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千奇百怪的海洋之最(1 / 3)

最長壽的動物——海龜

海龜

它們在廣闊的海洋中已經徜徉了2億多年,被譽為“海洋活化石”;它們身軀龐大,卻憨態可掬招人喜愛;它們行動緩慢,卻又長年遠涉重洋;它們就是現今海洋世界中軀體最大的爬行動物——海龜。

在海洋龜類中,體型最大的要數棱皮龜了。它最大體長可達2.5米,體重約1000公斤,堪稱“巨龜”。

最初的時候,海龜和中生代傲視群雄的恐龍共同經曆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後來地球幾經滄桑巨變,恐龍相繼滅絕,這一中生代生物界霸主全部退出曆史舞台。但是,海龜憑借那堅硬的背甲和腹甲所構成的龜殼的保護,戰勝了自然界帶給它們的一切困難,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海龜是名副其實的古老、頑強而珍貴的動物,也是動物中當之無愧的老壽星。

海龜每當產卵季節時,就會千裏迢迢、漂洋過海回到陸地上產卵。而且產卵場必須是沙質細、滿潮時潮水達不到的沙灘。沙灘寬闊而目坡度較小,前麵沒有岩礁等大的障礙物,是海龜產卵的最佳選擇場地。

到了晚上,海龜會陸續從海中悄悄爬上沙灘,挖一個大約寬20厘米、深50厘米的坑,開始產卵。海龜的卵就像乒乓球那樣大、那樣圓。由於卵成熟的時間不一致,它有時要分幾次才將卵產完。產完卵後,海龜便用沙將洞口堵住。溫暖的陽光和舒適的沙灘造成一個理想的孵化床,小海龜在其中慢慢地孕育變化。沙地溫度在28℃~30℃時,大約經曆兩個月的時間,小海龜便破殼而出。之後,它會本能地爬進波濤洶湧的大海中,開始自己艱難的生活,循著祖先走過的路徑去遊曆大洋。大約經過7年~8年時間達到性成熟,它們又開始生兒育女。成年的海龜,不論漫遊到哪裏,一到產卵期必定會回到陸地上。

海龜憑借什麼準確找到故地,而不會迷航,是人們一直很感興趣的問題。可惜,至今這仍是一個謎。有人認為,海龜有自己的“羅盤”,白天能根據太陽的方位和高度辨別方向,晚上以天上的繁星作為導航。也有人認為,海龜對出生時第一次接觸過的海水氣味,有著超強的記憶力,它就靠靈敏的嗅覺來尋找故土。

除了出生和繁殖生活在陸地以外,海龜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海中,它們既能用肺呼吸,也能利用身體的一些特殊器官直接從海水中吸取氧氣。它的四肢粗壯,形似槳狀,適宜於劃水。海龜在陸地上的行動看起來笨拙,但是到了海裏卻活動自如,它已經完全適應了海洋環境。海龜的個體大、活動量大,其食量自然也很大,它每天要吃很多的魚、魚卵、蝦、甲殼類和軟體類以及藻類。海龜沒有牙齒,但是它們的喙卻非常銳利,能夠輕鬆咬破軟體動物的外殼。從海龜的生活習性來看,其自身的含量大、行動遲緩和具有耐饑耐寒的生理機能,都是其長壽的原因。

海龜溫順而又可愛,全身上下都是寶貝。龜板是龜的腹甲,又稱龜甲,是名貴的藥材和工藝品原料,肉可食用,脂肪可用來是製造香皂和化妝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引來了人類的濫捕亂殺,全世界每年約有30多萬隻成熟的海龜葬送在人類手裏。為了保護海龜,1960年以後各個捕捉海龜的國家便采取禁挖海龜卵、禁捕海龜等措施,並開展人工養殖海龜。海龜是人類的朋友,為了讓這著名的“活化石”永久地同人類一起生活下去,我們不能再亂捕濫殺它們和破壞它們的生存環境了。總之,保護海龜,人人有責。

最小的有袋動物——海馬

海馬

生長在海域中的海馬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有袋動物。它的體長最大不超過10厘米,小的體重不足25克。海馬雖屬魚類,但形象與魚相差很大,因其頭部很像馬頭,所以人們稱它為海馬。這種生相奇特的小型海洋魚類是一種很有趣的動物。它的全身已無魚鱗,隻留下甲胄一般的環狀骨板,以保護身軀和類髒。海馬的魚鰭大都已退化,隻剩下小小的背鰭,用於扇動和遊泳,遊泳時頭朝上尾巴向下直立前進並掠取食物。在雄海馬突出的肚子下麵,靠近尾部長著一個中間有隔袋得口袋狀孵化囊,雄海馬用此袋“生兒育女”所以又叫“育兒囊”。

海馬屬動物的總稱。海馬因其頭部酷似馬頭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卻是一種奇特而珍貴的近陸淺海小型魚類,隸屬海龍目海龍科海馬屬頭側扁,頭每側有2個鼻孔,頭與軀幹成直角形,胸腹部凸出,由10~12個骨頭環組成,尾部細長,具四棱,常呈卷曲狀,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無刺的背鰭,無腹鰭和尾鰭。雄性海馬腹麵有一個育兒囊,卵產於其內進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目前人工養殖海馬已獲得成功。海馬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中藥,具有強身健體、補腎壯陽、舒筋活絡、消炎止痛、鎮靜安神、止咳平喘等藥用功能,特別是對於治療神經係統的疾病更為有效。海馬除了主要用於製造各種合成藥品外,還可以直接服用健體治病。

形狀

海馬的形狀非常有趣,雖然身長隻有四至三十公分,它的頭部彎曲與體近直角,魚體粗側扁,完全包於骨環中;軀幹部由10-12節骨環組成;尾部細長呈四棱形,尾端細尖,能卷曲握;頭部彎曲,與軀幹部成一大鈍角或直角,頂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狀;口小,端位;鰓孔小;背鰭位於軀幹及尾部之間;臀鰭短小;胸鰭發達;無尾鰭;雄魚尾部腹側具育兒囊。

它的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張合,因此隻能吸食水中的小動物為食物。它的一雙眼睛,也是特別之處;可以分別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後轉動。然而,它本身的身體卻不用轉動,即可用伶俐的眼睛向各方觀看。有時候,一隻眼向前看,另一隻眼向後看,除了蜻蜒和變色龍之外,這是其它動物所不能做到的。海馬是最不像魚的魚類,集合了馬、蝦、象三種動物的特征於一身。它有馬形的頭,蜻蜒的眼睛,跟蝦一樣的身子,還有一個像象鼻一般的尾巴,皇冠式的角棱,頭與身體成直角的彎度,以及被甲胄的身體,還有垂直遊泳的方式,和世界上惟一雄性產子的案例。

它的鰭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來的。但用高速攝影,注意觀察,可看到一根根活動的棘條。這些棘條能在一秒鍾內,來回活動七十次的速度。依據從背鰭端傳到另一端的波浪,海馬能乘著此進行波,自由自在地作前後或上下的移動。

海馬尾部的構造和功能與其他魚類迥異。棲止時的海馬,利用尾部具有卷曲的能力,使尾端得以纏附在海藻的莖枝上。故海馬多棲息在深海藻類繁茂之外。遊泳的姿態也很特別,頭部向上,體稍斜直立於水中,完全依靠背鰭和胸鰭來進行運動,扇形的背鰭起著波動推進的作用。

生活環境

海馬和海龍同屬海龍科(Syngnathidae)魚類,對飼養生存的水質要求並不苛刻。在國內水族市場比較多見的是黑海馬(HippocampusHistrix)、灰海馬(HippocampusErectus)和斑節海馬(DunkerocampusDactyliophorus),比較名貴的紅海馬(HippocampusCoronatus)、黃金海馬(HippocampusKuda)和產於澳洲的槳鰭龍王(PyhllopteryxTaeniolatus)並不多見。在自然海域中,海馬通常喜歡生活在珊瑚礁的緩流中,因為它們不善於遊水,故而經常用它那適宜抓握的尾部緊緊勾勒住珊瑚的枝節、海藻的葉片上,將身體固定,以使不被激流衝走。而大多數種類的海龍生長在河口與海的交界處,因而,它們能適應不同濃度的海水區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

海馬和海龍的嘴很小,並且隻宜覓食活餌,而不善於遊水的它們又不能迅捷地捕食。盡管它們深受海水水族愛好者的寵愛,但是,這種獨特的習性,使得它們在水族箱裏的飼養存活頗具難度。雖然,豐年蝦、輪蟲、仔魚苗,都是適合它們的餌料,但是如何才能使它們能夠充分的覓食,這一點是海馬和海龍飼養存活的關鍵所在,喂食過程中需要關閉過濾係統造就一個平靜的無流環境,以便它們能夠慢絲條理的覓食,還有一點就是它們的生活夥伴--如果,將海馬、海龍和較為活潑的魚類飼養在一起,那麼在喂食過程中,絕大多數的活餌將是被那些魚類所搶先吞噬……因此,要成功地飼養海馬和海龍,根據我的經驗,最好還是將它們單獨飼養在水流平緩、環境安靜的海藻造景缸中,同時,選擇蝦魚科(Centriscidae)的刀片魚(AeoliscusStrigatus)、鬆球魚科(Monocentridae)的鳳梨魚(MonocentrisJaponica)等等這些生活習性差不多的小巧魚類共同飼養,它們將是海馬和海龍良好的生活夥伴。

生育

海馬和海龍的雌雄鑒別很簡單,就是雄魚有腹囊(俗稱:育兒袋),而雌魚沒有腹囊。

雄海馬腹部有一個小袋,賦與雄魚照顧卵和仔魚的任務。可用來裝小海馬.每次可裝2000隻小海馬。海馬孕期從10到25天不等。每當交配季節來臨,“對上象”的雄海馬與雌海馬的尾部就會交織在一起,纏綿動人,很有詩意。更重要的是這種交配動作使雌海馬卵子巧妙地放到雄海馬的育兒袋裏,而雄海馬也能夠準確地接住卵子。海馬的“愛情”之舞大約持續8個小時。交配前,雄海馬下腹部的腹袋就會脹大,準備接受雌海馬的卵。雌海馬長著長長的產卵管,可將卵子排入雄海馬的腹袋裏。這些卵在爸爸的腹袋裏經過數周後,便會孵化成小海馬,準備誕生。這時雄海馬就會用尾巴勾住一根結實的海草莖,不斷地來回彎曲或伸展身體,猶如人類女性生育時陣痛時的痙攣。同時它們腹袋的口微微張開並逐漸擴大。隨後,一隻小海馬從開口處噴了出來,雄海馬不斷痙攣,小海馬也不斷蹦出腹袋。小海馬出生後馬上升到水麵吸氣,讓體內的魚鰾充滿空氣。每隻小海馬約有1厘米長,出生後不久就開始自行攝食水中的小生物,雄海馬此時也巳精疲力竭。

海馬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唯一一種雄性懷孕的動物。8~9月為盛產期,漁民常於此時張網捕捉。

種類

1.克氏海馬HippocampuskelloggiJordanSnyder--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魚綱Pisces,幅鰭亞綱Actinopterygii,海龍目Syngnathiformes,海龍科Syngnathidae

海棲魚類。海馬中以此種體形最大,體長30~33厘米。側扁,腹部頗凸出。背鰭18~19;臀鰭4;胸鰭18。體環11+39~40。軀幹部骨環呈七棱形,尾部骨環呈四棱形,尾端卷曲。除頭部及腹側棱棘較發達外,體上各棱棘均短鈍,呈瘤狀。頭冠低小,尖端具5個短小棘,略向後方彎曲。吻細長,呈管狀;吻長稍大於眶後頭部長度,約等於眼後緣頸背第一棘長。眼較大,側上位。眼間隔小於眼徑,微隆起。鼻孔很小,每側兩個,相距甚近,位於眼前方。口小,位於吻端;張開時,略呈半圓形。無牙。鰓蓋凸出,無放射狀脊紋。鰓孔小,位於頭側之背後方。緊靠於頸部背方第一棘基底。頸部背方中央脊紋較銳,具2突起狀棘;具頰下棘;胸鰭基部下前方,亦有短鈍粗強的棘。肛門位於軀幹第十一骨環的腹側下方。體無鱗,完全為骨質環所包。體上各環棱棘均不發達,呈短鈍瘤狀;唯腹側棱棘突出,腹下脊不甚突出。背鰭長,較發達,有18~19鰭條,位於軀幹最後2骨環及尾部最前2骨環背方。臀鰭短小,位於肛門後方。胸鰭短寬,略呈扇形,側位。無腹鰭及尾鰭。各鰭無棘,鰭條不分枝。體淡黃褐色,體側具不甚規則或呈囊紋狀的白色斑點及線紋。

2.刺海馬HippocampushistrixKaup--海龍科Syngnathidae

體形較大,體長20~24厘米。背鰭18;臀鰭4;胸鰭18。體環11+35~36。頭冠不高,尖端具4~5細而尖銳的小棘。吻細長,呈管狀;吻長大於或等於眶後之頭長。體上各骨環接結處及頭部的小棘特別發達,僅後部尾環的小棘不甚明顯。這是刺海馬有別於其他種類的特征。體為淡黃褐色,背鰭近尖端具一縱列斑點,臀、胸鰭淡色,體上小棘尖端呈黑色。

分布於我國廣東沿海及福建;日本、朝鮮、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非和紅海。

3.大海馬HippocampuskudaBleeker--海龍科Syngnathidae

體形亦較大,體長20~24厘米。背鰭17;臀鰭4;胸鰭16。體環11+35~36。頭冠較低,頂端具5個短鈍粗棘。吻呈管狀,吻長恰等於眶後頭長。頭部及體環與尾環上的小棘均不甚明顯。體呈黑褐色,頭部及體側有細小暗黑色斑點且獼散有細小的銀白色斑點,背鰭有黑色縱列斑紋,臀、胸鰭淡色。

4.三斑海馬HippocampustrimaculatusLeach--海龍科Syngnathidae

體形較大,體長10~18厘米;背魯鰭20~21;臀鰭4;胸鰭17~18。體環11+40~41。頭冠短小,頂端具5個短小突棘。吻管較短,不及頭長的1/2。體節1、4、7、11骨環,尾節1、5、9、13、17骨環,背方接結呈隆起狀脊,背側方棘亦較其他種類為大。體黃褐色乃至黑褐色,眼上具放射狀褐色斑紋,體側背方第1、4、7節小棘基部各具一大黑斑,是三斑海馬與其他種類的明顯特征。

分布於我國東海與南海、福建與廣東沿海(包括海南島)均有出產;此外還分布於東非、新加坡及東印度群島的沿海。

5.小海馬HippocampusjaponicumKaup.

體形很小,略側扁。頭部小刺及體環上棱棘發達。體冠較小,有不突出的鈍棘。吻短口小。鰓蓋突出而光滑,鰓孔小,位於鰓蓋後方。體暗褐色,有時可隨環境而變化。

遊得最快的魚——旗魚

旗魚

在三萬多種魚中,論遊泳速度,冠軍是旗魚。旗魚在遼闊的海域中疾馳如箭,遊速每小時達120公裏,比輪船的速度還要快三四倍。如果從天津到上海1300多公裏的海路,旗魚隻要花10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能遊完全程。其魚的嘴巴似長劍,可把水很快往兩旁分開;背鰭生得奇特,豎起展開來,猶如船上的風帆,當它遊泳起來,邊放下背鰭,減少阻力;尾柄特別細,肌肉很發達,擺動起來非常有力,象輪船的推動器。這類身體上結構的特點,是它創造魚類遊泳速度最高紀錄的可貴條件。

根據遊泳速度記錄,次序是:旗魚、劍魚、金槍魚、大槽白魚、飛魚、鱒魚,然後才輪到海豚。

旗魚遊泳的時候,放下背鰭,以減少阻力;長劍般的吻突,將水很快向兩旁分開;不斷擺動尾柄尾鰭,仿佛船上的推進器那樣。加上它的流線形身軀,發達的肌肉,擺動的力量很大,於是就像離弦的箭那樣飛速地前進了。

在美國佛羅裏達半島大西洋海域,人們曾經觀察記錄了旗魚的遊速。有一條旗魚,用了3秒鍾的時間。

旗魚,又稱芭蕉魚。一般體長2000~3000毫米。為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大洋性魚類。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諸島,北至日本南部。中國產於南海諸島、台灣海域、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旗魚呈圓筒形,稍側扁;背、腹緣鈍圓,較平直。吻尖長,呈槍狀。眼小,側位。眼間隔寬平。口裂大,近於平直;前頜骨與鼻骨向前延長形成槍狀吻部,長於下頜,上頜骨向後伸達眼後緣下方。體被針狀鱗。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漸向下彎曲後作直線延伸至尾部。尾鰭分叉較深。頭及體背側青藍色,背側有橫排列的灰白色圓斑,腹部銀白色,除臀鰭灰色外各鰭為藍黑色,第一背鰭鰭膜上密布黑色圓斑。以小魚和烏賊類等軟體動物為食。

外形特征

身長達6厘米,體形似月魚,但背腹寬闊,尾柄亦寬。頭吻部鈍圓。尾鰭外緣平直。背鰭大於臀鰭,背、臀鰭緣弧形,體色多變,有紅、淡黃、藍、紫紅等色,有深有淺,有偏藍或偏紅,上頜像劍樣向前突出。青褐色的身軀上,鑲有灰白色的斑點,這些圓斑成縱行排列,看上去像一條條圓點線。旗魚的第一背鰭長得又長又高,前端上緣凹陷,它們豎展的時候,仿佛是船上揚起的一張風帆,又像是扯著的一麵麵旗幟。人們因此叫它旗魚。

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間有一段距離,第一背鰭前部鰭棘約為中部鰭棘長的1/2。體側具許多淡色斑。第一背鰭特別高大,帆狀。腹鰭較長,僅有一枚鰭棘,可折疊入腹凹內,幾伸達臀鰭。除吻部裸露外,其餘均被針狀圓鱗,多埋於皮下。尾柄較細,每側有2個短而低的隆起脊。吻向前延伸,長而尖,似劍形。胸鰭位低。頭、體背為青藍色。

生活習性

生活習性及釣法

旗魚種類較多,主要有真旗魚、目旗魚、黑皮旗魚、芭蕉旗魚,其習性大同小異。體延長,稍側扁,長可達5米多。一般形體重60千克以上,有的可達600千克以上。前頜骨和鼻骨向前延伸,構成尖長喙狀吻部,形似寶劍。體呈青褐色,有灰白色圓斑。第一背鰭長而高,有黑色斑點,像隨風飄展的旗子,故稱旗魚。

這種魚為熱帶和亞熱帶大洋性上層魚類。性凶猛,遊泳敏捷迅速,攻擊目標時,時速可達70英裏,還可潛入800米深的水下。

旗魚的攻擊力特強。它那骨質利劍——尖長喙狀物部——非常堅硬。據有關資料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艘滿載石油的英國輪船“巴爾巴拉”號在大西洋上航行,就曾遭到旗魚的攻擊。當時,一條特大旗魚衝向“巴爾巴拉”號,用“利劍”刺穿油輪的鋼板,海水從大窟窿裏湧進船艙,船員們驚慌失措,以為遭到了魚雷的襲擊,但並沒爆炸,船員們醒過神來,在船體搖晃中看到一條大魚飛快地遊向另一邊。過了一會兒,這條大魚回過頭來,又朝船身衝來,刺穿了船舷的另一個地方。結果,旗魚的“利劍”被折斷了,一個水手用繩索套住了魚尾巴,大家把這條魚拖到甲板上。經測量,這條旗魚身長5.28米(包括1.54米的吻部),體重660千克。

旗魚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印度尼西亞、日本、美國和我國的東海南部和南海等水域,均有它的蹤跡。台灣暖流(即黑潮,亦稱“日本暖流”)的本流是它的洄遊區。每年10月中旬以後靠近沿岸。

繁殖特點

雌雄魚容易區別,成熟生殖期的雄魚體色豔麗,處在發情階段的雄魚,體上星條紋散亂不齊;雌魚體色較暗,腹部寬大肥滿。產卵箱中要有水草、砂粒和增氧設備。雌魚排卵延續6-7天,每天10-20餘粒不等。然後撈出雌魚,留下雄魚,雄魚極其愛護後代。增氧器輕輕增氧,不要停止。1周左右,仔魚陸續破膜而出。

最會潛水的哺乳動物——抹香鯨

抹香鯨

抹香鯨屬於鯨目齒鯨亞目抹香鯨科,拉丁學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英文名Sperm whale。

又叫真甲鯨,體長18~25米,體重20~25噸,最大者達60噸,是齒鯨類中個頭最大的一種。它體色呈灰黃色,頭部特別大,呈楔型,占體長的1/3,身作粗短,行動緩慢笨拙,易於捕殺。現存量由原來的85萬頭下降到43萬頭。

它是齒鯨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雄性體長18~23米,體重60~100噸。身體的背麵為暗黑色,腹麵為銀灰或白色。頭部特別大,幾占體長1/4~1/3。上頜和吻部呈方桶形,下頜較細而薄,前窄後寬,與上頜極不相稱。有20~28對圓錐形的狹長大齒,每枚齒的直徑可達10厘米,長約20多厘米。噴水孔在頭部前端左側,隻與左鼻孔通連,右鼻孔阻塞,但與肺相通,可作為空氣儲存箱使用,呼吸時噴出的霧柱以45度角向左前方傾斜。無背鰭。鰭肢較短。尾鰭寬大,寬約360~450厘米。

常結成5~10隻,多至200~300群體。遊泳迅速,時速可達12海裏。潛泳深度一般數百米,最深紀錄2200米,時間達75分鍾,為鯨類中的“潛水冠軍”。性凶猛。主食大型烏賊、章魚,也吃魚類。繁殖期有激烈的爭雌行為。妊娠期12~16個月。每胎僅產1仔,偶見2仔,幼仔體長4~5米,哺乳期1~2年,7~8歲時性成熟,最長壽命可達70年。

分布於全世界各大海洋中,大多數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溫暖海區,極少數到達北極圈內。在中國見於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其腸道內分泌物是極名貴的香料“龍涎香”,因此常遭捕殺,現數量稀少,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

抹香鯨隸屬齒鯨亞目抹香鯨科,是齒鯨亞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性最大體長達23米,雌性17米,體呈圓錐形,頭部約占體長的l/3,呈圓桶形,上頜齊鈍,遠遠超過下頜。由於其頭部特別巨大,故又有“巨頭鯨”之稱呼。

抹香鯨這種頭重腳輕的體型極適宜潛水,加上它嗜吃巨大的頭足類動物,它們大部分棲於深海,抹香鯨常因追獵巨烏賊而“屏氣潛水”長達1.5小時,可潛到2200米的深海,故它是哺乳動物潛水冠軍。

抹香鯨的英文名為Sperm whale來自鯨蠟(Spermaceti)一詞,那是因為它那方形巨頭中有一特殊貯藏裝置裏的油狀蠟,頭部的鯨蠟器官的作用是一個超級傳導體,有極其靈敏的探測係統即“聲納”,能用發出超聲波的喀嗒聲而聽其回音,用以在漆黑的深海探尋食物,以“聲納”替代不發達的小眼睛。

抹香鯨常與無脊椎動物之最的大王烏賊展開一場刀光劍影的相互殘殺,大王烏賊最大者達18米,重30噸。有人曾在熱帶海洋看到抹香鯨與巨烏賊博鬥的激烈場麵,它們從深海一直打到淺海不是抹香鯨吃掉大王烏賊,就是大王烏賊用觸腕把鯨的噴水孔蓋死使巨鯨窒息而死,那樣,抹香鯨反倒成為大王烏賊的“美餐”了。

抹香鯨對巨烏賊的嗜好,是一種最珍貴的海產品———“龍涎香”的來源。抹香鯨把巨烏賊一口吞下,但消化不了烏賊的鸚嘴。它們逐漸在小腸裏形成一種粘稠的深色物質呈塊狀重100~1000克,也曾有420公斤的。其最大直徑為165厘米,這種物質即為“龍延香”。它儲存在結腸和直腸內,剛取出時臭味難聞,存放一段時間逐漸發香,勝“麝香”。“龍涎香”是使香水保持芬芳的最好物質,用於香水固定劑。

另外,抹香鯨巨大頭部骨腔內含有大量鯨腦油(無色透明液體)

經壓榨結晶化成為白色無臭成結晶體稱鯨蠟,是很好工業原料,可製蠟燭、肥皂、醫藥和化妝品,亦可提煉高級潤滑油。抹香鯨肉味鮮美可食,皮可製革。

抹香鯨遍布全球各大洋,主要活動在熱帶和溫帶海域,通常在南北緯40度之間。我國海域均有分布,它們常以5~20頭結群遊蕩,以雄多雌少組成群體,一般遊速每小時2.5~3 海裏,受驚時可達7~12海裏。

抹香鯨是胎生、哺乳。懷孕期16個月,哺乳期一年。

1978年4月8日在山東膠南縣擱淺一頭雄性抹香鯨,長14米,重22噸,初步鑒定為37歲。鯨由中科院青島海洋研究所製成標本,現展於青島海產博物館,它吸引眾多遊客,令人流連忘返。

該鯨的骨骼係統也於1995年5月架起來並對觀眾展出,這是我國最完整的齒鯨骨骼係統,它向人們說明:鯨,在漫長的曆史征程中,由陸地進入海洋的事實。

抹香鯨的長相十分怪,頭重尾輕,宛如巨大的蝌蚪,龐大的頭部約占體長的1/4~1/3,整個頭部仿佛是一個大箱子。

它的鼻子也十分奇特,隻有左鼻孔暢通,而且位於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吸的霧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噴出的。

抹香鯨喜歡結群活動,常結成5~10頭的小群,有時也結成幾百頭的大群。在海上有時頑皮地互相玩耍。但它的性情與藍鯨、座頭鯨截然不同,十分凶猛、厲害,其它動物一旦被它咬住就很難逃脫。抹香鯨捕食大王烏賊是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惡鬥,雙方搏鬥時會一起躍出水麵,簡直像一座平地而起的山,一般前者往往取勝,但有時後者憑借煙幕而逃之夭夭,人們發現在抹香鯨胃中的大王烏賊沒有被牙齒咬齧的痕跡,還有人在抹香鯨腹中度過一天一夜居然沒有死。這說明,抹香鯨雖有強大牙齒,但並不完全靠牙齒咀嚼食物。

抹香鯨體內有時還“懷”有怪胎,一般為灰色或微黑色的蠟狀物,剛從體內取出時非常難聞,幹燥後呈琥珀色,帶甜酸味。這就是有名的龍涎香。龍涎香本身無多大香味,但燃燒時卻香氣四溢,酷似麝香,又比麝香幽遠,被它熏過的東西,芳香持久不散,抹香鯨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抹香鯨又是海獸中的潛水冠軍,幾千米深的深海可自由出入,而且能呆上近一個小時。那麼抹香鯨為什麼能潛得如此深呢?有人認為這可能與它喜歡捕食大王烏賊有關。抹香鯨為了獲得這種美味佳肴,不得不經常潛入深海,久而久之形成了對深海環境的適應。

抹香鯨——深藍

深藍是一隻兩歲時就經曆生離死別的抹香鯨,一隻跨越重洋、終生旅行的抹香鯨,一隻目睹人類對海洋的侵略日益擴大的抹香鯨。他曾經是深海之王。

深藍的家,原本在大海的深處。他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海麵下兩公裏的深淵度過。在這裏,山峰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溪穀比美國大峽穀還要深;在這裏,任何一種生物都要比陸地上的動物殘暴、凶猛。

3歲時,深藍經曆了一次7.2級的強列地震。母親帶領整個家族逃離了那個這恐怖的地方,深藍幸免於難,他的小夥伴卻因此而葬身海底。

在經曆了生平第一次生離死別後,深藍跟隨整個家族,開始了他的深海旅程。

當整個族群都去火山深處覓食的時候,深藍和懷孕的母親遭到了一群逆戟鯨的圍攻。深藍在這場戰鬥中受傷,也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偶像,同時也擁有了一個小妹妹。他的一生從此而改變。

深藍12歲的時候,當他在深海和巨型烏賊搏鬥的時候,媽媽被人類的捕鯨船謀殺了。

30歲的深藍,完成了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偉大旅程。

50歲的深藍,身上無數的疤痕足以威懾對手。他戰勝了年輕的情敵,贏得了一群太平洋雌性抹香鯨的青睞,翻開了生命中嶄新的一頁。

80歲的深藍已經是深海中的元老。因為人類的威脅,他被迫向南極洲遷徙,行至在夏威夷海域時,卻被卷入了一場人類的戰爭,遭遇了前所未見的海底怪物——潛艇。

在80年的生涯中,深藍一共做過將近50萬次的潛水;他曾經和夥伴在格陵蘭與福克蘭群島間的火山山脈獵食;他曾經繞過好望角,抵達太平洋,開始在那裏的艱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