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狼
狼的外形與狗相似,其嘴略顯尖長,口稍寬闊,耳豎立不曲。尾挺直狀下垂;毛色棕灰。棲息範圍廣,適應性強,凡山地、林區、草原、荒漠、半沙漠以至凍原均有狼群生存。中國除台灣、海南以外,各省區均產。狼既耐熱,又不畏嚴寒。夜間活動。嗅覺敏銳,聽覺良好。性殘忍而機警,極善奔跑,常采用窮追方式獲得獵物。狼是肉食性動物,能耐饑,亦可盛飽,主要以鹿類、羚羊、兔等為食,有時亦吃昆蟲、野果或盜食豬、羊等。
狼
狼之起源
狼的生命力很強,在距今約500萬年開始起源於地球,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很多動物都滅絕,但狼卻生存了下來。
外形特征
狼的外形特征根據其種類不同,有郊狼(外形小)、森林狼(中)、草原狼(大),吻尖長,眼角微上挑。因為產地和基因不同,所以毛色也不同。常見灰黃兩色,還有黑紅白等色,個別還有紫藍等色,胸腹毛色較淺。腿細長強壯,善跑。灰狼的體重和體型大小各地區不一樣。一般來說,肩高在(26~36英寸),體重32~62公斤(70~135磅)。外形最小的狼要數阿拉伯狼,雌性的狼有的體重可低至10公斤(22磅)狼群適合長途遷行捕獵,其強大的背部和腿部,能有效地舒展奔跑。
生活習性
狼是群居動物,一般有5~12隻之間,在冬天寒冷的時候最多可到四十隻左右,通常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狼由一對優勢對偶領導,而以兄弟姐妹為一群的則以最強一頭狼為領導。狼群有領域性,且通常也都是其活動範圍,群內個體數量若增加,領域範圍會縮小。群之間的領域範圍不重疊,會以嚎聲向其他群宣告範圍。幼狼長大後會留在狼群照顧其他成員,也可能成為狼群下一位首領。有的則會遷移出去(大多為雄狼)而還有一些情況下會出現遷徙狼,以百來頭為一群,有來自不同家庭等級的各類狼,各個小團體原狼首領會成為頭狼,頭狼中最出眾的則會成為狼王。野生的狼一般可以活12~16年,狼的奔跑速度極快,可達五十五公裏左右,持久性也很好。它們有能力以速度10公裏/小時(六英裏)長時間奔跑,並能以高達近65公裏/小時速度(45英裏)追獵衝刺。如果讓狼與獵豹一起長跑,它的速度會超過獵豹,狼的智能也頗高,可以通過氣味、叫聲來相互溝通。
生長繁殖
雄狼的孕期一般是62天左右。低海拔的狼一月交配,高海拔則在四月交配。小狼兩周後睜眼,五周後斷奶,八周後被帶到狼群聚集處。
狼群也有等級之分,占統治地位的雄狼可以隨心所欲和雌狼進行繁殖,處於低下地位的個體則不能自由選擇。雌狼產子於地下洞穴中,雌狼經過六十三天的懷孕期,生下三隻到九隻小狼,也有生十幾隻的。沒有自衛能力的小狼,要在洞穴裏過一段日子,公狼負責獵取食物。小狼在前六個月多是吃奶,但是一個半月也可以吃些碎肉,三、四個月大的小狼就可以跟隨父母一道去獵食,半年後,小狼就學會自己找食物吃了。狼的壽命大約是十二到十四年。在群體中成長的小狼,非但父母嗬護備至,而且,族群的其他分子也會愛護有加。狼和非洲土狼會將殺死的獵物,撕咬成碎片,吃下腹內,待回到小狼身邊時,再吐出食物反哺。赤狼還會在狼群中造一育兒所,把幼狼都集中到一起撫養,由母赤狼輪流照看,毫無怨尤。因此說,狼的家庭觀念極強。
行為模式和身體語言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匹狼占主導地位,它會表現出挺身,腿直,神態堅定,耳朵是直立向前,往往尾部縱向卷曲朝背部。這種動作顯示的是級別高主導地位的狼可能一直盯著一個唯唯諾諾的地位低下的狼。這是狼群獨特的交流方式。
活躍——狼在玩耍時,會將身子伏低,耳朵向兩邊張開,有時會快速伸出舌頭,主動舔舐。
憤怒——當狼將兩隻耳朵豎起時,表明它正處於憤怒狀態,這時狼的背毛也會豎立,唇可卷起或後翻,門牙露出,有時也會弓背或咆哮。
恐懼——狼在麵對強大的對手時,會試圖把它的身子顯得較小,從而不那麼顯眼,或拱背防守,尾收回。
狼與狗
狗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動物,而狗實際上是被馴化了的狼的後代。狗的祖先是東亞的狼。科學家在對來自於歐洲、亞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上百隻狗進行DNA分析後發現,世界上所有的狗的基因都有著相似的基因序列,因此他們得出結論,世界上所有的家狗都是在大約1.5萬年前,從東亞狼進化而來的。這些家狗的先輩們和美洲最早的定居者通過白令海峽,一起穿越亞洲和歐洲到達美洲的。
2.獵豹
獵豹又叫印度豹,屬貓科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與西亞。同其他貓科動物不同,獵豹依靠速度來捕獵,而非偷襲或群體攻擊。獵豹是陸上奔跑最快的動物,全速奔馳的獵豹,時速可以超過110公裏,相當於百米世界冠軍的三倍快。獵豹是陸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同樣也是貓科動物成員中曆史最久,最獨特和特異化的品種。
獵豹
獵豹的外形
獵豹的外形與貓科其他動物的外形不怎麼相像。它們的頭比較小,鼻子兩邊各有一條明顯的黑色條紋從眼角處一直延伸到嘴邊,如同兩條淚痕(這也是它們區別於其他大貓們的最顯著特征之一),這兩條黑紋有利於吸收陽光,從而使視野更加開闊。它們的身材修長,體形精瘦,身長約140~220cm,高度約75~85cm。獵豹的四肢很長,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毛發呈淺金色,上麵點綴著黑色的實心圓形斑點,背上還長有一條像鬃毛一樣的毛發(有些種類的獵豹背上的深色“鬃毛”相當明顯,而身上的斑點比較大,像一條條短的條紋,這種獵豹被稱之為“王獵豹”。王獵豹曾被認為是一個獨立亞種,但後來經研究發現,它們獨特而美麗的花紋隻是基因突變的產物)。獵豹四爪類似狗爪,因為它們不能像其他貓科動物一樣把爪子完全收回肉墊裏,而是隻能收回一半。
獵豹身體的長度是1~1.5米、尾長0.6~0.8米、肩高0.7~0.9米、體重50公斤。雄獵豹的體型略微大於雌獵豹,獵豹的背部是淡黃色。腹部的顏色比較淺,通常是白色的。
獵豹的壽命
獵豹的壽命究竟有多長呢?研究人員利用無線電頸圈發現,野外獵豹的壽命一般是6.9年。但是在人工圈養狀態下,獵豹可能生存11.7年。在動物界裏麵,獵豹的係統分類定位是這樣,它是屬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就是它是屬於哺乳動物的一員。屬於食肉目,它也屬於食肉動物的一員。貓科、獵豹亞科、獵豹屬,獵豹是它的種。它有兩個亞種,一個是非洲亞種,一個是亞洲亞種。非洲亞種比較多,還有九千到一萬二千頭。亞洲亞種比較少,它主要生活在伊朗,現在還有三百頭左右。根據研究人員的分析,獵豹與美洲虎、金貓大約是在五百五十萬年前出現的,就是在地球上出現,而獅、虎、美洲獅大約是在一百六十萬年前才出現。
獵豹不會上樹,這是它與豹的不同點。豹能上樹,因為獵豹的爪子生在外麵,不善於攀岩,所以不能上樹,最多是上一些已經倒伏的倒木。所以在非洲,有時候看見有些貓科動物,就像獵豹一樣的貓科動物,如果是伏在樹上休息,或者是等候獵物,以為是獵豹,實際上不是的,那是豹子。一位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現今世界上的獵豹都是一些親緣關係比較近的個體,就是說這些獵豹,都是有一些親緣關係比較近的個體、近交產生的後代。
因為獵豹是近交的後代,因此,它們的個體遺傳結構很相似,也就是說,獵豹的基因構成很相似,就像雙胞胎一樣。這裏麵就有一個相關的問題,一般來說的話,人們特別希望能夠多保存一些遺傳多樣性,希望一個物種的遺傳結果差異更大一些。那像獵豹這樣的物種,它遺傳結構已經非常小。但是它在野外能夠生存下來,目前也沒有任何症狀。表示這種物種,它沒有因為近交在衰退,所以說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物種的個體組織是高度近交組成的,那麼它的生存能力就應該很弱,可獵豹卻不是。
獵豹的生活
獵豹的生活很有規律,它們通常日出就開始捕獵,日落休息。一般是早晨五點鍾前後開始外出覓食,它行走的時候比較警覺,不時停下來東張西望,看看有沒有可以捕食的獵物。另外一點的話,它也防止其他的猛獸捕食它。它一般是午間休息,午睡的時候,它每隔6分鍾起來,就要起來查看一下,看看周圍有什麼危險。一般來說,獵豹每一次隻捕殺一隻獵物,每一天行走的距離就是大概五公裏、最多走十多公裏。雖然它善跑,但是它行走距離並不遠。獵豹奔跑的速度驚人,如果讓人類的短跑世界冠軍與獵豹進行百米比賽的話,獵豹可以讓這個世界冠軍先跑60米,最後到達終點的是獵豹,而不是這個短跑世界冠軍。它為什麼跑這麼快呢?與它的身體結構有關,一個是它的腿長,身體很瘦。再一個獵豹的脊椎骨十分柔軟,容易彎曲,像一根大彈簧一樣。就是它跑起來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它前肢和後肢都在用力,而且身體也在奔跑中間一起一伏,所以跑得非常快。獵豹在捕捉獵物的時候,需要急轉彎,在那樣的速度下轉彎,很容易摔倒,而它那條大尾巴就起了平衡的作用,不至於摔倒。
值得關注的是,獵豹雖然跑得快,但這對它的整個身體的呼吸係統和循環係統來說,都是一種考驗。當它奔跑速度達到110公裏以上的時候,它的呼吸係統和循環係統都在超負荷運轉。大家知道,當動物機體運動的時候,它體內會產生大量的熱。動物必須把這些熱排出去,就像人類一樣,人類運動跑步的時候要大量地出汗,或者喘氣。一方麵是吸進氧氣,一方麵是通過出氣,也排出一部分熱量,通過排汗也排出一部分熱量。可是獵豹無法在短時間內把體內囤積的熱量排出去,因此很容易出現虛脫症狀,所以獵豹一般隻能短跑幾百米,它就減速了。要不然它身體就過熱,然後會產生虛脫。所以這種奔跑是很傷元氣的,有時候就是獵豹抓住了獵物,因為它剛才跑得太快,所以它那個時候也沒辦法進食,必須要休息一下,或者喘喘氣,才能開始進食。這個時候是獵豹最脆弱的時候,很可能就是它的獵物很可能被附近的獅子或者豹子搶走,甚至它自己還有生命之憂。如果碰到一隻饑餓的獅子,或者一群很久沒進食的獅子,它們很可能把獵豹作為自己的捕食對象。
獵豹的牙齒
獵豹有鋒利的牙齒,但與其他大型貓科動物相比,它們的牙齒就顯得比較小。獵豹的頭比較小,這樣,它的上頜就相對來說也比較小,所以它不可能長很長的齒根。另外它的牙就不可能變得很長,大家知道,牙如果很長的話,就需要很長的齒根才不容易斷。如果齒根短,牙齒外露的部分長,那麼很容易在咬東西的時候,就容易折斷。所以的話,獵豹的牙相對來說的話,也是比較小的。所以,獵豹的整個身體結構看起來就是專為奔跑速度而設計的,是自然選擇迫使它變成這個樣子。一萬年前,獵豹的祖先個體還是很大的,但是那些祖先由於不適應環境滅絕了。現在留下來的這些獵豹,它們奔跑的速度都很快,身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異。因為它跑的時候需要消耗很多的氧,為了吸收更多的氧,獵豹長一個很大的鼻腔。所以它那個頭骨裏麵就沒有多少空間來長齒根了,所以它的牙就比較短。我們都知道,自然界的食肉動物打鬥時,一個是靠爪,一個是靠牙,獵豹的牙齒一短,就很大地影響了它的打鬥能力。
在適者生存的大自然中,獵豹常常被一些體型比較大的貓科動物,比方說獅子,甚至有可能被獅子咬死吃掉。由於獵豹的牙比較短,所以獵豹有時候還不能用牙來把食物咬死。經常是靠上下顎就是像鉗子一樣把獵物的脖子鉗住,使獵物窒息死亡。獵豹的捕食方式一般是這樣:盡管它跑得快,因為它跑得距離很有限,所以它在捕食的時候,會盡量地、一步一挪接近獵物,盡量不讓獵物發現它,在它靠得足夠近的時候,才開始突然一下縱跳出來,猛撲向獵物。獵豹主要是靠速度來捕獲獵物,如果它在第一次抓不住的話,那麼獵物會有很大的逃生機會。
3.袋鼠
袋鼠是食草動物,有些也吃真菌類。多在夜間活動,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鍵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多數袋鼠生活在地麵,它們擁有強健的後肢,其獨特的跳躍方式能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長滿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時支撐袋鼠的身體,又能在袋鼠跳躍起幫助袋鼠跳得更快更遠。雌性袋鼠腹部有育兒袋,裏麵有四個乳頭,用來喂養小袋鼠,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前肢短小,後肢發達,彈跳提別好,常常以跳代跑。袋鼠一般身高有2.6米,體重約有80公斤。袋鼠圖常作為澳大利亞國家的標誌,如綠色三角形袋鼠用來代表澳大利亞製造。袋鼠圖還經常出現在澳大利亞公路上,那是表示附近常有袋鼠出現,特別是夜間行車要注意,袋鼠的視力很差,加上對燈光的好奇會跳去“看個究竟”。但是因為袋鼠的繁殖率很高,所以即便不小心撞死了也不需要負責,會有專門的人把袋鼠的屍體收走。
袋鼠是群居動物,多則上百隻聚集在一起。袋鼠不會行走,隻會跳躍,或在前腳和後腿的幫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屬夜間生活的動物,通常在太陽下山後幾個小時才出來尋食,而在太陽出來後不久就回巢。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既出生,非常微小,無視力,少毛,生下後立即存放在袋鼠媽媽的保育袋內。直到6~7個月才開始短時間地離開保育袋學習生活。小袋鼠要在一年後才會正式斷奶,離開育兒袋,但仍活動在袋鼠媽媽附近,以便隨時獲取幫助和保護。
袋鼠的飲食
袋鼠的食物主要是離地麵近的矮草,將長草與幹草留給其他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吃樹葉或小樹牙。
袋鼠的特征
袋鼠的前肢比較短小,可以抓握一些東西。後肢彈跳力強,受到敵害追逐的時候,它們可以一下子跳出七八米遠,跳兩米來高。在野外生活的大袋鼠遭遇敵害追趕時,會有它們獨特的反擊辦法:它們背靠大樹,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後腿狠狠地蹬踢跑過來的敵害腹部。
4.蝙蝠
蝙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福氣”。除南北極及一些邊遠的海洋小島嶼外,世界上到處都有蝙蝠,在熱帶和亞熱帶蝙蝠最多。蝙蝠的顏色、皮毛質地及麵型千差萬別。蝙蝠的翼是在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是由其修長的爪子之間相連的皮膚構成。蝙蝠的吻部像齧齒類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很大,而且活動非常靈活。
蝙蝠是哺乳動物中惟一一類真正具有飛翔能力的動物。它們中的多數還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係統。狐蝠和果蝠完全食素。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因為蝙蝠捕食大量昆蟲,故在昆蟲繁殖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於控製害蟲。某些蝙蝠亦食果實、花粉、花蜜;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這些蝙蝠有時會傳播狂犬病。蝙蝠的分布非常廣,尤其在熱帶地區,蝙蝠的數量極為豐富,它們會在人們的房屋和公共建築物內集成大群。
蝙蝠的形態
不同種類蝙蝠的體型也存在極大的差距,例如最大的狐蝠展開雙翼後達1.5米,而基蒂氏豬鼻蝙蝠展開雙翼僅有15厘米。蝙蝠的顏色、皮毛質地及臉相也千差萬別。蝙蝠的翼是進化過程中由前肢演化而來。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極度伸長,有一片飛膜從前臂、上臂向下與體側相連直至下肢的踝部。拇指末端有爪。多數蝙蝠於兩腿之間亦有一片兩層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膚構成。蝙蝠的外耳很大,並且向前突出,活動靈活。蝙蝠的脖子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肌發達;而髖及腿部細長。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濃淡不同的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而腹側色調較淺。棲息於空曠地帶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點或雜色斑塊,顏色也各不相同。蝙蝠在取食習性上,根據種類的不同而各有差異,有些為掠食性,有些則有助於傳粉和散布果實,吸血蝙蝠對人類有危害,食蟲蝙蝠的糞便一直在農業上用作肥料。
蝙蝠的生長發育
蝙蝠群的性周期是同步的,因此交配活動大多發生在數周之內。蝙蝠的妊娠期從6、7周到5、6月。許多種類的雌體妊娠後遷到一個特別的哺育棲息地點。蝙蝠通常每窩產1~4隻小蝙蝠。小蝙蝠剛出生時無毛或少毛,且在這段時間內沒有視覺和聽覺。幼仔由親體照顧5周至5個月,按不同種類決定。
蝙蝠的生活習性
幾乎所有的蝙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去覓食。這種習性便於它們侵襲入睡的獵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動物或高溫陽光的傷害。蝙蝠通常喜歡棲息於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縫隙、地洞或建築物內,也有棲於樹上、岩石上的。它們總是倒掛著休息。它們一般聚成群體,從幾十隻到幾十萬隻。具有回聲定位能力的蝙蝠,能產生短促而頻率高的聲脈衝,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聽到反射回來的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這種本領要求蝙蝠將它們高度靈敏的耳、發聲中樞與其聽覺中樞緊密結合,蝙蝠個體之間也可能用聲脈衝的方式交流,當讓,有少部分蝙蝠依靠嗅覺和視覺找尋食物。
一些種類的蝙蝠可以算是飛行高手,它們能夠在狹窄的地方非常敏捷地轉身,蝙蝠是惟一能振翅飛翔的哺乳動物,其他像鼯鼠等能飛行的哺乳動物,隻是靠翼形皮膜在空中滑行!夜間,蝙蝠靠聲波探路和捕食。它們發出人類聽不見的聲波。當這聲波遇到物體時,會像回聲一樣返回來,由此蝙蝠就能辨別出這個物體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離它有多遠。長耳蝙蝠在飛行中捕食昆蟲,能將昆蟲從葉子上抓下來,因為它們的大耳朵使它能接受回聲。
蝙蝠雖然沒有大鳥那樣的羽毛和翅膀,飛行本領也不比大鳥,但其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別長,並由它們支撐起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蝙蝠的胸肌十分發達,胸骨具有龍骨突起,鎖骨也很發達,這些均與其特殊的運動方式有關。蝙蝠善於在夜間飛行,但在飛行之前需要借助滑翔,倘若跌落地麵,就很難再飛起,飛行時把後腿向後伸,起著平衡的作用。
蝙蝠以冬眠的方式過冬,通常情況下,蝙蝠進入冬眠狀態後,新陳代謝降低,心跳和呼吸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泄和進食,驚醒後能立即恢複正常。它們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遲受精”的現象,即冬眠前交配時並不發生受精。雄性蝙蝠的精子會在雌性蝙蝠的生殖道裏度過寒冬,待蝙蝠醒眠後,經交配的雌蝙蝠才開始排卵和受精,然後懷孕、產仔。
蝙蝠在飛行時,可以利用超聲波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從前很多人說蝙蝠視力差,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區。最近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指出,蝙蝠視力不差,不同種類的蝙蝠視力各有不同,蝙蝠使用超聲波,與它們的視力沒有必然聯係。蝙蝠是哺乳類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為翼而得名,分布於除南北兩極和某些海洋島嶼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熱帶、亞熱帶的種類和數量最多。由於蝙蝠其貌不揚的外表,加之屬於夜行動物,總讓人感到可怕。
蝙蝠的食性
蝙蝠根據其種類的不同,食性也有很大的差別。有些種類的蝙蝠喜歡果實、花蜜,有的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吸食動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
以昆蟲為食的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回聲定位係統,因此有“活雷達”之稱。借助這一係統,它們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飛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幹擾下運用回聲定位,發出超聲波信號而不影響正常的呼吸。它們頭部的口鼻部上長著被稱作“鼻狀葉”的結構,在周圍還有很複雜的特殊皮膚皺褶,這是一種奇特的超聲波裝置,具有發射超聲波的功能,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高頻率超聲波。假如蝙蝠在飛行的過程中碰到障礙物,這些超聲波就能反射回來,然後由它們超凡的大耳廓所接收,使反饋的信息在它們微細的大腦中進行分析。這種超聲波探測靈敏度和分辨力極高,使它們根據回聲不僅能判別方向,為自身飛行路線定位,還能辨別不同的昆蟲或障礙物,進行有效的回避或追捕。蝙蝠正是依靠自身的回聲定位係統,才能在空中盤旋自如,甚至還能運用靈巧的曲線飛行,不斷變化發出超聲波的方向,以防止昆蟲幹擾它的信息係統,乘機逃脫的企圖。
5.駱駝
駱駝
駱駝單從外形上區分有兩種,一種是一個駝峰的單峰駱駝,另一種是兩個駝峰的雙峰駱駝。單峰駱駝比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運貨,也能馱人。雙峰駱駝四肢粗短,更適合在沙礫和雪地上行走。駱駝和其他動物不一樣,特別耐饑耐渴,人們能騎著駱駝橫穿沙漠。駱駝還有著“沙漠之舟”的美稱。駱駝的駝峰可以儲藏脂肪,當食物短缺時,這些脂肪能夠分解成駱駝身體所需要的養分,供駱駝生存需要。駱駝能夠連續四五天不進食,就是靠駝峰裏的脂肪。另外,駱駝的胃裏有許多瓶狀的小泡,可以儲藏水,這些“瓶子”裏的水使駱駝即使幾天不喝水,也不會有生命危險。
駱駝的身體結構完全是依照沙漠環境而生長的,它們的耳朵裏有毛,能阻擋風沙進入;駱駝有雙重眼瞼和濃密的長睫毛,可防止風沙進入眼睛;駱駝的鼻子還能自由關閉。這些“裝備”使駱駝一點也不怕風沙。沙地軟軟的,人腳踩上去很容易陷入,而駱駝的腳掌扁平,腳下有又厚又軟的肉墊子,這樣的腳掌使駱駝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會陷入沙中。沙漠的冬天十分寒冷,但駱駝卻有卻相當厚實的皮毛,這些皮毛可以有效地保持體溫。駱駝熟悉沙漠裏的氣候,有大風快襲來時,它就會跪下,旅行的人可以預先做好準備。駱駝的行走速度緩慢,但卻可以運送很多東西,他是沙漠裏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們把它看作渡過沙漠之海的航船,有“沙漠之舟”的美譽。
雙峰駝的駝峰內可以存儲40公斤的脂肪,這些脂肪會在炎熱缺水的情況下分解成駱駝所需的營養和水分。駱駝能在10分鍾內喝下100多升水,同時排水少,夏天一天中僅排尿一升左右,而且它們要在體溫約40度時才開始出汗,並不輕易張開嘴巴,這些就使駱駝能在沙漠中堅持8天不喝水也不會渴死。其他動物會在身體缺失水分的情況下抽取自身血液中的水分來補充,但這樣會使血液變稠而導致循環速度降低,代謝功能失調而發生中暑。駱駝則以肌肉中的水分來平衡。雙峰駝交配期在1、2月,單峰駝則在雨季,這時雄性變得好鬥。單峰駝孕期12月,雙峰駝13月,哺乳期3~4個月。小駱駝在剛出生的時候就很強壯,一天就可以跟著母親到處跑,雙峰駝喜結小群,可吃任何植物,春秋分別在分布區南北遷徙。
駱駝的峰裏是什麼
很多人都認為駱駝的駝峰裏存儲了很多水,所以才能在沙漠中長時間行走。但事實上,駝峰中貯存的是沉積脂肪,不是水袋。脂肪被氧化後產生的代謝水可供駱駝生命活動所需。因此有人認為,駝峰實際存貯的是“固態水”。經測定,1g脂肪氧化後產生1.1g的代謝水,一個45kg的駝峰就相當於50kg的代謝水。但事實上脂肪的代謝不能缺少氧氣的參與,而在攝入氧氣的呼吸過程中,從肺部失水與脂肪代謝水不相上下。也就是說,駱駝的駱峰不具備固態水貯存器的作用,而僅僅是一個能量貯存庫,它為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質保障。
駱駝的瘤胃被幾塊肌肉塊分割成若幹個盲囊,即所謂的“水囊”。有人認為駱駝一次性飲水後胃中貯存了許多水,因此才不會感到口渴。而實際上那些水囊,隻能保存5~6L水,而且其中混雜著發酵飼料,呈一種粘稠的綠色汁液。這些綠汁中含鹽分的濃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駱駝很難利用胃裏的水。而且水囊並不能有效地與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開,也因為太小不能構成確有實效的貯水器。然而,人們從解剖中發現,駱駝身上除了駝峰和胃以外,再沒有其他可供貯水的專門器官了,因此可斷定,駱駝沒有貯水器。
駱駝的性情暴怒,尤其是在發情期。發怒時口噴唾液,並會咬人、踢人,十分危險。駱駝原產於北美,約在4000萬年前左右。後來其分布範圍擴大到南美和亞洲,而在其產地則消失了。雖然雙峰駝行進速度僅為每小時3~5公裏,但能長時間背負重物,每日可行50公裏。單峰駝腿更長些,人騎坐時能保持每小時13~16公裏的速度達18個小時。駱駝的取食很廣泛,它們能以沙漠植物中最粗糙的部分為食,也吃那些多刺植物、灌木枝葉和幹草,但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它們也樂意取食。駱駝體內水分丟失緩慢,脫水量達體重的25%仍無不利影響。駱駝能一口氣喝下100升水,並在數分鍾內恢複丟失的體重。通常,駱駝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變換毛發,冬季生長出蓬鬆的粗毛,到春天粗毛脫落,身體幾乎裸露,直到新毛開始生長。駱駝的壽命為30~40年。
6.熊
熊屬於大型哺乳動物,主要以肉食為主。軀體強壯,四肢有力,頭圓頸短,眼小嘴長。行動緩慢,營地棲生活,善於爬樹,也能遊泳。嗅覺、聽覺較為靈敏。熊的種類很少,全世界共有7種,我國有4種:馬來熊、棕熊、亞洲黑熊、大熊貓。除澳洲、非洲南部外,多有分布。
外形特征
熊的外表憨態可掬,軀體粗壯肥大,體毛又長又密,臉型像狗,頭大嘴長,眼睛與耳朵都較小,臼齒大而發達,咀嚼力強。四肢粗壯有力,腳上長有5隻鋒利的爪子,用來撕開食物和爬樹。尾巴短小。熊平時用腳掌慢吞吞地行走,但是當追趕獵物時,它會跑得很快,而且後腿可以直立起來。熊的尾巴很短,嗅覺極佳,五爪無法收縮,毛發長、密、粗,剛出生時,它的大小與天竺鼠差不多,至少要與母親生活一年。
熊的聽覺與視力很差,它們的牙齒是用來防禦和當作工具,爪子可以用來撕扯、挖掘和抓取獵物。熊氏家庭成員體型差別較大,塊頭有大有小。最大的是棕熊(約780千克),北極熊次之(約700千克),然後是美洲黑熊(約220千克)、亞洲黑熊(約150千克)、懶熊(約140千克)、眼鏡熊(約140千克)、馬來熊(約60千克)。速度最快的要數灰熊,它們的時速可以達到48KM/H,棕熊在崎嶇的山路上,速度可以達到30KM/H,所以,千萬不要錯以為熊的速度比人慢。
熊
生活習性
熊的食性很雜,它們既吃苔蘚、青草、漿果、嫩枝芽和堅果,也到溪邊捕捉蛙、蟹和魚,掘食鼠類,掏取鳥卵,更喜歡舔食螞蟻,盜取蜂蜜,甚至襲擊小型鹿、羊或覓食腐屍。
並不是所有的熊都有冬眠的習性,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區的熊需要冬眠,而位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黑熊往往不冬眠。熊冬眠時間可持續4~5個月,在冬眠過程中如果被驚動它會立即蘇醒,偶然也會出洞活動。熊冬眠的洞穴一般選在向陽的避風山坡或枯樹洞內。熊除了在冬眠期和發情交配期外,沒有固定的棲息地,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單獨活動。母熊一般1年產1~4崽。
熊的性情溫和,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他人,也願意避免衝突,但當它們認為必須保衛自己或自己的幼崽、食物和地盤時,也會變成非常危險而可怕的野獸。
愛吃植物的眼鏡熊:它們主要產於南美,又叫南美熊、安第斯熊,是現在惟一分布於南半球的熊,也是最愛吃植物性食物的一種熊,吃各種果、葉、根、莖,很少吃昆蟲,因眼睛四周有白圈而得名。眼鏡熊善於等高,爬樹是它們的強項,通常獨自活動,偶以小家庭為單位,共住在一棵大樹上。
高度近視的亞洲黑熊:主要分布於中國、日本、印度、俄羅斯等國家。它們又被稱為狗熊、月熊、黑瞎子。為什麼叫它“瞎子”呢?因為它天生近視,百米之外看不清東西,不過它的耳、鼻靈敏,順風可聞到半公裏以外的氣味,能聽到300步以外的腳步聲。別看它外表愚拙,實際上機警過人。平時黑熊以植物為主食,在秋季卻大吃昆蟲等動物性食品,在體內貯存大量脂肪準備在樹洞裏冬眠。亞洲黑熊的專長是爬樹、遊泳,因為眼神不濟,所以練就了一身晝夜都行動自如的本領。
胃口極好的棕熊:棕熊的分布十分廣泛,遍布亞、歐、北美三大洲,其中阿拉斯加棕熊最大,最重近800公斤,站立時有兩人高,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目動物。而敘利亞棕熊卻很小,體重不足90公斤。我國的棕熊一般在200~500公斤。棕熊的胃口極好,葷的、素的都能吃,小到昆蟲、植物、魚類,大到鹿、羊、牛、都能一概吃下,所以比較凶猛,槍法不好的獵手往往反會成為棕熊的獵物。
靠“吸塵器”過日子的懶熊:懶熊的嘴可以形象地比喻為吸塵器。下唇很長,且非常靈活,形狀像舌頭,沒有上門牙,嘴可以伸進昆蟲藏匿的縫隙中,像吸塵器一下把獵物席卷入口。懶熊的視覺極差,靠嗅覺和聽覺活動,所以它選擇了夜間出擊、白天酣睡的生活作風,於是人稱:懶熊。小懶熊通常會騎在母熊的背上來來回回,寸步不離,這種母子感情大大強於其他熊類的母子關係。
熊為什麼冬眠
熊冬眠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缺乏,如果食物充足,熊就不會放棄狩獵而躲在洞中過冬。小型哺乳類動物在冬眠時體溫會急速下降,但熊的體溫隻會下降約4度,不過心跳速率會減緩75%。熊一旦開始冬眠後,它的能量來源就從飲食轉換為體內儲存的脂肪。脂肪燃燒時,新陳代謝會產生毒素。但熊在冬眠時,細胞會將這些毒素分解為無害的物質,再重新循環利用。這種生化作用也讓熊可以回收體內的水分,因此在冬眠時不會排尿。即使不需要冬眠的北極熊也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一機製,它們可以不躲到洞裏,整個冬天都保持活躍狀態。
7.熊貓
大熊貓身上有獨特的黑白相間毛色,憨態可掬,活潑喜人。大熊貓的種屬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厘米,體重85~125公斤。大熊貓與熊科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它擁有大而平的臼齒,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冬眠行為。
熊貓
物種曆史
據科研人員調查,大熊貓的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學價值,因而被譽為“活化石”,中國把它譽為“國寶”。如今大熊貓分布範圍已十分狹窄,僅限於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興安嶺和涼山局部地區。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才發生。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之前大熊貓棲息的低山河穀現已成了居民點,所以它們隻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
外形特征
大熊貓的形體肥碩,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上的毛色絕大多數為黑白相間分明,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兩耳、四肢及肩胛部(橫過肩部相連成環帶)為黑色,其餘即頭頸部、軀幹和尾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體長120~180cm;尾長10~20cm,白色;肩高一般為65~70cm;體重60~125kg。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細而長。現今已知大熊貓的毛色共有三種:白色、黑白色、棕白色。棲息在陝西秦嶺的大熊貓因頭部更圓而更像貓,被譽為國寶中的“美人”。
生活環境
大熊貓生活在長江上遊的高山深穀裏,那裏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穀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通常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
生活習性
大熊貓除了在發情期外,其他時間多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麵積為3.9~6.4平方千米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巢域內,雌體間的巢域不重疊。大熊貓的食物主要是高山上的竹類,偶爾也食用其他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8.黑猩猩
黑猩猩是黑猩猩屬的兩種動物之一,另一種為小黑猩猩原產地在非洲西部及中部。研究表明黑猩猩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達99.4%,因此也有學者主張將黑猩猩屬的動物並入人屬。
黑猩猩
簡介
黑猩猩是猩猩科中最小的種類,體長70~92.5厘米,站立時高1~1.7米,體重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體毛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白斑,麵部灰褐色,手和腳呈灰色並覆以稀疏的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腳均為肉色;耳朵特大,向兩旁突出,眼窩深凹,眉脊很高、頭頂毛發向後。手長24厘米,犬齒發達,齒式與人類同,無尾。包括黑猩猩和小黑猩猩兩種。
生活習性
黑猩猩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向西分布到幾內亞。小黑猩猩分布在剛果河以南,有人認為是黑猩猩的亞種。黑猩猩主要棲息在熱帶雨林,喜歡群居的生活,每群一般有2~20餘隻,最多的可以達到80隻。每個群體由1隻成年的雄性黑猩猩率領。黑猩猩的食量很大,每天有5~6個小時用來覓食,它們主要以水果、樹葉、根莖、花、種子和樹皮等為食,在水果等比較少的時候會吃昆蟲、鳥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它們在狩獵時經常通過精心策劃,集體協作完成。雄性獲得的獵物允許群內成員共享。
黑猩猩釣白蟻的技術是很高明的,它們會邊走邊找一個樹枝並修整好,等找到蟻穴就會把樹枝捅進去。這時白蟻就會以為有敵人想入侵,於是就緊緊咬住樹枝不放,這正好中了黑猩猩的圈套,當它們覺得樹枝上的白蟻夠多的時候就會拔出來,然後把所有的白蟻全部吃掉。嚐到甜頭的猩猩會繼續釣。
黑猩猩釣白蟻的技術相當高明,它在行走時就準備好樹枝,並進行簡單的修整,找到蟻穴後,把樹枝捅入洞內,白蟻以為有外敵入侵,就用顎死死咬住枝條,哪知正中了黑猩猩的圈套。當黑猩猩估計有許多白蟻上當時,就把枝條從蟻穴中拔出,放在嘴裏,把上麵的白蟻一個不漏地舔幹淨,然後再繼續釣。
它們會在樹上營造很簡單的巢,但隻用1夜就會轉移別處。較大的黑猩猩更近於樹棲,也能用略彎曲的下肢在地麵行走。它們有一定的活動範圍,麵積26~78平方公裏,覓食區域往往是它們集中的地點。
野生黑猩猩經常三五成群地外出活動,有時是一大群,最多可達四五十隻。黑猩猩的群體中成員經常變動,其中最穩定的是母親和她的子女們。每個子女隻認其母,不認其父,即使子女長大也會經常回群探望母親,隻有一家成員才常常聚在一起。在黑猩猩的群體中,其他所有黑猩猩不論成年還是幼仔都圍繞在雄性猩猩頭領的身邊,以表示尊敬,服從它的指揮。群體中的首領如果老化,則由其他更為強壯的雄性黑猩猩通過爭鬥,來代替舊的首領地位。
黑猩猩有午休的習性,它們能辨別不同的顏色和發出32種不同意義的叫聲。能使用簡單的工具,是已知僅次於人類最聰慧的動物。其社會行為都更近似於人類,在人類學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
黑猩猩的生育
人類中的男人都願意找年輕貌美的女子做伴侶,但黑猩猩卻正好相反,它們喜歡找年紀大的雌性黑猩猩作為另一半,年齡越大的雌猩猩越有魅力。科學家經過對基因的研究發現,人類祖先與黑猩猩在600萬年前就從同一祖先分道揚鑣。從那以後,男人就喜歡找年輕女人談戀愛。
但是,黑猩猩與人類不同,它們並沒有固定的性愛伴侶,而是混交關係。雌性黑猩猩沒有絕經期,也就是說它們的生育能力不會受年齡的限製,因此,雄性在找對象時不會在乎對方的年齡過大。相反,年紀比較大的雌性往往會更有魅力,在雌性群體裏麵,地位比較高的一般都是年紀比較大的。大齡雌猩猩更能適應艱難的生活環境,使它們生出的後代更加精力充沛,同時,年紀大了哺育後代就比較有經驗,從而大大提高了嬰兒的成活率,這一點是對雄性猩猩最大的吸引。
黑猩猩的孕期約230天,每胎1仔,哺乳期約1~2年,性成熟約12年,雌性30歲可生第14胎,壽命約40年。
對黑猩猩的研究
由於黑猩猩在生理方麵、高級神經運動方麵、親緣關係方麵是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因此是人類醫學、心理學、宇宙飛行等方麵最理想的試驗動物。但為了保護黑猩猩的生存權利。國際法律明確規定,人類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用黑猩猩屬的活體動物做醫學研究等試驗。
經過科學研究發現,某些黑猩猩經過訓練,不但能掌握一些技術、手語,還能用電腦鍵盤練習詞彙,它們在這些方麵的能力甚至能超過兩歲的幼兒。但是,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都不能訓練它們像人類一樣大聲講話。20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黑猩猩被撓癢癢時也會發笑,笑的同時還呼吸,發出的聲音就像鏈鋸開動的聲音,而人類在講話或發笑時呼吸時暫時停止的,這是因為人類能夠很好地控製與發聲有關的各部分隔膜和肌肉。科學家認為,能否講話的關鍵在於神經係統對氣流的控製,人類能講話就是突破了這方麵的限製,而黑猩猩卻無此能力,從而揭開了黑猩猩不能像人類一樣講話的疑惑,即便如此,黑猩猩仍是與人類最相似的動物。
黑猩猩有時會吃它們的近親,即疣猴、狒狒等其他靈長目動物。黑猩猩有時為了爭奪領地或食物也可能向同類的其他群體發起進攻,就像人類的戰爭一樣。
黑猩猩是類人猿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它們生活在非洲的深山密林中,長期的森林生活,使它們有極高明的臂行術。黑猩猩的身體構造和腦的發育,與人類十分相似。黑猩猩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中部和西部熱帶森林中,一些動物學家在非洲三個地點建立了考察基地,開始探索野生黑猩猩的奧秘。
黑猩猩能通過各種方式交流信息和感情,當它們久別重逢時,會大聲喊叫或相互摟抱,親吻等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有時還能用手勢接觸傳遞消息和感情。在整個動物界中,越是高等動物,情緒活動就越豐富,因為情緒變化是腦功能發達的表現。鳥類、爬行類動物腦結構簡單,情緒固定呆板。黑猩猩則不同,它們與人類一樣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有些行為與人類極為相似。種種研究表明黑猩猩與人類是近親,有關黑猩猩行為的研究對揭示人類行為起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9.浣熊
浣熊,它的原產地是北美洲,因為其進食前要將食物在水中浣洗,所以名為浣熊。浣熊眼睛周圍為黑色,尾部有深淺交錯的圓環,皮毛的大部分為灰色,也有部分為棕色和黑色。也有罕見的白化種。體長65到75cm,尾長約25cm。浣熊是為雜食動物,食物有漿果、昆蟲、鳥卵和各種小動物。那些生活在城市近郊的浣熊經常會潛入人類住處偷取食物,因為浣熊眼睛周圍有很多黑色條紋,所以被人們稱之為“食物小偷”。
現在,多數的浣熊生活在加拿大,它們經常會在晚上十二點後出門,所以加拿大人又稱之為“神秘小偷”。
浣熊
生活習性
浣熊是名副其實的“遊泳健將”。體型非常小,通常不超過10公斤,最小的不到1公斤。浣熊喜歡棲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樹林中,它們都是成對或結成家族一起活動。浣熊通常都是白天在樹上休息,等到夜晚再出來活動。
盡管也是食肉目動物,不過浣熊偏於雜食,它經常吃吃魚、蛙和小型陸生動物,也吃野果、堅果、種子、橡樹籽等,不傷害人畜。浣熊尾巴很長,有黑白環紋,產於北美與中美,築巢於樹洞,晝眠夜出,雜食,有“洗催”食物的習性,樹棲的蓬尾浣熊屬和地棲的長鼻浣熊都有尾環,而卷尾洗熊和長尾洗熊屬的長尾(超過體長1.5~2.0倍)無環紋,前者的長尾有纏繞性。浣熊常常會在樹上活動,因此巢也築在樹上。一旦受到黑熊攻擊時,浣熊就會逃到樹梢躲起來。冬天來臨,北方的浣熊就會躲到樹洞去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