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樣子很樸實,很真誠,好像在說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不值一提。
王元君除了在防暴隊裏執行任務,他還有一個“第二職業”———理發師。
他入伍之前就是理發師,手藝很好,因此也成了防暴隊裏公認的“最佳發型師”。因為名氣太大,最後連張大使和整個商務處的人都找他理,就連有些隊員在回國之後還要找他理發,隻因為已經習慣了他的手法。
防暴隊裏120多人,每個人大約兩個月理三次頭發,盡管還有另外一名會理發的隊員,然而基本上隊裏百分之八十的隊員都是他理的。他還要每天正常值勤,往往下了崗還沒換衣服就開始忙碌,而出勤前最後一分鍾還在剪。
雖然毫發技藝,卻是頂上功夫。
林華鋒,在海地維和回來之後的某一天遇見歹徒當街搶劫。他挺身而出,與劫匪生死相搏,浴血街頭,用熱血捍衛了法律的尊嚴和軍人的榮譽。壯烈的搏鬥場景令人震撼,林華鋒的手臂、大腿上被砍3刀,腿上刀傷傷及韌帶,部分肌肉斷裂,傷口深達5厘米。醫生感歎:“這樣重傷的人,能忍住劇痛與歹徒搏鬥,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醫生不會知道是什麼給了林華鋒如此的勇氣和毅力。當樸實得甚至有些木訥的他坐在我的麵前,我問他當時為什麼會撲上去?他隻是簡簡單單地說了一句:如果換了我們防暴隊裏的任何一個隊員,都會這麼做的。
肖建軍的博客寫得非常好,“維和之旅”的點擊率,在新浪的點擊率遠遠超過了許多的娛樂小明星們。
海地的網絡之慢盡人皆知,我沒有辦法設想,他是如何在那樣艱難的環境下每天創作,拍照,然後向中國的網友們一點一滴地敘說那些苦難和貧窮,那些死亡和救助,那些善良和快樂……和別的隊員相比,他要減少自己的休息時間,甚至還要付出其他很多的東西。
但是接觸到他的時候才知道,他並不如我想象中的那般善談,麵前這個小夥子甚至有一點拘謹,很難想象正是這樣一個戰士,以那麼樸實無華的文筆,引起了許多人的深深共鳴。
要謝謝他,是他的博客為這本書帶來了更多生動的素材。有些時候,繁複的采訪比起那些設身處地然後書寫下的字句,後者更加珍貴。
文毅是給聯合國秘書長做過大廚的人,為人卻樸實得一塌糊塗。他在我麵前耐心又有些笨拙地講解著他是如何給隊員們改善生活的———把芥菜醃成酸菜和鹹菜;熬銀耳糖水羹假裝是發好的魚翅;煲骨頭湯和把剩飯做成揚州炒飯……他說煮了地瓜就不能吃香蕉,怕隊員們引起腹脹;還有香辣可口的鹵豬腳人人愛吃,可是怕有人多吃了,別的隊員就吃不到,隻好采用分餐製。每次吃飯都要給每個隊員們分好,自己才能坐下吃……都是瑣碎的點滴小事,他講起來的時候,眼睛裏卻閃著異樣的神采。仿佛那是一項偉大無比、驚天動地的事業,在自己的努力下終於圓滿達到頂峰。
最平凡的舉動,卻帶著最醉人的耀眼光輝。
王勝是口才極好的軍人,講起昔日的工作,他的思維清晰有條理,聲音沉穩而有磁性。然而在他不說話的時候,靜靜地坐在那裏,偶爾推推眼鏡的樣子,卻又不像軍人,或者說,更像一位講師甚至教授,文質彬彬的優雅。
他與手下愛將朱曉宇的關係極好,兩個人同時接受訪問,沒有言語上的謙讓,卻總是默契地讓彼此先說。是上下級,是戰友,也是曾經患難與共的兄弟。
防暴隊的感情之深,可見一斑。
胡運旺是我最後一個采訪對象。
我以為和他的談話理應是一次總結,然而在和他聊過後,我卻有一種從終點回到起點的感覺。本以為自己已經了解了足夠多的資料,可在他的侃侃而談中我才發現,關於防暴隊的故事還有那麼多那麼多,多到幾乎無法用手中的筆來記述,隻能用心去默默地,無聲地感受。
他率領的是一支鐵軍,可是他卻有著柔和的語速,沉穩的微笑。他說起自己的隊員在“高危、高溫、高汙染”的海地執勤時,那種心疼和堅忍,溢於言表。
說起難忘的事情,胡運旺最難忘的居然不是自己接受授勳的時刻,而是自己代表中國防暴隊給巴基斯坦授勳的時刻。
“那一次連我自己也沒有想到,我是代表防暴隊係統上台的,竟然排在第四個,連維和司令都沒上去。巴基斯坦營地裏,中國國旗在正中,好大一麵,旁邊是巴基斯坦國旗和約旦國旗。那種祖國強大,代表國家的無上榮譽感,真的是心裏無限滿足。當時段中慧聯絡官還衝我用力握了握拳頭,真牛!沒錯。連我自己也這麼覺得!”
不止巴基斯坦,胡運旺還給秘魯、尼泊爾、約旦、尼日利亞、危地馬拉等維和部隊和防暴隊的隊員們授過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