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魚類(1 / 3)

1.旗魚

旗魚屬魚綱,旗魚科。旗魚主要分布在全世界熱、溫帶海域,旗魚的身體呈長圓形,矛狀,和它的近緣種類如槍魚的區別就是旗魚的身體比較細長,腹鰭長,特別是旗魚的背鰭,大如帆。旗魚的身呈藍色,腹側為銀白色,它的背鰭上有斑點。它主要以其他的魚類為食。旗魚的身體長達3.4公尺,重約90公斤。

旗魚又被稱為芭蕉魚,一般身體長2~3米,旗魚的種類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諸島,北至日本南部。中國的旗魚分布地帶主要是南海諸島、台灣海域、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地區。

旗魚

外形特征

旗魚的體型和月魚相似,但是旗魚的背腹和尾柄都較寬。旗魚的頭部鈍圓,但是外緣平直,它的背鰭大於臀鰭,背鰭和臀鰭的邊緣都呈弧形,身體的顏色容易發生變化。旗魚的第一背鰭長得又長又高,前端上緣凹陷,它們豎展的時候,仿佛是船上揚起的一張風帆,又像是扯著的一麵麵旗幟。人們因此叫它旗魚。

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間有一段距離,第一背鰭前部鰭棘約為中部鰭棘長的1/2。體側具許多淡色斑。第一背鰭特別高大,帆狀。腹鰭較長,僅有一枚鰭棘,可折疊入腹凹內,幾伸達臀鰭。除吻部裸露外,其餘均被針狀圓鱗,多埋於皮下。尾柄較細,每側有2個短而低的隆起脊。吻向前延伸,長而尖,似劍形。

繁殖特點

旗魚幾乎是一年四季都在產卵,按照旗魚的習性,它通常在每年的1月份在南半球海域產卵,3~7月份則在北半球海區產卵。魚卵直徑約1.6毫米,經過一個星期之後就會孵化。在小魚卵長到10厘米時,就可以進食其他的魚類的稚魚了。

遊泳速度最快的動物

旗魚是海洋動物世界中的遊泳最快的魚種,平均時速可達90千米,短距離時速約為110千米。旗魚遊泳的時候放下背鰭以減少阻力,它長劍一般的吻能很快地將水向兩旁分開,不斷的擺動尾柄尾鰭,仿佛船上的推進器,加上它流線型的身軀,發達的肌肉,擺動的力量很大,於是就像離弦的箭那樣飛速地前進了。

在美國佛羅裏達半島大西洋海域,人們曾經觀察記錄了旗魚的遊速。有一條旗魚,用了3秒鍾的時間,遊了91.44米,合時速約110千米。

生活習性及釣法

旗魚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印度尼西亞、日本、美國和我國的東海南部和南海等水域,均有它的蹤跡。台灣暖流(即黑潮,亦稱“日本暖流”)的本流是它的洄遊區。每年10月中旬以後靠近沿岸。不同種類的旗魚洄遊時間不同,首先有真旗魚洄遊,接著有目旗魚洄遊,春夏期間是黑旗魚洄遊,夏秋季節有芭蕉旗魚洄遊。

旗魚的洄遊索餌期這是釣獲旗魚的大好時節。旗魚是肉食性魚類,一般以魚、烏賊、秋刀魚等為食。在垂釣的時候一般選用鮮活的魚為誘餌。

釣獲旗魚的辦法主要有兩種:拖釣和拉釣。

在進行拖釣的時候,一般應使用正式的拖釣艇,還要有專門的裝備。釣竿要經得起30磅~80磅的拉力,最要選用專門的拖釣投竿。

在施釣前,首先應該尋找旗魚的蹤跡。旗魚遊泳的特點是背鰭和尾鰭往往會露出水麵,垂釣者應根據魚鰭的動態,即可判斷魚群的遊向。這時候。垂釣者應設法將釣組拋到魚群遊向的前方,隻要旗魚一發現誘餌,就會張口吞食誘餌,並急忙潛入水中。在這種情況下,即可以放出母線,當被拉出200米左右的時候,一般母線會變得緩慢些,這個時候垂釣者沉著冷靜的放線,反複的引遛,使他漸漸變得疲勞,捕捉就可以了。

在進行拉釣時,也必需使用專用的漁船。垂釣者需要注意的就是旗魚的體型大,性凶猛。所以,在捕撈的最後一刻需要用木槌照準它的頭猛力一擊,使之昏迷,再捕撈上岸。打撈的時候要注意人身安全,必要的時候要切斷母線。

2.飛魚

飛魚屬於銀漢雨目飛魚科,飛魚大約有40種。廣泛分布於全世界溫暖水域,以能飛著名。飛魚的體型比較小,最長的約45公分。飛魚有翼狀的尾鰭和不對稱的尾鰭。有些飛魚的種類具有雙翼而且胸脯也比較大,比如分布廣泛的翱翔飛魚。但有些還具有四翼,胸鰭、腹鰭都比較大,如加州燕鰩。

飛魚在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鰭,其實是在滑翔。飛魚在水下的加速,遊向水麵時,鰭緊貼著流線型身體。一衝破水麵就把大鰭張開,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擊,從而獲得額外推力。等力量足夠時,尾部完全出水,於是騰空,以每小時16公裏的速度滑翔於水麵上方。飛魚可做連續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部又把身體推起來。較強壯的飛魚一次滑翔可達180公尺,連續的滑翔(時間長達43秒)距離可遠至400公尺。

飛魚

飛魚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它憑借自己流線型的優美體型,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能夠躍出水麵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它經常在海水表麵活動。藍色的海麵上,飛魚時隱實現,破浪前進的情景十分壯觀,是南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飛魚的飛行記錄

2008年5月,日本NHK電視台的職員在屋久島海岸附近拍攝到一段飛魚飛行的視頻片段,時間長達45秒鍾,這是目前最長的飛魚飛行視頻記錄。之前的世界記錄為42秒。

飛魚的繁殖

飛魚在海中的主要食物是細小的浮遊生物,每年的四、五月份,它從赤道附近到我國的內海產“仔”,繁殖後代。它的卵又輕又小,卵表麵的膜有絲狀突起,非常適合掛在海藻上。以前漁民們根據飛魚的產卵習性,在它產卵的必經之路,把許許多多幾百米長的掛網放在海中,借此來捕捉它們。

飛魚飛行的秘密

人們都認為飛魚是一種會飛的魚類,其實,飛魚並不會飛翔,它是用尾部用力拍水,整個身體好似離弦的箭一樣向空中射出,飛騰躍出水麵後,打開又長又亮的胸鰭與腹鰭快速向前滑翔。它的“翅膀”並不扇動,靠的是尾部的推動力在空中做短暫的“飛行”。仔細觀察,飛魚尾鰭的下半葉不僅很長,還很堅硬。所以說,尾鰭才是它“飛行”的“發動器”。如果將飛魚的尾鰭剪去,再把它放回海裏,沒有像鳥類那樣發達的胸肌,本來就不能靠“翅膀”飛行的斷尾的飛魚,就再也不能“飛翔”了。

盛產飛魚的地方

世界上以盛產飛魚聞名於世的地方就是位於加勒比海東端的珊瑚島巴巴多斯,這裏的飛魚種類近100種,小的飛魚不過手掌大,大的有2米多長。據當地人說,大飛魚能躍出水麵約400米高,最遠可以在空中一口氣滑翔3000多米。顯然這種說法太誇張了。但飛魚的確是巴巴多斯的特產,也是這個美麗島國的象征,許多娛樂場所和旅遊設施都是以“飛魚”命名的,用飛魚做成的菜肴則是巴巴多斯的名菜之一。遊客們在此不僅能觀賞到“飛魚擊浪”的奇觀,還可以獲得一枚製作精致的飛魚紀念章。巴巴多斯因為盛產飛魚,和在此可以欣賞到特別的飛魚美景,這裏被成為“飛魚的王國”。

飛魚為什麼要“飛行”

許多的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飛魚的飛翔大多是為了大多是為了逃避金槍魚、劍魚等大型魚類的追逐,或是由於船隻靠近受驚而飛。海洋魚類的大家庭並不總是平靜的,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中小型魚類,是鯊魚、鮮花鰍、金槍魚、劍魚等凶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麵,隻有遭到敵害攻擊時,或受到輪船引擎震蕩聲的刺激時,才施展出這種本領來。但有時候,飛魚由於興奮或生殖等原因也會躍出水麵,有時候飛魚則會無緣無故地起飛。飛魚的視力很弱,在晚上幾乎看不到,飛魚具有趨光性,所以飛魚經常會成為船隻甲板上的“免費午餐”。

3.鯉魚

鯉魚原產於亞洲,從引進至歐洲、北美及其他地區。鯉魚的鱗大,上齶兩側各有二須,單獨或成小群地生活於平靜且水草叢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背鰭的根部長,沒有脂鰭,通常口邊有須,但也有的沒有須。口腔的深處有咽喉齒,用來磨碎食物。鯉魚的種類很多,約有2900種。鯉魚是雜食魚類,在尋找食物的時候經常將水攪得很渾濁。

在冬天時,鯉魚會進入休眠狀態,沉伏於河底,不吃任何食物。在春天的時候產卵,雌魚常在淺水帶的植物或碎石屑上產大量的卵。卵在4~8天後孵化。鯉魚常被養殖,以供食用,特別在歐、亞二洲,每水域能生產出大量的魚。是家養的變種。鯉的兩個養殖品種是鏡鯉和草鯉。鯉魚在人工飼養下,可以存活40年左右。

鯉魚喜歡生活在平原上的暖和湖泊,或水流緩慢的河川裏。在中國很早便有人將鯉魚當作觀賞魚或食用魚,在德國等歐洲國家作為食用魚被養殖。

鯉魚

習性

攝食習性:鯉魚是雜食性動物,所以說鯉魚的誘餌比較廣泛,經常很容易被垂釣者收為“囊中之物”。鯉魚又是低等的變溫動物,體溫隨著水溫變化而變化。鯉魚的攝食量並不大,它同其他的淡水魚一樣屬於無胃魚,而且鯉魚的腸道又短又細,新陳代謝快,鯉魚的攝食習性是“少吃多餐”。

喜草習性:各種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種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鯉魚群可以在這裏攝取到豐盛食物。水草茂盛處又是魚類絕佳的排卵產床,每年春天繁殖季節,這類地方都是鯉魚的聚集之所。

頂流習性:一個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就會有許多的鯉魚聚集。因為,它不但為塘內魚兒帶來大量新鮮餌物,而且進出水處又有較高的溶氧度,是鯉魚覓食攝氧的理想去處。所謂“順風的旗,頂水的魚”,道理就在於此。

逐波習性:水域寬闊的池塘,一遇風天,水麵往往掀起較大風浪,風浪推動表層浮遊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積聚於下風口處,這些餌物又被浪頭打入水中,這一帶於是成了魚類的天然覓食場。

喜暖習性:日照下的水溫比較高,魚兒是愛來到陽光照耀下的淺水層覓食。由於早晚間的溫差大,淺水層水溫下降的比較快,幅度也比較大,魚兒這時候便會到深水區去。隨著晝與夜水麵溫度的升降,魚兒也會隨之日浮夜沉。隨著這樣的規律去尋找鯉魚,一般很容易被發現。有的人就利用鯉魚喜溫這個習性,在炎熱的夏季,頂著烈日尋找它們的蹤影,但往往會失落而歸。因為在烈日當頭的烈日,魚兒一般在池塘最深處龜縮不動。若是選擇在這個時候釣魚,基本上都會空手而歸。

合群習性:這是由鯉魚的食性和生活習慣決定的,這也是它們出於防避敵害的一種天性與本能。

趨氧習性:當自然水體的含氧量降至不足1毫克時,就會引起多數魚類停止攝食、“浮頭”,甚至死亡。水中氧氣一是來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個來自水麵空氣。無風天氣溶氧慢,波浪大則溶氧情況好。哪一處缺氧,鯉魚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轉移。這就是魚喜草、喜流、喜波、喜淺灘的主要原因。

4.金魚

金魚最早起源於我國,從12世紀開始就已經有金魚家化的遺傳研究了,經過幾百年的培育,金魚的品種不斷被優化。現在世界各國的金魚都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引種的。

在我國,金魚很早就被奠定了國魚的身份。在人類的文明史上,金魚已經陪伴人類生活了十幾個世紀,它是世界上最早作為觀賞魚的品種。

金魚深受我國人們喜愛。據史料記載很近代的科學研究表明,金魚起源於我國普通食用的野生鯽魚。它先由銀灰色的野生鯽魚變為紅黃色的金鯽魚,然後再經過不同時期的家養,由紅黃色金鯽魚逐漸變成為各個不同品種的金魚。遠在中國的晉朝時代已有紅色鯽魚的記錄出現。在唐代的“放生池”裏,開始出現紅黃色鯽魚,宋代開始出現金黃色鯽魚,人們開始用池子養金魚,金魚的顏色出現白花和花斑兩種。到明代金魚搬進魚盆。金魚和鯽魚同屬於一個物種,在科學上用同一個學名。

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捕捉魚類作為食物。在距今3200多年前,中國就已有了養魚的記錄。人們長期的捕魚、捉魚、養魚,同魚類的接觸也很多。金魚也就是人們在長期與魚類接觸時才被發現的,當時的人們將所有的金色或者是紅色的魚統稱為“金魚”。

體色的變異

金魚的顏色很多,這主要是由於真皮層中許多有色素皮膚細胞所產生的。金魚的顏色成分隻有3種:黑色色素細胞、橙黃色色素細胞和淡藍色的反光組織。所有的這些成分都存在於野生鯽魚中。家養金魚鮮豔多變的體色,這隻不過是這3種成分的重新組合分布,強度、密度的變化,或消失了其中一個、兩個或三個成分而形成的。

金魚隻是會變色的魚類的一種,變色主要原因主要神經係統和內分泌控製。金魚變色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色彩,同時還有其他因素,比如:在受電光照射後,就會把一定的顏色和斑紋顯示出來。當金魚生病或水質變壞時金魚的體色就會變暗,失去光澤。

頭形的變異

各地的飼養者把頭形分為虎頭、獅頭、鵝頭、高頭、帽子和蛤蟆頭。在這些頭形中,有的是同一類型的,在各地有著不同的名稱。如北京飼養者如北京飼養者稱為虎頭的,在南方稱為獅頭;在北京稱為帽子的,在南方稱為高頭或鵝頭。

平頭形的金魚頭部皮膚是薄而平滑的,成為平頭形。平頭形的金魚有窄平頭和寬平頭之分;鵝頭形的金魚頭頂的肉瘤厚厚凸起,而兩腮上則是薄而平滑的;獅頭形的金魚頭頂和兩側鰓蓋頭頂和兩側鰓蓋上的肉瘤都是厚厚凸起,發達時甚至能把眼睛遮住。

眼睛的變異

金魚的眼睛可分為正常眼、龍眼、朝天眼和水泡眼。正常眼的金魚與野生型鯽魚的眼睛大小一樣者稱為正常眼;龍眼金魚眼球過分膨大,並部分地突出於眼眶之外,這種眼稱為龍眼;朝天眼的金魚跟龍眼金魚比較像,它們都比正常眼大,眼球也部分地突出於眼眶之外,所不同的是朝天眼的瞳孔向上轉了90度而朝向天。還有一種在朝天眼的外側帶有一個半透明的大小泡,這種眼稱為朝天泡眼;水泡眼的金魚眼眶跟龍眼一樣大,但眼球卻同正常眼一樣小,眼睛的外側有一半透明的大小泡,這種眼稱為水泡眼。還有一種與水泡眼相似,隻是眼眶中半透明的水泡較小,在眼眶的腹部隻形成一個小突起,從表麵上看很像蛙的頭形,所以稱為蛙頭,也有人稱為蛤蟆頭。

金魚的繁殖

一般情況下,產卵期的雌魚肚子比較大,雄魚的肚子沒什麼變化。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雄魚的前鰭方硬骨刺上有幾個小白點兒,尤其是在產卵期較為明顯,而雌魚絕對沒有。

在我國北方,金魚的繁殖季節是4月底到6月底產卵,在南方比北方要早一個月,在南方為3月~4月間產卵。金魚通常1年就可以成熟產卵,也就是說一年可以繁殖一代。如果冬季提高溫度,加強飼養管理,金魚7~8月齡時,在嚴寒的冬季也可以提前產卵,並非一定要到1年時才能產卵繁殖,金魚在繁殖的季節裏可多次產卵。

5.狗魚

狗魚是鮭形目狗魚科貪吃的淡水魚類的統稱。狗魚科魚類是靜伏於水中或潛匿於水草叢中的獨居性掠食魚類。當獵物進入夠得著的範圍內,突然猛衝捕捉。狗魚通常以一些小魚、昆蟲、水生無脊的動物為食。較大個體的狗魚也取食小鳥和小獸。一般情況下,狗魚冬末入春在雜草叢生的淡水中產卵繁殖。

狗魚在北半球寒帶分布比較廣泛。這類魚是淡水魚中生性最粗暴的肉食魚,除了襲擊別的魚外,還會襲擊蛙、鼠或野鴨等。據說一天可以吃和自己體重相當的食物。因為狗魚的口味極佳,成為釣魚者比較喜歡的對象。

形態特征

狗魚的身體細長、鱗小、頭長、吻部特別的扁平、兩側稍扁、側線不明顯、嘴巴似鴨嘴。它的嘴巴張開後及其寬大,口裂極寬大,口角向後延長可達頭長的一半。齒發達,上下頜、犁骨、篩骨和舌上均具有大小不一致的錐形銳齒。狗魚的牙齒特別鋒利,上顎齒可以伸出來並有韌帶連著,它的鋒利牙齒可以把捕捉到的動物掛住,吃不完的時候掛在嘴上留作備用。

分布

世界上多達8種狗魚,我國隻有一種狗魚,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流域;國外分布在俄羅斯。除此外,我國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生活著另一種白斑狗魚,其區別在於體側斑點是淡藍白色斑。

產量

狗魚在產區的天然產量很大,肉質細嫩潔白,除稍帶草泥味外,實不亞於鯉、鯽或大麻哈魚。狗魚的卵有毒,不宜食用。

生活習性

狗魚生性凶猛,動作敏捷。狗魚不但異常凶猛,而且詭計多端。這與它的側線構造有關。狗魚的側線實際上為一列具有縱溝紋的鱗片。它不僅可以起著普通側線的震動感受點的作用,還能起到化學感受點的作用。狗魚的生長快,壽命長,世界上最長壽的一條狗魚年齡已達260多歲了。

狗魚喜歡棲息於水溫較低江河的緩流和水草叢生的沿岸帶,這種魚類生長迅速,3~4歲齡便達性成熟。春天是狗魚的產卵期,幼魚常成群生活,成魚性凶猛,肉食性,吃魚、蝦和水禽的幼鳥等。狗魚的肉厚刺少,味道極佳,是產區的主要經濟魚類之一。

6.鯰魚

鯰(nián)魚俗稱塘虱。鯰的同類幾乎是分布在全世界,多數種類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但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裏。

普遍的體上沒有鱗,有扁平的頭和大口,口的周圍有數條長須,利用此須能辨別出味道,這是它的特征。

夜行性,白天靜靜地藏在河底的坑裏或樹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鯰的大型種類會襲擊小型的水鳥或老鼠。

鯰魚的卵有毒,誤食會導致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情況嚴重的會造成癱瘓。

除鯰魚的魚子有雜味不宜使用以外,全身是寶,鯰魚是名貴的營養佳品,早在史書中就有記載,可以和魚翅、野生甲魚想媲美,它的食療作用和藥用價值是其他魚類所不具備的,獨特的強精壯骨和益壽作用是它獨具的亮點。

鯰魚營養豐富,每100克魚肉中含水分64.1克、蛋白質14.4克,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主要功效:

中醫認為,鯰魚味甘性溫,有補中益陽,利小便,療水腫等功效。

鯰魚的食性與習性

鯰魚由於其肉質鮮嫩、少剌、營養豐富而倍受人們的喜歡。若能多掌握些鯰魚的食性和習性,或許能對釣友們釣鯰有所幫助。這裏將鯰魚的食性和習性介紹一下,供廣大釣友參考。

1.鯰魚喜歡“春遊踏青”。春暖花開時節,鯰魚就開始遊弋到淺灘或河溝的草叢中覓食,因有喜弱光的習性,經曆了一個冬天的饑餓,緊接著又要繁衍生殖,大量的體能需要,使它不得不遊弋到淺灘找食充饑,補充能量。有的釣友問,為什麼鯰魚怕光,而又在春光明媚時出來覓食呢?這是因為春天的陽光隻是斜射,光照並不強,加之各類昆蟲的複蘇,就自然形成了鯰魚出來捕食的大好時機,同時這也是春天比夏秋釣獲量大的原因所在。

2.鯰魚晝歇夜出。鯰魚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潛在深水中,特別是春天過後,溫度升高,晝歇夜出的習性更為明顯,白天潛入深水中,夜晚出沒淺灘處。理由是:一可避免夏秋季節的陽光暴曬;二可增加安全係數,避開人類的幹擾;三可獵捕夜間活動的小魚小蝦。

3.鯰魚擅長捕食活餌。鯰魚雖然視覺退化、視力低下,但其聽覺、嗅覺卻特別靈敏,大到幾十米外人們的活動聲,小到小魚、小蝦、小昆蟲的落水聲,都會“盡收耳底”。據資料記載,鯰魚單憑幾根胡須的觸覺、嗅覺神經組織,就能將十餘米外的環境及餌食探清。

4.鯰魚喜好陰雨天氣。每逢陰雨天,風吹雨淋路難行,行人甚少,四處寂靜,人為造成的幹擾減少。安靜的環境和水的流動,加上水色渾濁,對鯰魚的行動增添了隱蔽性。

5.鯰魚喜食動物內髒。鯰魚愛吃葷食,但更愛食家禽家畜等動物的內髒。一是家禽家畜內髒腥味獨特,能迎合鯰魚的敏感嗅覺;二是鯰魚常吃小魚小蝦,不象吃動物內髒那樣新鮮:三是家禽家畜內髒的腥味在水中擴散得快。

6.鯰魚群居,喜藏身於複雜地形。鯰魚喜歡在亂石、雜草、樹樁、石洞等複雜地形生息,正是因為它充分利用了地形對它的隱蔽性或它對捕食對象的突擊性,因而不舍這塊風水寶地。

7.鯰魚偏愛險靜環境。這是因為忽略了鯰魚好靜、好險這一特性,越是人少,越是僻靜的處女地,越是地勢險要,陡峭的石崖下麵越有可能是鯰魚的老家。因為,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鯰魚就越會感到安全。

8.鯰魚愛在水口覓食。秋季釣鯰魚的絕佳時機是大雨過後、洪水的進出水口,鯰魚紛紛遊向水庫的進出口,品嚐被洪水帶來的“滿漢全席”。

9.鯰魚愛找活動水域。由於活動水域的溶氧性好,所以吸引了許多的小魚小蝦前未覓食,活水處大都是進水口,而進水口有大量的新鮮食物,鯰魚充分利用了這一捕食環境,常常隱蔽於水草中、石塊後,耐心等待獵物的到來。

10.鯰魚愛在洞口遊弋。鯰魚因愛弱光怕強光,愛活水習性,經常在橋口涵洞、小電站放水口、泄洪口及天然岩洞處,自由自在地遊弋。它選擇這樣的地形,一是遇到危險方便轉移;二是自由調節光度,不受強光照射;三是常居活動水流,有大量的小魚蝦,為鯰魚生存提供足夠的食物。所以鯰魚很樂意在洞口安居樂業。

以上十種特性不能說明鯰魚的真正生存特性,釣友們如能在初步掌握鯰魚習性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自己的垂釣經驗加以思索和總結,一定能探索出成功釣鯰魚的經驗。

7.胡子鯰

胡子鯰,隸屬於鯰形目、胡子鯰科、胡子鯰屬。其肉質幼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深受群眾喜愛的水產品。胡子鯰具有滋補功效和對手術後傷口愈合有輔助治療作用;還可治哮喘、小兒疳積、鼻出血等;年邁體衰、病後康複、產婦、貧血者時常食用,有益於身體健康。因此,市場上胡子鯰銷量好,售價高,還是出售到港澳的主要淡水產品。

目前,我國養殖的胡子鯰主要有四種:

本地胡子鯰

本地胡子鯰,常稱胡子鯰,俗稱塘虱魚、塘角魚。

胡子鯰體延長,後部側扁,背麵斜平。頭大、尾小,口稍下位。觸須四對,頗發達。體表裸露無鱗,褐黃色,體側有細白點,背部有淺色的蝕狀紋,其腹下部淡灰色或白色。

胡子鯰為底棲魚類,對環境適應性很強,在各類淡水水域中都能生存。有隱匿於洞穴中聚居的習性,因其懼強光,常幾十尾乃至更多聚集在一個洞穴中,形成所謂“塘虱洞”,夜間四出活動覓食。鰓上輔助呼吸器官發達,在濕潤環境中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其體表粘液豐富,皮膚也有呼吸功能,隻要體表保持濕潤,離開水幾天仍能生存。在我國南方,胡子鯰的分布極為廣泛。

胡子鯰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人工養殖,可以利用小雜魚、畜禽屍體以及肉類加工廠的下腳料,也可投喂豆餅、花生餅等植物性飼料。人工養蚯蚓、蠅蛆也是解決胡子鯰飼料的途徑。胡子鯰對養殖條件要求很低,凡是有水的地方,不論麵積大小,就連房前屋後的小坑,甚至於用水缸瓦盆也能飼養。本地胡子鯰個體較小,一般當年魚苗養殖3~4個月,可長至100克。由於能密養,所以產量很高。

蟾胡子鯰

蟾胡子鯰,又稱泰國胡子鯰、兩棲胡子鯰。

品種來源:蟾胡子鯰主要分布在泰國及其鄰近國家。1978年7月,從泰國引入我國大陸,分別在廣東省多處試養獲得成功,並逐步推廣。

特征特性:蟾胡子鯰體較長,前部扁平,後部側扁。頭寬闊、平扁。口端位,鰓孔寬闊。前鼻孔具短管、後鼻孔具鼻須,長達頭的一半。上頜須超過胸鰭基部,下頜須2對,較上頜須略短。體暗褐色,偶鰭色較深黑,體下部由腹至尾鰭有不規則的灰褐色圖斑。腹部灰白色。

蟾胡子鯰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在雨天,具有特殊的逃跑能力,一夜之間可爬行500米。鰓腔內有樹枝狀的輔助呼吸器官,離水後仍能存活幾十個小時。從魚苗到成魚,都存在互相殘食的現象。其生長適溫為18~32℃,最適溫度為24~28℃。臨界溫度為12℃和38℃,致死溫度為8℃和41℃,當水溫下降到15℃時,則停止攝食。蟾胡子鯰生長很快,飼養4個月當年魚苗可長到250~400克,一年可長到750克以上。

蟾胡子鯰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自然環境條件下,捕食小魚、小蝦、輔以水生植物種子和嫩莖。人工飼養時,可投喂廢棄的動物內髒、蠶蛹、水蚯蚓等,也可投喂商品飼料,如花生餅、豆餅、麥麩、糠餅、魚粉等。

蟾胡子鯰繁殖季節一般為4~9月,旺季為5~7月。當雌魚成熟時,會自然引誘雄魚來到周圍,產卵繁殖時嚴格按雌雄1:1配對,不允許有第三者。雌雄魚一道尋找適合的場所築巢繁殖。產卵水溫為18~32℃,最適水溫為24~28℃。雌魚產完卵,在巢附近遊弋及攝取食物,然後遊到巢內供雄魚攝食。巢內的卵由雄魚照顧,寸步不離。水溫在26℃時,約36小時可孵化。剛孵出的魚苗50小時後卵黃囊消失,方具遊泳能力。與一般魚類不同的是:魚苗孵出約10天內,與雄魚一起不離開魚巢,全靠雄親魚哺喂,即雄魚把平時積蓄在體內的營養分泌為體液喂苗。待魚苗約長至2.5厘米後,雄、雌親魚帶著小魚離開魚巢到附近遊泳,以適應周圍環境。隨後稚魚便開始獨立生活。

蟾胡子鯰繁殖技術

1.親魚培育

(1)親魚的成熟年齡:1冬齡,即達性成熟,能夠自然和人工產卵、受精、孵化。在飼養條件良好的情況下,體長27~30厘米,體重250~300克的5月齡也能順利產卵。親魚選擇,要求個體重400克以上,年齡1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