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散即傷寒門五苓散也,在可水證中。(以上五方,載巢氏治時行寒疫合用之方。)龐曰:摩膏火灸,可行於西北二方,餘處難施,莫若初服解散、赤散之類,如轉發熱而表不解,乃行後四方為佳。天行壯熱,煩悶無汗者,囗麻黃葛根湯囗。
麻黃(五兩) 葛根(四兩)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梔子二個,蔥白五寸,豉一撮,煎八分,去滓沫,溫溫相次四五服。
取汗,止後服。
天行一二日,囗麻黃湯囗。(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二兩。)麻黃(二兩) 石膏(一兩半) 貝齒(五個,無亦得) 升麻 甘草 芍藥(各一兩) 杏仁(四十個)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溫服。取汗,止後服。
囗葛根解肌湯囗,汗後表不解,宜服此。(自汗者去麻黃。)葛根(四兩) 麻黃 芍藥 大青 甘草 黃芩 桂枝(各二兩) 石膏(三兩)煎如前法。
詔書發汗囗白薇散囗,治時氣二三日不解。
白薇(二分) 杏仁(三分) 貝母(三分) 麻黃(七分)細末,酒調下方寸匕,相次二三服,溫覆汗出愈。湯調亦得。
囗聖散子方囗。(此方蘇子瞻《尚書》所傳,有序文。)昔嚐覽《千金方》,三建散於病無所不治,而孫思邈特為著論,以謂此方用藥節度,不近人情。
至於救急,其驗特異,乃知神物效靈,不拘常製,至理開感,智不能知,今予所得聖散子,殆此類也歟。自古論病,唯傷寒至危急,表裏虛實,日數證候,應汗應下之法,差之毫厘,輒至不救。而用聖散子者,一切不問陰陽二感,或男女相易,狀至危篤者,連飲數劑,則汗出氣通,飲食漸進,神宇完複,更不用諸藥連服取瘥,其餘輕者心額微汗,正爾無恙。藥性小熱,而陽毒發狂之類,入口即覺清涼,此殆不可以常理詰也。時疫流行,平旦輒煮一釜,不問老少良賤,各飲一大盞,則時氣不入其門。平居無病,能空腹一服,則飲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濟世衛家之寶也。其方不知所從來,而故人巢君穀世寶之,以治此疾,百不失一二。餘既得之,謫居黃州,連歲大疫,所全活至不可數。巢君初甚惜此方,指江水為盟,約不傳人,餘竊隘之,乃以傳蘄水人龐君安常。龐以醫聞於世,又善著書,故以授之,且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也。其用藥如下。
肉豆蔻(十個) 木豬苓 石菖蒲 茯苓 高良薑 獨活 柴胡 吳茱萸 附子(炮) 麻黃濃樸(薑炙) 本 芍藥 枳殼(麩炒) 白術 澤瀉 藿香 吳術(蜀人謂蒼術之白者為白術,蓋茅術也,而謂今之白術為吳術) 防風 細辛 半夏(各半兩,薑汁製) 甘草(一兩)銼焙作煮散,每服七銖,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餘滓兩服合為一服,重煎,皆空心服。
治時氣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中風口噤;治瘧不絕,婦人產中風寒,經氣腹大,囗華佗赤散方囗。
丹砂(二分) 蜀椒 蜀漆 幹薑 細辛 黃芩 防己 桂枝 茯苓 人參 沙參桔梗 女萎 烏頭 常山(各三分) 雄黃 吳茱萸(各五分) 麻黃 代赭(各十分)除細辛、丹砂、幹薑、雄黃、桂外,皆熬治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二;耐藥者二匕,覆令汗出。
治瘧先發一時服藥二匕半,以意消息之。
囗烏頭赤散囗,治天行疫氣病。
烏頭(六分) 皂角 雄黃 細辛 桔梗 大黃(各一兩)細末,清酒或井花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為度。除時氣不和,一日進一服。牛馬六畜中天行瘴疫,亦以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時服一刀圭,取兩豆許,內鼻孔中。
斑豆瘡論
龐曰:天行豌豆瘡,自漢魏以前,經方家不載,或雲建武中南陽征虜所得,仍呼為虜瘡。其後名醫雖載發斑候,是發汗吐下後,熱毒不散,表虛裏實,熱氣燥於外,故身體發斑。又說豌豆 瘡,表虛裏實,一如發斑之理。別雲熱毒內盛,攻於髒腑,餘氣流於肌肉,遂於皮膚毛孔中,結成此瘡。
既是裏實,熱毒內盛,則未發及欲發,瘡斑未見,皆宜下之也;瘡已瘥,則再下之。此病有兩種。一則發斑,俗謂之麻子,其毒稍輕;二則豌豆,其毒最重,多是冬溫所變。凡覺冬間有非節之暖,瘡毒未發,即如法下之,次第服預防之藥,則毒瓦斯內消,不複作矣;有不因冬暖,四時自行者,亦如法下之。古方雖有治法,而不詳備,疑當時毒熱未甚,鮮有死者耶。近世此疾,歲歲未嚐無也,甚者夭枉十有五六,雖則毒瓦斯內壞不治,因醫為咎,又大半矣。若身疼壯熱頭痛,不與小汗,何由衰散?大腑久秘,毒攻腰脅,或心腹脹滿,不與微利,何由釋去?故當消息汗下。然則寒藥固不當行,溫藥反增熱毒,若熱勢大盛,脈候洪數,涼性之藥,不阻表裏氣,亦可通用;若寒氣阻礙,脈候浮遲,則溫性之藥,不阻表裏氣者,可冀冰釋。雲不可汗下寒熱之藥,隻可紫草一味者,乃滯隅之流,隻是遭逢輕疾,以自瘥為功,若值重病,則拱手待斃矣。世有權貴,自信不任人拘忌,冷熱汗下,病或不救,則責醫謬誤,斯又可為傷歎。夫調瑟者必當移柱,故用古方,附以愚見,為斑豆方,以小兒多染此患,故專用小湯劑,大人可倍用之。
溫病發斑治法(小兒證附)
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至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瓦斯不散,故發斑瘡。
又冬月天氣溫暖,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夏遇熱,其春寒已解,冬溫毒始發,出於肌膚,斑爛隱 如錦文也。
治溫毒發斑,大疫難救,兼治豌豆瘡不出,囗地黃膏囗。
濕地黃(四兩) 好豉(半升)以豬膏一斤和勻,露一宿,煎五七沸,令三分去一,絞去滓,下雄黃末一錢匕,麝香末半錢匕,攪勻,稍稍盡飲之,毒從皮中出則愈。小兒斟酌服。
冬溫未即發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於肌中,斑爛隱如錦紋,而咳悶嘔吐清水,宜服囗黃芩麻黃湯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