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鳥類(3 / 3)

丹頂鶴為雜食性動物。一般春季以植物性食物如草子、蘆葦的嫩芽及作物種子等為食,夏季食物較雜,動物性食物較多,主要動物性食物有小型魚類、甲殼類、食蛙類、小型鼠類、螺類、昆蟲及其幼蟲等。

繁殖

丹頂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一直到才9月結束,其中6月為一個高峰。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等禾本科植物。丹頂鶴每年產2~4枚卵,孵化期為30幾天,由雌雄雙方共同孵化它們的寶寶。繁殖期求偶伴隨舞蹈、鳴叫,營巢於具一定水深的鹵蘆葦叢、草叢中。雛鳥也是早成鳥,它們2歲性成熟,它們的壽命差不多相當於一個人的是壽命,大約有60年左右。

丹頂鶴一般在4月中旬以後就開始營巢產卵,築巢於周圍環水的淺灘上的枯草叢中。待幼鳥學會飛行,入秋後,丹頂鶴從東北繁殖地遷飛南方越冬。我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和越冬區建立了紮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一般到越冬期最多一年會有600多隻丹頂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成為世界上現知數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丹頂鶴在1954年被北京動物園飼養展出,十年之後成功繁殖。

保護狀況

丹頂鶴在濕地環境中屬於上層食物鏈,他的存在與否影響著濕地生物的多樣性。日本北海道的阿依努人把生活在釧路濕地的丹頂鶴稱為“濕地之神”。目前它們麵臨的威脅主要有:棲息地的破壞。在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在1960年代以後急劇加重,對濕地的圍墾不僅侵占了丹頂鶴原有的棲息地,還阻斷了原本連通的水係,而且當地的氣候日趨幹旱,水域麵積嚴重縮小。此外人類活動製造的汙染也威脅著丹頂鶴的生存,如燒荒等開墾方法,對丹頂鶴的巢材和掩蔽處毀壞嚴重,致使其分布更為狹窄。偷獵:由於自古東亞地區對丹頂鶴就有著對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獵殺就難以避免。雖然近些年隨著保護法規的建立,直接獵殺丹頂鶴的事件很少發生,但是由於為了獵殺其他水禽而投毒的方法,也誤殺了不少的丹頂鶴。

目前,丹頂鶴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記載的瀕危物種,也被列入在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一中。所以丹頂鶴在我國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7.大雁

大雁屬大型候鳥,又稱野鵝,天鵝類,是我國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雁是熱情十足的動物,它們會經常喜歡給同伴鼓舞,用叫聲鼓勵飛行的同伴們。

大雁

基本特征

大雁屬鳥綱,鴨科,是一種形狀略似家鵝的大型遊禽。它們的嘴寬而厚,嘴甲比較寬闊,齧緣有較鈍的櫛狀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數呈淡灰褐色,有斑紋。大雁群居水邊,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時,有雁在周圍專司警戒,如果遇到襲擊,就鳴叫報警。它們以嫩葉、細根、種子和農田穀物為主食。大雁每年春分在北方繁殖,秋分後飛往南方越冬。群雁飛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們稱之為“雁字”,因為行列整齊,人們稱之為“雁陣”。大雁的飛行路線是筆直的。中國常見的有鴻雁、豆雁、白額雁等。雁隊以6的倍數成形,由一些家庭或者各家庭的聚合體組成。

一般雁屬鳥類都被通稱為大雁,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體形較大,嘴的長度和頭部的長度幾乎相等,上嘴的邊緣有強大的齒突,嘴甲強大,占了上嘴端的全部。頸部較粗短,翅膀長而尖,尾羽一般為16~18枚。體羽大多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共有9種,而我國就有7種,包括常見的鴻雁、豆雁、斑頭雁、白額雁、和灰雁等,不過它們被人們統稱為大雁。

大雁遷徙時總是幾十隻、數百隻彙集在一起,互相緊接著列隊而飛,古人稱之為“雁陣”。它們的行動很有規律,“雁陣”由有經驗的“頭雁”帶領,加速飛行時,隊伍排成“人”字形,一旦減速,隊伍又由“人”字形換成“一”字長蛇形,這是為了進行長途遷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一般飛在前麵的“頭雁”的翅膀會由於在空中劃過而產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可以減少後邊大雁的空氣阻力,排在後麵的雁群就會依次利用這股氣流的衝進節省體力。但“頭雁”因為沒有這股微弱的上升氣流可資利用,很容易疲勞,所以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雁群需要經常地變換隊形,更換“頭雁”。 科學家通過大雁的這種領隊的方式而受到啟發,得出運動員在長跑比賽時,要緊隨在領頭隊員的後麵的結論。

它們的遷徙大多在黃昏或夜晚進行,旅行的途中還要經常選擇湖泊等較大的水域進行休息,尋覓魚、蝦和水草等食物,以不補充所消耗的體力。每一次遷徙都要經過大約1~2個月的時間,途中曆盡千辛萬苦。但它們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不管在何處繁殖,何處過冬,總是非常準時地南來北往。我國古代有很多詩句讚美它們,例如陸遊的“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韋應物的“萬裏人南去,三春雁北飛”等。

用途

據分析有些雁肉有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的特性。我國古書《千金食治》、《本草綱目》等十多部藥典中均對雁肉有詳細記載:性味甘平,歸經入肺、腎、肝,祛風寒,壯筋骨,益陽氣。當然,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令標指野生大雁是禁止捕食的。據了解,目前國內真正能飛又能吃的大雁隻有向海大雁。大雁的羽絨保暖性好,一般比較硬的羽毛可用來加工成扇子、工藝品等,而輕軟的羽毛可作我們日常的枕、墊、服裝、被褥等填充材料。

生活習性

大雁的遷徙習性使它們注定成為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當秋冬季節,它們就從老家西伯利亞一帶,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到我國的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它們經過長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亞產蛋繁殖。大雁的飛行速度很快,每小時能飛68~90公裏,它們會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飛上幾千公裏的漫長旅途。

在長途旅行中,雁群的隊伍組織嚴密而有紀律,它們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們一邊飛著,還不斷發出“嘎、嘎”的叫聲。它們會以此為信號互相照顧、呼喚、起飛和停歇等。

其實,大雁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還有利於防禦敵害,算是一種集群本能的表現。雁群總是由有經驗的老雁當“隊長”,飛在隊伍的前麵。在飛行中,帶隊的大雁體力消耗得很厲害,因而它常與別的大雁交換位置。幼鳥和體弱的鳥,大都插在隊伍的中間。停歇在水邊找食水草時,總由一隻有經驗的老雁擔任哨兵。因為一旦有成員單飛、掉隊就可能會被天敵吃掉。

18.白頭海雕

白頭海雕,又叫美洲雕,是鳥綱、鷹科下的一個屬。白頭海雕是北美洲所特有的一種大型猛禽。一隻完全成熟的海雕,體長可達1米,翼展2米多長。白頭海雕的大小隨著年齡、性別和生活區域的不同而變化。但是,由於年輕的雕有較長的尾羽和翅羽,所以未成年雕往往比成年雕的個頭還大。

生物命名

由於雄性白頭海雕的頭是白色的,所以白頭海雕的俗名和學名都是源於此。俗名中的“bald”其實是源於一個英語的舊詞“piebald”,意為“黑白相間的”,表示了它們白色的頭部、尾部和黑色的身軀。學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中的“Haliaeetus”是新拉丁語,意思是“海雕”(源自古希臘語中的“haliaetos”),而“leucocephalus”一字是拉丁語,意思是“白頭”,源自古希臘語中的“leukos”或“λευκο?”即“白”和“kephale”或“κεφαλη”即“頭”。由此可見,白頭海雕的生物命名是根據它的外形特征而起的。

外形特征

白頭海雕外形美麗、性情凶猛,其嘴、爪都較為銳利而鉤曲,而且目光敏銳。在展開雙翅,搏擊長空,淩空翱翔時,總是那樣英姿威武、威風凜凜。有時候,白頭海雕被譯為禿鷹。這樣就會讓人以為,白頭海雕像禿鷲一樣頭上沒有羽毛。其實,白頭海雕被叫做“禿鷹”是因為白頭海雕的頭部為白色,並且一直覆蓋到頸部,閃閃發光,同身上的羽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遠遠望去,總是給人一種沒長羽毛的“光禿禿”的感覺,所以俗稱為“禿鷹”。由此可見,禿鷹的這種叫法是不科學的,因為它全身羽毛豐滿,並無禿可言。

白頭海雕是北美洲所特有的一種大型猛禽。它和大部分食肉猛禽一樣,雌雕要比雄雕個頭大。其中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有些生物學家認為,雌雕的大個頭能讓它們更好地守護自己的巢、蛋和小雕。個頭較小的雄雕翱翔起來更為輕鬆。一般來講,雌白頭海雕的翼展長達2.3米,雄白頭海雕的翼展卻僅有1.8米。白頭雕的這種外形更能守護好自己的地盤。

未成年的白頭海雕全身是深棕色的羽毛;4到6歲成年後,白頭海雕的眼、虹膜、嘴和腳為淡黃色,頭、頸和尾部的羽毛為白色,身體其他部位的羽毛為暗褐色,十分雄壯美麗。一隻完全成熟的白頭海雕,體長71~96厘米,翼展168~244厘米,重量3~6.3公斤。白頭海雕的平均壽命為15年~20年,被豢養的有可能活到50歲左右。

分布範圍

白頭海雕分布在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國本土和北墨西哥。白頭雕是北美洲惟一的海鷹。白頭海雕居住在北美洲的變化的棲所從多沼澤的支流、路易斯安那、Sonoran沙漠以及東部落葉林、魁北克和新英格蘭。北部的白頭海雕屬候鳥,而南部的白頭海雕為留鳥。白頭海雕早先養殖在北美洲中部。但是,白頭海雕的最低數量主要限於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北部和東加拿大和佛羅裏達。此外,白頭海雕的亞種也分布於北美洲的各地區。

生活環境

白頭海雕是一種凶猛的捕殺動物。它們具有利爪和撕裂動物用的鉤嘴,這也正是鳥類學家授予它們猛禽的稱謂。白頭海雕像其他大多數猛禽一樣,是日間捕食性鳥類,常成對出獵,憑其異常敏銳的視力,即使在高空飛翔,也能洞察到地麵、水中和樹上的一切獵物。不過,白頭海雕還是以魚類為主食,所以,它們常棲息於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沿岸。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海納斯附近的奇卡特河區域,在每年11月份鮭魚洄遊時期,僅僅10多公裏長的河岸,竟能吸引三四千隻白頭海雕。由於白頭海雕的到來,也給當地旅遊業帶來一筆可觀的經濟效益。

生活習性

白頭海雕主要以大麻哈魚、鱒魚等大型魚類為食。此外,白頭海雕也吃海鷗、野鴨等水鳥以和生活在水邊的小型哺乳動物。白頭海雕的飛行能力極強,在飛行的時候,還常發出類似海鷗的叫聲。它們的視力比人類的眼睛要銳利很多倍,尤其是對移動物體的反應視力更是出類拔萃。白頭海雕常常淩空盤旋,放眼四野,明察秋毫,動作敏捷,狡兔縱有三窟也難以逃脫它的利爪。此外,白頭海雕還能在水麵上抓起幾十公斤重的大魚。通常情況下,白頭海雕都是成雙成對的活動,合力追逐捕捉受傷的或瘦弱的水鳥。白頭海雕偶爾會進攻那些在飛行中的天鵝,也會把浮在水麵上的大魚拖到岸邊。

在捕食的時候,白頭海雕一邊在海麵或湖麵盤旋,一邊用其銳利的目光搜索貼近水麵遊動的魚類。一旦發現目標,便急速俯衝下來抓獲。如果魚比較小,它們就會用銳利的爪子一下抓到魚背騰空而起;如果碰到大魚抓不起來時,就會被大魚拉入水中。因此,當經過奮力拚搏,實在不能獲取獵物時,白頭海雕就會放開大魚,重新飛上天空。

生長繁殖

白頭海雕彼此之間的交往是由一年中的不同時間而定。一般情況下,春季和夏季,成年雕忙於築巢。為了便於捕魚,白頭海雕往往會將巢築於河流、湖泊或海洋沿岸的大樹上,年複一年地使用和修建同一個巢。在這期間,準備繁殖配對的白頭海雕都會堅守著自己的地盤。它們很少和其他白頭海雕接觸,除非是為了趕走入侵者。那些年齡太小、還不能交配的雕會在暖和的月份裏東尋西探,了解周圍的環境,努力地生存下來。在冬季遷徙的時候,白頭海雕彼此會交往得多一些,它們常常聚集在一個豐富的食物源周圍。對此,生物學家認為,白頭雕的這種冬季聚居能夠為年輕的成年雕提供一個可能與配偶相遇的場所。

白頭海雕實行終生配偶製。到了繁殖季節,白頭海雕就會成群地集中到一些食物比較豐富的地區,將巢築於懸崖峭壁上,或者參天大樹的頂梢上。築巢的材料主要是樹枝,裏麵也鋪墊一些鳥羽和獸毛。白頭海雕和其他鷹類一樣,也喜歡利用舊巢,並且在繁殖期間不斷地進行修補,使巢變得越來越龐大。一般來說,白頭海雕的巢直徑可達2.8米,厚可達6米,重量可達2000千克。

雌白頭海雕一般在每個的11月上旬產卵。但是,有的早些,有的晚些,時間可以相差幾個月。每窩產卵2枚,孵化期為一個月左右,第一隻雛鳥和第二隻雛鳥出殼的日期可以相差好幾天。在雛鳥出殼後,一般需要經過4個月,才能長成幼鳥。雛鳥由雄鳥和雌鳥共同覓食撫育。通常都是喂給它們小魚或小型哺乳動物,在喂給雛鳥之前要先撕成碎片。隨著雛鳥不斷長大,飼喂的食物塊也越來越大,最後便將整個的食物放在巢中,任其啄食。在育雛晚期,白頭海雕每次喂給小白頭海雕的食物數量更多了,但是喂的次數卻逐漸減少。

幼雕的體形與成年相差不多,但體重甚至會超過成年。幼鳥全身的羽毛都是栗褐色,頭部和尾部都沒有白色的羽毛。幼鳥在大鳥的誘導下,開始練習用雙腳捕捉獵物或抓取巢材。在練習過程中,幼鳥的肌肉力量不斷增強,體重也有所下降。但是,幼鳥羽毛的顏色變化十分緩慢,一般需要5年左右,才能變成成鳥的羽色。3個月後,幼雕便可以離開巢穴獨立生活。

一般鳥類在孵化期間是不產卵的,但白頭雕卻與眾不同。雌鳥在產下第一枚卵後就開始孵化,在孵化初期還會再產第二枚卵。這樣雛鳥出殼的日期先後可以相差幾天,因此先出殼的雛鳥往往比後出殼雛鳥大許多。當食物極端缺乏時,便導致同窩雛鳥自相殘殺的悲劇。先出殼雛鳥如果沒有食物可吃,就會把後出殼的雛鳥當作食物吃掉。由此可見,白頭海雕雛鳥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經過嚴酷的生存競爭。

19.孔雀

孔雀

孔雀屬雞形目、雉科。孔雀有綠孔雀和白孔雀之分。頭上有羽冠。雄鳥頸部羽毛呈綠色,多帶有金屬光澤,尾羽延長成巨大尾屏,其上具有五色金翠錢紋,開屏時如彩扇,十分豔麗;雌鳥無尾屏,羽色也較差。

外形特征

孔雀全身羽毛十分豔麗,因其能開屏而著稱。雄孔雀的羽毛翠綠,下背閃耀紫銅色光澤。尾上覆羽特別發達,平時收攏在身後,伸展開來長約1米左右,就是所謂的“孔雀開屏”。這些羽毛絢麗多彩,羽支細長,猶如金綠色絲絨,其末端還具有眾多由紫、藍、黃、紅等色構成的大型眼狀斑,開屏時反射著光彩,好像無數麵小鏡子,真真鮮豔奪目。因此,孔雀被稱為“百鳥之王”。

孔雀屬的兩種雄體體長約為90~130公分,具有一條長達150公分的尾屏,呈鮮麗的金屬綠色。雄鳥長約1.4米,雌鳥全長約1.1米。頭頂上那簇高高聳立著的羽冠,也別具風度。雌孔雀沒有尾屏,背麵呈濃褐色,並泛著綠光。因此,雌孔雀沒有雄孔雀那麼美麗。

孔雀有綠孔雀和藍孔雀之分。藍孔雀的體羽主要是有金屬光澤的藍綠色。綠孔雀的長尾與藍孔雀相似,體羽綠色和銅色相間。但是,這兩個種雌鳥的體羽均呈綠和褐色相間,其體長大小卻不如雄鳥,沒有長尾屏,也沒有冠羽。

生活環境

孔雀主要分布在亞洲南部。我國隻有雲南才能野生孔雀。孔雀喜歡成雙或小群居住在熱帶或亞熱帶的叢林中,它們棲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穀地帶,也有生活在灌木叢、竹林、樹林的開闊地。在印度和斯裏蘭卡也分布有孔雀,它們就是人們所說的藍孔雀。

由於藍孔雀原產於濕熱地區,因而可以在北方的冬季生存;但是,綠孔雀卻經受不了太冷的氣候,不能生存在寒冷的地區。

生活習性

孔雀平時都是走著覓食、愛吃黃泡、野梨等野果,也吃穀物草籽。孔雀的食物以蘑菇、嫩草、樹葉、白蟻和其他昆蟲為主。但是,由於孔雀雙翼不是很發達,其飛行的速度慢而顯得笨拙,隻有在下降滑飛時,才會稍快一些。孔雀的腿強健有力,善於疾走,逃竄時多是大步飛奔。在覓食的時候,孔雀的行走姿勢與雞一樣,也是邊走邊點頭。

有時候,孔雀開屏也是為了保護自己。這是因為孔雀的大尾屏上有很多五色金翠線紋,其中散布著許多近似圓形的“眼狀斑”,這種斑紋從內至外是由紫、藍、褐、黃、紅等顏色組成的。一旦遇到敵人而又來不及逃避時,它們就會突然開屏,然後抖動它“沙沙”作響,很多的眼狀斑也隨之亂動起來。這樣,敵人就會因畏懼於這種“多眼怪獸”而不敢卓然前進。

生長繁殖

孔雀開屏就是雄孔雀向雌孔雀示愛的表現。每年四五月份是孔雀生殖的季節,雄孔雀常將尾羽高高豎起,寬寬地展開,絢麗奪目。在求偶表演時,雄孔雀將尾屏下的尾部豎起。從而將尾屏豎起及向前,求偶表演達到高潮時,尾羽顫動,閃爍發光,並發出嘎嘎響聲。雌孔雀就會根據雄孔雀羽屏的豔麗程度來選擇自己交配的對象。其實,這種求偶表現也和其他鳥類一樣。

雄孔雀的自然開屏,是符合大自然的規律的。對於孔雀來說,其雄性較美麗,而雌性卻其貌不揚。雄孔雀身體內的生殖腺分泌性激素,刺激大腦,展開尾屏。春天是孔雀產卵繁殖後代的季節。於是,雄孔雀就展開它那五彩繽紛、色澤豔麗的尾屏,還不停地做出各種各樣優美的舞蹈動作,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麗,以此吸引雌孔雀。等到求偶成功之後,它便會與雌孔雀一起產卵育雛。

在生殖季節,每隻雄孔雀都會擁有2~5隻雌孔雀。而每隻雌鳥能產出4~8枚微白色卵,它們常常把卵產在地麵的窪處。

科學價值

孔雀不僅可供觀賞,其羽毛還可以做裝飾品。孔雀是一種集觀賞、食用、保健於一身的養殖珍禽。《本草綱目》中禽部第四十九卷記載:“孔雀辟惡,能解大毒、百毒及藥毒”。這就是說,孔雀的解毒功效甚至超過穿山甲。經現代科技證實,孔雀肉營養種類齊全,富含各種微量元素,氨基酸配比接近國際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理想模式,是優質蛋白質,肉質瘦,其脂肪、膽固醇、熱量指標均優於普通禽類、獸類及淡水魚,達到美國新食品標準法規定的極瘦肉類標準。孔雀骨骼的含鈣較高,其鈣、磷的含量比牛奶還要高,與人奶和鈣、磷幾乎一致。所以,孔雀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20.鴛鴦

鴛鴦

鴛鴦,屬雁形目,鴨科。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鴛鴦又叫烏仁哈欽、官鴨、匹鳥、鄧木鳥,小型遊禽。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鴛鴦是經常出現的鳥類。

外形特征

鴛鴦屬於中型鴨類,全長40厘米左右,體重630克。雄鴛鴦為最豔麗的鴨類。頸部具有由綠色、白色和栗色所構成的羽冠,胸腹部純白色;背部淺褐色,肩部兩側有白紋2條;最內側兩枚三級飛羽擴大成扇形,豎立在背部兩側,非常醒目,雌性背部蒼褐色,腹部純白。雄鴛鴦覆羽與雌鴛鴦相似,胸部具有粉紅色小點,眼為棕色,外圍有黃白色的環,嘴呈紅棕色。鴛鴦的腳和趾均呈紅黃色,蹼膜呈黑色。

分布範圍

大多數鴛鴦在我國東北北部、內蒙古等地區繁殖;在東南各省及福建、廣東地區越冬;少數在台灣、雲南、貴州等地是留鳥。福建省屏南縣有一條11公裏長的白岩溪,溪水深秀,兩岸山林恬靜,每年有上千隻鴛鴦在此越冬,因此而得名於鴛鴦溪。此條鴛鴦溪也是中國第一個鴛鴦自然保護區。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的鴛鴦湖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的棲息地。在這裏,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6種,鴛鴦因此而被尊為上饒市的市鳥。

生活習性

鴛鴦多本息在內陸湖泊及山麓江河之中,平時都是成對生活而不分離。據傳說,如配偶一方因故死亡,則另一方從此獨居。但據觀察結果表明,該鳥並非如此,有些科普文章將其稱為“愛情的騙子”。鴛鴦善於行走和遊泳,飛行力也強。築巢在多樹的小溪邊或沼澤地、高原上的樹洞中。洞口距地麵10~15米,洞內墊有木屑及親鳥的成羽,產卵6~10枚或更多,卵呈灰黃色或白色,圓形,無斑,重45~52克。在人工籠養環境中,雌鳥擔任孵卵。雛鳥由成鳥守護。鴛鴦往往需要留巢1個月,2個月後便開始學飛,但他們仍同親鳥一起生活。

生長繁殖

雄鴛鴦擁有最鮮豔華麗的羽毛。在繁殖時期,它們都是成對活動的。非繁殖期多成小群活動。每年4~6月在山區溪流、水潭附近的大樹洞內產卵孵化。小鴛鴦出殼不久便能正常活動,跟隨父母從樹洞裏躍入水中,遊玩覓食。夏天在東北地區繁殖。到了冬天,它們就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越冬。在南方某些山區,鴛鴦也能終年留居,成為留鳥。民間流傳著,鴛鴦是愛情的象征,其實不然。鴛鴦總是在一起,隻是代表一種感受,離實際尚有差距。因此,鴛鴦並不是像流傳的那樣是終身相伴的代名詞。

21.天鵝

天鵝屬雁形目中的鴨科中的一個屬,它們是遊禽中體形最大的種類,被俗稱為“天鵝”。同時,人們會用它的名字命名一首歌曲和一場熱帶風暴。

白色天鵝,鳥綱,鴨科,體型高大大約為155厘米。嘴紅,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狀。遊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亞成體羽色較疣鼻天鵝更為單調,嘴色亦淡。比小天鵝大許多。虹膜是褐色;嘴是黑而基部為黃;腳是黑色。叫聲:飛行時叫聲獨特,但聯絡叫聲如響亮而憂鬱的號角聲。分布範圍:格陵蘭、北歐、亞洲北部,越冬在中歐、中亞及中國。繁殖一般是北方湖泊的葦地,越冬時會結群南遷。數量比小天鵝少。它們飛行時較安靜。

天鵝的外形特征屬大型鳥類,最大的身長1.5米,體重約12斤左右。大天鵝又叫白天鵝、鵠,是一種大型遊禽,體長約1.5米,體重可超過10千克。全身羽毛白色,嘴多為黑色,上嘴部至鼻孔部為黃色。它們的頭頸很長,約占體長的一半,在遊泳時脖子經常伸直,兩翅貼伏。由於天鵝體態優雅,它們從古至今都是純真與善良的化身。

天鵝物種為雁形目、雁亞科、鴨科裏最大的水禽。絕大多數天鵝歸於天鵝屬。天鵝體形優美,具頸長,體堅,腳大的特點,它們在水中滑行時神態莊重,飛翔時長頸前伸,徐緩地搧動雙翅。遷飛時在高空組成斜線或V字形隊列前進。天鵝無論在水中或空中行動均比其他水禽的速度快。天鵝以頭鑽入淺水中覓食水生植物。遊泳或站立時,疣鼻天鵝和黑天鵝往往把一隻腳放在背後。天鵝雌雄兩性相似。能從氣管發出不同的聲音。有些種類的氣管在胸骨內如同鶴類一樣。甚至因很少鳴叫而被稱為啞天鵝的疣鼻天鵝,也常會發出溫柔的或尖銳的聲音。

除了繁殖期會分散外,平時天鵝也喜歡過群居地生活。它們求偶時會以喙相碰或以頭相靠,一旦雙方都願意就會結成終生配偶。一般產卵後會由雌天鵝孵卵,平均每窩產卵6枚,卵蒼白色不具斑紋。雄性天鵝會在自己巢的附近警戒;有些種類雄性亦替換孵卵。天鵝夫婦終生廝守,對後代也十分負責。為了保衛自己的巢、卵和幼雛,敢與其他動物殊死搏鬥,在擊退敵手後,天鵝像大雁那樣發出勝利的歡叫聲。幼雛的脖子比較短,絨毛卻很稠密;幼雛出殼幾小時後就能奔跑和遊泳,但是天鵝父母都還是會照料自己的寶寶數月;有些種類的幼雛可伏在母親的背上。未成年的小天鵝在兩歲之前羽毛是灰色或褐色,而且具有雜紋。一般天鵝會在三、四歲時達到性成熟。它們在自然界中能活20多年,但是人工養殖的則可以活大概50年。

天鵝屬有7~8種,其中北半球生活了5個種,均為白色,腳黑色,它們包括疣鼻天鵝、喇叭天鵝、大天鵝、比尤伊克氏天鵝、揚科夫斯基氏天鵝。疣鼻天鵝有橙色的喙,喙部有黑色疣狀突,頸彎曲,翅向上隆起;喇叭天鵝鳴聲高亢遠揚,喙黑色;大天鵝的指名亞種叫聲粗雜,喙黑色,喙部黃色;比尤伊克氏天鵝體型較小,比較安靜;揚科夫斯基氏天鵝可能是比尤伊克氏天鵝的東方類型;小天鵝的指名亞種是嘯天鵝,喙黑色,眼周有小黃斑。有些鳥類學家隻將疣鼻天鵝放在天鵝屬,其他四種歸為別類。

其中鳴聲高亢的喇叭天鵝曾一度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後來在加拿大和美國西部的國家公園裏,數量已得到迅速的恢複,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其數量亦不過2000隻左右。它是最大的天鵝,體長約1.7公尺,翅展3公尺,但體重較疣鼻天鵝輕。疣鼻天鵝體重可達23公斤,是最重的能飛的鳥類。南半球有澳大利亞的黑天鵝和南美洲的兩種淡紅腳類型,黑頸天鵝不馴順但美觀,身體白色,頭和頸都為黑色,喙上有明顯紅色肉垂;全白色的扁嘴天鵝是最小的天鵝。

天鵝一般會在我國的北部和西部繁殖,而越冬時會在華中及東南沿海。每年9月中旬南遷,常常6~10餘隻組成小群,排成“一”字或“V”字隊行,邊飛邊鳴。越冬遷飛時在高空組成斜線或“人”字形隊列前進。由於天鵝身體比較笨重,所以它們起飛時總會在水麵或地麵向前衝跑一段距離作為助跑。

生活環境

天鵝是一種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並以水生植物為主食的冬候鳥。每年三、四月間,它們大群地從南方飛向北方,在我國北部邊疆省份產卵繁殖。雌天鵝都是在每年的五月間產下二、三枚卵,然後由雌鵝孵卵,雄鵝就會一刻也不離開的守衛在它們身旁。一過十月份,它們就會結隊南遷。在南方氣候較溫暖的地方越冬、養息。在我國雄偉的天山腳下,有一片幽靜的湖泊——天鵝湖,每年夏秋兩季,都可以見到這裏有成千上萬的天鵝,在藍天碧水之間悠然自在的生活,好不愜意。

生活習性

天鵝之所以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們是“一夫一妻製”。在南方越冬時不論是取食或休息都成雙成對。雌天鵝在產卵時,雄天鵝在旁邊守衛著,遇到敵害時,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敵,勇敢的與對方搏鬥。它們不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幫助,平時也是成雙成對,就算其中一隻死亡,另一隻也不會背叛對方,而是孤老終生。

22.金雕

金雕

金雕,鷹科類的一種烏褐色雕,是北半球上眾所周知的一種猛禽。如所有鷹一樣,它屬於鷹科。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以著名;成鳥的翼展平均超過2米,體長則可達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蓋。它們一般生活於多山或丘陵地區,它們經常在山穀的峭壁以及山壁凸出處築巢。瑞典金雕的模式產地。

金雕是墨西哥的國鳥。它們的頸羽是金黃色矛尖狀,眼暗色,虹膜黃色,嘴灰色,腿生滿羽毛,腳是粗大的黃色,爪巨大。翅展長達2.3公尺。在北美洲,金雕分布在沿太平洋岸的墨西哥中部,穿過落磯山脈向北直至阿拉斯加和紐芬蘭。金雕在美國得到聯邦法令保護。少數能繁殖的金雕,仍生存在歐洲的挪威、蘇格蘭、西班牙、阿爾卑斯山、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等地區。非洲西北部也可見,但高緯度地區和東方更常見,比如西伯利亞、伊朗、巴基斯坦以及中國的南部等地區。

金雕以其外觀的突出和飛行的敏捷有力而聞名。屬於漂移鳥類的它們,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秋冬季節也常到林緣、沼澤、低山丘陵、荒坡地帶活動覓食。它們主要捕食野兔、旱獺、雉雞、雁鴨類等。有時它們不僅會攻擊小麅和小野豬等小動物,還會吃大型動物的屍體。金雕的種群數量日趨稀少,屬於瀕危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外形特征

體羽主要為栗褐色的金雕,屬於大型猛禽。它們的全長約76~102厘米,展翅可達2.3米左右,體重約為2~6.5千克。金雕的幼鳥,頭部及頸部羽毛呈黃棕色;除初級飛羽最外側的三枚外,所有飛羽的基部均帶有白色斑塊;尾羽灰白色,先端黑褐。長成後的金雕,翅和尾部羽毛均不帶白色;爪為黃色;頭頂的羽毛呈金褐色,嘴為基部藍的黑褐色。金雕的嘴形大而強,後頸赤褐色,肩羽為較淡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為暗褐色,尾羽先端1/4為黑色,其餘為灰褐。飛羽內基部的一半為灰色,而且有不規則的黑橫斑。

分布範圍

金雕是一種留鳥,一般在草原、荒漠、河穀、高山針葉林等地都可以見到金雕的身影。它們的分布遍及歐亞大陸、日本、北美洲和非洲北部等地。我國的金雕大部分分布在東北、華北及中西部山區,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也有少量的分布。金雕全世界共分化為5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有一些可能是旅鳥或冬候鳥,其中分布於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的屬於加拿大亞種,分布於其他地區的都屬於中亞亞種。

生活習性

金雕的性情凶猛而且力量強大,它們的飛行速度極快,常沿著直線或圈狀滑翔於高空。金雕的營巢材料主要以墊狀植物的根枝堆積而成,內鋪以草、毛皮、羽絨等。金雕主要捕食大型鳥類和中小型獸類,所食鳥類有斑頭雁、魚鷗、雪雞等,獸類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黃鼬、藏狐等,有時也捕食家畜和家禽。金雕是珍貴猛禽,在高寒草原生態係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金雕之所以需要特別的保護,不僅因為他的數量特別少,還因為他的羽毛在國際市場上的價位相當的高。

金雕的腿上被羽毛完全的覆蓋,腳趾有三個向前一個向後,腳趾上都長著又粗又長的角質利爪,內腳趾和後腳趾上的爪子更為銳利。抓獲獵物時,它的爪子能夠像利刃一樣同時刺進獵物的要害部位,撕裂皮肉,扯破血管,甚至扭斷獵物的脖子。巨大的翅膀也可作為它的武器,有時金雕一扇翅膀就能將獵物撲倒在地。

金雕一般都會單獨或成對的活動,結成較小的群體出去活動也隻能在冬天偶爾見到,但有時也能見到一大群聚集在一起捕捉較大型的獵物。白天常見在高山岩石峭壁之巔,以及空曠地區的高大樹上歇息,或在荒山坡、墓地、灌叢等處捕食。它善於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邊呈直線或圓圈狀盤旋,一邊俯視地麵尋找獵物,它們對飛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姿勢的調節是用柔軟而靈活的兩翼和尾的變化來控製的。

金雕一旦發現目標後,就會以300公裏的時速從天而降,並能在關鍵時刻戛然止住扇動的翅膀,然後牢牢地抓住獵物的頭部,將利爪戳進獵物的頭骨,使其立即喪失性命。經過訓練的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長距離地追逐狼,並能趁其不備,一爪抓住其脖頸,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喪失反抗的能力,曾經有過一隻金雕前後抓住14隻狼的記錄。相比之下,它的運載能力較差,負重能力還不到1公斤。金雕將捕到的較大獵物肢解,先吃掉鮮肉和心、肝、肺等內髒部分,然後將剩下的分批帶回棲息地。

被人類訓練有素的金雕不僅會幫主人狩獵,還會幫主人看護羊圈。它們驅趕野狼在新疆的草原上是司空見慣的。在看護養圈的時候,周圍是沒有牧人的!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裏,沒有成功的人工繁殖過一隻金雕,因為它們向往的是自由與愛情,對於人工配對極為抵觸,有的性格剛烈的金雕甚至以會撞籠而死來相抗。

生長繁殖

金雕的繁殖期在2~3月間,多營巢於難以攀登的懸崖峭壁的大樹上,每窩產卵1~2枚,青白色,帶有大小不等的深赤褐色斑紋。同一窩的卵的顏色也不同,有完全白色到褐色塊斑的變化。金雕的卵是由父母共同孵出的,孵化期為40~45天,一般隻有一二隻能夠存活。。雛鳥的羽毛會在3個月大到時候長齊。

金雕的繁殖一般都較早,它們一般會在距地麵高約10~20米左右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或疏林內高大的紅鬆、落葉鬆、楊樹及柞樹等喬木之上築巢。有時也築巢於山區懸崖峭壁、凹處石沿、侵蝕裂縫、淺洞等處,巢的上方多有突起的岩石可以遮雨,大多數被風向陽,位置險峻,難以攀登接近。它們的巢由枯樹枝堆積成結構龐大的盤狀,外徑約2米,高約1.5米,巢內鋪墊細枝、鬆針、草莖、毛皮相對較軟的物品。有時還要築一些備用的巢,以防萬一,最多的竟有12個之多。它也有利用舊巢的習慣,每年使用前要進行修補,有的巢可以沿用好多年,因此巢也變得越來越大,有的巢已經大到和人類的房子差不多了。當然它們的巢的大小也要看書的承受能力,否則也會出現倒塌。

如果巢中食物不足時,先孵出的幼鳥常常會向後孵出來的幼鳥發出攻擊,並會啄下幼鳥的羽毛將其吞食,以補充饑餓。如果缺食的時間不長,較小的幼鳥有避讓能力,尚不至於出現慘不忍睹的場景。如果親鳥在達到大幼鳥忍耐極限之前還不能帶回食物,就會出現骨肉相殘的場麵。較大的幼鳥就會把較小的幼鳥啄得渾身是血,甚至啄死吃掉。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幼鳥20日齡之後,因為20日齡以前,常有親鳥在巢中守護。這種同胞骨肉自相殘害的現象在大型猛禽的幼鳥中並不罕見,這也是它們依照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進行的種內自我調節。因為猛禽的食物來源往往呈周期性波動,它們的捕食並非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容易,當食物短缺時,如果不進行種內的調節,將對於整個種的生存和發展十分不利。它們就是通過這種種內調節、強食弱肉、適者生存的原則來更好的繁衍下一代。

23.鸚鵡

鸚鵡

在鸚形目中,鸚鵡可分為鸚鵡科和鳳頭鸚鵡科兩科。其種類較為繁多,共有82屬358種。因此,鸚鵡是鳥類最大的科之一。

外形特征

鸚鵡屬於典型的攀禽,有兩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特別有利於抓握。此外,鸚鵡的鳥喙強勁有力,它們可以食用硬殼果。鸚鵡是一種羽色鮮豔的食果鳥類,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森林。

紫藍色金剛是鸚鵡中體形最大的一類,其身長可達100cm,分布於南美的玻利維亞和巴西。紫藍金剛鸚鵡是一種豔麗、愛叫的鳥,也是人類的好朋友。紫藍色金剛鸚鵡鳥的羽毛美麗無比,而且具有善於學人語技能的特點,因此更為人們所欣賞和鍾愛。紫藍色金剛鸚鵡主要分布在溫、亞熱帶和熱帶的廣大地域。

但是,這種鸚鵡雖然在某些地區常見,但是,人們為了盈利而大量誘捕,進而使它們麵臨嚴重的威脅。最小的是生活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一帶的藍冠短尾鸚鵡,身長僅有12cm,這些小精靈築巢的方式很特別,它們不是用彎而有力的喙,而是將巢材塞進很短的尾羽中。此外,同類的其他情侶鸚鵡也是用這種方式來築巢的。

在侏鸚鵡中有6種屬,全長都在10厘米以內。這6種僅見於新幾內亞和附近島嶼。侏鸚鵡是鸚形目中最小的一類。

分布範圍

鸚鵡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就南半球而言,鸚鵡的種類還擴展到溫帶地區,也有一些種類分布到遙遠的海島上。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是鸚鵡集聚地,也是鸚鵡種類最多的地區。在非洲和亞洲種類就較少得多,但是,在非洲卻有一些很有名的種類,如情侶鸚鵡。

在拉丁美洲,各種大型的金剛鸚鵡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大洋洲的鸚鵡要比拉丁美洲更加多樣化,主要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最美麗和最獨特的鸚鵡。比如澳洲的虎皮鸚鵡和葵花鳳頭鸚鵡等都是人們深為熟悉的鸚鵡。在新西蘭地區,鴞鸚鵡是已經失去飛翔能力的大型鸚鵡,而新西蘭的啄羊鸚鵡則進化出了一定的肉食傾向,啄羊鸚鵡也是分布最高的鸚鵡之一。吸蜜鸚鵡是大洋洲種類繁多的一群,它們也是最美麗的鳥類,比如斐濟的藍冠吸蜜鸚鵡。

鸚鵡是人類較為喜歡的一種飼養動物,因此它的野生種群也常常會受到威脅,很多種類都成了瀕危的物種。經鳥類學家確定,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我國的原產鸚鵡隻有6種了,所以,它們全部都是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生活環境

經科學家研究發現,鸚鵡的耐熱程度遠遠要比人高得多。但是,它們雖然可以耐熱,但是它們不能耐潮。所以,對於家裏養的鸚鵡,一定要保持其其居住環境的幹燥。

我們知道,鸚鵡是耐熱的鳥類,它並不像貓犬那樣怕熱,但是它們最怕的就是潮濕。如果在近段時間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對於鸚鵡來說,那可真是糟糕透頂了。如果空氣悶熱,氧分子減少,鸚鵡的身體會感到極度地不適應。這個時候,主人最好打開空調,對室內空氣進行降溫除濕,同時不要把鸚鵡放在空氣不流通的陽台上。如果是冬天的話,盡可能讓鸚鵡呆在沒有空氣加濕器的屋子裏,以防受潮使其生病。其實,室內的暖氣並不會對鸚鵡造成任何的威脅,因為潮比熱更使它們害怕。

生活習性

鸚鵡最大的特點就是羽毛色彩絢麗,音域高亢。此外,還有它們獨具特色的鉤喙更加容易使人識別這些美麗的鳥兒。它們一般以配偶和家族形成小群,棲息在林中樹枝上,自築巢或以樹洞為巢,食漿果、堅果、種子、花蜜。也有一些特例:對於深山的鸚鵡,它們常常本息在稀木灌叢中的鳥兒體形大,羽毛豐厚,獨具一副又長又尖的嘴。除了具有其他鸚鵡的食性外還喜歡吃些昆蟲、螃蟹、腐肉,甚至還會跳到綿羊背上用堅硬的長喙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鮮血淋淋。因此,當地的新西蘭牧民就稱這種鸚鵡為啄羊鸚鵡。

對於一般的鸚鵡來說,它們的平均壽命在50~60歲之間,大型鸚鵡也可以活到100歲左右。世界上最長壽的一隻鳥就是一隻鸚鵡,它是一隻亞馬遜鸚鵡,名叫詹米,生於英國利物浦1870年12月3日,死於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可見,這隻亞馬遜鸚鵡可謂是鳥類中的老壽星。

種群現狀

鸚鵡不但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而且還有豔麗的羽色。其中有華貴而高雅的粉紅鳳頭鸚鵡和葵花鳳頭鸚鵡、雄武多姿的金剛鸚鵡、塗了胭脂似的玄風雞尾鸚鵡、五彩繽紛的亞馬遜鸚鵡、小巧玲瓏的虎皮鸚鵡、姹紫嫣紅的折衷鸚鵡、形狀如鴿的非洲灰鸚鵡。2001年,在泰國發行了一套鸚鵡郵票,其中緋胸鸚鵡、花頭鸚鵡、紅領綠鸚鵡就是我國境內的野生種群。緋胸鸚鵡是最著名的,也是馳名中外的籠鳥,主要分布於我國四川省內。因此,這種鳥也稱四川鸚鵡。

由於人類社會的進步,工業化程度不斷發展,進而使得這些美麗的鳥麵臨著其生存環境的惡化。正是這種惡化的環境,使得鸚鵡種群銳減,甚至有一些種類已經或接近絕滅。新西蘭的鴞鸚鵡,就是惟一一種夜行性緋胸鸚鵡,也是在地麵上爬行的鸚鵡科鳥類。起先,這些鸚鵡分布於新西蘭南部、司圖爾特和其他島嶼。但是,由於棲息地的老鼠和鼬而瀕臨滅絕。塔布吸蜜鸚鵡是以塔布堤島命名的鳥類。由於各種原因也已經在它的祖籍南太平洋的這個小島上絕跡。

從上述兩種鸚鵡來看,最大的天敵就是鼠和貓,它們在原籍生活了千百年,世代繁延,正是因為少了天敵,才使得它們走向滅絕的境地。與此同時,也是人類活動的蹤跡打破了這裏的和平與寧靜,船把開拓者、旅行者送到這些島嶼上的同時也將鼠和貓送上了島。這些殺手吞吃鳥蛋和幼雛,讓它們陷入滅頂之災。盡管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將幸存者遷往沒有天敵的島嶼,也無補於事。因此,這些美麗的鸚鵡,我們隻能在圖片或郵票上看得到了。

24.杜鵑

杜鵑

杜鵑,俗稱布穀鳥,屬於鵑形目,杜鵑科,鳥類。杜鵑分為杜鵑亞科和地鵑亞科,約有60種樹棲種類。杜鵑主要分布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在東半球熱帶種類較多。

外形特征

杜鵑一般棲息在植被稠密的地方,屬於膽怯的鳥類,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杜鵑的形長不一,金鵑體長16公分,地鵑可達90公分。杜鵑多數種類為灰褐色或褐色。但少數種類有明顯的赤褐色或白色斑,金鵑全身大部分或部分有光輝的翠綠色。有些熱帶杜鵑的背和翅呈藍色,有強烈的彩虹光澤。少數種類的杜鵑喜歡近徙,而多數杜鵑的翼多較短,尾長,且凸,個別尾羽尖端有白色。杜鵑的腿屬中等長或較長型,屬於陸棲類,腳是對趾型,外趾翻轉,趾尖向後。但是,杜鵑的喙強壯而稍向下彎。

寄生特性

杜鵑的特性是孵卵寄生性。杜鵑鳥的這種特性多見於杜鵑亞科的所有種類和地鵑亞科的3個種。這種特性就是將自己的卵產於某些種鳥的巢中,靠其他鳥類父母孵化和育雛。杜鵑亞科的47種有不同的適應性以增加幼雛的成活率:杜鵑的卵形非常像寄主的卵形,這樣就會減少被寄主拋棄的機會。此外,杜鵑成鳥會移走寄主的一個或更多個卵,以免被寄主看出卵婁的增加,這樣就減少了寄主幼雛的競爭;更難以想象的是,杜鵑幼雛也會將同巢的寄主的卵和幼雛推出巢外。因此,杜鵑的這種特性在鳥類中確實罕見。

杜鵑的外形和行為有點像鷹屬,寄主見了就會害怕,所以杜鵑能不受幹擾地接近寄主的巢。這樣以來,許多人也就給杜鵑安上了“惡鳥”的稱謂。

在杜鵑種類中,也有非寄生性的,如地鵑。在北美洲廣泛分布代表是黃嘴美洲鵑和黑嘴美洲鵑。小美洲鵑常在美國佛羅裏達南部的海濱出現,在西印度島、墨西哥到南美北部也有這種鵑種。在中、南美洲有12種非寄生的地鵑,有些種歸屬晰鵑屬和鬆鵑屬。東半球有13種地鵑,分為9個屬。地鵑常在低矮的植被中用樹枝築巢。此種杜鵑是雌、雄鳥均參與抱卵育雛。

獨特的繁殖方式

對於杜鵑以益鳥害鳥劃分是十分不科學的。如果人們隻看到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其他鳥類的卵移走,就將其劃分為害鳥是不正確的。其實杜鵑很有意思,它們把自己的蛋產在別的鳥類的鳥巢裏,而且一般會比別的鳥類早出生,隻要一出生它就把其他的鳥蛋推出鳥巢,並發出淒厲的叫聲要吃的。杜鵑這樣的行為,如果依照人類的道德標準來看,就是非常邪惡了。這就是說,其他鳥類養了杜鵑,他們還殺害了其他鳥類的孩子。

但是,杜鵑也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適應生活。如果站在母親的角度來看,杜鵑的這種行為也是一種慈母的愛。

相關傳說

春末夏初,每每都能聽到“布穀!布穀!”的叫聲,或者是“早種包穀!早種包穀!”再或者是“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種聲音清脆、悠揚,非常悅耳動聽。如果聽成“不如歸去”的話,就會令人頓生惆悵和憂傷。山民們都叫它“布穀鳥”,其實就是杜鵑。它就是催春鳥,吉祥鳥。

有些地方稱杜鵑為“子規鳥”。相傳,它是望帝杜宇死後的化身變的。在曆史上,杜宇是一個開明的皇帝,當他看到鱉相治水有功,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就主動讓王位給鱉相。他自在不久就去世了。在他死後,化作杜鵑鳥,日夜啼叫,催春降福。因此,人們對杜鵑鳥就更加喜愛了。

25.鴕鳥

鴕鳥是一種奔跑的很快,但不會飛的非洲鳥類,它們生活再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帶。它微小的頭與巨大的體形形成鮮明的對比,長長的脖子上光禿禿的沒有毛、腳上隻有兩個腳趾頭。鴕鳥是世界上存活著的現代鳥類中最大的鳥。高可達3米,頸長,頭小,脖子長裸,嘴巴扁平,雙翼短小,不會飛,腿長,腳有力,善於行走和奔跑。

鴕鳥

習性

一般的雄鳥高約2.8米,重達300多斤。鴕鳥的頸長幾乎是身體的一半。不僅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鴕鳥卵是也是現代世界上最大的卵。一般鴕鳥的雌鳥的羽毛呈灰褐色,而雄鳥的雙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鴕鳥的少有絨毛的頭和頸的大部分是淡紅至淺藍色。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的鴕鳥過著群居性的生活。它們有著靈敏的嗅覺和聽覺,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鴕鳥的食物一般都是植物的莖、葉、種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

鴕鳥一般會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它們的朋友也都是食草型動物。如果遇到敵人,鴕鳥就會努力奔跑,受驚時速度可達每小時60多公裏。如果來不及逃跑,鴕鳥們就會把自己頭頸埋進沙裏,偽裝成岩石或灌木叢。若敵人依然不肯放棄,鴕鳥就會用腳踢對手。

不怕缺水的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中世紀騎士的頭盔就是用鴕鳥羽毛裝飾的,鴕鳥皮還可以製成柔軟、細致的皮革,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南非、美國南部以及澳大利亞等地建立的鴕鳥養殖場很興盛。經訓練後的鴕鳥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不容易適應豢養條件,大約可以活50多年。世界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征方麵等有所不同。

在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上都發現過鴕鳥化石。

鴕鳥一般3歲就性成熟,它們在旱季繁殖,它們還會有求偶爭鬥,雄鳥會發出吼叫聲來互相爭奪3~5隻雌鳥,雌鳥會在沙地裏掘淺坑作為自己孵卵的巢,每次大約會產育10~13個卵,孵化期約42天。北京動物園1954年就開始飼養展出鴕鳥,一直到1985年才繁殖成功。

孵化

有時幾隻鴕鳥會把各自的卵產在一起,孵化期間大家輪流值班,一般白天雌鳥值班,晚上雄鳥值班。鴕鳥的卵一般都很大,大約每枚蛋重0.5~1千克,有很強的承受能力。鴕鳥們會聚集幾十隻集體活動。它們為了保持卵的一定溫度,還常用沙土和礫石將蛋覆蓋。在孵化期快要結束的時候,鴕鳥會將一些蛋推滾到窩邊緣,有利於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雛鳥很快就能隨它們的父母四處閑逛了。

鴕鳥精神

人們經常把那種不肯麵對和正視困難的人的生活態度稱之為鴕鳥心理。與成語分“掩耳盜鈴”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會飛的鴕鳥卻是跑步的冠軍,鴕鳥的視力可以延伸到大概5公裏以內的物體,一般情況下的奔跑速度都可以達到45公裏/小時,也算是動物界的千裏眼、飛毛腿了。可是盡管如此,它們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它們就會把頭埋進沙子裏來逃避現實。這就是所謂的“鴕鳥心理”。

鴕鳥在遇到危險時將頭埋在沙子裏逃避現實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算是人類對鴕鳥的一種誤解。鴕鳥生活在陽光照射強烈的沙漠地帶,由於氣候的原因,地麵上升的熱空氣會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然後經散射而出現閃閃發光的薄霧。鴕鳥一旦受到驚嚇或發現敵情,就會幹脆將脖子平貼在地麵,蜷曲身體,在薄霧的掩護下鴕鳥的羽毛看起來會像石頭或灌木叢,這樣敵人就很難發現它們了。另外,鴕鳥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麵,不僅可以聽到遠處的聲音,防患於未然,還可以放鬆頸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勞。而現實時候中也根本沒人看見過鴕鳥把自己的頭埋在沙子裏。

地理分布

鳥類學家發現,不同地區的鳥類各有不同的特色,而同一地區的鳥類由於要適應當地的環境而進行了演化,又使它們具有相似性。按照這些鳥類特色,大致可以把世界上的鳥類分布地分成六大地理區域。其中鴕鳥大部分分布在非洲降雨量很低的幹燥地區。

如果講鴕鳥的曆史,早在新生代第三紀時鴕鳥還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在我國原始北京人的故鄉周口店就曾發現過鴕鳥蛋化石以及鴕鳥的腿骨化石。近代曆史的鴕鳥曾分布於非洲、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但到了現在除了非洲,其他兩地的鴕鳥都已經絕跡。也曾大量引進鴕鳥,在澳洲的東南部形成新的棲息地。

鴕鳥的演化關係

鳥類出現於侏羅紀時代,發展擴大於白堊紀時代,為了適應各種惡劣的生活環境它們演化成各類水鳥或者陸鳥。新生代陸地上的恐龍絕滅以後,由於哺乳類尚未發展成大型動物以前,其生態地位多由鳥類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營穴鳥以及南美洲中新世的恐鳥都是巨大而不會飛的食肉性鳥類,它們的出現填補了當地食肉獸的空缺。

其實鴕鳥的祖先並不像現在的鴕鳥一樣不會飛,它們之所以會變成現在的模樣,與它們當時的生活環境有很重要的關聯。鴕鳥是一種原始的殘存鳥類,它代表著在開闊草原和荒漠環境中動物逐漸向高大和善跑方向發展的一種進化方向。與此同時,飛行能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非洲鴕鳥的奔跑能力是十分驚人的。鴕鳥的足趾之所以這麼小,是由於它們的祖先為了適應奔跑不斷演化而成的,鴕鳥是世界上惟一種隻有兩個腳趾的鳥類,而且鴕鳥的內腳趾比它的外腳趾發達。如果它們一躍而起則可騰空大約2.5米,兩隻大腳一步就可跨越8米左右。鴕鳥們的防衛武器就是它們粗壯的大腿,遇到危險它們會用力的踢對方,它們甚至可以踢死豹和獅子,可見它們的腳多麼的有力。

現在幾經滅絕的新西蘭的恐鳥、澳洲的奔鳥和馬達加斯加島的象鳥等,這些不會飛的鳥類和鴕鳥一樣也被歸為走禽類,不過還有一些較幸運的走禽,如澳洲的鴯鶓和食火雞、新西蘭的幾維鳥,以及南美洲的鶆,它們經過無數的磨難堅強的幸存了下來。

走禽類的鳥類有一些胸骨扁平,不具龍骨突起的共同特征,然而,在它們由原始會飛的鳥類演化到現在飛行能力逐漸消失過程中,飛行用的強健胸肌以及其附著的部位變得不再需要。這些走禽是否有相近的血緣關係還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