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深藍的子女超過了60個。
產卵最多的魚——翻車魚
翻車魚
在中國沿海尤其在南海諸島的遼闊海域,生活著一種形狀怪異、體態碩大的翻車魚,這種魚看上去好象是有頭無身的魚,故又名“頭魚”。翻車魚學名翻車,它體高而側扁、亞圓形、身體好象被削掉了一半似的,全身隻有前半部,魚尾就看不到了。它的頭很小,吻圓鈍,眼睛也很小,在上側位。它生有背鰭,為尖刀狀,另有較大臀鰭,與背鰭相對,後延,在體後端相連,形成“舵鰭”,邊緣呈曲線狀。它無腹鰭,尾鰭;胸鰭短小。背側為灰褐色,腹側銀白色,鰭多為灰褐色。可以說是長得顛三倒四的奇魚。但據研究,這種魚在胚胎期與其它魚種並無異樣,隻是長大後才逐漸變成這副怪模樣的。
說來有趣,魚大都遊泳速度快,但翻車魚竟沒有什麼遊泳能力,僅僅依賴兩片特長的背鰭和臀鰭的擺動來控製方向,緩慢前進或任其隨波漂流。它還有個奇怪特性,當天氣好時,便會將背鰭露出水麵作風帆,隨風向漂浮,並在海麵上曬太陽;但當天氣變壞時,便側身平浮於水麵以背鰭和臀鰭劃水遊動。
翻車魚個體較大,最大者體長可達3米至5米,體重更可重大1.5噸-3.5噸。有趣的是,這麼大的魚,卻長著櫻桃似的小嘴,看來很不相稱。不過,它憑著這張小嘴卻能攝食養活自己的巨大身軀。它食性很雜,既食魚類和海藻,也攝食軟件動物、水母及浮遊甲殼類。它多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海洋。翻車魚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卻是魚類產卵冠軍,一般魚類產卵幾百萬粒算是多了,而翻車魚卻能產3億粒卵。不過,由於所產的卵是浮性卵,易被別的魚類吞食,所以盡管產卵很多,但能真正活的數量卻很少,因而捕到翻車魚是難得的事。
翻車魚的繁殖過程也非常有趣。每當生殖季節來臨時,雄魚則在海底選擇一塊理想的場地,用胸鰭和尾巴挖開泥沙,築成一個凹形的“產床”,引誘雌魚進入“產床”產卵。雌魚產下卵之後,便揚長而去。此時,雄魚趕緊在卵上射精,從此就擔負起護卵、育兒的職責,直到幼魚長大。
有幾項醫學實驗表明,翻車魚能分泌一種奇特的物質來改善四周的環境,可以用來治療周圍魚類的傷病,科學家也沒發現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但無可厚非,翻車魚的的確確可以算的上是魚裏麵的大夫。
翻車魚缺少真正的尾巴,它隻有一個巨大的頭,因而它得到了一個德文綽號Schwimmenderkopf,意為遊泳的頭。它的拉丁名字“翻車魚”是偉大的瑞典自然學家林納所命名。翻車魚還有一個常見的英文名字叫太陽魚,原因是它們經常側著身體在水麵上,邊休息邊曬太陽。有些生物學家相信,這樣的曬太陽——是與劍魚和皮背海龜共有的特點——可能是一種溫暖身體以加速消化的方法。另外小魚和海鳥還可以啄食附在翻車魚體上的寄生蟲。
在所有熱帶和溫帶所發現的翻車魚都愛吃小魚、海馬、甲殼動物、海蜇、膠質浮遊生物和海藻,但他們最喜歡吃的食物還是月形水母。海洋翻車魚能在深水中追尋食物。1987年在巴哈馬540米深處的潛艇曾拍攝過翻車魚覓食的鏡頭。
翻車魚是河豚科的巨型親戚,是所有多骨魚中最重的魚種,體重可達3000千克。早在30年代,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魚類學家古格就曾對翻車魚進行過研究,並宣稱巨大的翻車魚是動物界的生長冠軍。它們的幼魚僅有0.25厘米長,而長到成年魚時可達3米長,體重比幼魚時增加了6000萬倍。雖然翻車魚體重可達2噸半,但它性情溫和可接近。雌魚可帶2000-5000萬枚卵。有人曾發現,有一條雌翻車魚帶有3億枚卵,這可能是世界之最了。但是由於一部分魚卵不能受精而死亡,一部分魚卵和孵化出來的幼魚又會被凶猛的魚類吃掉,再加上剛孵化出的小魚非常脆弱,一場風暴來臨,驚濤駭浪也會使一部分幼魚喪生。經過種種災難,最後能長成大魚的就不多了。因此,翻車魚雖然產卵很多,但海洋中的翻車魚卻寥寥無幾,十分罕見。
盡管它們的體形大,形狀奇特,但是翻車魚能和諧地拍打長長的背鰭和另一邊的臀鰭,就這樣交替使用兩鰭在水中遊泳。翻車魚身體的後部幾乎難以稱其為尾巴,對遊動幾乎毫無用處,它起的作用很像一個舵。
翻車魚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厚皮,它的皮由厚達15厘米的稠密骨股纖維構成。19世紀時,漁民的孩子們會把厚厚的翻車魚皮用線繩繞成有彈性的球玩。翻車魚皮上可以有多達40多鍾不同的寄生蟲,就連它們身上的寄生蟲身上也有寄生現象。
翻車魚性情溫順,因而常受到人類、虎鯨和海獅的襲擊。入夏時節,當大量年幼的翻車魚隨著充足的食物、溫暖的洋流進入蒙特雷灣時,加利福尼亞海獅就經常襲擊它們。海獅常常撕咬翻車魚的背鰭和胸鰭,並向水麵上攻擊它們。如果海獅撕不開翻車魚厚而硬的皮,它們便把失去活動能力的翻車魚,像玩飛盤一樣拋向水麵,成為凶殘的海鷗的美餐。大自然安排的食物鏈就是這樣殘酷。
翻車魚經濟價值較高,除了作科學研究和觀賞外它還是名貴食用魚類。它骨多肉少剝皮後魚肉約為體重的1/10,但其肉質鮮美,色白,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比著名的娼魚和帶魚還高。翻車魚的腸子也很昂貴台灣有道名菜“妙龍湯”就是以此作為主料食之既脆又香令人胃口大開。此外,魚皮亦大有用途是熬製明膠或魚油的原料可作精密儀器、機械的潤滑劑。魚肝可製魚肝油和食用氫化油等。
海洋中最大的蝦——龍蝦
龍蝦是蝦家族中最大的一種,其中的綿繡龍蝦是龍蝦中的最大類。龍蝦戴盔穿甲,“盔甲”非常堅硬,頭胸上生有許多棘刺,兩條長長的帶刺的觸角,還有十條粗壯的腳。龍蝦除了頭胸部有棘刺外,再沒有其他武器,行動緩慢,又笨拙,比較容易捕捉到。龍蝦生活在溫暖的海洋中,它棲息海底,白天隱匿在礁石縫,夜晚才出來覓食。
龍蝦體長一般有20—40厘米,體重500克上下。我國有八種龍蝦,最大的錦繡龍蝦體重可達5千克。
龍蝦包括龍蝦和螯蝦兩個不同大類。龍蝦全部是海產的,而螯蝦有海產的,也有淡水產的。海產的螯蝦稱為海螯蝦或螯龍蝦,淡水產的稱為螯蝦或蛄,但國外把它們統稱為龍蝦。
龍蝦(又稱刺龍蝦或岩龍蝦)生活在溫暖海洋的多岩礁淺水地帶,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它們行動緩慢,白晝常潛伏在海底岩礁縫隙裏,夜出覓食。它們的卵孵化後,幼體呈一片樹葉狀,所以叫“葉狀幼體”。葉狀幼體要在海洋中漂浮半年以上,經數次蛻皮後才成為龍蝦的模樣,經過一段遊泳生活再定居於海底,行爬行生活。
大西洋北部產的挪威海螯蝦以及北歐、北美產的螯龍蝦中,有些種類個體很大。1934年,深海拖網船“赫斯勃”號在北美采到一隻長達1.22米(連兩個大螯在內)的螯龍蝦,重19千克,現陳列在美國波士頓科學館內,是世界上所采到的最大的螯龍蝦。
螯龍蝦有三對螯足,尤以第一對螯足特別粗大,極容易和龍蝦相區別,因為龍蝦沒有螯足。美洲螯龍蝦和歐洲螯龍蝦的螯足重量約為體重的一半,有的甚至可占體重的2/3。螯龍蝦和龍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螯龍蝦的幼體和成體差異很小,也就是說卵孵出後的幼體很像成體,沒有經過葉狀幼體期。
形態特征
(1)外形
體形較大呈圓筒狀,是世界上最大的蝦。甲殼堅厚,頭胸甲稍側扁,前側緣除海螯蝦科外,不與口前板愈合,側緣也不與胸部腹甲和胸肢基部愈合。頸溝明顯。第1觸角較短小,雙鞭。第2觸角有較發達的鱗片。3對顎足都具外肢。步足全為單枝型,前3對螯狀,其中第1對特別強大、堅厚,故又稱螯蝦。末2對步足簡單、爪狀。鰓為絲狀鰓。
(2)附肢
龍蝦頭部有觸須3對,觸須近頭部粗大,尖端小而尖。在頭部外緣的一對觸須特別粗長,一般比體長長1/3;在一對長觸須中間為兩對短觸須,長度約為體長的一半。棲息和正常爬行時6條觸須均向前伸出,若受驚嚇或受攻擊時,兩條長觸須彎向尾部,以防尾部受攻擊。
胸部有步足5對,第1-3對步足末端呈鉗狀,第4-5對步足末端呈爪狀。第2對步足特別發達而成為很大的螯,雄性的螯比雌性的更發達,並且雄性龍蝦的前外緣有一鮮紅的薄膜,十分顯眼。雌性則沒有此紅色薄膜,因而這成為雄雌區別的重要特征。
尾部有5片強大酌尾扇,母蝦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內彎曲,爬行或受敵時,以保護受精卵或稚蝦免受損害。
棲息習性
①底棲
龍蝦喜棲息於水草、樹枝、石隙等隱蔽物中。該蝦晝伏夜出,不喜強光。在正常條件下,白天多隱藏在水中較深處或隱蔽物中,很少活動,傍晚太陽下山後開始活動,多聚集在淺水邊爬行覓食或尋偶。若受驚嚇,迅速逃回深水中。該蝦多喜爬行,不喜遊泳,覓食和活動時向前爬行,受驚或遇敵時迅速向後,彈跳躲避。
②趨水
龍蝦有很強的趨水流性,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且喜集群生活。在養殖池中常成群聚集在進水口周圍。下大雨天,該蝦可逆向水流上岸邊作短暫停留或逃逸,水中環境不適時也會爬上岸邊棲息,因此養殖場地要有防逃的圍欄設施。
③好鬥
龍蝦生性好鬥,在飼料不足或爭棲息洞穴時,往往出現淩強欺弱、欺小怕大現象。
幼體的再生能力強,損失部分在第2次蛻皮時再生一部分,幾次蛻皮後就會恢複,不過新生的部分比原先的要短小。這種自切與再生行為是一種保護性的適應。
④掘洞
龍蝦喜歡掘洞,並且善於掘洞。
第一,掘洞深度與速度
龍蝦掘洞的深度是決定其危害程度的關鍵因素。據我們對35例龍蝦洞穴的實地測量,大多數洞穴的深度在50-80厘米,約占測量洞穴的70%左右,部分洞穴的深度超過1米,我們測量到最長的一處洞穴達2.1米。通常,橫向平麵走向的龍蝦洞穴才有超過1米以上深度的可能,而垂直縱深向下的洞穴一般都比較淺。龍蝦的掘洞速度很快,尤其在放入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中尤為明顯。大豐龍蝦試驗池甲,放入龍蝦經一夜後觀察,在砂質土壤條件下,大部分龍蝦所掘的新洞深度超過30厘米。
第二,龍蝦洞穴的位置
龍蝦掘洞的洞口位置通常選擇在水平麵處,但這種選擇常因水位的變化而使洞口高出或低於水平麵,故而一般在水麵上下20厘米處,龍蝦洞口最多。但龍蝦掘洞的位置選擇並不很嚴格,在我們試驗基地,在水上池埂,水中斜坡,及淺水區的池底部都有龍蝦洞穴,較集中於水草茂盛處。
第三,生存環境對龍蝦掘洞的影響
水體底質條件對龍蝦掘洞的影響較為明顯,在底質有機質缺乏的砂質土,龍蝦打洞現象較多,而硬質土打洞較少。在水質較肥,底層淤泥較多,有機質豐富的條件下,龍蝦洞穴明顯減少。但是,無論在何種生存環境中,在繁殖季節龍蝦打洞的數量都明顯增多。
適應性
①環境要求龍蝦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各種水體都能生存,無論是湖泊、河流、池塘、河溝、水田均能生存,甚至在一些魚類難以生存的水體也能存活。龍蝦耐低氧能力較強,在水體缺氧的環境下它可以爬上岸進行鰓呼吸以維持生存。水質的PH值在5.8-9範圍內,溶氧低於1.5mg/L時仍能正常生存。正常生長要求溶解氧在3ml/L以上。
②水溫
龍蝦生長適宜水溫為24℃-30℃,當溫度低於20℃或高於32℃時,生長率下降,水溫15℃以下時幼體成活率極低。飼養水域晝夜溫差不能過大,仔蝦幼蝦晝夜溫差不要超過3℃,成蝦不要超過5℃,否則會造成重大損失。
在珠江三角洲及華南沿岸地區,一般均能自然越冬,為防較大寒潮襲擊,可將越冬成蝦放在較深的養殖池中,並在養殖池西北角搭擋風牆或防寒棚。胚胎發育適宜水溫為22℃-32℃,若保持28℃-30℃,孵化時間可大為縮短。
③PH值
龍蝦適宜PH值範圍為5.8-9,但在繁殖孵化期要求PH值為7.0左右,溶氧量3mg/L以上。但它的抗逆力很強,能生活在一些生活汙水、輕度工業廢水中,在農藥施用地區的田溝、渠道中也有分布。
食性與生長
1.食性
龍蝦是偏動物性的雜食性動物,但食性在不同的發育階段稍有差異。剛孵出的幼體以其自身存留的卵黃為營養,之後不久便攝食輪蟲等小浮遊動物,隨著個體不斷增大,攝食較大的浮遊動物、底棲動物和植物碎屑,成蝦兼食動植物,主食植物碎屑、動物屍體,也攝食水蚯蚓、搖蚊幼蟲、小型甲殼類及一些水生昆蟲。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幼體可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螺旋藻粉等,成蝦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或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輔以動、植物碎屑。
2.蛻殼與生長
龍蝦是通過蛻殼實現生長的,蛻殼後的新體殼於12-24小時後硬化。在水溫25℃-30℃條件下,飼養6-8個月,體重可達60-150克。龍蝦生長總的趨勢是:從孵化後到體重20克這一階段內,生長速率是加速度的增長;在達到50-100克的階段,其生長的速率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超過這個階段,生長速率便呈下降的趨勢。因而形成一個倒u字形的生長曲線。蛻皮分長蛻皮和生殖蛻皮兩種,幼蝦脫離母體後,很快進入第1次蛻皮,換上柔軟多皺的新皮,並迅速吸水增長,此乃生長蛻皮,由幼體到成體共蛻皮11次。雌蝦性成熟後便開始生殖蛻皮,以後每次交配產卵前都要進行生殖蛻皮。
最奇妙的海中藥材
龍涎香,在西方又稱灰琥珀,是一種外貌陰灰或黑色的固態臘狀可燃物質,取自需宰殺的抹香鯨,從其腸內取其分泌物(即鯨魚的糞便,它是抹香鯨吞食墨魚後,胃腸道分泌出來的灰黑色的蠟狀排泄物)。其味甘、氣腥、性澀,具有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理氣化痰等功效;用於治療咳喘氣逆、心腹疼痛等症。本品係各類動物排泄物中最名貴的中藥,極為難得。
早在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亞述和波斯的宗教儀式中所用的香料,除植物香料如肉桂、檀香、安息香等之外,就有龍涎。古希伯萊婦女還把龍涎、肉桂和安息香浸在油脂中做成一種香油脂,塗在身上使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一個個自然之謎被揭開,大家認為龍涎香是“龍”的口水的說法不科學,於是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猜想:有人認為它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有的說是海島上和鳥糞飄入水中,經過長時間的風化而成的;有的說這是蜂蠟,在海水中經過漫長的漂浮生成;還有的說這是一種特殊的真菌。龍涎香也激起了海洋生物學家的興趣,經過不斷的研究,大家認為這是一種巨大的海洋動物腸道分泌物,至於是什麼動物分泌的,一直沒有弄清楚。
真正發現龍涎香秘密的是沙特阿拉伯科特拉島的漁民。這個島嶼上的漁民主要以捕抹香鯨為生。龍涎香其實是抹香鯨的排泄物,抹香鯨隸屬齒鯨亞目抹香鯨科,是齒鯨亞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性最大體長達23米,雌性17米,體呈圓錐形,頭部約占體長的l/3,呈圓桶形,上頜齊鈍,遠遠超過下頜。由於其頭部特別巨大,故又有“巨頭鯨”之稱呼,它的頭部之大,任何生物都沒法比!有一次,一位老漁民在剖開一條抹香鯨的腸道時,發現了一塊龍涎香。當時,漁民們認為這是它從海麵吞食的,並沒有當著一回事。但這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了海洋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他們立即進行深入的研究,終於解開了龍涎香之謎。
原來,大烏賊和章魚口中有堅韌的角質顎和舌齒,很不容易消化,當抹香鯨吞食大型軟體動物後,顎和舌齒在胃腸內積聚,刺激了腸道,腸道就分泌出一種特殊的蠟狀物,將食物的殘核包起來,慢慢地就形成了龍涎香。科學家曾在一頭18米長的抹香鯨的腸道中,發現了腸液與異物的凝結塊,認為這是龍涎香的開端。科學家們認為,有的抹香鯨會將凝結物嘔吐出來,有的會從腸道排出體外,僅有少部分抹香鯨將龍涎香留在體內。
排入海中的龍涎香起初為淺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漸漸地變為灰色、淺灰色,最後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最好,它要經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全漂出來,才能成為龍涎香中的上品。從被打死的抹香鯨的腸道中取出的龍涎香是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它必須在海水中漂浮浸泡幾十年(龍涎香比水輕,不會下沉)才會獲得高昂的身份,有的龍涎香塊在海水中浸泡長達百年以上。身價最高的是白色的龍涎香;價值最低的是褐色的,它在海水中隻浸泡了十來年。
龍涎香是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分泌物的幹燥品。取自需宰殺的抹香鯨,從其腸內取其分泌物(即鯨魚的糞便,它是抹香鯨吞食墨魚後,胃腸道分泌出來的灰黑色的蠟狀排泄物)。其味甘、氣腥、性澀,具有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理氣化痰等功效;用於治療咳喘氣逆、心腹疼痛等症。係各類動物排泄物中最名貴的中藥,極為難得。
世界上最早發現龍延香的國家,是古代中國。漢代,漁民在海裏撈到一些灰白色清香四溢的蠟狀漂流物,這就是經過多年自然變性的成品龍香。從幾千克到幾十千克不等,有一股強烈的腥臭味,但幹燥後卻能發出持久的香氣,點燃時更是香味四溢,比麝香還香。當地的一些官員,收購後當著寶物貢獻給皇上,在宮庭裏用作香料,或作為藥物。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寶物,請教宮中的“化學家”煉丹術士,他們認為這是海裏的“龍”在睡覺時流出的口水,滴到海水中凝固起來,經過天長日久,成了“龍涎香”。
隨著時代的進步,一個個自然之迷被揭開,大家認為龍涎香是“龍”的口水的說法不科學,於是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猜想:有人認為它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有的說是海島上和鳥糞飄入水中,經過長時間的風化而成的;有的說這是蜂蠟,在海水中經過漫長的漂浮生成;還有的說這是一種特殊的真菌。龍涎香也激起了海洋生物學家的興趣,經過不斷的研究,大家認為這是一種巨大的海洋動物腸道分泌物,至於是什麼動物分泌的,一直沒有弄清楚。
真正發現龍涎香秘密的是沙特阿拉伯科特拉島的漁民。這個島嶼上的漁民主要以捕抹香鯨為生。龍延香其實是抹香鯨的排泄物,抹香鯨隸屬齒鯨亞目抹香鯨科,是齒鯨亞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性最大體長達23m,雌性17m,體呈圓錐形,頭部約占體長的l/3,呈圓桶形,上頜齊鈍,遠遠超過下頜。由於其頭部特別巨大,故又有“巨頭鯨”之稱呼,它的頭部之大,任何生物都沒法比!
有一次,一位老漁民在剖開一條抹香鯨的腸道時,發現了一塊龍涎香。當時,漁民們認為這是它從海麵吞食的,並沒有當著一回事。但這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了海洋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他們立即進行深入的研究,終於解開了龍涎香之迷。原來,大烏賊和章魚口中有堅韌的角質顎和舌齒,很不容易消化,當抹香鯨吞食大型軟體動物後,顎和舌齒在胃腸內積聚,刺激了腸道,腸道就分泌出一種特殊的蠟狀物,將食物的殘核包起來,慢慢地就形成了龍涎香。科學家曾在一頭18m長的抹香鯨的腸道中,發現了腸液與異物的凝結塊,認為這是龍涎香的開端。科學家們認為,有的抹香鯨會將凝結物嘔葉出來,有的會從腸道排出體外,僅有少部分抹香鯨將龍涎香留在體內。
排入海中的龍涎香起初為淺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漸漸地變為灰色、淺灰色,最後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最好,它要經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全漂出來,才能成為龍涎香中的上品。從被打死的抹香鯨的腸道中取出的龍涎香是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它必須在海水中漂浮浸泡幾十年(龍涎香比水輕,不會下沉)才會獲得高昂的身份。
遠古以來,龍涎香就作為高級的香料使用,香料公司將收購來的龍涎香分級後,磨成極細的粉沫,溶解在酒精中,再配成5%濃度的龍涎香溶液,用於配置香水,或作為定香劑使用。所以,龍涎香的價格昂貴,差不多與黃金等價。1912年12月3日,一家挪威捕鯨公司在澳大利亞水域裏捕到一頭抹香鯨,從它的腸子裏獲得一塊455千克重的龍涎香,並以23000英鎊的巨價出售。1955年,一位新西蘭人在海灘上檢到一塊重7千克的灰色龍涎香,賣了2.6萬美元,如果檢到白色的龍涎香,更是無價之寶。但是,要識別龍涎香,必須具備相關的生物學、生態學知識和化學知識,有長期與海洋打交道的經驗,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現代化學實驗表明,龍涎香是一些聚萜烯衍生物的集合體,它們大多有誘人的香味,具有環狀的分子結構。由於人類對各種香味的特殊愛好,香料有很大的市場需求,早在19世紀,化學家就測定了大部分萜類化合物的結構,從天然香精油中分離出香葉醇、芳樟醇、茴腦、檀香醇、龍腦等,並進行了工業生產。從苯環衍生出的人工合成香料,如苯甲酸、乙酸苯甲酯、苯乙醛等也開始生產。1920年,瑞士化學家發現麝香和香貓酮的分子結構,接著美國科學家又發明了合成大環酯的方法,合成了人工麝香。現在,龍涎香中的各種成分均能人工合成,但卻不能完全代替大海贈與人類的龍涎香,因為目前人類的技術還達不到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特別是天然龍涎香中的龍涎甾,加入香水中後會在皮膚上生成一層薄膜,能使香味經久不散。
當前,天然龍涎香的國際市場,完全由香水大國法國控製,每千克的收購價在1~4.5萬法郎之間,香料公司加工後的售價為每千克6~10萬法郎。據商業資料顯示,世界龍涎香交易最盛時每年在600千克,隨著人類對抹香鯨的大量捕殺,龍涎香的資源逐年減少,現在每年的貿易額已經減少到100千克,這對喜愛香水的女性和男士來說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奇妙的龍涎香是大自然的精華,大海饋贈給人的禮物,為了讓龍涎香的芳芬世世代代永存,我們必須保護海洋環境,保護抹香鯨,讓它們在大海中繁衍生長,不斷地為人類貢獻香中極品——龍涎香。
抹香鯨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它是鯨類家族的潛水冠軍。抹香鯨善於深潛的目的,是在於尋找棲息在深海中的大王烏賊和章魚。人們在抹香鯨的體內曾經發現象小兒頭顱一樣大的大王烏賊的口器。由於烏賊口內有堅硬角質的顎和齒舌,不易消化,抹香鯨吞食烏賊後,腸道內受到刺激而分泌出龍涎香。迄今為止,龍涎香僅發現於抹香鯨腹內,這種灰色或黑色的病態分泌物,有時可以排出抹香鯨體外而浮於海麵上,偶爾也會被海浪衝上沙灘。一般每塊龍涎香不超過幾千克,已知最大的龍涎香重達60千克。
龍涎香是重要而極為珍貴的藥材。龍涎香約含有25%的龍涎香素。龍涎香素是膽固醇衍生物,並且含有苯甲酸。《本草綱目》中記載著龍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陽道、通利血脈”。中醫用龍涎香作為“化痰、散結、利氣、活血”藥使用。可見,龍涎香是治病和補益強壯的名貴中藥。如果病人出現咳嗽氣逆、神錯氣悶和心腹疼痛等病症,可以用龍涎香1道3份,研末衝服。龍涎香素是龍涎香香味的主要成份。這種極為名貴的龍涎香,因為在世界上產量很小而不能人工合成,所以它的價值遠遠超過黃金的價值。龍涎香是香料中的極品,它是高級香水香精中不可缺少的“奇香”。使用其配製的香水香精,不僅香氣柔和,而且留香持久,美妙動人,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現代分析化學指出,龍涎香是由衍生的聚萜烯類物質構成的,這是一種類似於橡膠的物質。其中的多種成分具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不少的花的香味以及樹脂的清香正是由於其含有萜烯化合物而形成的)。龍涎香呈蠟狀,生成於抹香鯨的腸道中。
眾所周知,抹香鯨的基本食物是槍(魚則)魚類。在消化的過程中槍(魚則)魚的尖嘴會瑛傷它們的腸道,而腸道中分泌的龍涎香物質正是醫治其傷口的良藥。龍涎香從鯨的腸道中慢慢穿過排入海裏或者是在鯨死後其屍體腐爛而掉落水中。從被打死的抹香鯨的腸道中取出的龍涎香是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它必須在海水中漂浮浸泡幾十年(龍涎香比水輕,不會下沉)才會獲得高昂的身份,有的龍涎香塊在海水中浸泡長達百年以上。身價最高的是白色的龍涎香;價值最低的是褐色的,它在海水中隻浸泡了十來年。雖然龍涎香的所有組成成分現在都能靠人工合成而得到,然而它們的混合物卻不可能完全代替天然的龍涎香。
最具智慧的海洋動物——海豚
海豚
在鯨類王國裏,海豚是體型較小的一類,它的種類很多,共有近62種。它體長1.2~4.2米,體重23~225千克,嘴巴尖且長,上下頜各有約101顆尖細的牙齒,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海豚喜歡過群居生活,少則幾頭,多則幾百頭,場麵壯觀至極。
海豚有著超群的本領和超凡的智慧。它的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強,經過訓練,就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除了人類外,海豚的大腦是最發達的。人的大腦占本人體重的2.1%,海豚的大腦占它體重的1.7%。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開的兩部分組成,當其中一半大腦處於睡眠狀態時,另一半卻在覺醒中。每隔十幾分鍾,它們的活動狀態就變換一次,節奏感很強。正是因為海豚大腦兩半球睡眠和覺醒的交替,所以海豚看起來仿佛永遠不眠不休地在海水中遊動。
根據物體所發出的回聲,海豚很輕易就能判斷出目標的遠近、方向、位置、形狀,甚至物體的性質。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試驗,將海豚的眼睛蒙上,把水攪渾,看它們是否能迅速、準確地追到目標物,結果海豚確實做到了。海豚不僅有敏銳的聽覺,還有高超的遊泳技術和異乎尋常的潛水本領。據測驗,海豚潛水可潛至300米,而如果人不穿潛水衣,也僅僅潛到20米水深處。至於它的遊泳速度,更是人類所無法企及的。海豚每小時的遊速可達70公裏,相當於魚雷快艇的中等速度,著實令人驚歎。
許多種類的海豚過著群棲的生活,而且待日都有例行的社會活動.夏威夷的陀螺海豚,以能躍出水麵做快速的反軸旋轉而著稱.他們在白日的大好時光中,即是靠在岸邊休息.
他們是在夜晚進食,因此直到下午近黃昏時才活躍起來,那時,一隻隻海豚開始躍出水麵,水花四濺.蘇醒的海豚愈來愈多,躍水的行動也愈來愈瘋狂,好像在做點名似的等確定頭數全到齊了,它們就準備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