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繼往開來——災後工作與安全生活(1 / 3)

海嘯災後重建是一項長期係統的工作,不僅是受災國的任務,也是全人類關注的大事。在和平的年代,一國受災,多國援助的現象屢見不鮮,但是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海嘯不僅是有關國家的災難,也是全人類的災難,因此,全人類隻有同舟共濟,才能幫助受災國重建美好家園。海嘯過後所引起的傳染病問題,與大型水災基本類似。一般來說,災後防疫可以劃分為4 個時期:

1. 災害衝擊期

災害突然襲來,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搶救生命自然是抗災的第一要務。在這個階段,當務之急是妥善處理傷員。

2.災後早期

海嘯過後,從幸存者脫離危險撤離到安全地點這個階段,首先要保障災民的飲水安全,因為海嘯會破壞災區的供水設施,海水倒灌會使地表水無法飲用,死亡人畜及大量垃圾可能造成水源汙染。缺水可能導致經水傳播的傳染病大規模流行。這個時期還要保障食物的供應。因為這種環境條件下,大多數人不可能烹調食物,需要依靠外部的食物供應。在炎熱地帶,沒有防護的食物很容易變質,造成食物中毒和消化道疾病流行。此外,災區的居室被毀,很多災民隻能露天居住,此時很容易受到吸血昆蟲的侵襲,從而引起蟲媒傳染病流行。為了防止這類疾病流行,可以使用蚊帳、驅避劑和殺蟲藥物進行防治。

3.災後晚期

災民搭建臨時房屋至定居這段時期,因為居住擁擠而容易流行呼吸道傳染病。為此,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將成為防疫行動的重點。另外,災民開展生產自救,將更多地與積水和泥濘打交道,此時,通過疫水傳播的疾病,如鉤端螺旋體病和血吸蟲病等容易發生流行。這個階段,災民可能離開家園去異地謀生,會將災區的疾病攜帶到其他地區。所以,需要對流動人群加強防疫。

4.後效應期

災民返鄉到重建家園這段時間,因為返回故土可能將一些外地的疾病帶回災區。另外,災害改變了災區的生態環境,可能改變一些疾病的存在條件。如海嘯常在沿海低窪地區造成一些鹽堿積水區域,這種水窪最有利於霍亂弧菌的繁殖,有可能造成霍亂流行。海嘯過後如何保護水源雖然海嘯是一種破壞力異常巨大的自然災害,但是隻要了解了災後傳染病的發生規律,事先有所準備,就可以做到大災之後無大疫。大海嘯過後和雨災、洪災一樣,要特別注意飲水和環境衛生,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預防傳染病的發生。災區飲水最好從外部運輸安全衛生水,必要時還需要消毒。災區用於運水的工具,無論是消防車、灑水車、卡車水箱、盛水船艙、塑料水桶或者臨時送水管道,在正式送水之前,必須進行徹底的清洗和消毒後再使用。災民可以用水缸儲存雨水、地麵水,經沉澱消毒後燒開飲用。在死水地區,應該選擇周圍無廁所、畜圈的地點作為取水點。在確定的取水點周圍嚴禁人畜大小便,設專人看護,取水時間以清晨為宜。海嘯過後,對於被微生物汙染嚴重的水源,要淨化消毒,可以選用淨水劑,如硫酸鋁、明礬、堿式氯化鋁、硫酸亞鐵等,再加上消毒劑,如漂白粉、次氯酸鈉、漂粉精片、健之素片、有機磺片等進行消毒後飲用。具體來說,飲用水的淨化消毒可采用混凝沉澱法,如:每25 千克水加入1.5 ~ 2.5 克硫酸鋁;或者每25 千克水加入2.5 ~ 3.8 克明礬;或者每25 千克水加入1.25 ~ 2.5 克硫酸鐵。如果藥劑的加量還不能使渾水變清,可適量加大投量,用木棒攪和,直到水中出現凝結物時為止。然後靜放1 個小時,取上部清水消毒、燒開後飲用。消毒可以采用漂白粉4 ~ 8 毫克/ 升或者漂白粉精片3 毫克/ 升。防疫專家還表示,災害過後應該對災民及時做出安全衛生的應急安置,營造臨時用房應該選擇地勢高,背風向陽,用水、排水方便而且遠離汙染的地方。此外,災民居住的房屋要經常通風換氣,防潮去濕,防寒保暖,消毒殺蟲。修建臨時廁所和垃圾點要遠離居住點。糞便和垃圾要及時用石灰或者黃土封蓋。對臨時住所產生的各種汙水,盡可能將其引入下水道排放,或者挖小溝坑臨時存放。切勿食用各種死亡動物的屍體,最好將其盡快火化或者深埋,深埋時要撒漂白粉或者用石灰消毒。一般大災之後發生的瘟疫、流行病,主要跟大量的死人、水汙染、飲食受汙染有關。屍體的腐爛會帶來嚴重問題。此次印度洋海嘯過後,由於缺乏潔淨的飲用水,腹瀉、霍亂、瘧疾、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嚴重威脅災區的500 萬災民,其中至少有15 萬人麵臨死亡的危險。洪水破壞了大量的醫院、汙染了水源,也破壞了地下水的管道係統。成百上千的居民同住在狹小又擁擠的帳篷裏,這將會加重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染。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糞便也會開始汙染水源。由於細菌引起的登革熱病會引起人們嚴重的脫水和腹瀉,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幾個小時就會讓人致死。印度洋海嘯受災區最危險的是白蛉(一種吸血類昆蟲,黑熱病的主要傳播者),它們以飛快的速度在水塘和池沼附近蔓延。海嘯衝垮要防止疾病蔓延了許多建築物,這些地方都成為白蛉迅速滋生的地區。一些建築物內部出現了裂縫導致內部積水,這也使得白蛉在人群密集地滋生。由於此次海嘯損失巨大,消除白蛉的工作還難以立即展開,白蛉帶來的各種傳染病很有可能大規模暴發。

印度尼西亞的亞齊和斯裏蘭卡東海岸的災民麵臨飲用水匱乏的困境,一些災民臨時安置點的腹瀉病例呈上升趨勢。印尼重災區班達亞齊有兩個災民點分別出現一例霍亂病例。

1. 腸道傳染病的預防

飲水和飲食衛生是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關鍵。在預防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保護水源,特別是生活飲用水,要使其免受汙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淨水片消毒生活飲用水;不喝生水,飯前便後洗手;不吃腐敗變質或受潮黴變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髒水漱口或清洗瓜果蔬菜;碗筷、刀、砧板、抹布等應煮沸或用消毒劑消毒;生熟食品要分開存放,水產品和海鮮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不隨地大小便,糞坑中加藥殺蛆,動物屍體要深埋,有條件的可加放生石灰消毒,土層要夯實;及時消除垃圾、汙物、環境消毒,管理好糞便、垃圾。2. 蟲媒傳染病的預防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黑熱病等蟲媒傳染病,應采取滅蚊、防蚊和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措施。在預防過程中,要實行24 小時值班和疫情網絡零報告製度,控製和管理傳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經常灑滅蚊藥,病人要隔離;清掃衛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噴灑消毒殺蟲藥水,消除蚊蟲滋生地,降低蚊蟲密度,切斷傳播途徑;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被蚊蟲叮咬,夜間睡覺掛蚊帳,露宿或夜間野外勞動時,暴露的皮膚應塗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驅蚊藥;根據疫情監測動態,及時給易感人群接種乙腦疫苗,同時做好斯銻黑克、噴他脒、乙胺嘧啶、伯氨喹等緊缺藥物的儲備,一旦發生黑熱病和瘧疾,方可有效治療。

3.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預防

預防要加強人間和畜間的疫情監測,及時與畜牧獸醫部門互通信息,以便有效處置首發疫情,嚴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炭疽等疾病的發生或流行。大力開展防鼠、滅鼠和殺蟲、滅蚊為主的環境整治活動,降低蚊、蟲、鼠等傳播媒介的密度。要管好家禽家畜,豬、狗、雞應圈養,不讓其糞便汙染環境及水源,豬、雞糞發酵後再施用,死禽死畜要消毒後深埋。管好糞便廁所,禁止隨地大小便,病人的糞尿要經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後集中處理。臨時居所和救災帳篷要搭建在地勢較高、幹燥向陽的地帶,在周圍挖防鼠溝,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於排水和保持地麵幹燥;床鋪應距離地麵2 尺以上,不要睡地鋪,減少人與鼠、蚊等媒介的接觸機會。做好鼠疫疫苗、出血熱疫苗和有關藥物的儲備,以便應急使用。

4.流行性感冒

流感的症狀主要有頭痛、咽痛、發熱咳嗽、四肢乏力等,有時還會出現胃腸不適。青少年最好是接種流感疫苗。這是預防流感的最佳途徑。在流感流行期間,除了不去人多的公共場所,保持室內外衛生及通風外,還要加強體育鍛煉,跟隨氣溫變化增減衣物,多飲白開水,食物應以清淡、有營養、易消化為宜,多吃含維生素E 和維生素C 高的蔬菜水果。一旦出現發熱等流感症狀,可服感冒退熱衝劑,嚴重時要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