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海中動物(1 / 3)

海上巨獸——藍鯨

藍鯨

藍鯨是地球上目前的最大的動物,一頭成年藍鯨能長到曾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恐龍~~長臂龍體重的2倍多,非洲公象體重的30倍左右。

藍鯨是真正的海上巨獸,平均長度約26m,最高記錄為33.5m,平均體重150噸。這樣的巨獸需要大量的食物,一頭成年藍鯨一天消耗100萬卡左右的熱量,相當於1噸磷蝦,磷蝦是它的大宗食物。藍鯨遊入淺灘,吞進滿口的水和磷蝦。磷蝦被充當活塞的舌頭過濾出來,舌頭迫使水通過懸掛於上顎兩側的似大篩子結構的鯨須流出去。一頭藍鯨的舌頭厚3m多,其重量比一頭大象還重。

藍鯨曾漫遊於世界各大洋,據統計,單在南大洋中就曾有25萬頭這樣巨獸。但最近幾年,無情的捕鯨業使得藍鯨的數量越來越少,不足該總數的1%。確定藍鯨的數量是很困難的,目前估計南極地區有幾百到1.1萬頭之間。這個數字無論正確與否,與曾經有過的數量相比,已經到了危險的下限。盡管最近50年來,一直限製捕鯨,並於1967年強製禁止捕鯨,但在科學研究的偽裝下,仍然有人繼續對藍鯨進行商業性捕獵。

藍鯨遷移的距離很大,夏天,它們生活在極地水域,以鄰近浮冰邊緣的大量磷蝦為食。當冬天來臨時,它們遷移到溫暖的赤道水域,行程數千公裏。據悉,一頭藍鯨隻用47天時間,遊程就達3000公裏以上。如此超長的旅程使得它們遠離進食基地,長達4個月之久的時間內概不進食。以積蓄的儲能為生。

藍鯨的孕期為11個月,而一頭新生幼鯨的身長就達7m左右,體重達2噸或更重些,每天吃奶半噸多,一個星期後,體重就增加一倍。到6個月左右斷奶的時候,幼鯨的身長會加倍,但需再隔4或5年,它才性成熟和充分發育。

長到能單個或結對地邀遊世界大洋的藍鯨,可活到120歲。盡管采用獨居的生活方式,但它們有著進行超遠距離通迅的先進方法,能產生一種低頻率高強度的聲音。已記錄到的聲頻達180分貝,這是已知由動產生的最大噪音,超過一架噴氣式飛機飛行時產生的噪音。聲音可延續30秒鍾,能被1610公裏以外的其他藍鯨聽到。

藍鯨是自古至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動物。它在海麵上出現時像黑黝黝的小山。恐龍曾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最大者體長可達25m,體重近50噸,但與藍鯨相比就顯得小了。人類捕到的最大的藍鯨,體長竟達34.6m,重170噸,相當於27頭大象或150頭牛,用4噸卡車拉這頭藍鯨,需要43輛之多。

藍鯨也是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大力士。一頭藍鯨以每小時28千m的速度前進,可產生1250千瓦的功率,相當於一個中型火車頭的拉力。曾有一頭藍鯨把一艘27m長的捕鯨快艇拖著遊了8個半小時,平均時速為9千m,當時這艘快艇開足馬力向後退行,卻仍被它拉著向前行駛了74千m。

藍鯨性情溫順,愛吃個頭很小的浮遊動物,特別嗜吃磷蝦。藍鯨吃東西時,張開巨口,讓海水和浮遊動物一齊湧入,大有百川彙口之勢,然後把嘴一閉,海水從須縫裏排出,濾下的小動物,便可吞入肚中。藍鯨的胃口極大,每餐可吃1噸磷蝦,一天可吃4~5噸,真可謂是吃飯冠軍了。

藍鯨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因此每隔10~15分鍾需露出水麵呼吸。藍鯨露出水麵時,先將肺中的二氧化碳從鼻孔中排出體外,然後再吸氣。從鼻孔排出的灼熱而強有力的二氧化碳廢氣,伴有響亮的尖叫聲,並把附近的海水也卷出水麵,高度可達10m左右,於是海麵上出現了一股壯觀的白色霧柱。

藍鯨雌大於雄,南藍鯨大於北藍鯨。上麵觀,吻寬而平。背鰭小,高約0.4m,位體後1/4處。鰭肢較小,其長占體長的15%。尾鰭寬為體長的1/3至1/4,後緣直線形。蜇溝55~88條,最長者達於臍。每側須板270~395枚。體背深蒼灰藍,腹麵稍淡,口部和須黑色。

藍鯨和其他種類的鯨不同,其他種類顯得矮壯,而藍鯨則身體長椎狀,看起來像被拉長。頭平呈U型,從上嘴唇到背部氣孔有明顯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鯨須板密集,大約300個鯨須板(大概1m長)懸於上顎,深入口中約半m。60~90個凹槽(稱為腹褶)沿喉部平行於身體。這些皺褶用於大量吞食後排出海水(參見“捕食”一節)。

藍鯨背鰭小,隻有在下潛過程中短暫可見。背鰭的形狀因個體而不同;有些僅有一個剛好可見的隆起,而其他的鰭則非常醒目,為鐮型。背鰭大概位於身體長度的四分之三處。當要浮出水麵呼吸時,藍鯨將肩部和氣孔區域升出水麵,升出水麵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鯨類(如鰭鯨和鯧鯨)要大得多。這經常可作為識別海洋物種的有用線索。當呼吸時,如果風平浪靜,藍鯨噴出的一道壯觀的垂直水柱(可達12m,一般為9m)在幾千m外都可以看到。藍鯨的肺容量為5,000升。

藍鯨的鰭肢長3~4m。上方為灰色,窄邊白色。下方全白。頭部和尾鰭一般為灰色。但是背部,有時還有鰭肢通常是雜色的。雜色的程度因個體而有明顯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則是深藍,灰色和黑色相當程度的混合在一起。

藍鯨和其他鯨交互時衝刺速度可達50km/h(30mph),但通常的遊速為20km/h(12mph)。當進食時,速度降到5km/h(3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藍鯨當下潛時會抬起他們的尾鰭,其他的大部分藍鯨則不會。

藍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鯨目、長須鯨科、長須鯨屬。藍鯨的軀體龐大而肥胖,是首當其衝的捕殺對象之一,因此,其數量不斷下降,現存量僅20萬頭。由於多年來世界各國在各大海洋中競相獵捕,現在體長在25m以上的藍鯨已經很少見了。另外,鱗蝦的大量捕撈,也使藍鯨的覓食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據統計,半個世紀以前,全世界的藍鯨大約還有30萬隻之多,到1974年尚有25000隻,而現在僅剩有大約2000隻了。盡管自1932年以來,國際上就已經對每年捕殺藍鯨的數量作了限製,但是這種世界上最大動物的前景仍然十分危險。

藍鯨全身體表均呈淡藍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細碎斑紋,胸部有白色的斑點,褶溝在20條以上,腹部也布滿褶皺,長達臍部,並帶有赭石色的黃斑。雌獸在生殖孔兩側有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頭相對較小而扁平,有2個噴氣孔,位於頭的頂上,吻寬,口大,嘴裏沒有牙齒,上頜寬,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須板,每側多達300~400枚,長90~110厘米,寬50~60厘米。在耳膜內每年都積存有很多蠟,根據蠟的厚度,可以判斷它的年齡。

在它的上頜部還有一塊白色的胼胝,曾經是生長毛發的地方,後來,毛發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塊疣狀的贅生物,成了寄生蟲的滋生地。由於這塊胼胝在每個個體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著不同形狀的“帽子”,所以可以據此區分不同的個體。背鰭特別短小,其長度不及體長的1.5,鰭肢也不算太長,約為4m左右,具4趾,其後緣沒有波浪狀的缺刻,尾巴寬闊而平扁。整個身體呈流線形,看起來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稱為“剃刀鯨”。

藍鯨渾身是寶,它的脂肪可製肥皂;鯨肉鮮美可食,營養豐富;鯨骨可提煉膠水;鯨肝含有大量維生素;血和內髒器官又是優質肥料。因此,藍鯨屢遭人類的肆意捕殺。目前,藍鯨的數量正急劇下降,幾乎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

藍鯨以浮遊生物為食,主食磷蝦。一頭藍鯨每天消耗2~4t食物。攝食時遊速2~6km/h,洄遊中5~33km,被迫逐時最大20~48km。一般進行10~20次小潛水後接一次深潛水,淺潛水間隔12~20秒,深潛水可持續10~30分種。噴出霧柱狹而直,高6~12m。藍鯨大約10歲性成熟,北藍鯨於秋末冬初產仔和交配,南半球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孕期10~11個月,仔鯨長6~7m,重約6噸。哺乳期半年,斷奶時長可達16m。對最高年齡的估計從30年到80~90年不等。

藍鯨隻捕食磷蝦,藍鯨所吃的這類浮遊生物因海洋區域不同而屬不同的物種。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蝦,是藍鯨的主要食物。

藍鯨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群,這意味著藍鯨白天需要在深水(超過100m)覓食,夜晚才能到水麵覓食。覓食過程中藍鯨的潛水時間為一般為10分鍾。潛水20分鍾並不稀奇,最長的潛水時間記錄是36分鍾(西爾斯,1998年)。藍鯨捕食的過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蝦,同時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後擠壓腹腔和舌頭,將海水經鯨須板擠出。當口中海水排出幹淨後,藍鯨吞下剩下的不能穿過鯨須板的磷蝦。

磷蝦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動物,廣泛分布於南北極海區,正是由於如此豐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裏沒有支持體重的限製,所以藍鯨才能發育得這樣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時間張開大口遊弋於稠密的浮遊生物叢中,嘴巴上的兩排板狀的須像篩子一樣,肚子裏還有很多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的褶皺,能擴大又能縮小,這樣它就可以將海水和磷蝦一齊吞下,然後嘴巴一閉,使海水從須縫裏排出,濾下小蝦小魚,吞而食之。藍鯨的食物還有其他蝦類、小魚、水母、矽藻,以及各種浮遊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藍鯨,體型比生活於南極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認為這與其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著密切的關係。

藍鯨棲息的海灣大多由陸地的河水中衝入了極為豐富的有機質,使水質十分肥沃,促進了浮遊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遊生物,又引來了身體閃耀著鑽藍色光芒的大群磷蝦。不可思意的是,藍鯨這種超大型的動物竟然就是以鱗蝦這種微小的動物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個,第一胃為食道部分膨大而變成的,所以胃口極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蝦200萬隻,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於2000千克,就會有饑餓的感覺。

藍鯨雖然生活在大海裏,但也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用肺進行呼吸,肺的重量達1000多千克,能容納1000多公升的空氣。這樣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數大大減少,大約每隔10~15分鍾才露出水麵呼吸一次。呼吸時先將肺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從鼻孔逐出體外,然後再吸進新鮮氧氣。每當它的頭部露出水麵呼吸時,先將體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逐出體外,這股強有力的灼熱氣流衝出鼻孔時,噴射的高度可達10m左右,並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麵,使藍色的海麵上出現了一股蔚為壯觀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噴泉,同時還發出猶如火車的氣笛一般響亮的聲音,人們稱之為“噴潮”。人們可以根據藍鯨噴氣時發出的聲音、噴潮的高度和形狀,來確定它的位置。

一般鯨類在潛水之前是不會升起尾巴的,但藍鯨在潛水之前總是將尾巴露出水麵,有時竟高高地躍出水麵,然後迅速潛入30~40m的水中去尋覓食物。平時它也喜歡用尾鰭打水,這是一種有著多種用途和多種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遊戲,也可能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許是為了擺脫皮膚上的寄生蟲的騷擾。

藍鯨世界性分布,以南極海域效量為最多,主要是水溫5~20℃的溫帶和寒帶冷水域,有少數鯨曾來遊於黃海和台灣海域。藍鯨是最重要經濟種之一,脂肪量多。國際上規定用藍鯨產油量作換算單位,即1藍鯨=2長須鯨=2.5座頭鯨=6大須鯨。從現代捕鯨開始的年代起,就對藍鯨競相濫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殺藍鯨近3萬頭。196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藍鯨為禁捕的保護對象。未開發前藍鯨至少有20多萬頭,現在估計最多有13000頭。根據國際捕鯨委員會1989年發表的統計報告說,藍鯨現在隻有200~453頭幸存者。這是根據在南半球經過8年的調查得出的,已經瀕臨滅絕。

藍鯨分布於從南極到北極之間的南北兩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極附近的海洋中數量較多,但熱帶水域較為少見。在我國見於黃海、東海、南海,包括台灣南部及西南部水域。盡管體型巨大,平時行動緩慢,常常靜止不動,卻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靈活地擺動,既是前進的動力,也起著舵的作用,前進的時速高達28公裏。

禁止捕鯨以來,全球藍鯨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大概3000~4000頭。從受脅物種紅色列表創立開始,藍鯨就已經被列為紅色列表上的瀕危物種。位於太平洋東北部的藍鯨種群是最大的,由大約2000個體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達黎加之間,但在夏季常見於加利福尼亞。這個種群是長期以後藍鯨數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時候他們會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記載出現在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端之間。

南大洋藍鯨種群的數量在750~1200頭之間,該種群遷移的方式還沒良好理解。它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區別於斯裏蘭卡東北沿海時常出現不確定數目的種群。南大洋種群的一部分藍鯨接近南太平洋的東海岸。在智利,人們發現了藍鯨聚集於智魯島沿岸覓食,因此智利鯨類保護中心,在智利海軍的支持下,對其進行廣泛的研究和保護。

在北大西洋生活著兩個藍鯨種群。第一個位於格陵蘭,紐芬蘭,新斯科舍和聖勞倫斯灣。估計有500頭左右。第二個更靠東,春季出現在亞述爾群島,而七八月份則出現在冰島;據推測鯨群沿大西洋中脊在這兩個火山島之間活動。除了冰島,雖然及其少見,藍鯨還出現在更遠的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科學家不清楚這些藍鯨在哪裏過冬。整個北大西洋的種群數量在600~1500之間。

人類對藍鯨種群的恢複造成威脅,多氯聯二苯化學品會在藍鯨血液內聚集,導致藍鯨中毒和夭折,同時日益增加的海洋運輸造成的噪音,掩蓋了藍鯨的聲音,導致藍鯨很難找到配偶。

藍鯨在秋後開始交配,一直持續到冬末。我們對交配行為和繁殖地還一無所知。雌性2~3年產一次崽,經過10~12個月妊娠期後一般在冬初產崽。幼鯨重約2噸半,長約7m。約6個月後幼鯨斷奶,此時幼鯨的長度已經翻了一倍。藍鯨一般8~10歲性成熟,此時雄鯨長度至少20m(南半球更長)。雌性相對體型更大,約5歲性成熟,此時長約21m。

科學家估計藍鯨的壽命至少到80歲;但是由於個體記錄無法回溯到捕鯨時代,所以要確定鯨的確切壽命還要經過很多年。單一個體最長記錄的研究是34年,在東北太平洋(西爾斯1998年報告)。藍鯨的天敵是逆戟鯨。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調查發現25%的成年藍鯨都有逆戟鯨攻擊留下的傷痕。但是攻擊造成的死亡率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數據。

藍鯨擱淺並不多見,由於其特殊的群體結構,因此從來沒聽過藍鯨群體擱淺。但是當擱淺確實發生時,會倍受關注。1920年一頭藍鯨在蘇格蘭外赫布裏底群島路易斯島海灘擱淺,它的頭部被捕鯨人射中,但魚叉沒有爆炸。和其他動物一樣,藍鯨本能地不惜一切代價堅持呼吸,擱淺可以讓它不至於膩死,路易斯島上兩根立在大道邊的鯨魚骨頭吸引了大量遊客。

雖然有人曾見到50~60隻藍鯨成群活動,但一般很少結成群體,大多數是孤獨的,或僅有2~3隻在一起活動。雙棲的藍鯨彼此十分和睦,一起遊泳、潛水、覓食和呼吸,宛如鴛鴦,形影不離,身後常常留下一條寬寬的水道。3隻在一起的藍鯨,大多為雌獸和一隻幼仔鯨緊靠在一起,雄獸尾隨其後,相距大約3m左右。

藍鯨在冬季繁殖,雌獸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0~12個月,每胎隻產1仔。剛出生的幼仔體長就達6~8m,體重約為6000千克,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獸要將幼仔托出水麵呼吸第一口空氣,以後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獸的一對乳頭長在生殖孔的兩側,哺乳的時候遊在海水的上層,幼仔則緊跟在雌獸後方的下麵,因為幼仔沒有能動的嘴唇,不能自己銜著乳頭吮乳汁,雌獸就憑借肌肉的收縮,將乳汁直接噴射到幼仔的嘴裏,這也是它對水中主活的一種很好的適應。藍鯨乳汁中的營養十分豐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乳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發育得很快,8個月以後,可增加到15m,體重增長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張嘴吃各種浮遊生物了。到了2歲半至3歲時,體長即可超過20m。性成熟的年齡約為8~10歲,壽命一般都在50歲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歲。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聲的動物。卡明斯和湯普森(1971年)及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表示,通過距離藍鯨1m參考壓力一毫帕的測量,估算藍鯨的聲音在源頭處可以達到155~188分貝。即使考慮到水和空氣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標準參考壓力,空氣中的等價聲音範圍仍有89~122分貝。

作為比較,風鑽的聲音大約100分貝。但人類可能無法體會到藍鯨是聲音最大的動物。所有的藍鯨種群發聲的基頻在10~40赫茲,而人類能夠察覺的最低頻率是20赫茲。藍鯨的聲音持續時間為10~30秒鍾。有記錄斯裏蘭卡海岸外藍鯨的聲音重複唱4個音符的“歌”,每次持續兩分鍾,使人想起駝背鯨之歌。研究者認為,因為這種現象沒在其它種群中看到,它可能為侏儒亞種獨有。

藍鯨不易捕殺和保存。藍鯨的速度和力量意味著它們通常不是早期捕鯨人的目標,他們選擇捕殺抹香鯨和露脊鯨。當這兩種鯨數量減少後,捕鯨人選擇捕殺須鯨的數量增加,包括藍鯨。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專門設計捕捉大型鯨魚的魚叉裝配了他的輪船。雖然最初很麻煩,但這種方法很快流行起來,19世紀末,北大西洋的藍鯨數量開始減少。

藍鯨的捕殺量在世界範圍內快速增長,到1925年,美國,英國和日本跟隨挪威,加入了捕殺藍鯨的行列,他們用“捕鯨船”捕殺後將藍鯨升到巨大的“工廠船”進行處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殺了28,325頭藍鯨.二戰末期,藍鯨種群已接近滅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國際鯨魚交易配額限製。這些配額是無效的,因為約定並沒有考慮到不同物種的區別。數量稀有的物種可以和數量較多的品種進行相等程度的捕殺。到1960年代,國際捕鯨委員會開始禁止捕殺藍鯨,此時已有350,000頭藍鯨被殺,全世界的種群數量已經減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

由於長期遭到人類的捕殺,藍鯨的數量由幾十萬頭如今隻剩2000頭左右。由於藍鯨喜單獨活動,活動範圍又極其廣闊,數量寥寥可數的藍鯨,極不容易遇見配偶進行繁殖後代。有人擔憂,藍鯨將難免滅絕的厄運。

體態優雅的白鯨

白鯨

生物分類: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一角鯨科

中文俗名:貝魯卡鯨、海金絲雀。英文俗名:Belu克aWhale

學名:Delphinapterusleucas

分布地區:北極與亞北極交彙的覆冰水域

概述:成鯨:約3.5m幼鯨:1.5m

對愛斯基摩人來說,白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因為其肉好吃,而且它們的油用來點燈不僅明亮,還能釋放出大量熱量,使簡陋的冰屋保持溫暖。除此之外,白鯨的皮也很有用,還有一種香味,可以製成各種裝飾品。

世界上絕大多數白鯨生活在歐洲、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潔白無瑕。但個體比較小,遠沒有弓頭鯨那般龐大。

1535年,當法國探險家雅克·卡提爾發現聖勞倫斯河時,他的船隊受到白鯨的迎候。這些白鯨在水中載歌載舞,歌聲悠揚動聽,響徹百裏以外,其美妙悅耳的聲音令船上隊員們驚歎不已,他們便親切地送給白鯨一個美麗的稱呼"海洋中的金絲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從17世紀以來,由於捕鯨的高額利潤,捕鯨者對白鯨進行了瘋狂的捕殺,致使白鯨數量銳減。更加可悲的是白鯨的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批批白鯨相繼死亡。科學家們經過屍體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於受到一係列有毒物質的侵害,使其免疫係統遭到嚴重的破壞,這些白鯨患上了胃潰瘍穿孔、肝炎、肺膿腫等疾病;更有甚者,有的白鯨患了膀胱癌,這在鯨類動物中真是聞所未聞的。

白鯨成年白鯨體長約3到5公尺大小,體重約0.4到1.5公噸。幼鯨體長約1.5到1.6公尺。體重約80公斤。白鯨的頭部較小,額頭向外隆起突出且圓滑,嘴喙很短,唇線卻很寬闊。身體顏色非常淡,為獨特的白色。遊動時通常比較緩慢。

白鯨體色是獨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難認出它們,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見浮現、變大、縮小而後消失的白色物體,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鯨喜歡生活在海麵或貼近海麵的地方。遊動時的動作動很柔和,偶爾會將頭揚出水麵。白鯨的"嗓門"很大,在平靜的海上,百公以外都能聽到它的噴氣聲。

白鯨的一個族群大約5到20隻不等,夏季時,河口附近聚集量約有數百甚至數千隻。白鯨的性格較溫和,人們非常容易接近。分布在北極和亞北極的季節性覆冰水域中。現存約50,000隻到70,000隻。

白鯨是來自北極圈的珍稀海洋哺乳動物,全世界僅存不足萬隻。它屬大型鯨類的一種,以新鮮魚蝦為食。由於生活在冰雪覆蓋的北極,所以潔白無瑕的膚色成為它的天然保護色。它們前額寬闊圓潤,上下兩唇飽滿豐厚,小眼睛炯炯有神,透出一股機靈鬼的模樣。

青島的四頭白鯨,兩次兩雄。年齡在三歲左右。由於白鯨年齡最高可達三四十歲,所以這四頭鯨隻能算是幼鯨,它們的顏色也由於年齡的原因而略微發褐。它們體長約四m,重達500公斤。

白鯨的身體中央橫斷麵大致呈圓型,往兩端逐漸變細,當它們在覓食時,其軀幹尤其顯得肥胖圓潤。白鯨的頭部與其他鯨目動物大不相同,額隆極為鼓起而突出,曾有一學者形容為“充滿溫暖油脂的氣球”。

白鯨可以自由改變額隆的形狀,推測可能是借著移動內部氣竇的空氣來產生形狀上的變化。因為它們的頸椎愈合程度比其他鯨目動物來得低,所以能以較大的幅度轉動頭部或點頭。嘴短而寬,不像許多海豚一般有突出的嘴喙,嘴部可產生皺折。腹部與側麵凹凸不平,內部充滿脂肪。不具背鰭,但在背鰭的位置有狹窄的背部隆起。胸鰭寬闊,大型雄鯨的胸鰭尖端上翹。尾鰭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得華美,成年雄鯨在後緣有明顯如凸麵鏡般的凸起。上、下顎各有八至九似釘狀的牙齒,但年老個體有時會磨損至隱沒於牙根之下。

年輕白鯨渾身呈灰色,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轉淡,最終除了背脊與胸、尾鰭邊緣有暗色沉積外,全身皆為白色。成鯨的白色皮膚有時會在夏季發情時帶有淡黃色色調,但在蛻皮後即消失。

白鯨大致呈環北極區分布,主要集中於北緯50度至80度之間。白鯨有高度的戀出生地性,會有每年回到當初母鯨生產的地方的習性,在雌鯨身上尤其明顯。到了秋季,白鯨因為浮冰層擴張的關係會遠離海灣與河口,冬季主要在冰層邊緣或僅有少量浮冰的開闊海域形成大群體。它們無論是在容易擱淺的河口,或是中深層海域的海溝皆能自在遊泳,估計可潛至800m深處。

白鯨具高度群居性,會形成個體間聯係極為緊密的群體,通常由同一性別與年齡層的白鯨所組成,另外也有規模較小的母子對白鯨族群。沒有獵人或天敵威脅時,在河口三角洲水域白鯨可聚集達數千頭以上。白鯨能發出多種變化多端的聲音,包括旋轉的顫音、嘎嘎叫、似鍾聲、尖銳的啪啪聲(可能由拍擊顎部所產生)、與近似推動生鏽門板的聲音。

一位早期的鯨類學者曾如此描述它們:“高音的共鳴哨聲與尖叫,多變的滴答聲與咯咯聲,讓人聯想到一隊交響樂隊,有時又有如貓叫或小鳥的啁啾聲。”它們的聲音有時會讓人誤以為遠方有一群小孩在叫囂。對野生白鯨而言,最大的天敵是虎鯨與北極熊,也包括人類。北極熊會快速地跑到白鯨受困於冰層的地區,以其強力的前掌給予重擊後再把它們拖到冰上食用。

白鯨是相當好奇的動物,常會浮窺與鯨尾擊浪,但似乎從不躍身擊浪。充滿霧氣的噴氣低矮而不明顯。繁殖期會隨所處地區而有不同。普遍來說,受孕多發生於冬末或夏季,阿拉斯加族群為二月底至四月初;湯加拿大與西格陵蘭族群為五月。據可信的統計資料顯示,懷孕期可能自不滿一年至14.5個月之久。白鯨的哺育期長達兩年,之後仍會待在母親身邊相當長的時間。生殖間隔平均約為三年。白鯨的食性隨地區與季節性獵物的數量而有不同。檢測各地區族群的胃內容物發現,白鯨會食用各種生物,包括魚類(鮭魚、鱈魚、鯡魚等)、頭足類(魷魚、章魚等)、甲殼類(蝦、蟹)、海蟲、甚至大型浮遊生物在內。它們幾乎都在海床附近覓食,深度至少達300m以上。白鯨具折皺的嘴唇在覓食時可產生吸力,也能對海洋世界的觀眾噴水。

雖然現今北極地區仍有100,000頭以上的白鯨,但過去它們的數量比現在要多得更多,在商業捕鯨滅絕部分族群之前。今日數量最多的地方包括波福海,約40,000頭;加拿大東部的高緯地區,約28,000頭;哈得孫灣西部,約25,000頭;與白令海東部。

上述四個地區雖然仍有當地居民的捕獵,但其數量大致仍保持穩定。相較之下,其他族群已麵臨危險且仍遭獵殺,這些地區包含巴芬島東南部分與西格陵蘭。生活於聖勞倫斯河族群體內有高汙染物的積累,罹癌率也高,部分過去為重要白鯨集散地的河口三角洲,現今為乘快艇的獵人所占據,已不再能支持大族群的分布。為了白鯨的保育,大多數地區都已有嚴格的捕獵管製。

白鯨以多變化的叫聲與豐富的臉部表情聞名,早期的捕鯨者稱之為“海中金絲雀”。白鯨廣泛分布於北極與亞北極地區,自古以來它們一直是北極地區人類社會的重要商品,為當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資。它們的活力與適應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訓練等因素,使其成為海洋世界的明星之一。幾個白鯨集中的地區已成為賞鯨聖地,包括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河下遊與哈得孫灣、西部的丘吉爾河河口。白鯨的潛水能力相當強,對於北極的浮冰環境有很好的適應力。出生時身長體重:1.5~1.6m、80~100千克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4.2~4.9m、1,100~1600千克;雌~3.9~4.3m、700~1,200千克壽命:至少25年,可能達50年以上外型特征

白鯨是地道的夏季旅行家,每年7月,成千上萬隻白鯨從北極地區出發,開始它們的夏季旅行。它們少則幾隻,多則幾萬隻,浩潔蕩蕩地遊向度假地。一路上它們一邊悠閑地遊玩.一邊不停地表演,平時冷清的海灣、河口、三角洲頓時熱鬧異常。

白鯨是鯨類王國中最優秀的“口技”專家,它們能發出幾百種聲音,而且發出的聲音變化多端,能發出猛獸的吼聲、牛的哞哞聲、豬的呼嚕聲、馬嘶聲、鳥兒的吱吱聲、女人的尖叫聲,病人的呻吟聲、嬰孩哭泣聲……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白鯨還可以發出鉸鏈聲、鈴聲、汽船聲等,叫人驚歎不已。能夠親臨聆聽白鯨的歌喉,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白鯨不停地“歌唱”,實際上是在自娛自樂,同時也是同伴之間的一種交流,這是它們夏季度假的一個重要內容。

白鯨群進入河口時顯得十分興奮,雖然已經進行了長距離旅行,但它們似乎一點兒都不覺得累。除了用不同的歌喉不停地“交流”之外,還用自己寬大的尾葉突戲水,將身體半露出水麵,姿態十分美麗。白鯨還可以借助各種“玩具”嬉耍遊玩。一根木頭、一片海草、一塊石頭都可以成為它們的遊戲對象。它們可以頂著一條長長的海藻,一會兒潛泳,一會兒浮升,嘴裏不停地發出歡快的聲音。有時它們迷上了一塊盆子大小的石頭,先是用嘴拱翻石頭玩,接著把石頭銜在嘴裏躍出水麵,更絕的是它們會把石頭頂在頭上像雜技演員那樣在水麵上表演。

白鯨不僅體態優雅,也極愛幹淨。許多白鯨剛遊到河口三角州時,全身附著許多寄生蟲,外表和體色顯得十分肮髒,他們自己也好像極不舒服。這時它們紛紛潛入水底,在河底下打滾,不停地翻身。還有一些白鯨則在三角洲和淺水灘的砂礫或礫石上擦身。他們天天這樣不停地翻身,一天長達幾個小時。幾天以後,白鯨身上的老皮膚全部蛻掉,換上了那白色的整潔漂亮的新皮膚,體色煥然一新,非常美麗。

海洋中最凶猛的動物——鯊魚

鯊魚

鯊魚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動物,早在恐龍出現的三億年錢,鯊魚就生活在地球上了。也就是說鯊魚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超過了四億年,而其他們在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鯊魚在古代被稱為鮫、鮫鯊、鯊魚,鯊魚在海洋中是一種身形龐大的魚類,素有海中狼之稱。

鯊魚被人們認為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動物,它們常常以海洋中小型的生物為生。由於鯊魚和須鯨在食物的選擇方麵有相似之處,經過漫長的演化,它們長的和須鯨有點相似,於是鯨鯊的名字就理所當然了。

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餐桌上的逐漸出現的鯊魚的身影,香噴噴的魚翅湯就是用鯊魚的背鰭做的,但是,鯊魚一旦被割去背鰭就好失去平衡能錄,甚至沉到海底餓死。所以說,鯊魚時需要我們保護的。

在鯊魚的世界中,所有的鯊魚都有一身的軟骨。鯊魚屬於鯊綱動物,而且所有的鯊綱動物都具有軟骨。所以說,鯊魚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而軟骨比骨頭更輕、更具有彈性。

鯊魚的體型大小不一,有的鯊魚身長小至6寸,但有的身長可以達到18公尺。鯨鯊是海中最大的鯊魚,它長成後,身長可達到60尺。雖然鯨鯊的體型龐大,但是它的牙齒是魚中最小的。世界上最小的鯊魚就是侏儒角鯊,這種鯊魚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長約6到8寸,其重量還不到一磅。

鯊魚在遊泳的時候主要靠的是身體,它像蛇一樣的運動並配合尾鰭像櫓一樣的擺動著向前進。鯊魚在遊動的時候多數不能進不能倒退,鯊魚沒有鰾,這類動物的比重主要由於肝髒儲藏的油脂量來決定。鯊魚的密度比水大,如果鯊魚不積極的遊泳就會沉到海底。

鯊魚的每側有5~7個鰓裂,,在遊動的時候海水通過半張開的口吸入,從鰓裂中流出進行氣體交換。

鯊魚的牙齒更換很多,鯊魚的一生需要更換上萬顆牙齒。很多的鯊魚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齒,隻要前排的牙齒因進食脫落,後方的牙齒就會補上。新的牙齒比舊的牙齒更大更耐用。而角鯊和棘角鯊則會更換整排的牙齒。鯊魚的牙齒呈鋸齒狀,這樣一來,鯊魚在捕食的時候不但能僅僅的咬住獵物,也可能將獵來的食物鋸碎。

鯊魚是牙齒結構又是它的另一個獨特的生態習性之一。凡是熟悉鯊魚的人都知道,鯊魚的牙齒像一把鋒利的尖刀,它能夠輕而易舉的咬斷像手指般粗的電纜。不同種類的鯊魚,它的牙齒大小、形狀和功能幾乎都不相同。因此,魚類學家隻要從鯊魚牙齒的形狀和大小,就能判別出它是屬於哪個目、屬或者是科。

鯊魚多數靠的是海洋性生物為食,除了這些吃這些食物,鯊魚也會吃船上拋下來的垃圾和廢棄物。鯊魚也會獵食一些海洋哺乳類動物,有些鯊魚可以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時其中的一種。

大白鯊的身體龐大,並不像其他的動物那麼的靈活,但是大白鯊卻是絕佳的獵人,因為它總會出其不意,所以說,大白鯊也時個擅長偽裝的獵食著。大白鯊的上半身顏色很暗,下半身卻很明亮,它能借著這種保護色攻擊其他的動物。

許多人認為鯊魚時從不睡覺的,但是據福羅裏達州食自然曆史博物館記載,白鰭鯊、虎鯊和大白鯊其實都是睡覺的。它們都是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其他種類的鯊可以通過氣孔迫使水通過鰓,為其提供穩定的富氧水,讓它們在靜止不動時就可以呼吸。因為魚沒有眼瞼,所以無法判斷鯊魚是否在睡覺

關於鯊魚,就有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在很久以前,上帝創造了魚類,鯊魚隻是其中的一種小魚。有一天,上帝想到了魚類的貢獻,就賞賜給所有的魚一個鰾,但是頑皮的小鯊魚在玩耍,等小鯊魚知道後,上帝已經走了。小鯊魚隻能不停的遊啊遊,後來越遊身體就越強壯。千年之後,上帝來視察,忽然就發現鯊魚長得很大,他認為自己對每條魚都很公平,就問鯊魚為什麼,鯊魚回答說:“因為當年我的祖先沒有得到您的恩賜,所以他隻能不停地遊,越遊就越強壯了!”

最大的珍珠貝——大珠母貝

大珠母貝

走進斑斕璀璨的珠寶世界,首先以柔和的光澤,迷人的色彩而將人們的目光吸引過去的便是珍珠。珍珠飾品雍容而不俗媚,俏麗而不輕浮,典雅中透著莊重,高貴而具東方詩韻。

珍珠是貝類的產物,有很多生活於海洋或淡水中的貝類,如鮑魚、蚌、貽貝、江珧、硨磲等,其貝殼內外套膜的部分細胞,有分泌角蛋白和碳酸鈣的作用,交互重疊形成珍珠質層。如果受到進入體內的外來物質的刺激,這些分泌物就會不斷地把外來物質包裹起來而形成具有光澤的圓珠體,即為珍珠。但是珍珠產量大,質量好的,則是海產的珍珠貝,其中又以大珠母貝所產的珍珠最大,而且色美、質優、光澤迷人。

大珠母貝別名白螺珍珠貝,白碟貝,屬於瓣鰓綱異常柱目珍珠貝科,是我國最大的珍珠貝,殼極大,一般為25厘米左右,最大的殼長可達32厘米,體重4—5公斤。

大珠母貝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貝殼大型而堅厚,呈蝶狀,左殼稍隆起,右殼較扁平,前耳稍突起,後耳突消失成圓鈍狀。殼麵呈棕褐色,殼頂鱗片層緊密,殼後緣鱗片層遊離狀明顯,殼內麵具珍珠光澤,珍珠層為銀白色,較厚。邊緣稍呈黃色或黃褐色,鉸合部厚,貝殼內麵中央稍後處有一明顯的閉殼肌痕。

大珠母貝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柱目、珍珠貝科。瓣鰓綱動物都是水生的種類,大部分為海產,全世界共有15000多種。主要特點是身體左右側扁,左右對稱,有從背部向腹麵包被身體的左、右各一個外套膜和由這兩個外套膜分泌的左、右各一扇瓣狀貝殼,所以又叫雙殼類;殼的背緣以韌帶相連,兩殼之間有1-2個橫行的閉殼肌柱;頭部因為長期在貝殼裏不露出來,便完全退化;沒有觸角和感官,失去了作用,所以又稱為無頭類;外套膜內側和軀幹之間左右均有一個腔,稱為外套腔;瓣狀的鰓為1-2對,位於外套腔中;肉質的足很發達,兩側扁,一般越向腹麵越薄,好像斧頭的形狀,故又稱為斧足類;鋒利的斧足適於挖掘泥沙,使其在泥沙之中生活;神經係統仍比較簡單,但已有明顯的神經節分化,由腦側、髒、足三對神經節及其相連的神經索構成;消化道無口腔、顎片、齒舌及唾液腺等;肝髒發達,多為分支狀;腸常迂回盤曲在內髒內;心髒為一心室二心耳,心室常被直腸穿過;腎一對,為後腎管形,一端管壁增厚,變為腺體部;大多數雄雌異體,生殖腺一對,開口於外套腔中。

大珠母貝屬於軟體動物中的瓣鰓類,因數量較少,價值較高,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瓣鰓類動物不僅有可以生成珍珠的珍珠貝,還有貽貝、牡蠣、扇貝、蚶子、江珧、文蛤、蛤仔、西施舌、蟶子、蚌、蜆等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的食用種類,是捕撈和養殖的主要對象,經濟意義十分重大。

生命力最為頑強的動物——海蝸牛

紫色海蝸牛

海蝸牛又名:紫螺,屬軟體動物腹足綱(Gastropoda)中腹足目。比較特別的翼舌族動物。

這種貝類動物的殼又薄又輕,一般為白色和淡藍色,陀螺形,表麵光滑沒有厴。觸角分叉,眼幾近退化。這種動物的足部能夠分泌出粘液而形成浮囊,它就是借助浮囊過著與眾不同的即消遙自在又充滿風險的浮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