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1 / 1)

【原文】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複奇。

【釋譯】

如果兵力空虛,就故意顯示出更加空虛的樣子,這就使敵方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敵強我弱的緊急關頭,運用這種奇妙的策略,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計名由來】

空城計計名見於《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諸葛亮派魏延率領各路兵馬東進,去攻打司馬懿,隻留萬人駐守陽平。司馬懿率20萬人巧妙地與魏延軍錯開了道路,順利地直逼諸葛亮駐地陽平。司馬懿軍距陽平隻有60裏時,探馬報告說,陽平城中兵少力弱。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很快就會打到陽平,而魏延率領的大部隊相距已遠,救援恐怕是來不及了。守城將士驚惶失措,諸葛亮卻表現得從容不迫,他命令軍隊偃旗息鼓,不準隨便走出營帳,又令人大開城門,叫幾個老頭兒在街上打掃。司馬懿知道諸葛亮辦事向來謹慎穩重,此番見城中毫無聲響,疑有伏兵,便帶領大軍撤退。後來,當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使的是空城計時,非常後悔。

空城計是指在交戰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弱的一方故意顯示出自己虛弱不設防的弱點,使敵人反以為自己已有準備,不敢貿然進攻,從而順利渡過難關的一種計謀。

【古今戰例】

叔詹空城退敵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過令尹成功運用空城計的戰例。

公元前666年,楚文王去世。王後息媯是一位傾國傾城的美人,楚文王的弟弟公子元百般討好嫂嫂,想得到美人的歡心,便在息媯寢宮附近的館舍中日夜歌舞,奏靡靡之音。息媯知道公子元的用意,不禁感歎道:“我的丈夫文王,不問軍事,從未曾向國外揚威,致使聲望日下。阿叔身為令尹,不奮發圖強,重振國威,卻整日沉醉於靡靡之音中,真令人擔心!”息媯的話傳到公子元耳朵裏後,公子元為了炫耀一下楚國的武力,也為了建功立業以討好嫂嫂,便決定親自率領大軍去攻打鄰邦鄭國。

鄭國兵力遠不及楚國。麵對來勢洶洶的侵略軍,鄭文公驚惶失措,急忙召集文武官員商討對策。有人認為鄭國根本不是楚國對手,不如納款講和,少壯派世子華則主張跟楚國硬拚,隻有叔詹沉思不語。鄭文公征求叔詹的意見,叔詹平靜地說:“以前楚國出兵,從未有過這麼大的規模,據我所知,公子元此次出兵,不過是討好他的嫂嫂,並沒有其他目的。待楚兵來犯之時,老臣自有退敵之計。”

不久,楚軍先頭部隊越過市郊,直指皇城。叔詹下令軍隊統統埋伏在城內,並且大開城門,街上商店照常營業,百姓來來往往,秩序井然,毫無緊張的氣氛。楚軍先行官見到這番情景,大大出乎意料,認為城中早有防備,是在故意誘敵深入,因此滿腹狐疑,不敢貿然殺進皇城,於是下令就地紮營,等候主帥的指示。

公子元率領大部隊趕到,聽了先行官的報告,也大吃一驚,從高地處向城內眺望,隻見城內秩序井然,似有埋伏,心裏一陣躊躇。他想到,鄭國與齊、宋、魯有盟約,眼下城內又有埋伏,萬一不能取勝,齊、宋、魯援軍一到,前後夾擊,楚軍失利,自己臉上無光,肯定會讓嫂嫂瞧不起的。再說這次出兵,攻城奪地,幾天之間就打到了鄭國都城,也算是揚了軍威。既然討好嫂嫂、炫耀武力的目的已經基本達到,還是見好就收吧!

於是,公子元連夜班師回國。他怕鄭軍追擊,遂命令所有營帳保持原樣,遍插旗子。他擺了一個空城計,疑惑鄭兵。

次日一早,叔詹登城遙望楚營,一會兒,便高興地叫起來:“楚兵已經撤走了。”大家不相信,叔詹指著遠處說:“凡是有軍隊駐紮的營地,必定擊鼓壯威,以嚇鬼神。你們看那裏有飛鳥盤旋,證明已經沒有人了。我料定楚軍怕齊國援軍一到,被內外夾擊,因此連夜撤走了,還擺下一座空營計來迷惑我們哩!可惜,公子元會擺空營計,卻識不破我的空城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