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3 / 3)

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烏蒂,不可不辨。小芽者,其小如鷹爪。初造龍團勝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之水盆中剔取其精英,僅如針小,謂之水芽,是小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謂之一槍二旗是也。紫芽,葉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兩葉抱而生者是也。烏蒂,茶之帶頭是也。凡茶,以水芽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烏蒂,在所不取。使其擇焉而精,則茶之色味無不佳。萬一雜之以所不取,則首麵不均,色濁而味重也。

驚蟄節萬物始萌。每歲常以前三日開焙,餘閏則後之,以其氣候少遲故也。

蒸芽再四洗滌,取令潔淨,然後入甑,俟湯沸蒸之。然蒸有過熟之患,有不熟之患。過熟則色黃而味淡,不熟則色青而易沉,而有草木之氣。故惟以得中為當。

茶既蒸熟,謂之茶黃,須淋洗數過欲其冷也,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人大榨,以出其膏水芽則高榨壓之,以其芽嫩故也,先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後人大榨壓之,至中夜取出揉勻,複如前入榨,謂之翻榨。徹曉奮擊,必至於幹淨而後已。蓋建茶之味遠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盡。膏不盡則色味重濁矣。

茶之過黃,初入烈火焙之,次過沸湯之,凡如是者三,而後宿一火,至翌日,遂過煙焙之。火不欲烈,烈則麵泡而色黑。又不欲煙,煙則香盡而味焦。但取其溫溫而已。凡火之數多寡,皆視其之厚薄。之厚者,有十火至於十五火。之薄者,六火至於八火。火數既足,然後過湯上出色。出色之後,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則色澤自然光瑩矣。

研茶之具,以柯為杵,以瓦為盆,分團酌水,亦皆有數。上而勝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揀芽之水六,小龍鳳四,大龍鳳二,其餘皆以十二焉。自十二水而上,曰研一團,自六水而下,曰研三團至七團。每水研之,必至於水幹茶熟而後已。水不幹,則茶不熟,茶不熟,則首麵不勻,煎試易沉。故研夫尤貴於強有力者也。嚐謂天下之理,未有不相須而成者。有北苑之芽,而後有龍井之水。龍井之水清而且甘,晝夜酌之而不竭,凡茶自北苑上者皆資焉。此亦猶錦之於蜀江,膠之於阿井也,詎不信然?

姚寬《西溪叢語》:建州龍焙麵北,謂之北苑。有一泉極清淡,謂之禦泉。用其池水造茶,即壞茶味。惟龍團勝雪、白茶二種,謂之水芽,先蒸後揀。每一芽先去外兩小葉,謂烏蒂;又次取兩嫩葉,謂之白合;留小心芽置於水中,呼為水芽。聚之稍多,即研焙為二品,即龍團勝雪、白茶也。茶之極精好者,無出於此。每計工價近二十千,其他皆先揀而後蒸研,其味次第減也。茶有十綱,第一綱、第二綱太嫩,第三綱最妙,自六綱至十綱,小團至大團而止。

黃儒《品茶要錄》:茶事起於驚蟄前,其采芽如鷹爪。初造曰試焙,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伺出於三火前者為最佳。尤喜薄寒氣候,陰不至凍。芽登時尤畏霜,有造於一火二火者皆遇霜,而三火霜霽,則三火之茶勝矣。晴不至於暄,則穀芽含養約勒而滋長有漸,采工亦優為矣。凡試時泛色鮮白,隱於薄霧者,得於佳時而然也。有造於積雨者,其色昏黃,或氣候暴暄,茶芽蒸發,采工汗手熏漬,揀摘不潔,則製造雖多,皆為常品矣。試時色非鮮白、水腳微紅者,過時之病也。

茶芽初采,不過盈筐而已,趨時爭新之勢然也。既采而蒸,既蒸而研。蒸或不熟,雖精芽而所損已多。試時味作桃仁氣者,不熟之病也。惟正熟者味甘香。

蒸芽以氣為候,視之不可以不謹也。試時色黃而粟紋大者,過熟之病也。然過熟愈於不熟,以甘香之味勝也。故君謨論色,則以青白勝黃白。而餘論味,則以黃白勝青白。

茶,蒸不可以逾久,久則過熟,又久則湯幹,而焦釜之氣出。茶工有泛薪湯以益之,是致熏損茶黃。故試時色多昏黯,氣味焦惡者,焦釜之病也建人謂之熱鍋氣。

夫茶本以芽葉之物就之卷模。既出卷,上笪焙之,用火務令通徹。即以灰覆之,虛其中,以透火氣。然茶民不喜用實炭,號為冷火。以茶餅新濕,急欲幹以見售,故用火常帶煙焰。煙焰既多,稍失看候,必致熏損茶餅。試時其色皆昏紅,氣味帶焦者,傷焙之病也。

茶餅光黃而又如陰潤者,榨不幹也。榨欲盡去其膏,膏盡則有如幹竹葉之意。惟喜飾首麵者,故榨不欲幹,以利易售。試時色雖鮮白,其味帶苦者,漬膏之病也。

茶色清潔鮮明,則香與味亦如之。故采佳品者,常於半曉間衝蒙雲霧而出,或以瓷罐汲新泉懸胸臆間,采得即投於中,蓋欲其鮮也。如或日氣烘爍,茶芽暴長,工力不給,其采芽已陳而不及蒸,蒸而不及研,研或出宿而後製。試時色不鮮明、薄如壞卵氣者,乃壓黃之病也。

茶之精絕者曰鬥,曰亞鬥,其次揀芽。茶芽,鬥品雖最上,園戶或止一株,蓋天材間有特異,非能皆然也。且物之變勢無常,而人之耳目有盡,故造鬥品之家,有昔優而今劣、前負而後勝者。雖人工有至有不至,亦造化推移不可得而擅也。其造,一火曰鬥,二火曰亞鬥,不過十數而已。揀芽則不然,遍園隴中擇其精英者耳。其或貪多務得,又滋色澤,往往以白合盜葉間之。試時色雖鮮白,其味澀淡者,間白合盜葉之病也。一凡鷹爪之芽,有兩小葉抱而生者,白合也。新條葉之初生而白者,盜葉也。造揀芽者隻剔取鷹爪,而白合不用,況盜葉乎!

物固不可以容偽,況飲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草者,建人號為人雜。鎊列入柿葉,常品入桴檻葉。二葉易致,又滋色澤,園民欺售直而為之。試時無粟紋甘香,盞麵浮散,隱如微毛,或星星如纖絮者,人雜之病也。善茶品者,側盞視之,所人之多寡,從可知矣。

向上下品有之,近雖列,亦或勾使。

《萬花穀》:龍焙泉在建安城東鳳凰山,一名禦泉。北苑造貢茶,社前芽細如針。用此水研造,每片計工直錢四萬。分試其色如乳,乃最精也。

《文獻通考》:宋人造茶有二類,曰片,曰散。片者即龍團舊法,散者則不蒸而幹之,如今時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後,茶漸以不蒸為貴矣。

《學林新編》:茶之佳者,造在社前;其次火前,謂寒食前也;其下則雨前,謂穀雨前也。唐僧齊己詩曰:“高人愛惜藏岩裏,白封題寄火前。”其言火前,蓋未知社前之為佳也。唐人於茶,雖有陸羽《茶經》,而持論未精。至本朝蔡君謨《茶錄》,則持論精矣。《苕溪詩話》:北苑,官焙也,漕司歲貢為上;壑源,私焙也,土人亦以入貢,為次。二焙相去三四裏間。若沙溪,外焙也,與二焙絕遠,為下。故魯直詩“莫遣沙溪來亂真”是也。官焙造茶,常在驚蟄後。

朱翌《猜覺寮記》:唐造茶與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幹,唐則旋摘旋炒。劉夢得《試茶歌》:“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又雲:“陽崖陰嶺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竹間茶最佳。

《武夷誌》:通仙井在禦茶園,水極甘冽,每當造茶之候,則井自溢,以供取用。

《金史》:泰和五年春,罷造茶之防。

張源《茶錄》: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點之得宜。優劣定於始鐺,清濁係乎末火。

火烈香清,鐺寒神倦。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則過熟,速起卻還生。熟則犯黃,生則著黑。帶白點者無妨,絕焦點者最勝。

藏茶切勿臨風近火。臨風易冷,近火先黃。其置頓之所,須在時時坐臥之處,逼近人氣,則常溫而不寒。必須板房,不宜土室。板房溫燥,土室潮蒸。又要透風,勿置幽隱之處,不惟易生濕潤,兼恐有失檢點。

謝肇《五雜俎》:古人造茶,多春令細,末而蒸之。唐詩“家僮隔竹敲茶臼”是也。至宋始用碾。若揉而焙之,則本朝始也。但揉者,恐不及細末之耐藏耳。

今造團之法皆不傳,而建茶之品,亦遠出吳會諸品下。其武夷、清源二種,雖與上國爭衡,而所產不多,十九贗鼎,故遂令聲價靡複不振。

閩之方山、太姥、支提,俱產佳茗,而製造不如法,故名不出裏。予嚐過鬆蘿,遇一製茶僧,詢其法,曰:“茶之香,原不甚相遠,惟焙之者火候極難調耳。茶葉尖者太嫩,而蒂多老。至火候勻時,尖者已焦,而蒂尚未熟。二者雜之,茶安得佳?”製鬆蘿者,每葉皆剪去其尖蒂,但留中段,故茶皆一色。而工力煩矣,宜其價之高也。閩人急於售利,每斤不過百錢,安得費工如許?若價高,即無市者矣。故近來建茶所以不振也。

羅廩《茶解》:采茶製茶,最忌手汗、體膻、口臭、多涕、不潔之人及月信婦人,更忌酒氣。蓋茶酒性不相入,故采茶製茶,切忌沾醉。

茶性淫,易於染著,無論腥穢及有氣息之物不宜近,即名香亦不宜近。

許次紓《茶疏》:茶非夏前不摘。初試摘者,謂之開園,采自正夏,謂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須待時,此又不當以太遲病之。往時無秋日摘者,近乃有之。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以梅雨時采,故名。梅茶苦澀,且傷秋摘,佳產戒之。

茶初摘時,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茶性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於鐺中,過熟而香散矣。炒茶之鐺,最忌新鐵。須預取一鐺以備炒,毋得別作他用。一說惟常煮飯者佳,既無鐵腥,亦無脂膩。炒茶之薪,僅可樹枝,勿用幹葉。幹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焰、易滅。鐺必磨洗瑩潔,旋摘旋炒。一鐺之內,僅可四兩,先用文火炒軟,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鈔轉,以半熟為度,微候香發,是其候也。

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若再遲一二日,待其氣力完足,香烈尤倍,易於收藏。

藏茶於庋閣,其方宜磚底數層,四圍磚研,形若火爐,愈大愈善,勿近土牆。頓甕其上,隨時取灶下火灰,候冷,簇於甕傍。半尺以外,仍隨時取火灰簇之,令裏灰常燥,以避風濕。卻忌火氣入甕,蓋能黃茶耳。日用所須,貯於小磁瓶中者,亦當箬包苧紮,勿令見風。且宜置於案頭,勿近有氣味之物,亦不可用紙包。蓋茶性畏紙,紙成於水中,受水氣多也。紙裹一夕既,隨紙作氣而茶味盡矣。雖再焙之,少頃即潤。雁宕諸山之茶,首坐此病。紙帖貽遠,安得複佳!

茶之味清,而性易移,藏法喜溫燥而惡冷濕,喜清涼而惡鬱蒸,宜清觸而忌香惹。藏用火焙,不可日曬。世人多用竹器貯茶,雖加箬葉擁護,然箬性峭勁,不甚伏帖,風濕易侵。至於地爐中頓放,萬萬不可。人有以竹器盛茶,置被籠中,用火即黃,除火即潤。忌之!

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