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南京大屠殺75周年紀念日,悼念30萬遇難同胞的活動是對愛國主義又一次無形撥動。它傳遞的音韻未必很高,但很深很遠。
中國在接近完成從落後、被欺侮國家到強大的世界性力量的過渡,站在今天的位置重看75年前,並展望未來,我們感慨萬千。國恥仍在痛,我們同時亦能清晰感到中國的變遷,以及我們作為中國人的複雜變化。我們對祖國的愛,加入了很多我們過去不太熟悉的內涵。
70多年前中國人說愛國,是因為中國要被亡族滅種,那時的愛國主義就是對生存的捍衛,充滿了背水一戰的悲絕。中國的國歌就是在那個時代寫成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曾經是真實的情節,並化成中國人相當長期的情緒。
近代史上的一百年是中國人曆史記憶中最刻骨銘心的部分,而且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轉化成了中國人的經驗,構成了我們現代世界觀的基礎。要中國人的集體心理跳出近代恥辱是很難的。我們曾堅定地認為,至少最近幾代人,做那樣的心理更新完全沒有必要。
然而改革開放和中國強勁發展製造了中國人心靈史演進的豐富和不規則。中國人什麼都沒有忘記,但新經驗大量湧入,與曆史記憶形成化學般的融合,而非物理的覆蓋。愛國主義也在跟著變化。
今天的愛國主義已經在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全新平台上著陸。中國的這個既匆忙又堅固的位置連著過去和未來,是中國人前所未有的思想馳騁空間。多元化像擋不住的春天新綠一樣蔓延,愛國主義也呈現極其獨特的多元麵貌。如果說過去的愛國主義是旗幟鮮明的加減法,今天的愛國主義就是複雜的微積分。
強大的中國依然有危險,依然需要愛國主義的護衛。但今天中國的危險常常是曲折隱晦的,捍衛國家的方式也常常成為爭議。由於中國的前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種力量的合力推動的,今天的愛國主義力量很可能出現局部或階段性的相互偏差甚至對立,愛國力量的“團結”隻有在一定的視距上才能辨認。
在今天的中國民間,愛國主義常常缺少具體的目標,釣魚島衝突等隻能提供傳統的、也是短暫的凝聚。國的危機感逐漸變得淡薄,一些人主張把它從現實的各種政治和社會危機感中剝離走,國被拆成了黨、政府、社會各種力量不同層麵,仿佛它們的命運真的可以彼此無關。
然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真實的,國家的前進也是真實的,這一切對各種思想運動形成強大的整理能力,塑造它們的最終方向。正因如此,人們追求個體利益在當下社會裏同國家利益有了越來越順利的融通,批判總體有了客觀上的更多建設性。國家力量的厚實和國運的昌盛,使得各種材料都能在愛國主義的熔爐中充分燃燒。
南京大屠殺75周年紀念日隻是從我們最熟悉的角度,展現了愛國主義在現代中國的巨大蘊藏,它仍然無與倫比,有振臂一呼的威望和力量。其實愛國主義還有很多我們有些陌生的角度,理解和呈現它們的過程都在繼續中。
發展中國、並讓越來越強大的中國與世界相互接受,讓中國人民的福利改善與這個進程充分兼容,這些都是現代愛國主義的核心內容。在這些方向上做了貢獻的人,都是愛國者。這或許應當成為我們對愛國主義理解的最大公約數。
(2012.12.14)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