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哺乳動物(3 / 3)

4.馬對嗅覺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

所以,在靠近馬或調教馬的時候,一定要讓它學習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覺信息向它打招呼。比如,佩戴挽具、鞍具,先讓馬嗅聞,操作上會更順利。有時需要對孤駒尋找另外的母馬寄養時,用該母馬的乳汁對幼駒進行塗抹,則會增加母馬對孤駒的接收程度。飼料和馬舍環境的改變,是馬最容易感應到的,這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飼養時多注意環境衛生,就能夠減少環境對馬匹的負麵刺激。

5.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後效行為

馬的嗅覺極為敏銳,我們充分利用馬的嗅覺就可以建立馬的後效行為。飼養馬匹隻需稍加調教就能培養其在固定位置排糞尿的習慣。具體調教方法是,先將廄內清掃得很幹淨,隻在指定位置堆上糞便,並在埋罐內放入些許尿液。將馬放入廄內任其自由嗅聞,在氨的刺激下會引起馬排糞、排尿的行為。假如位置不對,可用小棍驅趕,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教,就能固定下來,以後馬匹再要排泄時就會尋找有糞尿的原位置。

馬的味覺

馬每天都會用大部分的時間去尋覓食物,飼料經過嗅覺初步斷定外,主要就由味覺來決定進食的速度和多少。所以,味覺是馬非常重要的感知器官。盡管關於馬的味覺方麵的研究材料很少,可是馬的味覺非常有特色,也極好掌握利用。

1.馬的味覺感知能力一般,因此采食麵很寬

在進食的時候,馬會憑借味覺進行咬嚼性探究活動,馬的口腔和舌頭分布著味覺感受器,也叫味蕾。它們的味蕾大多集中在輪廓狀乳突、蕈狀乳突和葉狀乳突之中。

其實,馬的味覺感知很一般。因此,馬就會擴大自己的食物采集範圍,馬也是極易飼養的動物之一。各種飼料馬都能適應,有的甚至是很粗糙、口感很差的飼料。在我國北方牧區,冬天馬匹主要采食草地枯草,有時甚至是樹枝和落葉,補飼是有限的。農區的有些秸稈馬也都食用,切鍘和適當粉碎更好。所以,飼料範圍寬,也是馬超強適應力的一個主要表現。不過,就算馬不挑剔食物,但始終給予馬優質、適口的飼草飼料是必需的。

2.馬的味覺有很強的偏好

盡管馬的食物采集範圍極寬,但它們對食物中的味道還是有所偏好。馬對苦味不敏感,對甜味和酸味的感受較為強烈。馬喜甜味而拒酸味。帶有甜味的飼料,比如胡蘿卜、青玉米、苜蓿草,糖漿這些都是馬最愛食用的,上述這些飼料不妨作為食物誘餌,或調教中的獎賞,從而強化某些後效行為。如果你一定要給馬吃帶酸味的飼料,那麼需要經過適應過程才會逐漸適應。

馬的聽覺

馬有非常出色的聽覺能力,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強的器官,這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聽覺發達是對馬視覺欠佳的一種生理補償,這對在原始狀態上馬的生存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就是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最重要問題就是躲避天敵的襲擊,而反抗本領較弱的馬隻有逃跑和很小的反擊。

1.馬耳組織結構發達、敏銳

馬的耳朵位於頭的最高處,耳翼較大,耳肌發達,動作靈敏,旋轉變動角度大,表明聽覺是發達的。馬無需改變體位和轉運頭部,僅靠耳廓的運動就能判斷聲源方向。馬用靈活的外耳道捕捉音響的來源、方向,起到音響的定位作用。中耳的功能是放大聲音。而內耳的主要功能則是分辨聲音的頻率、音色和聲音的大小。馬的耳尖就像是小直立的“削竹”,運轉靈活是良馬的重要特征。

2.馬分辨聲音頻率、音色的能力比人強

馬聽覺發達的主要特征就是馬耳對聲音有著非常敏銳的反應程度。馬對音響及音調的感受能力超過人。馬能辨別1,000次和1,025次振動波,亦即1/8音符左右。群牧馬能根據叫聲尋找自己的群體和傳達信息。夜間放牧時,馬能聽到而人不能聽到的遠處聲音,並能對聲音做出判斷。所以,晚上尋找丟失的馬群最佳的方案是讓你的坐騎領路,人應當服從它的帶領。馬還可以依據聽到同伴的各種聲音判別他所處狀況,例如尋求、憂傷、高興、恐懼等狀態。對於四周其他動物的聲音也可以準確的做出判斷,並立即找出相應的應急行為。

3.應用口令或哨音容易建立馬的反射行為

正是因為也具有發達的聽覺,才為人類的役使提供很大的方便。人們正是利用了馬的聽力來進行調教、訓練和使役。比如,馬能夠分辨主人呼叫它的名字,當然,不是說它聽得懂名字的意義,而是說明它已經建立了名字的聲音反射。所以,在調教役使或騎乘中,不妨用口令或哨音建立反射行為,或學會做其他動作。對於剛開始調教的小馬來說,常用聲音建立反射行為是很重要的。這種性能,對軍馬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臥倒、站立、靜立、注意、前進、後退、攻擊等都能用語言口令下達。

4.馬懼怕過高的聲響

過高的聲響或音頻對於馬來說是一種不良刺激,使馬感到很痛苦。因此,在馬匹調教過程中,沒必要對它“大喊大叫”,隻要有輕微的口令馬就會服從。這點很多人不清楚。有些少數民族的調教口令都很清,或隻給予口哨命令。過高的聲響或音頻會引起馬驚恐,比如火車汽笛聲、槍炮聲、鑼鼓聲。所以,如果是軍馬就要通過長時間的訓練調教,而且要不斷重複強化。而對過於敏感的軍馬或賽馬,為了減少聲音的刺激,不妨給它們佩戴上耳罩。

睡覺的方式

馬的睡覺時間非常不固定,不一定是在晚上,也不是一覺睡到大天亮。如果不受外力幹擾,它隨時隨地都會睡著,站著、臥著、躺著都能睡覺。大馬每天可以睡八、九次,算起來能有六個小時。在還沒亮之前這段時間,是馬睡得最舒服的。馬之所以站著睡覺,可以說是繼承了野馬的生活習慣。

野馬,通常是在廣闊的沙漠草原一帶生活,在有時候不但是人類的狩獵對象,而且也是豺、狼等肉食動物的美味佳肴。它不像牛羊可久以用角與敵害作鬥爭,惟一的辦法,隻能靠奔跑來逃避敵害。而豺、狼等食肉動物都是夜行的,它白天在隱蔽的灌木草叢或土岩洞穴中休息,夜間出來捕食。所以,為了能夠快速而及時地躲開敵害,它們在晚上不敢高枕無憂地就地而眠。就算是在白天,馬也隻是站著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發生意外。

對於家馬來說,盡管不用擔心像野馬那樣會遭到天敵和人為的傷害,但它們也是由野馬馴化而來的,所以野馬站著睡覺的習性,也就一直保留了下來。不但是馬,驢同樣也有站著睡覺的習慣,原因可能是它們祖先的生活環境和野馬很相似。

17.大猩猩

大猩猩是靈長類動物中最大的動物,世界上的多數大猩猩生活在非洲大陸赤道附近的叢林中。看起來身形龐大的黑猩猩是素食主義者。大猩猩的脫氧核糖酸排列幾乎和人類一樣,它是繼黑猩猩之後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

大猩猩

簡介

大猩猩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猩猩科動物。大猩猩的身高可以達到1.7米左右,體重近300公斤。大猩猩可以分為三種:低地大猩猩、高山大猩猩和中非平原大猩猩。

大猩猩經常棲居於海拔1500米~3500米的赤道-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是群居動物,具有社群行為和領域行為。大猩猩的分工十分有趣,雌性及小猩猩常在樹上活動、休息,成年的雄猩猩在地上覓食,它們經常以樹葉、嫩芽、花和果實等為食。

大猩猩的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經常在九個月左右,每年產一仔。通常情況下,大猩猩在7~10歲左右性成熟,壽命可達40~50年。在靈長類動物中,大猩猩與人類最為接近。

大猩猩——溫和的巨人

大猩猩的麵龐和巨大的身材看起來很嚇人,但是他們是十分溫和的素食動物。大猩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覺、閑逛、爵枝葉。

大猩猩十分強壯,爆發力很強。北京動物園的大猩猩尼奧爾的爆發力讓飼養員記憶猶新,一天,尼奧爾把將獸舍裏的一塊1.2米長的鬆木板弄了下來,飼養員擔心它用木板砸玻璃,就用食物來轉移它的注意力,尼奧爾也很配合的像將木板給飼養員遞出去,無論它用什麼樣的辦法也不能將木板遞出去,尼奧爾急了,一發力竟然把木板撞成了好幾段!

電影《金剛》中將大猩猩的形象刻畫成了有著獠牙的肉食動物形象,但如果仔細觀察大猩猩的牙齒,它並沒有可怕的獠牙,其實,大猩猩的性情十分溫和。

大猩猩的食量特別的大,一隻雄性的大猩猩一天要吃掉28公斤食物,而且這些全部是植物,這相當於200個大蘋果和60棵白菜。但大猩猩在選擇食物方麵是屬於十分挑剔的動物,幸好它們大多數生活在非洲植物茂盛地帶,供它們選擇的種類也很多。

有的人認為,既然大猩猩的食量那麼大,那它肯定也要喝很多水。但是,奇怪的是大猩猩幾乎不喝水,它們需要的水分幾乎都是從攝取的植物中得到的。大猩猩鍾情於香蕉樹多汁而且帶點苦味的樹心,這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和水二合一的食物。還有一種很好的食物就是竹子,因為竹子的蛋白質很豐富,大猩猩看起來也是十分懂得營養搭配呢!雖說大猩猩是素食者,但是它也不拒絕肉、蛋、奶類的“葷食”,而且還吃的很香。

大猩猩的前肢也很靈活,它們能可以用前肢找到食物,然後迅速的放進嘴裏。有的時候大猩猩還會清洗食物,當它們抓到食物後會在水中清洗泥垢和殘留物,清洗幹淨之後再吃。

大猩猩是最強壯的靈長類生物

大猩猩的個頭特別的大,銀背大猩猩可以達到200多公斤中,這個種類的大猩猩前臂力量特別的大,它可以舉起來比正常人大20倍總重量的東西。

中國動物園裏的大猩猩

我國目前隻有4家動物園擁有大猩猩,而且才8隻。北京動物園一隻名叫阿寇的雌性大猩猩;上海動物園擁有的數量也比較多,有5隻,三雄一雌,雄性分別是:博羅曼、丹歌、海貝(小名丹丹),雌性分別是:昆塔、阿斯特拉;濟南動物園擁有一直雄性的威力;鄭州動物園擁有一隻雄性的尼寇。

18.狐狸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狐狸是一種動物。其實,狐、狸是兩種動物。人們通常將狐成為狐狸。由於兩種動物的外形比較相似,而且都是夜間活動,所以人們經常將二者混為一談。

狐是一種食肉性動物,主要是以鼠類、小型的魚類、鳥類等動物的屍體為食。狐狸的分布很廣泛,在我國,幾乎每個省都會產,狐狸皮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裘皮。

狐狸

特征

一般情況下,人們所說的狐狸又叫紅狐、草狐和赤狐。它的嘴很尖,耳朵很大,身長腿短,身後托著一條長長的尾巴。狐狸的全身呈棕紅色,耳背呈黑色,尾尖呈白色,在它尾巴的基部有一個小孔,能放出一種刺鼻的臭氣。

狐狸有一個奇怪的行為

曾經在一個村莊,一個狐狸跳進了雞舍將12隻小雞全部咬死,最後叼了一隻就走了。還有的狐狸常常在暴風雨之後,闖進一些鳥類的棲息地,將數十隻小雞全部咬死,一隻也不吃。這就是狐狸的一種特殊的“殺過”行為。

生活習性

狐狸經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帶,居住於樹洞或者是土穴中,它們常在傍晚時外出覓食,到了天亮才回“家”。狐狸的嗅覺和聽覺特別好,所以能捕食小動物,但有的時候也會采摘一些野果。因為狐狸主要是吃鼠類,隻是在偶爾才會襲擊家禽,所以說,狐狸不是一種對人類有害的動物。

狐狸在平時都是單獨生活的,隻是在生殖的時候才會結小群。每年的2月~5月是狐狸的產仔期,一般每胎會產3隻~6隻幼仔。狐狸的警惕性很高,如果它窩裏的小狐狸被人發現,它就會在晚上轉移狐窩。

聰明的狐狸

貪婪的人們使狐狸瀕臨滅絕,狐狸的生存受到威脅,於是狐狸便開始讓自己適應環境。在小狐狸剛產下來沒多久,狐狸媽媽便狠心趕走小狐狸,讓它們自己適應環境。所以狐狸變得越來越聰明。

通常情況下,狐狸很少自己築巢,都是強行的從兔子等弱小的動物那裏搶來的,它們洞穴的入口很多,越往裏越是迂回曲折。它們不怕獵犬,還經常的設計陷進“陷害”獵犬。如果它們看到有獵人做陷進的話,它們會跟在獵人的後麵,看到獵人離開後,它們就在陷進旁邊留下惡臭來警示同類。

狐狸的象征

狐狸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狡猾、虛偽、奸詐的象征,但同時也象征著美麗妖嬈的壞女人。

經濟價值

狐皮是較珍貴的毛皮,毛長絨厚,靈活光潤,針毛帶有較多色節或不同的顏色,張幅大,皮板薄,適於製成各種皮大衣、皮領、鑲頭、圍巾等製品,保暖性好,華貴美觀,深受國內外客戶喜愛,狐狸也因此惹上了殺身之禍。

狐狸的身上每一處都是極具有價值,深受人們的青睞,所以經常“惹”來殺身之禍。狐皮是珍貴的毛皮,適用於做成皮大衣、皮領、圍巾等製品,不僅保暖性很好,還顯得十分的華貴美觀,深受海內外人們的喜愛。

19.藏羚羊

藏羚羊是中國重要的珍貴動物之一,也是我國的特產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羚羊亞科動物。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上,另有零星個體分布在印度地區。藏羚羊的體形與黃羊很相似,體長117~146厘米,尾長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體重45~60千克。主要生活在海拔4600~6000米的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環境中。藏羚羊善於奔跑,最高速度可達80公裏每小時,壽命最長8年左右,生性膽怯,喜歡在早晨或黃昏結小群活動覓食。

藏羚羊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藏羚羊臉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標記,頭上長有豎琴狀的角用來防禦禦敵人的進攻。角一般有50~60厘米,長而筆直,角尖微、微微內彎,雌性藏羚羊沒有角。藏羚羊四隻勻稱、強健,尾部短而尖,通體毛豐厚濃密,毛比較直,底絨非常柔軟。雄羊頭頸上的毛呈淡棕褐色,夏天顏色深而冬則淺,腹部為白色,額麵和四條腿有醒目的黑斑記,肩高80~85厘米,體重35~40千克。雌羊純黃褐,腹部白色,肩高70~75厘米,體重24~28千克。藏羚羊生存的地方海拔高,空氣稀薄,其兩鼻孔內各有一個小囊用來幫助張領養適應高原上稀薄的空氣。

生活習性

藏羚羊的生活習性很複雜,一部分藏羚羊喜歡長期定居於一個地方,但也有習慣遷徙的羊群。雌性和雄性藏羚羊的活動模式也不盡相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們的雌性後代每年從冬季交配地到夏季產羔地遷徙行程300公裏。年輕雄性藏羚羊會離開群落,同其他年輕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終形成一個混合的群落。

藏羚羊生存的地區東西相跨約1600公裏,季節性遷徙是它們重要的生態特征。因為母羚羊的產羔地主要在烏蘭烏拉湖、卓乃湖、可可西裏湖、太陽湖等地,每年四月底,雌雄藏羚羊開始分群而居,未滿一歲的公仔也會和母羚羊分開,到五、六月,母羊與它的母仔遷徙前往產羔地產子,然後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遷徙過程。

數十隻到上千隻不等的羊群,一般生活在海拔4300~51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它們生活地區的海拔最低是3250米,最高是5500米。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線向北遷徙,6~7月產仔之後返回越冬地與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每胎1仔。有少數種群不遷徙。

分布範圍

在青藏高原,以羌塘為中心,南至拉薩以北,北至昆侖山,東至西藏昌都地區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邊界,偶爾有少數由此流入印度境內拉達克。

種群現狀

據1990年相關部門統計,藏羚羊的數目是100萬隻,而到1995年久剩下了7.5萬隻,數量銳減,以前甚至可以發現有1.5萬隻為一個群體的藏羚羊。經過執法部門對盜獵藏羚羊行為的嚴厲打擊,現存的藏羚羊總數大約在10萬隻以上。

為了保護藏羚羊以及青藏高原其他的珍惜物種,我國先後成立了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羌塘國家自然保護區、可可西裏省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等。同時也加大了對非法捕殺藏羚羊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加強了法製宣傳和執法力度。

生長繁殖

藏羚羊群的構成和數量根據性別和時期不同會有所變化。 雌性藏羚羊在1.5~2.5歲之間達到性成熟,經過7~8個月的懷孕期後一般在2~3歲之間產下第一胎。幼仔在6月中下旬或7月末出生,每胎一仔。交配期一般在11月末~12月之間,雄性藏羚羊一般需要保護10~20隻雌性藏羚羊。雌性藏羚羊生育後代時都要千裏迢迢地到可可西裏生育。卓乃湖和太陽湖等地水草豐美,天敵少。豐富的食物、相對安全的環境有利於藏羚羊的生產和生長。有些人認為,卓乃湖和太陽湖的水質可能含有某種特殊的物質,有利於藏羚羊母子的存活。藏羚羊集中生下羔羊後,離開產羔地,重新回到種群,但這個種群卻不是它們以前所在的種群。這種現象有利於基因的廣泛交流,增加物種遺傳的多樣性,有利於藏羚羊種群的延續。

保護級別

藏羚羊渾身是寶,被稱為“可可西裏的驕傲”,纖細的羊毛被譽為“軟黃金”,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嚴禁貿易的瀕危動物。它是一種優勢動物,隻要你看到它們成群結隊在雪後初霽的地平線上湧出,精靈一般的身材,優美得飛翔一樣的跑姿,你就會相信,它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存數千萬年,是因為它就是屬於這裏的。它不是一種自身瀕臨滅絕、適應能力差的動物,隻要不去管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

藏羚羊同時受到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一級重點保護,在沒有許可情況下禁止狩獵和貿易。在印度,除寨模和克什米爾地區外特殊情況外,根據印度野生動物保護法,藏羚羊貿易也是明令禁止的。

曆史上藏族人捕殺藏羚羊是迫於生計,而如今藏羚羊所麵臨的最大的威脅是人類為獲取經濟效益而進行的盜獵活動,因為藏羚羊身上的底絨是製作精美“沙圖什”的原料。“沙圖什”是世界公認最精美的披肩,而沒製作一件“沙圖什”就需要付出幾隻藏羚羊的生命。印度曆史上有使用“沙圖什”作為嫁妝的風俗,但這並不是威脅藏羚羊生存的最大因素,但西方時尚界對“沙圖什”的追求是直接導致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盜獵大幅上升的直接原因。藏羚羊絨從西藏走私到印度寨模和克什米爾,在那裏可以合法的使用藏羚羊絨織成披肩和似巾,但出口貿易仍然是非法的。每年估計有2萬隻藏羚羊因“沙圖什”的原因被獵殺。藏羚羊角在傳統醫藥市場也有銷售

人類以及家畜對領養的侵犯,人類活動對藏羚羊遷徙和活動的幹擾以及對藏羚羊棲息地的侵占也是威脅它們生存的重要因素。

20.河馬

河馬是世界上最大是的陸生哺乳動物,它們曾廣泛的分布在非洲的深水河流與溪流中,但是現在它們的分布範圍已大幅度的縮小,現在它們主要居住在非洲熱帶的河流間。他們生活中的棲息、覓食、交配、產仔、哺乳的等均在它們喜歡的河流附近的沼澤地和有蘆葦的地方進行。

河馬

外形特征

河馬有著寬吻和大嘴,短粗的四肢之上的軀體像個又粗又圓的大笨桶。胃有3室且不反芻。嘴巴上麵的鼻孔與眼睛和耳朵呈一條直線。河馬如此的身體構造,使它就算全身都潛伏水中,隻要將頭頂露出水麵就能完成嗅覺、視覺、聽覺以及呼吸等一係列動作了。

一般成年的河馬體長大約在3.1~4.2米,其中短短的尾巴長約46厘米,肩高約1.4米,母河馬平均體重1.2~1.4噸,年老個體1.8噸,野生雄性河馬平均1.5噸,最大的老年個體2噸以上,它們長約60厘米的下犬齒可達3公斤重。一般雌性河馬的下犬齒到25歲時就不再生長,但是雄性河馬的下犬齒會長到成年以後。

曾有記錄顯示,最大的野生雄性河馬體重可達2600多公斤,這已經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了,但更讓人震驚的是有些圈養的河馬標本卻可達3000公斤以上。甚至有更重的驚人記錄,雖然看起來並不可靠,曾有記載顯示有頭叫Hilberland的河馬體重記載是4500公斤左。雖然河馬看起來高大笨重,但是它們比最快的短跑運動員跑得還快,時速可達30千米到40千米,最快的時速可達48千米,但河馬的耐力並不好,所以它們是優秀的短跑運動員,但是對於長跑卻並不在行。河馬的腦袋可算是它們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因為僅它們的一顆腦袋就大約重達200公斤。它們寬大的腳上有4個腳趾,其間有一層膜相連。

河馬笨重的身體上有一層厚厚的藍黑色的皮包裹著,上麵還有磚紅色的斑紋,除尾巴上有一些短毛外,身體上幾乎沒有毛。河馬的格外厚的皮裏麵是一層脂肪,所以它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從水中浮起。但是當河馬暴露於空氣中時,它們皮上的水分會被大量的蒸發,所以為了避免脫水它們不能長時間的待在水外,隻能盡量的待在水裏或潮濕的棲息地。

因為河馬的眼睛、耳朵、和鼻孔都長在頭頂上,所以它們可以把大部分身體都停留在水中乘涼、防曬。沒有汗腺的河馬,卻有一種能夠分泌出類似於防曬乳一樣的微紅色潮濕物質的特別腺體,這種紅色的物質不僅能夠防曬而且能防止昆蟲叮咬。和所有厚皮動物一樣,河馬對蚊蟲的叮咬非常敏感。所以它們會和鳥類保持友好的共生關係,小鳥們可以在它們身上安逸的找自己的食物,同時也幫它們清除了蚊蟲叮咬的麻煩。它們還喜歡在沼澤地裏洗泥巴澡,因為沾到它們身上的泥巴會形成一個可以防止蚊蟲叮咬的厚殼。

雖然河馬是草食動物,但是它們卻長著長大十厘米的獠牙,母河馬們具有極強的保護意識,它們會為了保護小河馬而發出領域性的攻擊,所以據統計非洲每年都會有數十人,因接近水邊遭到河馬的攻擊而喪命。

一般的河馬與尼羅鱷都對會實行和平共處的原則,但有時候尼羅鱷也會獵殺落單的小河馬,而河馬對此也會回擊尼羅鱷,它們還有殺死小型尼羅鱷的紀錄,但是河馬並不能像傳說中的輕鬆重傷3.5米以上的大鱷。盡管一般的河馬會在體形上比尼羅鱷占優勢,但是也有與一般年輕成年母河馬體形相等的尼羅鱷,比如古斯塔夫級別的尼羅鱷已經可以威脅到亞成年甚至較小成年的河馬了。河馬並非完全處於安全狀態,因為曾有過群獅獵殺成年河馬的紀錄。

生活習性

河馬善遊泳,害怕寒冷的天氣,喜歡溫暖的氣候。如果長時間的離水會讓它們的皮膚幹裂,所以它們平時生活中的覓食、交配、產仔、哺乳也都在水中進行。河馬一般喜歡群居的生活。它們經常會成對或結成小群的出來活動,但是老年的雄性河馬常單獨活動。和一些鳥類相同,河馬也是夜行性動物,它們幾乎整個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覺或休息,晚上出來吃食,有時會順水遊出30多公裏覓食。河馬最多可一天吃130公斤的短草,食量極大。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偶食陸地作物,以草為主,有時到田地去吃莊稼,食物短缺時,它們也吃肉,據稱,河馬是陸地上最大的食肉或者說是雜食動物。河馬一般都是居無定所,它們不會長期的停留在一個地方,會時不時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經常待在水裏的河馬老並不會遊泳,它們隻會潛水。它們會受驚時避入水中,每天大部分時間在水中,潛伏水下時一般每3~5分鍾把頭露出水麵呼吸一次,最長的可潛伏約半小時不出水麵來換氣。河馬沒有固定的繁殖期,雌河馬的孕期一般都是7~8個月,它們每次隻產一頭幼仔,仔獸出生時體重是27~45公斤。人工飼養的河馬一般比野生的河馬性成熟要早,人工飼養的河馬約3歲就會性成熟,而野生的河馬是到5~6歲才性成熟。它們一般有40~50年的壽命。

生存威脅

希臘人把這種強悍野獸的稱為是“河中之馬”。而古埃及人把他們它們稱為是“河中之豬”。從長久的曆史來看,河馬幾乎在非洲所有的河流與湖泊中都生活過。從裝飾古埃及人紀念碑的象形文字中可以斷定,當時生活在尼羅河流域的河馬非常多,而且,當時獵殺河馬被當成了一種消遣活動。所以今天的河馬已經基本上從埃及消失。河馬的長牙價值不菲,這是導致河馬迅速減少的部分原因。其分布地區不斷減少,現在隻有在北緯17°以南才能覓到它的蹤跡。小河馬除了會成為獅子或鱷魚的佳肴,更多的時候是死於成年河馬們的紛爭之中。而成年河馬由於其強大的外表,隻能讓其他動物可望而不可即。

分布

河馬曾現在冰河時期末期廣泛分布於北美洲和歐洲。那時的河馬還有抵禦寒冷氣候的生存能力。而埃及尼羅河的河馬已在639年滅絕。現在的河馬大多生活在烏幹達、蘇丹、剛果北部、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和南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和讚比亞。有少數生活在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而一些國家的公園或者保護區裏也有河馬的身影,比如阿魯沙國家公園、馬尼亞拉湖國家公園、米庫米國家公園、非洲政府組織自然保護區、魯阿哈國家公園等。

同類動物

侏儒河馬又稱“倭河馬”,是河馬的同科遠親。倭河馬屬於偶蹄目、河馬科,它們的體長一般在1.5~1.75米之間,尾大約長16厘米,肩高約0.75~1米,成年的侏儒河馬體重可達160~240公斤。倭河馬隻產在西非象牙海岸、利比裏亞、塞拉利昂及其鄰近地區。棲息在溪流、潮濕的森林和沼澤地帶。從外表看倭河馬不過是河馬的雛形,但它們結構不盡同,倭河馬沒有河馬那樣寬扁的頭,而是圓形的頭;眼睛也不像河馬那樣突出,而是在頭的兩則;而且它們的也不是河馬那樣的兩對門齒,而隻有一對上門齒。

倭河馬不像河馬那樣喜歡群居的生活,而是單獨或成對生活,白天睡覺,晚上在樹林間漫遊,覓食嫩芽、樹葉和落下來的果子。每產一仔,孕期在7個月左右,初生仔獸體重隻有3~5公斤。壽命17~40年。由於倭河馬的數量也比較稀少,所以它們也受到一定的保護。但是侏儒河馬除了自身的肉外沒有其他的經濟價值。

河馬不是馬

很多人認為河馬是馬的兄弟,其實沾不上半點的親戚,但它們同牛卻算得上是異族兄弟。河馬大部分都生活在南非洲和中非洲的河湖、沼澤邊緣的草地,專門吃食草類動物和水生植物,有時也會吞吃泥土以補足礦物質。它們很貪吃,常常吃得大腹便便,平均每晚能吃60千克的食物。為了適應長期的水中生活,它們的鼻孔、眼睛和耳朵在演化中全長在臉的上部,幾乎成一平麵,所以一般在水裏它們也可以來去自如。更妙的是鼻孔、眼睛和耳朵裏都有一個控製開閉的閥門,下水時嚴密地關閉起來,並且能在水中停留很長的時間,而不讓一滴水進入裏麵。就連它們剛初生的幼仔也要在水中呆上十幾天學會水下的一些功夫才能上岸活動。

由於河馬龐大拙笨的身體有約3噸的重量,所以它是僅次於亞洲象,白犀牛和非洲象,排行老四的大型陸地動物。可它們粗短的四肢與大象相比,看起來實在是個胖矮子。在河馬引人注目的大頭上有一張更加引人注目的大嘴巴,陸地上任何動物的嘴都沒有河馬的嘴大,一個人若跳進去,也難於填滿,可稱為大嘴巴冠軍。它的上門牙很短,向下彎曲,一對下門牙向前伸出,像一把鏟子,還有一對向上向外伸出的下犬齒。令人驚奇的是,它們的門牙在吃草時磨損了多少,第二天就會長出多少來,像變魔術一樣!

河馬的膽子很小,如果它們在晚上偷吃人類的蔬菜時聽到人們的吆喝,就會不顧一切地抱頭亂竄,樣子可笑至極,而更可笑的是它們會在至少十天半月內不敢再來。平時,河馬沉默寡言,一旦發起脾氣來,常常打架,它們各自用自己鋒利的牙齒去刺傷對方厚厚的皮膚。所以河馬的幼仔,有小部分是被獅子和鱷魚吃的,但大部分的幼仔是在它們的打鬥中被無辜致死的。不過在動物園裏養大的河馬,不但沒有野生河馬的粗野,而且能守規矩,極為配合飼養員的指揮,而且它們動物園裏的繁殖也很好。

21.麋鹿

麋鹿和大熊貓一樣,不僅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善於遊泳的麋鹿,有著寬大的四蹄,經常在泥濘的樹林、沼澤地帶等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棲息活動範圍在今天的長江中下遊一帶,在北京和江蘇的自然保護區也有它們的身影。野生的麋鹿因被人類的大量捕殺而幾乎滅絕,後來殘存的麋鹿都被飼養在皇家的園林中。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所剩麋鹿都被運往歐洲,經過繁殖,數量不斷增加。幾十年後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麋鹿又重歸中國的懷抱,目前,隨著我國專業人員的精心照料,麋鹿的總數已達到兩千多隻。

麋鹿

從古至今的黃河流域一直都是人類繁衍之地,所以在此生息的麋鹿自然也就成了人類大肆獵取的對象。隨著麋鹿數量的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也在短時間內也不複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飼養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曆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早在幾百年前的清朝就幾乎已經滅絕了。

十九世紀中,法國人阿芒·戴維神捕在北京南部考察時發現了麋鹿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界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的歐洲國家。但是由於麋鹿不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麵臨著滅絕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十幾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莊園內。後來經過精心護理飼養,那十幾頭麋鹿最終生存了下來。

盡管野生的麋鹿群已經滅絕,但是殘存下來的麋鹿通過合理的放養政策,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了麋鹿的自然種群。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並放養在清代曾豢養過麋鹿的南海子,而且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不久之後,大豐麋鹿保護區又放養了由英國倫敦動物園無償提供的39頭麋鹿,重回祖國的麋鹿們都在專業人員的精育之下為健康的生長、繁殖下來。

外形特征

成年麋鹿的體長約為2米。其中雄性的肩高在0.8~0.85米左右,而雌性的肩高在0.7~0.75米左右,一般的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公斤,而它們的雄幼仔體重在35~40公斤左右,雌幼仔的體重在24~28公斤左右。雄麋鹿的頭頂上長有兩隻較長的角,每兩年脫換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又由於雌麋鹿是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薑子牙的坐騎,所以使它更富有傳奇色彩。雄鹿站立時,各隻角會向後,這在鹿科動物中是獨一無二的。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麋鹿的毛在夏天是紅棕色的,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但是冬季會退變成灰棕色,它們初生的幼仔有橘紅色的毛發,而且有白斑。它們的尾巴和大多數的動物一樣常用來驅趕蚊蠅。

兩歲的雄性小麋鹿會開始長角分叉,而叉角發育完全卻要等到6歲。它們的頭也比較大,嘴唇細而長,鼻端寬大,大那時眼睛很小,而且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地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麵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不僅是因為雌麋鹿長達九個月的孕期比其他鹿類要長,而且它們每胎隻產一個幼仔的成活率也很低。

分布範圍

麋鹿是屬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研究人員從已知的近200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推斷出,曆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南到浙江,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麋鹿的發展曾達到過鼎盛,但商周以後由於各類認為及自然的因素使它們迅速的衰落了下去。

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的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它們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的繁盛,它們的分布以長江中下遊為中心,西到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麋鹿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後來元朝的蒙古士兵將殘餘的野生麋鹿捕捉運到北方圈養以供遊獵。而自然界的野生麋鹿已經滅絕,在朝鮮和日本也曾發現過麋鹿化石。而人工飼養的麋鹿,到了19世紀時也隻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的一群。後來麋鹿又經過被國人的獵殺以及外國人的偷運,在中國境內竟然消失的無影無蹤。後又經過多方麵的努力,麋鹿終於又重回祖國,並在得到很好的照顧之後,又開始新的繁衍生息。

生活習性

麋鹿喜歡合群而居。它們的發情期始於6月底,到了7月中、下旬會達到高潮。雌獸的懷孕期為九個月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會在第二年的4~5月產幼仔。初生的幼仔,橘紅色毛之間夾雜著點點的白斑,白斑會在40~60天後消失,幼仔的體重增長很快,體重會由剛出生時的12公斤左右生長到3個月後的70公斤左右。雄獸性情有時會突然大變,不僅會發出陣陣叫聲,在地上翻滾,以角挑地等,所以雄獸之間發生對峙、角鬥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

保護級別

麋鹿屬於不僅屬於我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且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裏的極危級物種。中國麋鹿自從回歸祖國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一些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失而複得的麋鹿不僅代表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而且也向世人表達了人與自然可以協調發展。

種群現狀

達氏種是現生麋鹿的種類,從麋鹿的化石來看,它們可以被分為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商周以後由於自然因素、自身因素以及人為因素,造成了麋鹿數量的不斷減少。

自然因素,近5000年來我國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而麋鹿卻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所以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的生長、繁殖有較大的影響。

自身因素,麋鹿是與其他鹿種相比過於溫順。據近些年的人工飼養發現,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在哺乳期,母鹿對於幼仔的關注很少,就算有人接近它們的幼仔母鹿也不會像其他鹿種那樣為了保護幼仔而向人發出攻擊。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鬥也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衝撞和大範圍的移動,角鬥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隻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鬥,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從以上它們的表現可以看出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很差,易於被天敵和人類捕殺。而且麋鹿的食性較為狹窄,這些都會成為它們受到生存威脅的因素。

人類的大肆捕殺,是麋鹿的生存的主要威脅,也可以說是使它們走向滅亡的決定性因素。麋鹿不僅是因為可以被當作食物萬惡遭到大量的捕殺,還有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麋鹿的身體組成部分還可以被當作治病、強身的藥品。

經過近代的各種紛爭後,麋鹿重回中國大地,並在我國繼續良好的繁養生息。1994年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隻。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早在1991年就經湖北省政府批準建立,主要保護對象就是為麋鹿為主的野生動植物。由於區內發自然環境非常適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多達100多種的植物都是麋鹿可食的,所以在僅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0多頭。經過合理的放養政策以及麋鹿良好的野性恢複性,自然放養的目標很快就實現了。

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繁殖總數已經達到1300多頭。近年來也慢慢培育野生的麋鹿,據專業人員介紹,野生的麋鹿比之圈養的麋鹿膘情更好,最令人驚喜的是它們的野性有所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更加機敏,活動的區域數倍增加。在保護區,現在野外存活的麋鹿的數量正在慢慢增加。2003年,第一頭純野生的小麋鹿在大豐保護區誕生。2006年江蘇大豐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麋鹿之鄉”稱號。因為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繁殖期內的麋鹿產下了180多頭幼仔,從而使該保護區種群數量達1000多頭,這是世上第一個超過千頭麋鹿的自然保護區。2009年初,洞庭湖麋鹿科學調查組兵分兩路,在洞庭湖一帶進行麋鹿的調查活動,安逸生活的麋鹿讓他們感到十分的欣慰。

22.猩猩

在亞洲大陸,猩猩是惟一的大猿。現在猩猩僅存於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的叢林中,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棲動物,也是繁殖最慢的哺乳動物。野生的猩猩平均壽命約為35歲,人工飼養下的約為60歲。

猩猩

基本簡介

猩猩在馬來語中是森林中的意思,他們在樹上攀爬的時候十分的謹慎,由於他們太重而無法跳躍,它們就在樹林中利用長長的前臂和短短的腿抓住樹幹進行攀爬。

我們平時說的猩猩是紅毛猩猩,猩猩是動物界、脊索動物們、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類、靈長目、猩猩科、猩猩屬動物。猩猩曾一度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和中南半島,它們多棲息在低地和山區的熱帶雨林地區,包括龍腦香樹林和泥炭沼澤樹林。它們隻要棲息在樹上,獨自生活。猩猩在行走的時候手和腳是卷起的。

體態特征

雄性的猩猩長約為97厘米,雌性約為78厘米;雄性的身高約為137厘米,雌性約為115厘米。雄性的體重約為60千克~90千克,雌性約為40千克~50千克。猩猩的體毛稀而少,毛色多為紅色,而且還很粗糙,在猩猩幼年時毛發為亮橙色,但是也有的猩猩在成年後變為栗色或深褐色。

猩猩的麵部赤裸,臉頰呈黑色,但是在猩猩幼年的時候眼部和口鼻部呈粉紅色。雄性的臉頰上有明顯的有脂肪堆積呈的突出的“肉墊”。猩猩的牙齒和咀嚼肌相對都比較大,可以咬開貝殼和堅果。

分布狀況

由於猩猩體型非常的龐大,相應的胃口也特別的大,所以它們經常分布在植物肥沃的沼澤森林。猩猩生活的密度取決於果實的產量,特別是含果肉豐富的果實。對於果肉豐富的果實來說,峽穀比斜坡多,低地又比山上多,所以,分布在蘇門答臘島的猩猩比婆羅洲多。

飲食特征

猩猩是素食者,經常吃一些含果肉豐富的果實,還會吃一些嫩樹枝,偶爾也會吃昆蟲、鳥卵和小型的脊椎動物。雖然猩猩是吃素食的,但是它的胃口特別的大,有的時候它們甚至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坐在果實上吃水果。

當水果還未成熟或者是缺少的時候,它們會吃一些種子或者是樹木或者是藤蔓植物的皮。當缺少缺汁的水果時,它們也不會擔心,因為這個時候它們會喝樹洞裏麵的水。

繁殖

猩猩是一種生長繁殖很慢但是又很長壽的動物。雌性約在10歲達到性成熟,到30歲停止生育。每3年~6年產一崽,懷孕期約為235天~270天。幼崽需要哺乳3年,7~10歲的時候才完全獨立。雌性猩猩的產崽間隔通常是8年。在野外,雌性能夠活45歲左右,因此它們一生最多能夠生產並養活4個孩子,這也是哺乳動物中生產數量最少的動物。

保護現狀與生存環境

由於人類的過分捕捉,野外猩猩現在麵臨著滅絕的境地。由於猩猩靠果實為生,所以猩猩對伐木業很敏感,當伐木活動越來越多的時候,它們就會完全地消失。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大部分森林都已被改造成為了農田或者消失了。因此,現在保護猩猩的惟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盡可能的為它們更多的保留棲息地。

於上個世紀相比,猩猩的數量急劇減少。因此,為了防止野外猩猩滅絕,需要人們對森林進行保護和管理,給猩猩們一個安寧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