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海中動物(2 / 3)

海蝸牛所產的卵也是依附在浮囊下麵,隨著母體飄浮,在旅途中孵化。海蝸牛在潮流的作用下過著飄浮各地的流浪生活,在遠洋途中它通過擬態和保護色來達到防禦敵害的目的,那藍色的貝殼和大海混為一體,使敵人很難發現。

紫色海蝸牛是一種神奇的腹足動物.在遠洋途中它通過擬態和保護色來達到防禦敵害的目的,紫色海蝸牛不僅僅是雌雄同體,而且它們生下時是雄性,在成長過程中會變成雌性。更為神奇的是,當這種海蝸牛處於雄性階段時,它們甚至沒有陰莖。雄性海蝸牛將它們的精子包成一束,或許會恰巧跳進雌性海蝸牛體內。之所以說這一過程是“碰巧”,是因為海蝸牛眼睛已經退化,它們看不清外部世界。

海蝸牛,被一致公認為當今世界上生命力最為頑強的動物。

意大利的動物學家拉紮羅早在18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這種外貌奇特的小動物,正是他給海蝸牛起了“蝸牛”的名字。如果周遭的濕度太低,達不到海蝸牛的生存要求,海蝸牛就會處於一種假死狀態,這種狀態甚至可以維持100年,一旦有了水,海蝸牛就可以隨時隨地地蘇醒過來。

海蝸牛算是在實驗室條件下忍耐力最為頑強的一種動物,科學家曾將海蝸牛冷凍於-271℃的低溫下好幾個小時,再在短期內將溫度升高到150℃;或是讓海蝸牛處於高強度的輻射和高壓下,海蝸牛仍然安然無恙。日本科學家曾把“沉睡”的海蝸牛置於密閉容器裏,並使它們處於高壓環境下,他們將壓力慢慢升至超出海底最深處──馬利亞納海溝水壓的6倍時,大部分供試驗的海蝸牛竟然成功地活了下來。

純潔高貴的珍珠貝

珍珠貝

珍珠貝也屬於雙殼類,和貽貝以及扇貝等同是用足絲附著在岩石、珊瑚礁、砂礫或其他貝殼上生活的種類。珍珠貝為暖海產,在我國的福建,特別是廣東沿海十分普遍。珍珠貝的種類很多,有珍珠貝、大珍珠貝、馬氏珍珠貝、企鵝珍珠貝等等。其中以馬氏珍珠貝最普通,合浦的珍珠就是從這種珍珠貝采得的。

曾經,維納斯踩著珍珠貝在清晨第一屢陽光中浮出湛藍的海麵,小天使們在天空盤旋歌唱,珍珠般的柔光閃耀在她的唇上,賦予了珍珠貝純潔高貴的含義。深海珍珠貝具有珍珠的色彩與光澤,在陽光下發出七彩光暈,光彩奪目。珍珠貝受過傷的地方會逐漸形成一顆珍珠,人也像珍珠貝一樣,變生命的創傷為美麗的珍珠,迎接風雨過後的陽光。

世界上有多種貝類動物,都可以產生珍珠。珍珠貝的外殼表麵和外形的差異很大。因此,很難細致說明哪一種貝是珍珠貝或者不是珍珠貝。輻射珍珠貝的外形呈卵圓形或者圓盤形,左殼比右殼略大些。貝殼表麵有輪脊,靠近邊緣的輪脊上有鱗片。鉸合部較長,兩端都有小齒,兩殼的中央處有一個大閉殼肌痕。外殼表麵一般呈現淺褐色或者灰色,有濃密的紅褐色放射紋;內麵有珠母光澤。珍珠貝屬於雙殼軟體動物。因為能夠生產珍珠而得名。

中國是世界上了解和利用珍珠最早的國家。早在12世紀,中國人民就把象牙或木雕小佛像植入珍珠貝中,幾年後取出,佛像表麵就裹上了一層珍珠層,晶瑩美麗,這就是有名的彩珠佛。中國人民除了把珍珠當作珍寶外,還把它用於醫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珍珠的國家之一。北部灣一帶的南珠,早已是聞名遐邇的珍珠之鄉了。

珍珠是貝類的產物,有很多種貝類,如鮑魚、蚌、貽貝、江珧、硨磲等等,都能產生珍珠。但是最普通,產量大、質量好的,要算是海產的珍珠貝了。珍珠貝也屬於雙殼類,和貽貝以及以後我們要講的扇貝等同是用足絲附著在岩石、珊瑚礁、砂礫或共他貝殼上生活的種類。

珍珠貝為暖海產,在我國的福建、廣東沿海,特別是廣東沿海很普遍。珍珠貝的種類很多,有珍珠貝、大珍珠貝、馬氏珍珠貝、企鵝珍珠貝等等。共中以馬氏珍珠貝最普通,廣西合浦的珍珠就是從這種珍珠貝采得的。馬氏珍珠貝喜歡在開敞的內灣,海水清澈,水流不急,自潮間帶至10餘米深的混有礫石的泥砂底質上生活。它正常生活要求的海水溫度是15—25攝氏度之間,水溫超過30攝氏度或低於13攝氏度時,就失去正常活動的能力。廣西合浦附近沿海有很多地方具備這種條件,非常適於馬氏珍珠貝的繁殖和生長,因而這種珍珠貝的數量較多,出產的珍珠數量自然也就會此其他地方多了。

近年來,隨著人工養珠技術的不斷提高,珍珠的產量猛增。而閃耀著美麗光澤的珍珠貝製成的裝飾物也深受人們的喜愛。

神秘媽祖魚——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白海豚屬,英文名Indo-Pacifichump-backeddolphin。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長為220—250厘米,體重為250—235千克。身體渾圓,呈現優美的流線型體態。眼睛烏黑發亮,上、下頜的每側都有32一36枚圓錐形的牙齒,齒列稀疏。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鰭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短小的背鰭、細而圓的胸鰭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鰭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

中華白海豚的分布

中華白海豚是熱帶、亞熱帶靠近海岸生活的種類,也遊弋於內海的港灣及河口一帶,分布區從非洲的好望角附近沿非洲東岸向北,到紅海、蘇伊士運河口、阿拉伯灣、波斯灣以及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幾內亞等地的沿海海域。

中華白海豚的習性

中華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性情活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麵跳躍嬉戲,有時甚至將全身躍出水麵近1米高。遊泳的速度很快,有時可達每小時12海裏以上。呼吸的時間間隔很不規律,有時為3一5秒鍾,有時為10一20秒,也有時長達1一2分鍾以上。主要以魚類為食,包括鯔科和石首魚科魚類的幼體,也吃小黃鯛和小鯧魚等。它的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達7千克以上。

中華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一7月間在水中交配,雌獸的懷孕期為10個月左右,產仔於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產出,頭部最後露出。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長大約為100厘米,是雌獸體長的1/3左右,背麵為灰黑色,腹麵為白色並帶有粉紅色,牙齒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覺毛。哺乳期約為1年,這時感覺毛全部脫落,牙齒完全長出,2一3年達到性成熟。壽命一般為25一35歲。

中華白海豚與香港回歸

中華白海豚還被選為1997年香港回歸慶祝活動的吉祥物。在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的成立典禮上,主席台上懸掛的大型慶委會會徽分外引人注目:一條活潑可愛的卡通形式的中華白海豚一躍而起,在浪花上嬉戲,中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的主要組成部分棗配有五顆星的紫荊花,外圈是中英文的會名。會徽的構圖體現了香港人民向往回歸的喜悅心情:海浪既有圓圈形的浪花,又有長條形狀的波紋,象征著喜悅與歡慶,而紅底白花的紫荊花位於中華白海豚與波浪之間,顯示著港人的胸懷。

選擇中華白海豚為迎回歸吉祥物,也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首先是由於中華白海豚與香港的淵源極深,在香港西麵水域,尤其是龍鼓洲及沙洲一帶,經常可見到三五成群的中華白海豚出沒,中華白海豚是海洋裏的珍貴動物,而香港正是離不開海洋的重要海港城市。其次,中華白海豚的名字中有“中華”二字,中華白海豚每年都會遊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後代,具有不忘故土,熱愛家園的品質,而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應回歸祖國。第三,是中華白海豚喜歡群居,具有強烈的家族依戀性,尤其是雌獸對幼仔的愛護非常周到,當幼仔在漁網附近,因貪食已上網的小魚而被纏住時,雌獸會在網邊急躁地徘徊,尋求營救幼仔的方法,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衝擊漁網來拯救幼仔,其親情令人感動。正是這些特性,表達了香港人民熱切期待回歸祖國懷抱的迫切心情。

中華白海豚在香港回歸之際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同時也對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為了保護中華白海豚,香港政府在龍鼓洲水域首先建立了海岸公園保護區。就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同時,由一些環保團體發起組織的、以拯救中華白海豚為目的的“中華白海豚資源中心”在香港成立。據調查,香港水域現在大約有60—80隻中華白海豚,近年來因受水質變化的影響,每年約有10多隻死亡。這個組織成立以後,將采取各種措施,在中華白海豚生存的區域淨化水質,平衡生態環境,為中華白海豚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條件,同時還將廣泛地開展宣傳活動,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白海豚所麵臨的惡劣形勢,吸引更多的人參加拯救行動。

與此相呼應,1997年8月,在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之一──福建省廈門市,也建立了一個總麵積為5500公頃的以保護中華白海豚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同年10月11日,廈門市政府又下達了《廈門市保護中華白海豚規定》,並同與廈門毗鄰的漳州、泉州兩市一起共擔義務,共同保護這一稀有的“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是廈門的惟一一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廈門人稱其為“媽祖魚”、“鎮港魚”,因為在春天朝拜神聖“媽祖”期間也正是中華白海豚大群出現在廈門海域的時候,而且每逢它們出現的時候,海麵上總是風平浪靜,所以從前漁民們在海上作業時如果遇到,都要燒香叩頭以求保佑。但是,近年來由於圍海築堤、捕捉和誤捕,以及缺乏生態保護的海洋工程建設,使原來常見的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明顯減少。

彩虹之傘——水母

水母

水母的外形宛若一把傘。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水母的種類繁多,全世界大約有200多種,它們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水域裏。水母的壽命很短,平均隻有幾個月的生命。

水母的身體95%以上是水分,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層厚厚的膠狀物質,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遊動,遠望過去,就好像一把圓傘漂遊在水中。

水母外表看上去十分美麗溫順,實則凶猛強悍。在傘狀體的下麵,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同時也是它的武器。它的觸手上布滿了刺細胞,裏麵含有毒液,獵物被刺到以後,會迅速麻痹而死。這時,觸手就緊緊抓住獵物縮回來,用傘狀體下麵的息肉所分泌的酵素,迅速分解掉獵物體內的蛋白質成分。可以說,水母一旦遇到獵物,就絕對不會輕易放手。

水母雖凶猛,但它也有自己的共生夥伴,就像犀牛和為它清理寄生蟲的小鳥共存一樣。水母的夥伴是一種小牧魚,體長不超過7厘米,可以隨意遊弋在水母的觸須之間,卻不會受到攻擊。當碰到大魚遊來,小牧魚就躲在巨傘下的觸手中,將此作為自己的“避難所”。有時候,小牧魚還會大膽地將大魚引誘到水母的狩獵範圍內使其喪命,從而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殘渣碎片。或許此時你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水母觸手上的刺細胞不會傷害小牧魚呢?這是因為小牧魚體形較小,行動自如,能夠巧妙地避開毒絲,不易受到傷害。當然,偶然也有小牧魚不慎死於毒絲下。水母和小牧魚共生,相互為用,水母“保護”了小牧魚,而小牧魚又幫水母清理掉了棲息在身上的小生物。

水母是一種低等的腔腸動物,在分類學上隸屬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水母身體外形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從傘狀體邊緣長出一些須狀條帶,這種條帶叫觸手,觸手有的可長達20米~30米,相當於一條大鯨的長度。浮動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長長的觸手,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裏,這些遊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水母的種類很多,全世界大約有250種左右,直徑從10厘米到100厘米之間,常見於各地的海洋中。我國常見的約有8種,即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口冠海蜇等。人們往往根據它們的傘狀體的不同來分類:有的傘狀體發銀光,叫銀水母;有的傘狀體則像和尚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傘狀體仿佛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宛如雨傘,叫做雨傘水母;有的傘狀體上閃耀著彩霞的光芒,叫做霞水母……它們的壽命大多隻有幾個星期,也有活到一年左右,有些深海的水母可活得更長些。普通水母的傘狀體不很大,隻有20~30厘米長,但體形較大的霞水母的巨傘直徑可達2米,下垂的觸手長達20~30米。1865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海岸,有一隻霞水母被海浪衝上了岸,它的傘部直徑為2.28米,觸手長36米。把這個水母的觸手拉開,從一條觸手尖端到另一條觸手的尖端,竟有74米長。因此,可以說霞水母是世界最長的動物了。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之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好像一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遊。當水母在海上成群出沒的時候,緊密地生活在一起像一個整體似的深浮在海麵上,顯得十分壯觀。海濤如雪,蔚藍的海麵點綴著許多優美的傘狀體,閃耀著微弱的淡綠色或藍紫色光芒,有的還帶有彩虹般的光暈。許多水母都能發光。細長的觸手向四周伸展開來,跟著一起漂動,色彩和遊泳姿態美麗極了。水母的傘狀體內有一種特別的腺,可以發出一氧化碳,使傘狀體膨脹。而當水母遇到敵害或者在遇到大風暴的時候,就會自動將氣放掉,沉入海底。海麵平靜後,它隻需幾分鍾就可以生產出氣體讓自己膨脹並漂浮起來。櫛水母在海中遊動時,8條子午管可以發射出藍色的光,發光時櫛水母就變成了一個光彩奪目的彩球;帶水母的周圍和中間部分,分布著幾條平行的光帶,當它遊動的時候,光帶隨波搖曳,非常優美。水母發光靠的是一種叫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和鈣離子相混合的時候,就會發出強藍光來。埃奎明的量在水母體內越多,發的光就越強,每隻水母平均隻含有五十微克的這種物質。

水母雖然長相美麗溫順,其實十分凶猛。在傘狀體的下麵,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觸手的上麵布滿了刺細胞,像毒絲一樣,能夠射出毒液,獵物被刺螫以後,會迅速麻痹而死。觸手就將這些獵物緊緊抓住,縮回來,用傘狀體下麵的息肉吸住,每一個息肉都能夠分泌出酵素,迅速將獵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因為水母沒有呼吸器官與循環係統,隻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獲的食物立即在腔腸內消化吸收。在炎熱的夏天裏,當我們在海邊弄潮遊泳時,有時會突然感到身體的前胸、後背或四肢一陣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覺,那準又是水母作怪在刺人了。不過,一般破水母刺到,隻會感到炙痛並出現紅腫,隻要塗抹硝炎藥或食用醋,過幾天即能消腫止痛。但是在馬來西亞至澳大利亞一帶的海麵上,有兩種分別叫做海蜂水母(箱水母)和曳手水母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強,如果被它們刺到的話,在幾分鍾之內就會呼吸困難而死亡,因此它們又被稱為殺手水母。所以當被水母刺傷,發生呼吸困難的現象時,應立即實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強心劑,千萬不可大意,以免發生意外。水母一旦遇到獵物,從不輕易放過。但是就像犀牛和為它清理寄生蟲的小鳥共存一樣,水母也有自己的共生夥伴。那是一種小牧魚,體長不過7厘米,可以隨意遊弋在水母的觸須之間,卻一點兒也不害怕。遇到大魚遊來,小牧魚就遊到巨傘下的觸手中間去,當作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利用水母刺細胞的裝置,巧妙地躲過了敵害的進攻。有時,小牧魚甚至還能將大魚引誘到水母的狩獵範圍內使其喪命,這樣還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零渣碎片。那麼水母觸手上的刺細胞為什麼不傷害小牧魚呢?這是因為小牧魚行動靈活,能夠巧妙地避開毒絲,不易受到傷害,隻是偶然也有不慎死於毒絲下的。水母和小牧魚共生一起,相互為用,水母“保護”了小牧魚,而小牧魚又吞掉了水母身上棲息的小生物。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敵,一種海龜就可以在水母的群體中自由穿梭,輕而易舉地用嘴扯斷它們的觸頓,使其隻能上下翻滾,最後失去抵抗能力,成為海龜的一頓“美餐”。

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裏麵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氣磨擦而產生的次聲波衝擊聽石,刺激著周圍的神經感受器,使水母在風暴來臨之前的十幾個小時就能夠得到信息,於是,它們就好像是接到了命令似的,從海麵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水母的聲波發送器官做試驗,結果發現能在15小時之前測知海洋風暴的信息。

水母雖然是低等的腔腸動物,卻三代同堂,令人羨慕。水母生出小水母,小水母雖能獨立生存,但親子之間似乎感情深厚,不忍分離,因此小水母都依附在水母身體上。不久之後,小水母生出孫子輩的水母,依然緊密聯係在一起。

水母比眼鏡蛇更危險。幾年前,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誌綜合各國學者的意見,列舉了全球最毒的10種動物,名列榜首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箱水母。箱水母又叫海黃蜂,屬腔腸動物,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水域。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麼大,蘑菇狀,近乎透明。一個成年的箱水母,觸須上有幾十億個毒囊和毒針,足夠用來殺死20個人,毒性之大可見一斑。它的毒液主要損害的是心髒,當箱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髒時,會破壞肌體細胞跳動節奏的一致性,從而使心髒不能正常供血,導致人迅速死亡。

最大的水母是分布在大西洋西北部海域的北極大水母。1870年,一隻北極大水母被衝進美國馬薩諸塞海灣,它的傘狀體直徑為2.28米,觸手長達36.5米。而最小的水母全長隻有12毫米。

櫛水母在海中遊動時,會發出藍色的光,非常優美。目前新加坡的生物學家正在進行一種實驗,把水母身上的發光基因移植到其它魚類的體內。

幾年前,美國《世界野生生物》雜誌綜合各國學者的意見,列舉了全球最毒的十種動物,其中名列榜首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海洋動物箱水母。箱水母又叫海黃蜂,屬腔腸動物,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水域,經常漂浮在昆士蘭海岸的淺海水域。成年的箱水母,有足球那麼大,蘑菇狀,近乎透明。

在它的身體兩側,各有兩隻原始的眼睛,可以感受光線的變化,身後拖著60多條帶狀觸須。這些觸須正是使人致命之處,它能伸展到3米以外。在每根觸須上,都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囊狀物,每個囊狀物又都有一個肉眼看不見的、盛滿毒液的空心“毒針”。一個成年的箱水母,觸須上都有數十億個毒囊和毒針,足夠用來殺死20人,可見毒性之大和殺人之狠。在它的觸須上還有感受器,能識別魚蝦或人的表皮上的蛋白質。當箱水母發現獵物時,它就快速漂過去,用觸須把獵物牢牢纏住,並立即用毒針噴射毒液。毒液一旦噴射到人的身上,皮膚上就會立即出現許多條鮮紅的傷痕,毒液很快就侵入到人的心髒,隻需二三分鍾就會致人死亡,連搶救的時間都沒有。箱水母的毒性為什麼這麼大?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研究人員已發現,它的毒液主要損害的是心髒。一個健康人的心髒,有上百萬個肌細胞,這些肌細胞都以同一節奏跳動著。

研究還發現,醋酸可殺死箱水母的觸須,所以科學家建議,去昆士蘭遊泳、潛水的遊客,最好要帶一瓶醋,以便在遭遇箱水母時使用。不過,科學家正在對箱水母毒液的結構進行分析,希望能製造出防治良藥,避免再發生箱水母致人死亡事故。

海底玫瑰——海葵

海葵

海葵花棲息在海洋之中,有著鮮花的外表,卻比鮮花更加漂亮。它是一種動物和水母、海蜇、珊瑚蟲屬於一類,都是腔腸動物。它的長度從1毫米到1米不等。在熱海海域生活的海葵花一般體形都比較大,顏色也十分豔麗,而生在在寒冷海洋中的海葵花則相對較小,而且顏色十分單調。

人們通常稱它為“海底玫瑰”,因為它外貌像玫瑰,而且上端有一圈觸手向四周散開,很想玫瑰的花瓣,所以才被人們這樣稱讚。如果你想要摘一朵海葵花是十分不容易的事,因為一旦你要觸碰它時,它便會迅速突出一股清水,然後將觸手收回,繼而縮成一團。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海底菊”。因為它的顏色五顏六色而且那些觸手又像極了舒展的菊花,所以才得此名。

就是這樣一個高貴且典雅的動物,卻有著驚人的胃口,它可以將蝦和小魚一並吞下,而且它的胃口仿佛特別好。它的身體非常柔軟,像海蜇一樣,可是它的每個觸手的尖端卻都有著一個毒囊,在毒囊裏會有一根盤著的線,在遇到獵物時,它便會向前將毒囊刺破,毒液便會流出來,刺殺靠近身邊的獵物。正是因此,一些海底生物對它都十分畏懼。

海葵目,共有1000種以上。廣布於海洋中。一般為單體,無骨骼,富肉質,因外形似葵花而得名。口盤中央為口,周圍有觸手,少的僅十幾個,多的達千個以上,如珊瑚礁上的大海葵。觸手一般都按6和6的倍數排成多環,彼此互生;內環先生較大,外環後生較小。觸手上布滿刺細胞,用做禦敵和捕食。大多數海葵的基盤用於固著,有時也能作緩慢移動。少數無基盤,埋棲於泥沙質海底,有的海葵能以觸手在水中遊泳。海葵為雌雄同體或雌雄異體。在雌雄同體的種類中,雄性先熟。多數海葵的精子和卵是在海水中受精,發育成浮浪幼蟲;少數海葵幼體在母體內發育。有些種類通過無性生殖,由親體分裂為2個個體;還有些種類是在基盤上出芽,然後發育出新的海葵。海葵多數棲息在淺海和岩岸的水窪或石縫中,少數生活在大洋深淵,最大棲息深度達10210米。在超深淵底棲動物組成中,所占比例較大。這類動物的巨型個體一般見於熱帶海區,如口盤直徑有1米的大海葵隻分布在珊瑚礁上。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其實卻是動物。海葵共有1000多種,棲息於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從極地到熱帶、從潮間帶到超過10000米的海底深處都有分布,而數量最多的還是在熱帶海域。在岩岸貯水的石縫中,常見體表具乳突的綠側花海葵。在我國東海,太平洋側花海葵數量之多每平方米可達數百至近萬個。在幾平方厘米的貝殼、石塊上,也會有紫褐色帶桔黃色縱帶的縱條肌海葵,當其收縮時酷似西瓜又名西瓜海葵。此外,還有觸手眾多的細指海葵等。海葵的單體呈圓柱狀,柱體開口端為口盤、封閉端為基盤。口盤中央為口,口部周圍有充分伸展的軟而美麗的花瓣狀觸手,猶如生機勃勃的向日葵,因而得名。觸手的數目因種而異,但內環者大於外環,數目均為6的倍數,具有攝食、保衛和運動的功能。附著端的基盤,可分泌腺體吸附於石塊、貝殼、海藻或木樁等硬物上。口盤的直徑大多為幾厘米,但棲息於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口盤直徑可達1.5米之巨。海葵有著各種各樣的顏色,綠的、紅的、白的、桔黃的、具斑點或具條紋的或多色的,這些色彩來自何處呢,一是本身組織中的色素,另外來自與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僅使海葵大為增色,而且也為海葵提供了營養。生活在熱帶珊瑚礁中的幾種海葵,白天伸展著有色彩的部分使共生藻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到了晚上觸手再伸出來以捕食。

海葵沒有骨骼,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腔腸動物,代表了從簡單有機體向複雜有機體進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一種原始而又簡單的動物,隻能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產生反應。海葵環繞在一個共同的消化係統周圍的每一隻觸手能決定它所接觸到的食物適宜與否,卻沒有向其它觸手傳遞信息的功能。海葵的神經係統無法辨別周圍環境的變化,隻有通過實際的接觸,受到刺激才會發生反應。當海葵被觸動時,許多觸手都會發生一陣反射性痙攣,這說明有一些基本信號傳遞到了海葵的全身,但是隻有直接參與和食物接觸的觸手才有抓取食物的反應。這些信號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每次接觸所產生的反應都相同。隻有當食物最終進入和消化係統接觸的狀態時,其它觸手才會開始活躍起來,紛紛把自己折皺起來,這種反應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攝取食物,將食物包圍起來,送到嘴上進食。

海葵原始的感覺器官是否具有進一步的辨別能力呢?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當觸手接觸到人工放置的塑料蝦時,海葵就把它抓住,停留片刻後把它放了。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海葵的神經細胞已精細到能告訴它自己塑料是不能吃的。這樣就節省了把塑料蝦送到消化係統在那裏加以辨別而需要消耗的能量,同時也說明信息並沒有傳遍海葵的全身,因為塑料蝦每次接觸不同的觸手,捕捉的過程都會周而複始地進行。海葵環繞在一個共同的消化係統周圍的每一隻觸手都能夠決定它所接觸到的食物適宜與否,但卻沒有向其它觸手傳遞信息的功能。

海葵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但事實上,海葵並不都是永久附於一處,有的在緩緩滑行,有的靠觸手做翻轉運動,還有的能在水中做短距離的遊泳。極個別的海葵還會靠基盤分泌的氣囊倒掛在水層中浮遊。

海葵看上去好似一朵無害的柔弱的鮮花,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靠攝取水中的動物為生的食肉動物。它的呈放射狀的兩排細長的觸手伸張開來,在消化腔上方擺動不止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非常的美麗,向那些好奇心盛的遊魚頻頻招手。雖然不能主動出擊獲取獵物,但是當它的觸手一旦受到刺激,那怕是輕輕的一掠,它都能毫不留情地捉住到手的犧牲品。海葵的觸手長滿了倒刺,這種倒刺能夠刺穿獵物的肉體。它的體壁與觸手均具有刺絲胞,那是一種特殊的有毒器官,會分泌一種毒液,用來麻痹其他動物以自衛或攝食。看來,海葵鮮豔動人的觸手對小魚來說,其實是一種可怕的美麗陷阱。海葵所分泌的毒液,對人類傷害不大,如果我們不小心摸到它們的觸手,就會受到拍擊而有刺痛或瘙癢的感覺。假如把它們采回去煮熟吃下,會產生嘔吐、發燒、腹痛等中毒現象。因此,海葵既摸不得也吃不得。

海葵是一種構造非常簡單的動物,沒有中樞信息處理機構,因此,它連最低級的大腦基礎也不具備。簡單動物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於向中央消化係統輸送食物,以充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海葵簡單的神經係統能力極為有限。海葵有根強的伸縮能力,口盤基部有發達的括約肌,體壁也有發達的縮肌和伸肌供柱體縮小或伸展。遇到危險時,會將身體收縮,排空觸手內的水,把口盤和觸手全部縮入體內。海葵在完成收縮的全部過程之前,觸手是不能向外伸展的,由於完成這一過程需要兩個半小時,因此海葵這兩個半小時之內恢複不了原狀。這樣,進攻者常常在海葵的觸手重新露出來之前便喪失了耐心,放棄了侵擾。

海葵除了依附岩礁之外,還會依附在寄居蟹的螺殼上。當寄居蟹長大要遷入另一個較大的新螺殼時,海葵也會主動地移到新殼上。這樣海葵和寄居蟹雙方都得到好處。由於寄居蟹喜好在海中四處遊蕩,使得原本不移動的海葵隨著寄居蟹的走動,擴大了覓食的領域。對寄居蟹來說,一則可用海葵來偽裝,二則由於海葵能分泌毒液,可殺死寄居蟹的天敵,因此保障了寄居蟹的安全。

海葵除了與寄居蟹互利共生之外,還與一種小醜魚共同生活。小醜魚的體表能分泌粘液,以防止海葵刺細胞的蜇刺,如果人為地除去粘液,它們也會被海葵蜇得落荒而逃。當海葵依附在岩礁上動彈不得時,這種紅身白紋的小醜魚會在漂亮的觸手處遊動,以引誘其他的小魚上鉤。海葵在捕捉到獵物,飽餐之後,小醜魚就可以撿食一些殘渣。此外,小醜魚遇到敵人攻擊時,就趕緊逃到海葵的觸手間躲避。總之,小醜魚以海葵為避難所,而海葵藉著小醜魚以獲得更多的食物。

海葵雖然能和其他動物和平相處,但也時常為附著地盤、爭奪食物與自己的同類進行爭裏鬥,常常出現一方把另一方體表上的疣突掃平或把觸手拔光的爭鬥場麵。

最近,科學家還發現海葵的壽命大大超過海龜、珊瑚等壽命達數百年的物種,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海洋動物。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碳一14技術對3隻采自深海的海葵進行測定,發現它們的年齡竟達到1500-2100歲。

神秘美人魚——海牛

海牛

海牛外形呈紡錘形,頗似小鯨,但有短頸,與鯨不同。體長2.5~4.0米,體重達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儲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體溫;前肢特化呈槳狀鰭肢,沒有後肢,但仍保留著一個退化的骨盆;有一個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鰭;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獸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體則軀幹基本無毛,僅嘴唇周圍有須,頭部有觸毛;頭大而圓,唇大,由於短頸,頭能靈活地活動,便於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適於在水麵呼吸,鼻孔有瓣膜,潛水時封住鼻孔;腸的長度超過20米;胃分兩室,賁門室有腺狀囊,幽門室有盲囊;眼小,視覺不佳;聽覺良好。肺窄而長,無肺小葉;頭骨大,但顱室較小,腦不發達。

陸地有黃牛,樹上有天牛,海裏會不會有海牛?答案是肯定的:有!海牛少見,有人指其為魚,也有人指其為鯨,因生活在海裏,又以鼻呼吸,故不足為奇。海牛就是塑造美人魚的原型。其實,它一點兒也不美,既無秀發,又不苗條。皮膚不但不嫩白,反而是鋼灰色的。臉龐非但不美,還有一嘴大胡子(觸須),而且鼻短唇厚,是個十足的醜八怪。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還沒有撩開它神秘麵紗的“美人魚”是什麼樣兒。

古今中外都有關於美人魚的傳說,它被描述為半人半魚的海怪,上身是裸體的美女,下身是魚身魚尾。“她們”經常在月明之夜,半立水中,懷抱嬰兒哺乳。您如果去過山西太原晉詞,或者波蘭首都華沙,就會看到它們的塑像。您如果讀過荷馬史詩《奧德賽》、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就會看到關於她們的描述。

世界上有三種海牛,除了南非和西非各一種外,還有一種在大西洋熱帶海域沿岸,即加勒比海到墨西哥灣、西印度群島到墨西哥東岸,所以稱加勒比海牛或西印度海牛。我國的海牛大都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等東南沿海。據說“海牛”這一名稱與哥倫布有關:有一次,在航行途中捕捉到海牛,烹煮後品嚐,發覺其味似牛肉,故名。由於它肉味鮮美,在18世紀被大量捕殺,海牛肉成為不少餐館的美味佳肴,甚至連它的尾巴也被當作美食。它的皮可以製革,脂肪可以作燃料或潤滑劑,並且是貴重藥材。

野生的海牛多半棲息在淺海,從不到深海去,更不到岸上來每當海牛離開水以後,他們就像膽小的孩子那樣,不停地哭泣,“眼淚”不斷地往下流。但是它們流出的並非淚水,而是用來保護眼珠,含有鹽分的液體。海牛喜歡潛水,它用肺呼吸,能在水中潛遊達十幾分鍾之久。它的肺髒、胸腔很大,自然肺活量也相應很大。那麼海牛是怎樣呼吸呢?原來它的2個鼻孔都有“蓋”,當仰頭露出幾乎朝天的鼻孔呼吸時“蓋”就像門一樣打開了,吸完氣便慢條斯理潛入水中,平時總是慢吞吞不知疲倦遊動,有時也愛翻筋鬥,但動作遲緩。真像一頭笨牛。但是,它在海上垂直地豎起時,遠遠看去,還真像神話裏的人身魚尾怪物呢。

海牛是哺乳動物,長1.5—4米,體重三四百公斤,有的更大,外觀頗像紡錘,頭小而頭骨厚。人一樣的臉,有鼻有眼,眼睛小,眼後有小耳孔。口裏有牙齒,雄性的門齒,突出口外,臼齒像圓筒,沒有琺琅質。毛發短而稀,前肢像鰭,沒指甲,尾鰭為圓形。它們平時吃海藻和魚蝦為生。每年生一個孩子。在哺乳時,雌海牛用一對偶鰭將孩子抱在胸前將上身浮在海麵,半躺著喂奶,這一點倒與傳說中的美人魚頗相似。幼兒吃奶時,要把鼻露外麵,免得悶死。海牛的牙齒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前麵的頰齒脫落了,由後麵的補充上。一頭成年的海牛,每天可吃50公斤海生植物,因而有“海洋清道夫”綽號。南美圭亞那曾利用2頭海牛清除了首都喬治敦市附近一條水道中的水草,使居民獲得了足夠的生活用水。

傳說“美人魚”會唱歌,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在西方廣泛流傳了。其實海牛並不會唱歌,此謎不久前才揭曉,那是美國海洋動物學家派恩和埃爾經過長期的水下觀察才發現的。波蘭首都華沙的城徽是一個拿著長劍和盾的“美人魚”,它成了華沙的“守護神”。海牛是珍稀海生動物,是我國第一類保護動物。我國早已把廣西合浦沙田海域劃為保護區。

海牛的戶籍

海牛隸於海洋哺乳動物海牛目,世界上有三種:西非海牛、南美海牛(亞馬遜海牛)、北美海牛(加勒比海牛、西印度海牛)。我國不出產海牛,但我國北京動物園卻有海牛,這是1976年1月墨西哥政府對我國贈送一對大熊貓的回禮。經精心飼養,這對海牛已在我國傳宗接代。剛生下的小海牛體長1.2米,體重34公斤全身被稀疏白毛。成年體長平均3米,重450公斤。在自然界有的海牛可長達6米,重900多公斤。壽命可到“而立”之年。海牛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雌海牛需七八年,懷孕期14個月,每胎一仔,隔2—3年生育一次。

海牛的模樣有“美人魚”之說。其實,它的“麵相”實在令人不敢恭維。正如航海家哥倫布在1493年的航海日記中寫到:“美人魚”不像寓言中描寫的那麼惹人喜愛。它有兩隻深陷的小眼,沒有耳輪,偌大的鼻子連著上唇,隆然鼓起,兩隻可以閉合的鼻孔位於頂端;下唇內斂,嘴邊生著稀疏的短髭。前身兩側各有手臂似的前肢一條,頂端外側尚有指甲,與大象相似,但也無任何用處。後肢退化,肥大的身軀向後漸漸收小,末端有一似魚尾鰭的扁平尾巴。

“水中除草機”

海牛是海洋中惟一的草食哺乳動物,海牛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水草相當體重的5%一10%。腸子長達30米,是典型的草食動物。它吃草象卷地毯一般,一片一片地吃過去,譽有“水中除草機”之稱。這在水草成災的熱帶和亞熱帶某些地區,是很有用的。在那些地方,水草阻礙水電站發電,堵塞河道和水渠,妨礙航行,還給人類帶來絲蟲病、腦炎和血吸蟲病等、非洲有一種叫水生風信子的水草,曾在剛果河上遊的1600公裏的河道蔓延生長堵塞嚴重,連小船也無法通行,當地居民由於糧食運不進去,被迫背井離鄉。紮伊爾政府為解決這一社會危機,花了100萬美元,沿河撤除莠劑,僅隔2周,這種水草又加倍生長出來。後來,在河道放入2條海牛,這一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海牛與陸生牛一樣,都能為人類做出貢獻,我們對海牛的研究還太少了。然而,在人類對海牛的了解還不太多的今天,海牛卻已麵臨斷種絕代的境地。

海牛瀕臨滅絕

1493年,哥倫布航行到加勒比海,多米尼加比亞克河河口,看到不計其數的海牛時,他在日記中說當時他都驚呆了。然而,加勒比海牛今天的命運如同我國的大熊貓,正瀕臨滅絕。原來,海牛長期遭到捕殺。因為海牛肉細嫩味美,脂肪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DHA和EPA,還可以提煉潤滑油,皮可以製耐磨皮革,甚至肋骨也可作象牙的代用品,全身是寶。這是導致它滅絕的根本原因。

1973年,美國等北美和拉美國家,都先後把它列為瀕危動物名單,加以保護。但海牛仍然在逐年減少,除了人為偷捕,無意中殺害也很嚴重。如美國佛羅裏達沿海,因水質汙染,連年發生赤潮,海牛也連年死亡不斷。去年死304頭,超過1990年創下的年死206頭的最高記錄。

早年有報道,說海牛聽力靈敏,可是近年來研究的結果證實海牛的聽力較差。據資料報道,僅在佛羅裏達半島周圍,每年被螺旋槳和高速快艇撞死的海牛就有百多頭。為了不使海牛成為昔日的恐龍,近年來,加勒比海周圍各國除了劃定海中禁捕區,還成立了各種宣傳和保護海牛的“俱樂部”。據最近一次調查,加勒比海牛隻有2600頭,也有人說僅有千頭左右。墨西哥政府贈送給我國的海牛,可見其珍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