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兩棲動物(3 / 3)

4.龜

龜,並非隻是指人們常說的烏龜,它泛指龜鱉目的所有成員,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龜的特征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大多數龜均為肉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亦食植物的莖葉。龜是通常可以在陸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長時間在海中生活的海龜。龜是一種很長壽的動物,在自然界中,如果一個龜超過百年壽命並不是件稀奇的事。

外形特征

龜鱉目一個主要的特征就是,其身體的器官,如頭、尾及四肢,都可以藏在保護殼內。無齒,行動緩慢,無攻擊性,體長從不到10公分至2公尺以上都有。由於其四肢粗壯,所以適於爬行,腳短或有槳狀鰭肢(海龜),具有保護性骨殼,覆以角質甲片。殼分上、下部分,上、下兩部兩側相連,其上半部稱為背甲,下半部為胸甲。

龜的外形較為怪異,四肢比較粗短,背上有一個堅硬的龜殼,頭、尾和四肢都有鱗,其頭、尾和四肢都能縮進龜殼中,為陸棲性動物。龜殼可熬製成龜膠,可做中藥。有時把龜鱉目的棱皮龜科、海龜科動物也統稱為龜類動物。棱皮龜科、海龜科為大型或中型的海龜,四肢變成槳狀,產於熱帶、亞熱帶海洋中。它們的全身都是寶,肉中含有較多的脂肪,可製油,卵可食用,甲也可作中藥。龜類的壽命很長,有的可達300多年。象龜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大型海龜,體長1.5米,重200千克,因體積較大,可承受較重的重量,固可以載人爬行。

生活習性

龜屬一種半水棲、半陸棲性爬行動物,江河、湖泊、池塘是它們的主要棲息地。白天多陷居水中,夏日炎熱時,便成群地尋找蔭涼處。性情溫和,相互間無咬鬥。遇到敵害或受驚嚇時,便把頭、四肢和尾縮入殼內。烏龜是雜食性動物,以動物性的昆蟲、蠕蟲、小魚、蝦、螺、蚌、植物性的嫩葉、浮萍、瓜皮、麥粒、稻穀、雜草種子等為食。龜是一種耐饑性很強的動物,可達數月不吃東西也不會被餓死。

烏龜又是一種變溫動物,到了冬季一般在水溫降到10℃以下時,便開始冬眠。冬眠地點一般選擇在水底淤泥中或有覆蓋物的鬆土裏,冬眠期時間大致從11月到次年的4月初。當溫度逐漸升高,水溫上升至15℃時,烏龜便出穴活動,當水溫達到18℃~20℃時便開始攝食。

分布範圍

龜在我國的分布範圍較為廣泛,除東北、西北各省(區)及西藏未見報道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尤以長江中下遊各省分布最多。國外主要分布於日本、朝鮮。龜的適應性很強,但近幾年來,由於環境的汙染嚴重,龜的棲息地受到破壞,再加上人為的過量捕食等情況,我國境內龜幾乎處於瀕危狀態,但可以大量人工繁殖。

在現存的200~250種龜中,大多數為水棲或半水棲類,主要分布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在溫帶地區也有分布。有些龜是陸棲,少數棲於海洋,其餘的生活於淡水中。龜以鮮嫩植物或小動物為食,或以兩者為食。龜通常每年繁殖一次,其卵為白色,其形狀有圓形和瘦長形,通常母龜在產卵後用後腿挖出一個洞,將卵產至於洞中。

龜是一種寶貴的動物,可為人類提供肉、蛋和龜甲,有些人則把它們當作寵物。全世界的現存的龜被分為兩個亞目。一種是側頸龜亞目,頸部彎向一側將頭縮入殼中,而另一種是隱頸龜亞目,頭和頸可以一同縮入殼中。側頸龜類現僅分布於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鄰近島嶼。而隱頸龜的分布範圍則更為廣泛,除澳大利亞外的所有大陸均有分布。

側頸龜亞目種類現存的並不多,為現在龜種的20%左右,僅分布於南半球大陸。其中現存2科為蛇頸龜科,因其頭長和頸長而得名。而側頸龜科這一亞目的名稱即來源於蛇頸龜科。

隱頸龜亞目是現存龜種類的1/3,地理分布範圍較為廣泛,與全部種類的分布範圍幾乎相同。隱頸龜亞目的最大科是水龜科,多分布於美國東半部,多為水棲或半水棲。其次是龜科,其種類約為水龜科的1/2。此外,隱頸龜類的其他科還有泥龜科、海龜科,其分布廣泛,在全世界的溫暖海水中均有分布;而至於鱷龜科,因其體型較大,所以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一般常見於北美地區。

5.蠑螈

蠑螈是有尾兩棲動物,體形與蜥蜴十分相似,所以很多人都容易把兩者搞混。蜥蜴體表有鱗,但蠑螈卻沒有,它是一種良好的觀賞動物,包括北螈、蠑螈、大隱鰓鯢(一種大型的水棲蠑螈)。它們大部分棲息在淡水和沼澤地區,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他們通過皮膚吸收水分,因此蠑螈需要居住在潮濕的環境裏。

蠑螈

體態特征

蠑螈體長約6~8厘米,其外形由頭、頸、軀幹、四肢和尾5部分組成。蠑螈全身皮膚裸露,背部黑色或灰黑色,皮膚上分布著稍微突起的痣粒,腹部有不規則的橘紅色斑塊。蠑螈的頸部不明顯,軀幹較扁,四肢較發達,前肢四指,後肢五趾,指(趾)間無蹼,尾側扁而長。蠑螈在水中活動時需借助軀幹和尾巴不斷彎曲擺動而前行,在水底和陸地上活動時則需要靠四肢爬行。蠑螈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蛻皮的現象,一般是先從頭頂部開始,然後再是軀幹部、四肢和尾部蛻皮。

到於蠑螈的雌雄的分辨可以注意以下幾點:雌體略大於雄體;但雄體比較活潑靈敏,相反雌體因其腹部肥大,行動較為遲緩;雄體泄殖腔孔隆起,特別在生殖季節,孔裂長,有明顯絨毛狀乳突,甚至向外凸出,而雌體的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較短,無明顯乳突。蠑螈身體短小,有4條腿,皮膚潮濕,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顯眼的模樣。中國大蠑螈體型最大,體長可達1.5米。蠑螈都有尾巴,但與蛙類不同,它們從一出生都長著一條長尾巴。

交配與繁殖

大多數的兩棲動物都是通過體外受精的,而蠑螈雖屬於兩棲動物,但它卻是體內受精的。蠑螈的交配行為也是相當特殊的,雄蠑螈在排精之前,不斷地圍繞在雌蠑螈後麵遊動,用吻端觸及雌蠑螈的泄殖腔孔,同時把尾向前彎曲,急速抖動。求偶成功之後,雌蠑螈隨雄蠑螈而行,當雄蠑螈排出乳白色精包(或精子團),沉入水底粘附在附著物上時,雌螈緊隨雄螈前進,恰好使泄殖腔孔觸及精包的尖端,徐徐將精包的精子納入泄殖腔內。精包膜遺留在附著物上。出生的卵粒外圍有如膠狀物質纏裹保護,以使幼體安然度過發育前期。

納精後的雌蠑螈會變得十分活躍,尾高舉,約1個小時後才可逐漸恢複常態。雌螈納精1次或數次,可多次產出受精卵、直至產卵季節終了為止。在產卵時雌螈遊至水麵,用後肢將水草或葉片褶合在泄殖孔部位,將卵產於其間。每次產卵多為1粒,產後遊至水底,稍停片刻再遊到水麵繼續產卵;一般每天產3~4粒,最多時可達27粒,平均年產220餘粒,最多可達668粒。一般情況下,這些卵要經5~25天孵出,孵出後的胚胎有3對羽狀外鰓和1對平衡枝。

生活在自然界的蠑螈與飼養的蠑螈產卵期是不一樣的,前者一般在3~4月間,以5月份產卵最多,而後者由於室溫往往高於自然界溫度,產卵期一般要提前一個月左右。在2~3月間,氣溫達到10℃以上時,大腹便便的雌蠑螈便開始產卵,以4月份為盛期,以後逐漸減少。

雌蠑螈產卵很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們先是在水中選擇一片水草葉,再用後肢將葉片夾攏,反複數次,最後將扁平的葉片卷成褶,以此包住其泄殖腔孔,靜止3~5分鍾後,受精卵即可產出,並包在葉內。雌蠑螈產卵後伏到水底,休息片刻又浮上來繼續產卵,一般每次僅產一枚卵。

受精卵在各方麵條件(水、氧和溫度)適宜的情況下,經過多次有規律地分裂,卵變成小蝌蚪。經過2~3天,蝌蚪慢慢長出前肢,隨後再長出後肢,再過3~4個月,幼體發育完成,變成蠑螈。

防衛

無論是在地表、樹上還是陸地上,蠑螈都能用它短短的四肢緩慢地爬行。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它們還可以用前足或者趾尖在部泥濘不堪的表麵上行走,如池塘底部的淤泥。蠑螈之所以如此厲害,主要是因為它可以借助擺動尾巴來加快行走速度。

蠑螈大多是有毒的,且體色鮮明美麗,它們正是利用這種鮮豔奪目的顏色告誡來犯者,於是那些蠢蠢欲動的來犯者就會對它們敬而遠之了。當蛇向蠑螈發起進攻時,蠑螈的尾巴就會分泌出一種像膠一樣的物質,它們用尾巴毫不留情地猛烈抽打蛇的頭部,直到蛇的嘴巴被分泌物給粘住為止。有時會出現一條長蛇被蠑螈的粘液給粘成一團,無法動彈的場麵。而很多時候,蠑螈都可以靠這些粘液使自己脫離危險。

繁殖補充說明

蠑螈通常生活在一些潮濕的地下或水下,是一種比較害羞的動物。它們的皮膚光滑而又粘性,尾巴很長,頭部很圓。它們中許多種都是終生在水中生活,而其中又有一些種類完全生活在陸地上,甚至有些完全生活在潮濕黑暗的洞穴中。但不管是在陸地上生活,還是在水中生活的蠑螈,大多數都是要在水中產卵的。

從出生到發育成蠓螈,蠑螈所經曆的一係列幼態發育的過程稱為蛻變。陸棲蠑螈在陸地產卵,幼蟲的發育發生在卵內。當幼仔孵化出來後,看上去就像成年的微縮版。而對於水棲蠑螈,在水中產卵,孵化後變成像蝌蚪樣的幼蟲,最終失去鰓。而有些蠑螈繁殖比較特殊,它們可以不產卵,直接生下完全成形的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