。”
山謙之《吳興記》:“吳興縣西二十裏有溫山,出產進貢皇上的茶。”
《夷陵圖經》:“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出產茶葉”。
《永嘉圖經》:“永嘉縣以東三百裏,有白茶山。”
《淮陽圖經》:“山陽縣以南二十裏,有茶坡。”
《茶陵圖經》說:“茶陵,就是陵穀中生長著茶的意思。”
《本草·木部》:“茗,又叫苦荼。味甘苦,性微寒,沒有毒。主治瘺瘡,利尿,除痰,解渴,散熱,使人少睡。秋天采摘有苦味,能下氣,助消化。原注說:要春天采它”。
《本草·菜部》:“苦菜,又叫荼,又叫選,又叫遊冬,生長在四川西部的河穀、山陵和路旁,即使在結冰的寒冬也凍不死。三月三日采下,弄幹。”(陶弘景)注:懷疑這就是現在稱的茶,又叫荼,喝了使人不能入睡。(蘇恭)《本草注》按:《詩經》說“誰說荼苦”,又說“烏頭、苦荼像糖一樣甜”,指的都是苦菜。陶弘景稱的苦荼,是木本植物茶,不是菜類。茗,春季采,叫苦搽。
《枕中方》:“治療多年的瘺疾,把茶和蜈蚣一同放在火上烤熟,等發生香氣,分成相等的兩份,搗碎篩末,一份加甘草煮水洗;一份外敷。”
《孺子方》:“治療小孩不明原因的驚厥,用苦茶和蔥的發根煎水服。”
名人品茗
鄭板橋與茶
鄭燮(1639-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
這位“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經懷著治國安邦的雄心,當過十二年七品官。他為官清廉剛正,對老百姓情真性摯。他在山東濰縣署中畫的《墨竹圖》題詩道:“衙齋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然目睹官場的汙濁,他深深地感到“老作風塵俗吏,總折腰為米,竟何曾小補民生國計。”他向往的是“黃泥小灶茶烹陸,白雨幽窗字學顏。”(《贈博也上人》)那樣一種清淡自然的生活。
鄭板橋卒於幹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活了七十三歲“高壽”,有人以為和他喜歡喝茶有關,鄭板橋一生中也做過許多茶聯、茶詩。“白菜青鹽粘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將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寫得生動,這正是他的生活與人生觀的寫照。
此外鄭板橋所向往的生活也可從茶詩中窺出端倪,《題畫》:“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又如:“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鬆蘿。”對鄭板橋而言,這種“寒夜客來”、“書畫相伴”的生活,已是人生至樂。
題畫詠物個性分明
鄭板橋的題畫詠物詩,寫來入木三分。他曾在壺上銘題,寫道:“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將茶壺與人做模擬,既寫茶壺,又喻人性,寫來既幽默又諷刺。《題竹》:“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則寫竹,一則正反映出他百折不撓,不向命運低頭的堅強意誌。《畫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筍炒肉。”此乃引申東坡:“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的句子,由此可見鄭板橋俏皮、戲謔的一麵。
如果說宋人杜小山詩:“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是一幅“寒夜品茗賞梅圖”;那麼鄭板橋這幅畫的是便是“清秋品茗賞竹”了。他在另一則題畫《靳秋田索畫》中說:“……忽等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徑竹,對芳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疏籬仄徑之間,俗客不來,良朋輒至,亦適適然自驚為此日之難得也。”翠竹、苦茗、良朋,人生常能得此足矣。
鄭板橋有多方麵的文學藝術才能,他的詩、書、畫,人稱“鄭三絕”。他有一卷《詩詞十五首墨跡》,寫到茶的有兩首,其中一首《竹枝詞》雲: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閑時來吃茶。
黃土築牆茅屋蓋,門前一束紫荊茶。
這明白如話,信手拈來,卻極傳神的詩名,加上左右揮灑,天真縱逸,奇特自然的書法,活畫出一個性格開郎,大膽執著,春情萌動的少女形象;在一個紫荊粲粉,月色郎郎,春情處處的夜晚,茅屋裏不時飄出縷縷茶香和悄悄細語。
鄭板橋的字畫索求者很多,可是他有“三不賣”:達官貴人不賣,夠了生活不賣,老子不喜歡不賣。有些鹽商富豪千方百計騙他的字畫,終弄不到手,而許多農夫、花匠及茶館卻能得他的楹聯匾額。鄭板橋傳世的茶聯或者在聯中詠及的茶事頗多。他考舉人前,在鎮江焦山別峰庵讀書,幾次作聯詠茶,如其一聯道:
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
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青山美景,茗茶加水,使他難以忘懷,又都堪入聯。
他也茶館寫過不少楹聯。有一聯是述說名士、高僧品茶鑒水的:
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
鄭板橋曾自我表白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所以他的詩句聯語常愛用方言俚語,使“小兒順口好讀”。他在家鄉寫過不少這樣的對聯,其中一幅是:
白菜青鹽米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
流傳軼事詼諧逗趣
民間流傳一則鄭板橋詼諧風趣的軼事:有一次他造訪了一間寺廟,寺廟住持並不認識他,見他相貌平常,因此隨意說了句:“坐。”對侍者說:“茶。”交談時,發覺他談吐不俗,因而心生敬意,於是改口說:“請坐。”吩咐侍者說:“奉茶。”後來住持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時,態度大變,必恭必敬地說:“請上坐。”連忙叫侍者:“奉好茶。”當鄭板橋欲離去時,住持請鄭板橋題字留念,當侍者奉上筆硯,隻見鄭板橋不加思索的寫下了:“坐,請坐,請上坐。茶,奉茶,奉好茶。”住持原先還滿心歡喜,但仔細一想,才知被板橋愚弄了。
相傳鄭板橋曾自己發明一種木屐,前後齒是活動可以拆卸的,鄭板橋常在上坡時,去其前齒;下坡時則去其後齒,如此不管上山、下山都如履平地,健步如飛。如此獨樹一幟的言行舉止,真不愧為揚州八怪之首。
茶詩:
《竹枝詞》鄭燮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閑時來吃茶。
黃土築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
《儀真縣江村茶社寄舍弟》鄭燮
江雨初晴,宿煙收盡,林花碧柳,皆洗沐以待朝暾,而又嬌鳥喚人,微風疊浪,吳、楚諸山,青蔥明秀,幾欲渡江而來。此時坐水閣上,烹龍鳳茶,燒夾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弄,真是人間仙境也。嗟乎,為文者不當如是乎!一種新鮮秀活之氣,宜場屋,利科名,即其人富貴福澤享用,自從容無棘刺。王逸少、虞世南書,字字馨逸,二公皆高年厚福。詩人李白,仙品也;王維,貴品也;杜牧,雋品也。維、牧皆得大名,歸老輞川、樊川,車馬之客,日造門下。維之弟有縉,牧之子有荀鶴,又複表表後人。惟太白長流夜郎。然其走馬上金鑾,禦手調羹,貴妃侍硯,與崔宗之著宮錦袍遊遨江上,望之如神仙,過揚州未匝月,用朝廷金錢三十六萬,凡失路名流,落魄公子,皆厚贈之,此其際遇何如哉,正不得以夜郎為太白病。先朝董思白,我朝韓慕廬,皆以鮮秀之筆,作為製藝,取重當時。思翁猶是慶、曆規模,慕廬則一掃從前,橫斜疏放,愈不整齊,愈覺妍妙。二公並以大宗伯歸老於家,享江山兒女之樂。方百川、靈皋兩先生,出慕廬門下,學其文而精思刻酷過之,然一片怨詞,滿紙淒調。百川早世,靈皋晚達,其崎嶇屯難亦至矣,皆其文之所必致也。吾弟為文,須想春江之妙境,挹先輩之美詞,令人悅心娛目,自爾利科名,厚福澤。或曰:吾子論文,常曰生辣、曰古奧、曰離奇、曰澹遠,何忽作此秀媚語?餘曰:論文,公道也,訓子弟,私情也。豈有子弟而不願其富貴壽考者乎?故韓非、商鞅、晁錯之文,非不刻削,吾不願子弟學之也;褚河南、歐陽率更之書,非不孤峭,吾不願子孫學之也;郊寒島瘦,長吉鬼語,詩非不妙,吾不願子孫學之也。私也,非公也。是日許生既白買舟係閣下,邀看江景,並遊一戧港。書罷,登舟而去。
八之出
山南(1):以峽州上(2),(原注:峽州生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山穀(3)。)襄州、荊州次(4),(原注:襄州生南漳縣山穀(5),荊州生江陵縣山穀。)衡州下(6),(原注:生衡山、茶陵二縣山穀(7)。)金州、梁州又下(8)(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穀(9)。梁州生褒城、金牛二縣山穀(10)。)
淮南(11):以光州上(12),(原注:生光山縣黃頭港者,與峽州同。)義陽郡(13)、舒州次(14),(原注:生義陽縣鍾山者(15),與襄州同。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16),與荊州同。)壽州下(17),(原注:生盛唐縣霍山者(18),與衡州同。)蘄州(19)、黃州又下(20))。(原注:蘄州生黃梅縣山穀,黃州生麻城縣山穀,並與金州、梁州同也。)
浙西(21):以湖州上(22),(若生山桑、儒師二寺、白茅山懸腳嶺(25),與襄州、荊州、義陽郡同;生鳳亭山伏翼閣原注:湖州生長城縣(23)顧渚山穀(24),與峽州、光州同;飛雲曲水二寺(26)、啄木嶺(27),與壽州同。生安吉、武康二縣山穀,與金州、梁州同。)常州次(28),(原注:常州義興縣(29)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30),與荊州、義陽君同;生圈嶺善權寺(31)、石亭山,與舒州同。)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32),(原注:宣州生宣城縣雅山(33),與蘄州同;太平縣生上睦、臨睦(34),與黃州同;杭州臨安、於潛(35)二縣生天目山(36),與舒州同。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37);睦州生桐廬縣山穀;歙州生婺源山穀;與衡州同。)潤州(38)、蘇州又下(39)。(原注:潤州江寧縣生傲山(40),蘇州長洲生洞庭山(41),與金州、蘄州、梁州同。)
劍南(42):以彭州上(43),(原注:生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堋口(44),與襄州同。)綿州、蜀州次(45),(原注:綿州龍安縣生鬆嶺關(46),與荊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縣西山者(47),並佳;有過鬆嶺者,不堪采。蜀州青城縣生八丈人山(48),與綿州同。青城縣有散茶、末茶。)邛州次(49),雅州、瀘州下(50),(原注:雅州百丈山、名山(51),瀘州瀘川者(52),與金州同也。)眉州(53)、漢州又下(54)。(原注:眉州丹棱縣生鐵山者,漢州綿竹縣生竹山者(55),與潤州同。)
浙東(56):以越州上(57),(原注:餘姚縣生瀑布泉嶺曰仙茗,大者殊異,小者與襄州同。)明州(58)、婺州次(59),(原注:明州鄮縣生榆莢村(60),婺州東陽縣東白山(61),與荊州同。)台州下(62),(原注:台州始豐縣(63)生赤城者(64),與歙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