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哺乳動物(2 / 3)

浣熊洗食物的原因

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浣熊的前後肢都長著五個趾頭。所以,它可以捕捉到水中的蝦和螃蟹。當捕捉到這些小動物時,它首先會洗去這些動物身上的泥土再吃,而且它在吃其他食物之前,通常也會把食物放到水中清洗過再吃。有意思的是,有時候它們用來清洗的水比食物還髒,但是它們還是要洗洗再吃。

有些人分析,這也許是源於浣熊本能的一種習性,就像狗有往土裏埋食物的習性、伯勞有往樹枝棘刺上串掛小動物的習性一樣,這些習性都是祖祖輩輩遺傳下來的。就動物自身的習性來說,食性變化是非常快的。也有的人分析說,其實是否因為浣熊很喜歡清潔才這樣做的。

生活地區

現在,浣熊在巴哈馬和南美地區出沒的很多。有那麼一段時間,浣熊曾因其皮毛而被大量捕殺,不過數量現在已經恢複。浣熊很適應城市生活,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人喜愛的寵物。

10.虎

東北虎,又叫老虎,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同時也是亞洲陸地上最強的食肉動物之一。最大的虎種體重可以達到350公斤以上。老虎對環境要求很高,各老虎亞種均在所屬食物鏈中處於最頂端,在自然界中沒有天敵。虎有非常強的適應能力,在亞洲分布非常廣,從最寒冷的北方西伯利亞地區,到南亞的熱帶叢林及高山峽穀等地,總能看到老虎優雅威武的身影。

物種分類

據相關專家對化石的分析,通常認為虎發源於亞洲東部,也就是我國東部地區(長江下遊)。虎的毛色為橘黃或橘紅色,腹部及四肢內側是白色或者乳白色,最明顯的外觀是全身布滿黑色條狀斑紋,斑紋延伸至腦門上,有時會呈現漢字“王”、“大”的字樣,眼眶有醒目的白斑、兩頰也有醒目的白色鬃毛,外表非常華麗、威武。虎是高級的食肉動物,通常每個老虎都會有自己的領地,雌虎的領地相對雄虎會小很多。

在老虎的世界裏,雌虎會獨自生產和喂養幼虎,當幼虎成年後,小雄虎會外出去開辟新的領地,小雌虎多會在母親附近占一塊領地。每個虎占領一塊領地後,就會將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動物如狼、豹、熊等趕走,就是所謂的“占山為王”。虎主要以大中型食草動物為食,也會捕食其他的食肉動物,有攻擊捕殺亞洲象、犀牛、鱷魚、豹、熊等強大動物的記載。在老虎的領地範圍之內,另外幾種食肉動物豹、狼群等就會受到壓製,因此是食物鏈的頂端。所以說,老虎對生態環境的控製調節起著很大的作用,而且對獵物的數量變化也很敏感。

因此,有虎存在的地區,一定要有完整的生態環境,還要有足夠的獵食領地以維持。虎很少主動攻擊人,不過在食物嚴重短缺時,會襲擊家畜甚至是人。人若進入虎的領地可能會受到攻擊,虎攻擊人通常不會選擇正麵,印度農民曾經想出在頭後戴假麵具的方式防範遭受老虎攻擊。

外形特征

虎屬於大型動物,身長大約是200~350cm,其中又以東北虎為最大,而蘇門答臘虎體型則最小。虎的皮毛顏色有淺黃、橘紅色不等。它們巨大的身體上覆蓋著黑色或深棕色的橫向條紋,條紋一直延伸到胸腹部,那個部位的毛底色非常淺,大多是乳白色。生活在俄羅斯東部和中國北部的東北虎在幾個亞種當中體毛最長,那是為了抵擋當地的嚴寒。

通常情況下,對於虎來說,夏天的毛都要比冬天的短,體毛顏色和花紋也相對較淺。虎的頭骨圓滑,臉頰贖周圍環繞著一圈較長的頰毛,這使它們看起來威風凜凜。雄性虎的頰毛通常比雌性長,尤其是蘇門達臘虎。虎的鼻骨比較長,鼻頭通常是粉色的,有的還帶有黑點。它們的耳朵非常短,形狀像半圓,耳背呈黑色,中間還有著明顯的大白斑。虎的四肢極為強壯,前肢比後肢更為強健。虎的尾巴都是粗且長,並有黑色花紋環繞,尾尖大多為黑色。

東北虎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老虎,成年雄虎身長能達到3m,捕獲的野生虎最大實測記錄是384公斤。

生活習性

虎,是非常典型的山地林棲動物。不管是在南方的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還是在北方的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虎也經常出沒於山脊、矮林灌叢和岩石較多或礫石塘等山地,以利於捕食,虎常常單獨活動,隻有在繁殖季節雌雄才會生活在一起。虎沒有固定巢穴,它們大多在山林間遊蕩尋食。虎生性機智又善於遊泳,並且能爬上5、6米高的樹。

虎通常在黃昏或清晨活動,白天休息、潛伏,不過在寒冷的冬季,白天也出來覓食(這種情況常見於東北虎和其他北方地區的亞種)。

虎跟其他動物不同的是,它的活動範圍很大,通常是在500~900平方公裏,最大的能達到4200平方公裏以上。在北方其覓食活動範圍可達數十公裏,在南方西雙版納因食物較多則活動距離縮短。虎主要是以捕殺野豬、鹿、麅、麝等有蹄類動物作為食物,偶爾也會捕食野雞,夏秋季還愛摘漿果和大型昆蟲等。

在捕殺獵物時,虎最重要的攻擊法寶就是尖利的牙齒和能夠伸縮的利爪。虎捕食時凶猛異常且快速果斷,它們通常以消耗最小的能量來獲取盡可能多的收獲為原則。不過如果捕殺的對象是猛獸,那麼它是絕對不會幹沒有足夠把握的事的。

虎一次可以吃肉17~28公斤,體形較大的每餐可吃36公斤。因為腳上生有極厚的肉墊,老虎在行動幾乎沒有聲響,非常隱蔽。如果是在雪地上行走,虎的後腳可以準確地踩在前腳的足跡上。此外,它有極強的跳躍能力,一跳能夠達到5~6米遠。

作為一種獨居動物,每個老虎都會有自己的領地。如果雄虎和雌虎巡視領地時,它們會舉起尾巴將有強烈氣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噴於樹幹或灌木叢中,以此來界定自己的勢力範圍。個別時候還會用銳利的爪在樹幹上抓出痕跡,來界定自己的勢力範圍。通常,隻有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才有可能會見到幾隻虎共同生活一段:

1.交配期間短暫相伴。

2.一頭母虎帶著它將要成年的子女,一同生活和捕食。

3.同胞兄弟姐妹長大離開母親,但還沒有分手之時。

在通常情況下,虎都是信奉獨身主義的夜行動物,但是在一些遠離人類的自然保護區裏,它們白天也會出來逛逛。在寒冷的北部居住的虎有時在白天也得出動四處捕食。它們一般捕食大型哺乳動物,包括各種野鹿、野羊、野牛、野豬,有時也捕捉各種小動物,像鳥類、猴子、魚等等。與很多其他貓科動物相比,老虎捕食的成功率相對是很低的,生活也很艱難,在覓食無果的時候,它們甚至連昆蟲和漿果也吃,為了促進消化,它們時不時也會吃點草。

有時極度饑餓的虎也會捕殺人類家畜,甚至吃人(吃人的虎經常是那些老弱病殘,無法對付健康動物的可憐家夥,而這種慘劇通常隻有在人類進入虎的領地後才會發生),所以遭到人類的憎恨。假如食物吃不完,它們就會把剩餘的藏起來,一般是距離水源很近的地方,等到餓的時候再吃。

雖然虎是一種喜歡獨居的動物,而且有自己的單獨的領地,但公虎仍會經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們待在一起。成年虎,特別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未知是否長期性)相互協作、共享收獲。通常情況下,虎都會用在樹幹上抓撓以及噴灑排泄物這種方式來確定自己的領地範圍,通常一隻公虎的領地內可能會有多隻母虎,但母虎之間的領地不一定是交疊的。

對於公虎來說,它們會嚴格捍衛自己的領地,領地麵積太大,就不可避免會有人想占便宜。麵對強行闖入的入侵者,公虎一般都是奉行殺無赦政策,並且這樣還能減少自己未來的競爭對手。母虎通常都比較沉默,就算是它的鄰居死了,它可能也不會去開拓疆域。

虎比較害怕炎熱的天氣,原因是它們沒有汗腺,夏季來臨之時它們通常會四處找樹陰躲著。因為虎善於遊泳,而且也非常熱愛遊水,炎熱地區的虎尤其喜歡在河水中泡澡嬉戲。但是它們的爬樹本領就非常差了,原因可能是體型太大太重所致。

11.猴

猴,是人們通常的一個俗稱,在靈長目中很多動物我們都稱之為猴。靈長目是哺乳綱的1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和腳的趾(指)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指)對握。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原猴亞目顏麵似狐;無頰囊和臀胼胝;前肢短於後肢,拇指與大趾發達,能與其他指(趾)相對;尾無法卷曲或蜷曲。猿猴亞目的顏麵很像人;通常具有頰囊和臀胼胝;前肢通常比後肢長,大趾有的退化;尾長、有的可以卷曲,有的沒有尾巴。

猴的介紹

按區域分布或鼻孔構造,猿猴亞目又分為闊鼻猴組,又稱新大陸猴類;狹鼻猴組,又稱舊大陸猴類。本目包括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通常棲息在林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倭狨是世界上最小的猴,體重僅有70克。

猴的身體結構

靈長類的動物絕大多數頭骨有大的顱腔,呈球狀,這是因為頜部變短,臉部變扁導致;眶後突發育形成骨質眼環,或全封閉形成眼窩;多數種類鼻子短,其嗅覺次於視覺、觸覺和聽覺,某些低等種類在腦中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中樞,並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覺行動。某些狐猴有較長的鼻部。金絲猴屬和豚尾葉猴屬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長鼻猴屬的鼻子大又長。上述這些特殊的類型都是因為肌肉或軟骨發育而形成的。它們的腳的拇趾和它趾可以對握,從而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

對於猿猴類來說,它們的5指隻能同時屈伸,不可以單獨應用。掌麵與麵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為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隻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卷尾猴科大部分種類的尾巴具抓握功能,人們稱之為“第五隻手”。有些舊大陸猴(如狒狒)的臉部、臀部或胸部皮膚的色彩很鮮豔,到繁殖期更加明顯。它們臀部有粗硬皮膚結成的硬塊,稱作臀胼胝。

很多種類在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不過指猴的1對乳頭長在腹部。雄性的陰莖是懸垂形,多數具陰莖骨,而眼鏡猴、絨毛猴、人和某些種類不具。精巢包於囊中。雌體具雙角子宮或單子宮。體被毛,有的柔軟細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長,或在毛上具異色環節。有的頭頂有長毛,形成叢狀毛冠,或甚短,呈平頂,或禿頂無毛。有的在兩頰或頜下具長毛,形狀像胡須。有些種類在兩肩、後背、臀部長有長毛,有些種類體毛非常華麗。

大部分靈長類動物都是各種形式的樹棲或半樹棲生活,僅有環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棲或在多岩石地區生活。一般以小家族群活動,也結大群活動。多數能直立行走,不過時間很短。它們通常是在白天活動,個別夜間活動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像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炎熱季節中會夏眠多日至數周。

猴的覓食習慣

猴,多數屬於雜食性、吃植物性或動物性食物。它們選擇食物和取食方法各有不同,比如指猴善於摳食樹洞或石隙中的昆蟲。猩猩有非常大的食量,它們生命中的一多半的活動時間都是在覓食。疣猴科有構造奇怪的胃,很多種類以吃粗纖維多的植物性食物為主。

猴的繁殖規律

猴,通常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個別可能會達到3仔。幼體生長很緩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體胸、腹部或騎在母背上,由母猴帶著活動。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經,雄性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交配。其實,隻有低等猴類,例如狐猴、懶猴、指猴對交配、繁殖季節有一定的要求。

猴的特征

猴各個種類的部分特征很相似,比如很多新世界猴會有纏卷的尾巴,這樣當它們爬樹時就能夠用來抓著樹枝,反之舊世界猴就沒有纏卷的尾巴,而是有較小的鼻孔,鼻孔之間的距離也很近,部分的背部有硬皮,就像嵌入的座椅靠墊般;部分也像人類有三色的視力;其他則是兩色視或單色視。雖然新舊世界猴,像猿,都有向前的眼睛,但二者的臉部卻是不同的;而每種類的猴仔都有某些特征一樣,例如鼻子,顎部和臀部的類型。所以若是想了解猴的話,就先要去學習它們的與眾不同的特征。

猴在世界的分布

有一部分猴子居住在樹上,也有些是住在草原上。不過新世界猴主要居住在中南美洲,舊世界猴則住在非洲和亞洲。

猴的生長

剛出生的小猴通常會纏著猴母親的手或腳,而纏著猴母親對於幼猴是重要的,由於猴媽媽會用它們的手腳在樹上攀爬,因此必須纏得好才不至於在攀爬時跌倒。猴子有著很長的童年,有時長達三年。在它們幼年時,一般是跟著它們的母親。但猴媽媽也會用尾巴抓著幼猴,以免它們迷路或發生意外。猴子逐漸長大之後,便會開始和其他同年的猴子玩。通過一起玩,猴子可以學會怎樣過群體生活,和某些天然技能,比如攀爬樹木。

猴的食物

猴子的物種不同,它們吃的食物也會不同,不過主要是水果、植物的葉子、種子、堅果、花、昆蟲、蜘蛛,動物的蛋和小動物。盡管大多猴子都是素食者,但其中的狒狒也會偶爾吃肉,有機會的話,它們更會偷走黑猩猩或其他動物的幼獸來吃。盡管如此,不過狒狒不會像獅子和野狗般有準備地去獵食動物。而毛臀葉猴則主要吃葉子和其他植物部分,不過也喜歡吃水果、花、種子和昆蟲。來自西非洲的大狒狒,不但吃水果、花外,而且也吃葉子,樹皮、草、樹莖、昆蟲、鳥蛋和蜥蜴。

猴的地位

在有些國家,猴子也是人們的寵物,當英國人開始探索非洲時,小猴子常常會被抓去作為長途航海旅程中的娛樂玩物。而部分猴子後來更被送到國內的動物園,現在有些在英國被困的猴子大多源自在拿破侖戰爭和維多利亞時代被抓來的。在那時期據傳說,有一隻早期被英國人所捉的猴子,迷失在海裏,後來那猴仔被水衝到英國哈特爾浦附近的岸上,因為當時猴子身上穿著法國人的服裝,結果被當地人誤認為是法國派來的間諜,於是把它吊死。後來,哈特爾浦的人們把這稱之為“monkeyhanger”。

12.狒狒

狒狒,狒狒屬(Papio),同樣是屬於猴科的一屬,這個物種是世界上體型僅次於山魈的猴,共分為五種,都分布於非洲地區。按照以前的分類法把獅尾狒也歸到狒狒屬,但是如今已經把它們單獨列為一屬。這個物種的雄性很凶猛,敢於和獅子對抗。狒狒屬於雜食類,它們有時也會捕食一些小型哺乳動物。

狒狒

外形特征

狒狒,可以說是靈長類中僅次於猩猩的大型猴類,體長50.8~114.2厘米,尾長38.2~71.1厘米,體重14~41千克;頭部粗長,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齒長而尖,具頰囊;體型粗壯,4肢等長,短而粗,較適宜地麵活動;臀部有色彩鮮豔的胼胝;毛黃、黃褐、綠褐或褐色,通常尾部毛色很深;它們的毛很粗糙,顏麵部和耳朵上都長有短毛,它們其中的雄性,顏麵周圍、頸、肩部有長毛,雌性則相對要短。

生活環境

對於狒狒來說,它們經常棲息在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和高原山地,非常喜歡生活在較開闊多岩石的低山丘陵、平原或峽穀峭壁中。主要在地麵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尋找食物。善遊泳。能發出很大叫聲。狒狒白天出來活動,晚上棲息於樹上或岩洞中。它們的食物也是很多樣化的,包括蠐螬、昆蟲、蠍子、鳥蛋、小型脊椎動物和植物。一般在中午飲水。它們集體結群生活,通常每群十幾隻到一百隻,個別也會有200~300隻的超大群。

這種狒狒群通常是由一個老年強壯的雄狒統領,內部還有專門放哨者負責警告敵人的來臨。撤退時,首先是雌性和幼體,雄性在後麵掩護,發出威嚇的吼叫聲,甚至反擊,由於力大而凶猛,就會給來犯者造成威脅。它們每天的覓食活動範圍可達到8~30千米,最重要的天敵為豹。狒狒沒有固定的繁殖期,通常5~6月是高峰,孕期6~7個月,每胎產1仔。野生狒狒的壽命大概是20年。

保護級別

現在,狒狒是屬於麵臨滅絕危險的稀有保護動物。有科學研究得出結論,由那些愛聚堆交流的雌狒狒生育和培養的孩子,它們的生存率尤其高。狒狒的善於交際對自己的家族或遺傳基因的興旺具體能起什麼作用仍是個謎。不過也有相關的研究數據證明,狒狒之間的溝通交流,非常有利於它們相互間梳理皮毛和有效降低心率跳動次數,也就是平靜心緒,並且可以促使腦內物質的內啡肽(和鎮痛有關的內源性嗎啡樣物質之一)分泌加速,從而消除緊張心緒。

通過以往觀察研究資料,心理學家們還發現了一個現象,當雄狒狒麵對危險時,不是以同樣威嚇的方式回報對方,就是逃之夭夭,但雌狒狒麵臨危險時,會向夥伴們發出求救信號。後來,在《科學》雜誌上也發表了有關雌狒狒這一臨危處置方式的研究成果。

對於自然界中的狒狒來說,它們通常都很好鬥,由於能團結一致對外,因此是自然界惟一敢於和獅子對抗的動物,通常3~5隻狒狒就能夠和一隻獅子搏鬥,作風很果敢、頑強。因此,通常動物園的說明文字中都會親切地稱狒狒是:勇敢的小戰士!

在古埃及人和法老們看來,狒狒可以說就是太陽神之子,原因是它們每天早晨都是第一時間全體迎接太陽的升起,非常之虔誠!

13.長臂猿

猿類中最細小,動作最靈敏的一種要屬長臂猿了,在長臂猿的各種分類裏,在我國分布的有5種,其中包括白眉長臂猿、白掌長臂猿、白頰長臂猿、黑長臂猿和海南黑冠長臂猿,它們都屬於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

長臂猿

分類

長臂猿與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一起被稱為四大類人猿,其中長臂猿是我國僅有的現生類人猿,它們是僅次於人類的高級靈長類動物。

目前世界上所知的長臂猿共有7種,其中黑長臂猿、白眉長臂猿和白掌長臂猿等生活在我國及附近鄰國,都已列入一級保護動物。其中喜歡以家庭方式聚居的白手長臂猿是分布最廣的一種,它們一般都是一雄一雌,再加上最多4隻幼猿,沒有特別的交配期,每胎一仔。成年白手長臂猿體重僅7公斤。長臂猿一般都比較喜歡喧嘩吵鬧,盡管長臂猿有非常強的地盤意識,但是就算它們發生什麼紛爭也不會傷害對方。

分布

盡管我國現存有4~5種長臂猿,但是每一種的數量卻都不過是幾十或者數百隻,瀕於滅絕。例如,我國各類長臂猿中數量最多的黑長臂猿數量也隻是不到1000隻,白眉長臂猿僅有100多隻,海南長臂猿現在不到20隻,白掌長臂猿和白頰長臂猿自1980~1994年後在中國就沒有任何記錄了。在不同種類的長臂猿體型習性基本相似,屬於鑲嵌分布,不同種類很少出現在同樣的地區,隻有體型最大的合趾猿和其他種類的長臂猿的分布區大麵積重疊,由於分布最廣的白掌猿也出現在其他長臂猿的分布區,所以有人推斷其他的長臂猿可能都是白掌猿的亞種。我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江蘇發現的醉猿化石可能屬於早期的長臂猿類,但是至今人類還不清楚長臂猿的起源。

體態特征

身高不足一米的長臂猿卻有著相當長的前臂,它們的雙臂展開長達150厘米左右,因為它們站立時手可觸地,所以才被人類稱為長臂猿。長臂猿生活在高大的樹林中,盡管它們在地麵上卻顯得十分笨拙,但是它們在樹上的行動卻顯得靈活敏捷。它們一般都采用“臂行法”在樹上行動,能用單臂把自己的身子懸掛在樹枝上,雙腿蜷曲,來回搖擺,它們可以像蕩秋千一樣跨越3米左右的距離從一棵樹跳另一棵樹,再加上樹枝的反彈力,使它們以驚人的速度跨越到8~9米之外的地方。有時你還會看見雌長臂猿身上帶著它們的幼仔在樹上飛速的前進,動作輕鬆、自然,卻看的人心驚動魄。所以有人說它們是高空中的“雜技演員”。

生活習性

長臂猿不僅是高空的“雜技演員”,而且是森林的著名“歌唱家”。長臂猿的喉部長有喉囊,又叫音囊,它們喊叫的極其嘹亮,就是因為喉囊可以脹得很大,使它們的喊聲開闊。所以它們是哺乳動物中的“歌唱家”,而且它們自己也特別喜歡喊叫,人們可以看到雄獸的“獨唱”、雄獸和雌獸的“二重唱”以及它們家庭所有成員的“大合唱”等等。尤其是它們的“大合唱”大有氣勢磅礴的氣場,此時一般由成年雄獸作為領唱者,然後成年雌獸相當配合的伴以帶有顫音的共鳴,然後群體中的亞成體就會發出應和的聲音,它們的音調通常都是由低到高,聲音清晰而高亢,震動山穀,幾公裏之外都能聽到。它們的這種習性,既是群體內互相聯係,表達情感的信號,也是對外顯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但是,讓人可惜的是它們引以為豪的歌聲極有可能會給它們帶來滅頂之災,因為可恨的偷獵者會通過它們的歌聲判斷它們所在的位置。

長臂猿是人類一樣也是最重感情的動物,因為當猿群中發生受傷、生病或死亡的事情時,它們就會情緒低落,也不會再進行歌唱和嬉鬧,算得上是感情最豐富的動物之一了。長臂猿不是群居,因為它們采取的也是典型的一夫一妻製。而且它們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很大的領地。

與人類親緣關係

人們之所以說長臂猿和人類有親緣關係,是因為它們和人類有著相當接近的形態構造、生理機能和生活習性。身材較為矮小的它們屬於中新世時的上新猿的後代,但由於與人類的親緣關係十分密切,所以它們不僅是研究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的重要材料,而且是靈長類研究的重要課題。它們與人類的相似讓人類都極為震驚,例如都是32顆牙齒;胸部都有一對乳頭;大腦和神經係統都很發達;在血型方麵,擁有除了O型以外的A型、B型和AB型。它們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隻比人類的少一對,人類的23對而它們是22對。它們的妊娠周期比人類的短,大約為7個月;而且它們的雌猿還有著和人類的相差不多的月經周期,都是30天左右;胚胎發育過程與人類的胚胎保持相似的時間也最長。長臂猿科動物之所以一直都是人類研究動物學、心理學、醫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對象之一,就是因為它們與人類太多的相似。

14.獅

獅,人們通常稱為獅子,它們是主要生存在非洲和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其雄性的鬃毛是它們的特征之一。它是大型貓科動物中最成功的一種動物,過去它分布在多個洲,現在它的生存環境已經非常小了。漢語“獅”這個字音譯自波斯語Shir。中國原本是沒有獅子的,但西漢時張騫通西域之後才知道印度有獅子這種動物。

獅子

特征

就動物界來說,獅子是惟一一種具有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是最強大的貓科動物之一。雄獅和雌獅長1.2~3.5米(不帶尾巴,亞洲獅和非洲獅全包括在內),雄獅體重通常有170~350千克,母獅也有130~200千克左右,大約相當於雄獅的2/3,野生雄獅最重可達320公斤,獅的體毛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雄獅還長有非常長的鬃毛,其鬃毛有深淺不一的各種棕色、黑色等等,它們的長鬃毛一直能延伸到肩部和胸部。有調查顯示,雄獅鬃毛這種誇張體型能夠起到一定的威嚇作用。

與身體的其他部位相比,獅的頭部很大,臉型很寬,鼻骨很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相對較短,耳朵很圓母獅的耳朵好像是個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很尖。此外,獅屬於貓科動物中的豹亞科,而美洲獅則為貓亞科,兩者差距很遠。獅的前肢要強於後肢,它們有著寬大的爪子。獅的尾巴也很長,尾巴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

生活的地區不同,其外形也會略有差異,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但是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絕了。產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會比非洲獅要小,但卻最凶猛的貓科動物之一,它位於所有食肉動物之首(是亞洲最厲害的貓科動物)。他們曾經甚至有過圍獵大象和捕殺印度犀牛的記載,它們自身的鬃毛很短,已經處於滅亡邊緣。

生活習性

和其他貓科動物的不同之處在於,獅是屬於群居性動物。一個獅群一般由4~12個有血緣關係的母獅、它們的孩子及1~6隻雄獅組合而成。這幾個雄獅常常也是有親屬關係,例如兄弟。擁有多大規模的獅群,取決於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通常比較大,原因就是那裏的食物很充足。規模最大的獅群能聚集30甚至更多的成員,不過絕大多數獅群都保持在20個成員左右,小規模的獅群也非常常見。一個獅群成員之間可能不會始終待在一起,但它們共享領地,相處極為融洽。例如,母獅們會彼此互相舔毛修飾,互相哺育和照顧孩子,並且會共同狩獵。

實際上,獅群中的獵食工作通常是由母獅子來做。它們合作時狩獵的成功率遠高於其他貓科動物,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掠食動物。它們不論白天黑夜都可能出擊,但是夜晚的成功率相對要高一些,特別是月黑風高的夜晚……風對獅獵食通常沒有太大影響,但若是遇到大風天,它們就會占了便宜,原因就是風吹草動製造的噪音會大於這些女獅子靠近獵物的聲音。

這些母獅子喜歡團結協作,特別是獵物個頭比較大的時候。它們總是從四周悄然包圍獵物,並逐漸縮小包圍圈,有些負責驅趕獵物,其他則等著伏擊。雖然這招看似萬無一失,但其實它們的單獨獵食的成功率隻有20%左右。假如獵食地很容易藏身,它們成功的可能性才會大。若是一旦吃飽了,那麼它們能5、6天都不用再出去獵食。

獅群中男士基本上是不參與捕獵的,沒錯,他們隻負責“吃”。當然,這也並不能怪它們的大男子主義和懶惰。因此如果想在一覽無餘的草原上把它們誇張的鬃毛和碩大的頭顱隱藏起來,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因此,與其讓它們在外麵活動嚇跑獵物,還不如讓它們回家閑待著呢。但是雖然雄獅不勞而獲,但卻仍然受到母獅的尊重,所以它們捕獵回來的食物一般是先給雄獅吃,等它們吃飽就是地位最高的母獅,最後才是小獅子們。

通常情況下,獅隻捕食較大的獵物,比如野牛、羚羊、斑馬,還包括年幼的河馬、大象、長頸鹿等等,不過也不會放過捕獵小型哺乳動物、鳥類。仗著自己強壯龐大的身體,它們也會順手搶其他肉食動物的戰果。例如那些不恰當的時機出現在不恰當地點的豹、鬣狗等,而且為此不惜殺死對方。除上述之外,它們有時也會吃動物腐屍。

獅群中的母獅都是很穩定的,它們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可能會待在同一個獅群。而且獅群也會接納新來的母獅。不過公獅卻是要經常輪換的,它們在一個獅群一般隻待兩年(也有長達六年的記錄),要麼是被年輕力壯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趕走,要麼是自己呆膩了,離家出走以尋找新戀情和家庭。另外,剛成年的青少年雄獅可能也會被獅群強製實行獨立製——趕出家門。如此一算,草原上就會多出一群流浪的雄獅,它們中有初出茅廬的青少年,有仍然散發著魅力的壯年冒險家,還有被對手打敗趕走的老年人。

沒有了家園的庇護,這些流浪漢不得不單獨行動,黯然生存,甚至會臨時組成男性互助小組,在其中的成員征服了另一個獅群前,它們就是同甘共苦的好哥們,在草原上不停流浪,追尋遷徙的獵物群。據說也有些雄獅本領和魅力大到能就近控製其他獅群,並且可以同時維持兩個“家”。

說了這麼多,你千萬別以為獅群中的男性成員就全是白吃白住的,它們不僅要承擔一半繁衍後代的任務,而且還要和草原上遊蕩的流浪漢們作鬥爭,因為這不但關乎它們在獅群中的地位,其中包括交配權,而且還涉及它們後代的生命。那些勝利者常常殺死獅群中不能自衛的孩子,以此來逼使獅群中的母獅同意與它婚配。

通常獅群的領地範圍大小各異,比如在卡拉哈裏沙漠的獅群可能會搞到119~275平方公裏的領地,但生長在內羅畢國家公園裏生活的獅群,隻要能搶到31平方公裏就很好了。獅子最大的領地要超過400平方公裏,領地的邊界通常以排泄物來劃分。有時候相鄰獅群間的領地也可能出現交叉,但它們通常不會用暴力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在獅群中,母獅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進入婚配狀態,並且母獅們在這點上總有同步性,這種另類有趣的現象科學家們到現在還沒能徹底了解其背後的機製。但是這保證了獅群中的孩子們年齡保持相當,每個母獅都會給不同的孩子哺乳,如果有些媽媽出去獵食,留下的媽媽們就會承擔起照顧孩子們的任務。另外,那些沒生育的母獅還要擔負起照顧獅群孩子的責任,給它們舔毛,還要陪伴它們一起玩耍。

通常情況下,母獅的妊娠期會持續三到四個月,一次可能有1~6個寶寶(通常是2~4個)。獅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身上帶有赭石色的斑點,尤其是腹部和腿上。寶寶們在四周大的時候開始嚐試吃肉,通常是媽媽回吐給它們,半消化的肉食。生長到半歲的時候,它們就要斷奶了,此時它們身上的斑點也逐漸消失。但是有個例直到成年都一直帶有這種斑點,不過已經不太清晰了。

小獅子們通常會跟隨母獅長到2歲左右,此時男孩們就要麵臨殘酷的獨立問題了。不過要等到性成熟,女孩們需要長到2~3歲,男孩子們則要5~6歲,那時候青年獨立團也在外混了好幾年,已經強壯到能和其他獅群的男性打架了。但是70%~80%的孩子都活不過兩歲,食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然,還有雄獅的競爭對手。假如挑戰成功之後,雄獅殺死的幼獅必須超過6個月大,此時母獅會盡力帶著它們逃離獅群。通常情況下,圈養的獅壽命有可能超過30年。

其實,說到獅最大的“天敵”,應該是高級動物——人類。並且他們的捕獵絕大多數跟生存沒有關係,僅僅是為了滿足不正常的殺戮欲。就是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非洲的兩個亞種莫名滅絕,亞洲獅則幾乎滅亡。現在此類不良行為已經很少了。但是,非洲獅現在又開始受到棲息地消失和病痛的困擾。在草原上爆發的傳染病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奪去數萬頭動物的性命,比如肺結核、貓艾滋。

棲息地麵積減少同樣也是困擾亞洲獅的問題。大約300多頭亞洲獅一起擠在1400多平方公裏的保護區,的確壓力很大。據說人們有計劃將一部分亞洲獅遷移到孟加拉虎的棲息地,就是為了防止一旦出現大規模疾病爆發或其他災難,就會有其他獅群幸存。假如這個計劃成功,那麼這一定會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最強大的兩種貓科動物相逢。

15.長頸鹿

長頸鹿,是所有動物中身高最高的陸生動物,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通常要小一點。它們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蘇丹、肯尼亞、坦桑尼亞和讚比亞等國,生活在非洲熱帶、亞熱帶廣袤的草原上。因此,有古生物學家經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長頸鹿最早是起源於亞洲的。

長頸鹿

特征

從外形特征上來說,長頸鹿都是長兩支角,會伴隨其一生,皮膚上的花斑網紋則是一種天然的保護色。長頸鹿喜歡群居,通常是十多頭生活在一起,多的時候會有幾十頭一大群。長頸鹿是膽小且善良的動物,不幸遭遇到天敵時,馬上就會逃跑。長頸鹿的奔跑速度能達到每小時50公裏。就算跑不掉的時候,它們那堅硬似鐵的巨蹄也是非常有力的武器。

長頸鹿有一對美麗的大眼睛,被稱為是監視敵人天生的“瞭望哨”,而且它還會利用不停轉動地耳朵尋找聲源,判斷是否平安無事,才繼續吃食。長頸鹿的食物通常是大喬木上的樹葉,或者吃一些富含水分的植物嫩葉。它們的舌頭最長可達50厘米以上,因此采食樹葉時很是靈巧方便。

在2005年的時候,非洲有一名研究人員又發現了白長頸鹿。

奇特的外貌

長頸鹿的身高是動物中最高的。雌雄都有外包皮膚和茸毛的小角。眼大而突出,位於頭頂上,適合遠望。身體遍體棕黃色網狀斑紋。其實,它的祖先並沒有這麼高大,主要以吃草為生。但是,隨著自然條件的變化,地上的草越來越稀少,為了維持生命,它們需要盡力伸長脖子才能吃到高大樹木上的樹葉。隨著物種的繁衍生息,長頸鹿慢慢就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

出眾的脖子

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長頸鹿的長脖子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這樣它們在非洲大草原上,就能夠吃到其他動物無法吃到的,在較高地方的新鮮嫩樹葉與樹芽。不過長頸鹿與其他動物的脖子椎骨一樣隻有7塊,隻不過它們的椎骨很長,每一塊椎骨都有兩公尺長。因為它們需要常常咀嚼從樹上摘下的樹葉,於是就使得它們的下顎肌肉一直處於運動狀態,因此它們的臉部就因缺少運動而生長遲緩,因此我們看到長頸鹿的表情總是非常僵硬。

沉默是金

長頸鹿有著很長的雪青色長舌頭。和薩克斯管的顏色一樣,看著就令人心顫。但是它們絕不是“長舌婦”,它們總是安靜的如修女一般,不會發出一點聲響。原因是它們沒有聲帶,可能真正沉默是金的該是它們吧。(事實上長頸鹿能發出細小的聲音,隻是很少出聲而已)

長頸鹿的高血壓

因為身高的原因,所以要求長頸鹿要擁有比普通動物更高的血壓,以便於心髒把血液輸送至腦部。通常,它們的血壓大概是成年人的3倍。

長腿帶來的不便

因為長長的腿,所以給長頸鹿飲水造成了不便。它們需要叉開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並且在它們喝水時很容易遭受其他動物的襲擊,因此群居的長頸鹿通常不會一塊喝水。

視力

作為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動物,長頸鹿站得高望得遠,視力出色,號稱動物界的“千裏眼”。

跆拳道

長頸鹿身高腿長,有著自己的天然優勢,它們的四肢能前後左右全方位地踢打,擊打範圍廣,力道大,最重可達600公斤。若是成年獅子不幸被踢中,可能立即腿斷腰折。因此,非洲獅通常不會輕易地攻擊成年長頸鹿。

長而靈巧的舌頭

長頸鹿的舌頭大概長達40厘米,嘴唇薄且靈活,能輕鬆地避開植物外麵密集的長剌,卷食隱藏在裏麵的樹葉,可以和大食蟻獸的舌頭相媲美。

起源

根據最早的化石記錄,早期的長頸鹿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動物分化而來。最早的長頸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後來演化出古麟(Paleotragus),一種中新世早期長有短角、短脖子的長頸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進化為薩摩(Samotherium)。在上新世,薩摩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就是早期的現代長頸鹿。可以說,霍加狓是長頸鹿科現在僅存的兩種動物之一,它的相貌也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長頸鹿類動物的樣子。

其實,長頸鹿類動物進化中還有一支,稱作西窪獸,是一種長有四支角的體態粗壯的動物。如今都已滅絕。在蘇美爾(Summarian)文化遺址裏曾發現一些動物的青銅像,樣子非常像西窪獸。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西窪獸非常可能在中東一直殘存至數千年前。

形態

長頸鹿通常活動在樹木稀鬆的草原和森林邊緣地帶,是現存最高的動物集群,有時與斑馬、鴕鳥、羚羊混群,嗅、聽覺敏銳,性機警、膽怯,平時走路悠閑,但奔跑速度很快(時速可達57千米/小時)。晨昏出去覓食,主要吃各種樹葉,耐渴。長頸鹿繁殖期不固定,孕期14~15個月,每胎產1個,剛出生的幼仔身高一般在1.8米左右,出生後20分鍾就可以站立,幾天後便能飛速奔馳,它們一般在3.5~4.5歲性成熟,壽命大概是30年。

現在,我們在動物園中盡管也能看到長頸鹿生產的情形,它們的睡姿很少有人能看到,運氣不錯的話或許能見到小長頸鹿橫臥而脖子朝後彎的睡姿。成年長頸鹿睡覺的樣子更是很難見到,它們睡覺時一般都是站著且呈假寐的狀態。

16.馬

馬,是草食性的家畜,在幾千年前被人類所馴服。在我國古代,馬曾經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能起的作用已經很少了,現代馬匹主要應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肉類,飼養數量也很少。不過在某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還是以役用為主,而且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外形特征

品種不同,馬體格大小相差也很大。重型品種體重達到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隻有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隻有60厘米。頭麵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俗稱夜眼),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麵上迅速奔馳。毛色複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尤其是盲腸非常發達,有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沒有膽囊,但是膽管發達。它們的牙齒咀嚼力極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作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來方便駕馭。

人們通常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或其磨損程度來判定年齡,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隻有30%,所以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一裏以外的物體隻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並且隻有這一種動物可辨別顏色。頭頸靈活度高,兩眼可視麵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可以看清周圍的物體。馬容易調教,它們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夠加強記憶。它們的平均壽命通常是30~35歲,最長能達到60多歲。勞役年齡是3~15歲,有的甚至能到20歲。

分布範圍

馬,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它們原產於中亞草原,在被人類馴化之後,大約是15世紀前後,才被殖民者帶至美洲和澳洲。

生活環境

最早的時候,馬的祖先始祖馬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裏,它們主要以嫩葉為食。後來,進化到中新世時出現草原古馬,轉變為草原生活,自此之後馬便開始以幹草為食,主要生活於草原上。

馬的嗅覺

馬有非常出色的嗅覺功能,也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強的器官,這也使得它能在聽覺或其他感知器官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更容易接收外來的各樣信息,並能迅速地做出反應。正是因為出色的嗅覺和聽覺加上迅速而敏捷的動作完美結合,馬才得以進化得如此成功,也是馬為人類做貢獻的重要生理特征。

1.馬識別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覺

馬如果想要認識或辨別事物信息,尤其是近距離的陌生物品或其他動物,首先表現為使用嗅覺的行為。有時會主動接近物品,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信息,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辨別或進行探究。然後進行相應的休憩或躲避等行為。馬能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母仔、發情、同伴、路途、廄舍和飼料種類。比如,現在證實過的發情母馬的氣味能夠在很遠的距離內吸引公馬,當然,公馬憑借嗅覺也能夠吸引一定距離內的發情母馬。通常,公馬在遇到母馬發情時就會表現出翻唇嗅天行為(性嗅反射)。

2.馬依靠嗅覺適應環境

通常情況下,馬群或野生馬能夠憑借嗅覺,識別大氣中微量的水汽,從而尋覓到幾裏以外的水源和草地。因此野生的馬群能夠在非常幹旱的沙漠中生存。馬根據糞便的氣味,能夠找尋同伴,同時躲開猛獸和天敵。麵對不同的嗅覺信息,馬也會有各種條件反應。每當嗅到生疏或危險的信息時,馬都會發出短促的噴鼻聲(打響鼻),以示警戒,同時把這一信息通知同伴。

馬對自己夥伴的排泄氣味非常敏感,通過觀察得知,公馬願意在發情母馬曾經排過尿的地點排尿。馬駒要是聞到新鮮的排泄物,將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應,引起排糞和排尿。所以,馬可以憑借嗅覺傳來的信息,更改馬在群體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動。

3.馬能靠嗅覺鑒別汙水或有害的飼草飼料

馬有著非常大的鼻腔,鼻腔下篩板和軟齶連接,形成隔板作用。所以,取食時依然能夠通過鼻腔吸入嗅覺信息,不但能夠選擇食物,而且能夠警惕敵害,兩者互不影響。而且馬還能憑借嗅覺去攝入體內缺失的營養物質,並可以在草原上識別有毒植物或牧草,馬極少誤食毒草。馬可以憑借嗅覺鑒別不潔水源和飼料並拒絕飲用。因此,在馬匹日常飼養中一定要關注水源、料池、水槽、飼槽的衛生,這樣做才能夠保證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