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蟹的頭部和胸部從外表上是無法區分的,因而就叫頭胸部。這種動物的十足腳就長在身體兩側。第一對螯足,既是掘洞的工具,又是防禦和進攻的武器。其餘四對是用來步行的,叫做步足。每隻腳都由七節組成,關節隻能上下活動。大多數蟹頭胸部的寬度大於長度,因而爬行時隻能一側步足彎曲,用足尖抓住地麵,另一側步足向外伸展,當足尖夠到遠處地麵時便開始收縮,而原先彎曲的一側步足馬上伸直了,把身體推向相反的一側。由於這幾對步足的長度是不同的,螃蟹實際上是向側前方運動的。其實,不是所有的螃蟹都是橫著走的,群生活在海灘的腕和尚蟹都可以向前行走,而且生活在海藻中的很多蜘蛛蟹能在海藻上垂直行走。
當然,對於螃蟹為什麼橫著走,人們也做了相當多的實驗。人們通過實驗發現螃蟹體內的與肢相連的骨眼(肌肉束通過的地方),對於每條肢都有上下兩個骨眼(即兩束肌肉)與之相連.而且其肢基部關節彎曲方向是背腹方向,所以當肌肉收縮時,便牽動肢沿背腹方向運動,因此螃蟹才是橫著走的。
3.蟾蜍
蟾蜍,也稱蛤蟆。它是屬於兩棲動物,與青蛙屬於同科目。蟾蜍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及蟾衣是我國緊缺的藥材。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大部分蟾蜍行動緩慢而笨拙,不善於遊泳,它大多時間都在地上爬行,但在危險的時候,也會有短距離的小跳。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蟾蜍類的雨蛙科、樹蛙科、叢蛙科就非常善於跳,而且與蛙類有的一拚。
蟾蜍是蟾蜍動物的總稱,屬於無尾目。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癩蛤蟆。皮膚粗糙,背麵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製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主要分布在除了馬達加斯加、波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澳大利亞原來無蟾蜍,後來從其他地區引進了蟾蜍,但繁殖太快,並且有毒,因此成為了澳大利亞目前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大蟾蜍白天一般隱於暗的地方,比如石頭下麵、土洞內或草叢中。到了傍晚它們才出來覓食,活動地池塘、溝沿、田邊、房屋周圍等處活動,特別是在雨後。
蟾蜍與青蛙的區別
蛙類和蟾蜍類屬同一目,但它們之間的區別也是非常大的。首先它們卵的區別:青蛙的卵堆成塊狀,蟾蜍的卵排成串狀。其次是它們的幼體蝌蚪,青蛙的蝌蚪顏色較淺、尾較長;蟾蜍的蝌蚪顏色較深、尾較短。其實蟾蜍也是蛙類的一種,所以從科學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兩棲綱無尾目的成員統稱蛙和蟾蜍,蛙和蟾蜍這兩個詞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劃分,從狹義上說二者分別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員,但是無尾目遠不止這兩個科,而其成員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稱呼,一般來說,皮膚比較光滑、身體比較苗條而善於跳躍的稱為蛙,而皮膚比較粗糙、身體比較臃腫而不善跳躍的稱為蟾蜍,實際上有些科同時具有這兩類成員,在描述無尾目的成員時,多數可以統稱為蛙。
兩棲動物中絕大多數的種類都屬於無尾目,它們的分布非常廣泛。無尾目的成員體型大體相似,而與其他動物均相差甚遠,僅從外形上就不會與其他動物混淆。無尾目幼體和成體則區別甚大,幼體即蝌蚪有尾無足,成體四肢具在卻無尾巴,後肢長於前肢,有利於跳躍,當然兩棲動物大數都善於跳躍。
蛙科是無尾目的第三大科,在概有50餘屬650餘種。它的分布比其他兩棲動物都要廣泛,幾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現在一些島嶼上,最北可達到北極圈。蛙科在非洲最為繁盛,光是特有的屬就有18個,其中在馬達加斯加島就有3個以上的特有屬,而蛙科也是無尾目的最大成員巨蛙也分布於非洲。蛙科在亞洲東部、南部和東南部也比較豐富,如我國常見的黑斑蛙和各種林蛙。但歐洲和美洲的蛙科則隻有蛙屬Rana的成員,其中在南美洲隻見於北部地區。蛙科在澳洲也隻有極北部才有,而在臨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島嶼上卻能見到,而這些地方幾乎沒有其他的兩棲動物,蛙科成員在這裏則占據了不同的生態地位。在斐濟島有兩種扁手蛙,分別為路棲和樹棲,其中樹棲扁手蛙看起來與樹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員非常相似,樹棲扁手蛙有多種色型,看起來好像不同的種。扁手蛙的其他種類也均局限於亞太地區的海島上,其中包括不少樹棲的成員。扁手蛙在卵中完成變態,孵化出來的就是小蛙。
而蟾蜍科有24~31屬340~360種,分布廣泛,遍布大洋洲和馬達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適應力時常強的動物,可以生活於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國最常見的兩棲動物大概也要屬蟾蜍了。蟾蜍科中超過一半的種類都屬於同一個屬,即蟾蜍屬Bufo,這個屬的成員幾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區,而在北方則是本科惟一的代表。蟾蜍屬的成員體型差別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長達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長隻有其1/10。蟾蜍雖然大小差別很大,但是相貌和習性均比較相似,都是些行動緩慢不擅跳躍的陸棲動物,皮膚粗糙而高度角質化,使得蟾蜍有較強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製成蟾酥。蟾蜍非常貪食,人們用其來消滅害蟲,但是也帶來了一些生態災害。澳洲引進了海蟾蜍來防治蔗田的害蟲,但是海蟾蜍卻對當地生態帶來了很多負麵影響,海蟾蜍排擠本土的龜蟾類,捕食當地的小動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對想捕食它們的當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脅,海蟾也被引進了其他很多種植甘蔗的熱帶地區,大多帶來了一些負麵影響。蟾蜍科的其他屬多隻有少數成員,有些外表和習性與蟾蜍屬有一定差距,比如東南亞的漿蟾Pedostibes是樹棲的蟾蜍,身體輕盈纖細,與地棲的粗壯笨拙的蟾蜍屬略有不同。
不要小看癩蛤蟆
千萬不要小看蟾,不論是神話中的蟾還是現實生活中的蟾,它都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蟾一直是幸福的象征,它為人類作了很多好事。蟾蜍,又叫癩蛤蟆、大疥毒。這種動物是被人們所看不起,不少人認為蟾蜍是低能兒。它容顏醜陋,不時地在田埂道邊鑽來爬去。盡管人們不理解它,但它還是默默無聞地工作著。蟾蜍是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據科學家們觀察研究,在消滅農作物害蟲方麵,它要勝過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蟲,要比青蛙多好幾倍。癩蛤蟆平時棲息在小河池塘的岸邊草叢內或石塊間,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動,清晨或夜間才爬出來捕食。它所捕食的對象是蝸牛、蛞蝓、螞蟻、蝗蟲和蟋蟀等。
蟾蜍比較喜歡陰暗的地方,白天一般躲在石頭下麵、草叢等。它們喜歡在早晨和黃昏或暴雨過後出現在道旁或草地上。如被人們用腳碰一下,它會立即裝死躺著一動不動。它的皮膚較厚,並且具有防止體內水分過度蒸發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長久居住在陸地上麵不到水裏去。每當冬季到來,它便潛入爛泥內,用發達的後肢掘土,在洞穴內冬眠。癩蛤蟆行動笨拙蹣跚,不善遊泳。由於後肢較短,隻能做小距離的、一般不超過20厘米的跳動。癩蛤蟆在入藥方麵也有很大的貢獻。
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記載癩蛤蟆性味、歸經和主治等方麵內容。多少年來,人們采集癩蛤蟆耳下腺及皮膚腺分泌物,晾幹製成蟾酥。蟾酥是我國的傳統名貴藥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點舌丹、一粒珠等31種中成藥的主要原料。我國生產的蟾酥在國際市場上聲望極高,每年出口5000多斤,可換得外彙500萬美元。常見的蟾蜍,隻不過拳頭大小。可是在南美熱帶地區,卻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癩蛤蟆,最大個體長約25厘米,為蟾中之王。蟾王不僅體型大,胃口也特別好,它常活動在成片的甘蔗田裏,捕食各種害蟲。固此,世界上許多產糖地區都把它請去與甘蔗的敵害作戰,並取得了良好成績。蟾王的足跡遍及西印度群島、夏威夷群島、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澳大利亞以及其他熱帶地區。每年為人類保護著相當十億美元的財富。
雌蟾王每年可產卵38000枚左右,是兩棲動物中產卵最多的一種。但是它的蝌蚪卻很小,僅1厘米長。蟾王不僅能巧妙地捕食各種害蟲,也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它滿身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種有毒的液體,凡吃它的動物,一口咬上,馬上產生火辣辣的感覺,就不得不將它吐出來。這就是不能小看蟾蜍的原因,雖然人們不喜歡它,但它確為人們提供了不少幫助,不僅可以幫人們除害蟲,還能作為藥材為人民帶來健康。
蟾蜍傳說
蟾蜍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據說,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召開蟠桃大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後宮花園裏遇到鵝仙女,便被鵝仙子的魅力所傾倒,動了凡心。鵝仙女嗬斥他並向王母娘娘告狀。王母娘娘聽後大怒,隨手將嫦娥南亞的月精盆月砸向蟾蜍仙,罰它下界為蟾蜍。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蟾蜍體內,王母娘娘非常後悔,擔心會失去一件寶物,便令蟾蜍曆經磨難後將月精盆完璧歸趙,這樣才可重列仙班,並且命令雷神監督。
另外還有一個流傳與世間的劉海戲金蟾的神話故事。相傳憨厚的劉海在仙人的指點下,得到一枚金光奪目的金錢。後來劉海就用這枚金錢戲出了井裏的金蟾,得到了幸福。這說明人們渴望得到它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