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高爾基的痛苦(1 / 1)

作為蘇聯時代最負盛名的作家高爾基,他的一生正如他給自己取的名字代表著痛苦一樣,從悲慘的痛苦開始,又在極度的痛苦中結束。不同的是,少年時代的痛苦讓他看透了沙俄統治的黑暗,促使他拿起筆開始了一個戰士的曆程。而晚年的痛苦則不同,他處在蘇聯社會的最高層,親眼看著自己崇敬的領袖做著違背人民意誌的事情,親眼看著自己謳歌的時代正在發生著饑餓、奴役和專製,作為一個自認為與普通民眾息息相關的作家,心靈時刻經受著良知和正義的拷問。尤其是生命的最後幾年,當他明白了自己已經成了為個別所謂的領袖樹碑立傳的禦用工具之後,這種痛苦就更加痛徹心扉了。

高爾基1868年出生在伏爾加河畔一個木匠家庭。由於父母早亡,他十歲時便出外謀生,到處流浪。他當過鞋店學徒,在輪船上洗過碗碟,在碼頭上搬過貨物,給富農扛過活,還幹過鐵路工人、麵包工人、看門人、園丁。在顛沛流離的生活境遇中,隻上過兩年學的高爾基通過頑強自學,在24歲那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報》上的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小說反映了吉卜賽人的生活,情節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小說署名馬克西姆·高爾基,在俄語裏,“高爾基”的意思是“痛苦”,“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從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為筆名,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列寧是高爾基的良師益友。在列寧的建議、鼓勵之下,高爾基創作了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加之他此前完成的《母親》,這幾部作品奠定了他在那個時代無與倫比的地位。高爾基了解尊敬列寧,他包含著濃烈的崇敬,完成了自己的又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列寧傳》。這部作品,毫無疑問,不僅僅從文學藝術的高度謳歌讚美了列寧,也為高爾基贏得了更加崇高的文學和政治地位。

但是,這部作品,也把高爾基帶進了更加痛苦的深淵。高爾基的晚年正值斯大林時代。可以說,在這個時代,高爾基享有了作為一個作家能夠享有的所有至高榮譽。最高領袖對他尊敬有加,他住在莫斯科市中心戒備森嚴的豪宅裏,讓他的童年受盡痛苦的城市已經改為高爾基市,他外出坐的是隻有黨的領導人才能夠享受的豪華包廂。正是在這樣的時候,斯大林委婉地轉達了自己的想法,請高爾基給自己也寫一部傳記。

如果他是一個一般的作家,這樣的機會是多麼的幸運,多麼的千載難逢呀。但是,高爾基是一個充滿著良知,目光犀利,無時無刻不在洞悉著所處時代的作家。此時,他正從表麵的虛榮中發現了可怕的真實。工人們饑餓的臉龐,到處發生著的恐怖暗殺,西伯利亞人滿為患的集中營,人人自危的老布爾什維克,這些現象讓高爾基陷入了深重的痛苦之中。而他明白,這一切都來自蘇聯的最高層。都來自那個要讓自己為他寫自傳的最高領袖。

他能夠為一個這樣的人寫自傳嗎?可是,如果他直接拒絕,結果會怎麼樣是很清楚的。高爾基沒有直接拒絕,他采取拖延的方法,以各種理由拖延時間,同時,又借斯大林有求於自己的時候,靠自己的影響不斷營救那些老布爾什維克。他的許多次營救都成功了,斯大林給足了他麵子。痛苦的高爾基知道這樣的交易是依靠的什麼,他越來越沒有更多的理由再敷衍下去了。況且,以斯大林的性格,這樣的敷衍顯然也是難以瞞天過海的。

高爾基在極度的痛苦和煎熬中拖延到了1936年,斯大林已經不能容忍再拖延下去。最高領袖派人傳來了最後的通牒。在極度的痛苦和恐怖當中,從痛苦中誕生的高爾基在痛苦中走向了生命的終點。這一年,高爾基逝世。他逝世的原因自今沒有定論,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他是在痛苦中結束自己的生命的。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