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繼往開來——災後工作與安全生活(2 / 3)

5.傷寒

傷寒患者以兒童居多。開始幾天患者可能會感覺頭痛、身體疲憊等症狀,幾天後體溫逐漸上升,胸腹部和背部可出現少數紅疹,嚴重者還可發生腸出血、腸穿孔和肺炎等並發症。預防傷寒應著重注意飲食問題,講究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不生吃海產品,不吃不新鮮的食品,不飲生水,飯前便後要洗手。可注射傷寒多醛疫苗預防。

6. 瘧疾

瘧疾患者前期往往會出現疲乏、不適、厭食等症狀,之後一般會經曆發冷期、發熱期、出汗期和間歇期4 個階段。如未及時治療,有可能危及生命。防止蚊蟲叮咬是預防瘧疾的關鍵,夏天要在身體外露部位塗抹花露水,及時清理家中垃圾,保持居住環境的幹淨整潔,保持下水道通暢。

海嘯過後為何疾病蔓延

海嘯災害期間,衛生狀況的惡化常常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其原因是:洪水將大量的人畜糞便、垃圾、動物屍體衝入水中,使水中生物性汙染急劇增加。食品衛生狀況惡化,造成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和流行。房屋倒塌,人口遷徙,容易造成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等鼠傳疾病流行。露宿使人們容易受到吸血節肢動物襲擊,蟲媒傳染病的發病可能會增加。人口居住的擁擠狀態,有利於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傳播的疾病流行,如肝炎、紅眼病、疥瘡和皮膚病。接觸汙染水源或者河渠、湖泊淺灘的疫水又可能感染鉤端螺旋體病和血吸蟲病。此外,熱帶地區會出現阿米巴痢疾、藍氏賈弟鞭毛蟲感染、彎曲菌腸炎和輪狀病毒腹瀉,還要預防中暑和蛇蟲咬傷。海嘯後搞好臨時環境衛生海嘯過後的居民區必須進行徹底的衛生整頓,打開門窗,搬動家具,全麵清掃。在室外,要排除積水,清除垃圾雜物,填平坑窪。打撈水麵的垃圾和動物屍體。災民居住點還要增設臨時廁所,固定垃圾堆放點,專人管理,及時清運,嚴防水源被汙染。屍體要及時進行清理、運出和衛生處理,屍體消毒後,最好就地焚化。搭建應急臨時廁所,應該在災民聚集點,選擇合適地點,合理布局,因地製宜,就地取材,要求做到糞池不滲漏、坑深、窄口、加蓋,四周挖排水溝,外圍草簾。廁牆和頂可以用草席、塑料膜、編織袋布或者其他材料。有條件時可以用商品化的救災臨時廁所,該廁所為折疊式剛架結構,糞便用塑料袋收集,造價低,容易運輸,適用於災區現場。廁所與住房應該保持75 ~ 100 米以上的距離。盡量利用現有的儲糞設施來儲存糞便,如無儲糞設施,可以將糞便與泥土混合後泥封堆存,或者用塑料膜覆蓋,四周挖排水溝以防雨水浸泡、衝刷。在應急情況下,於適宜地稍高地點,可以挖一圓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為襯裏,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 厘米,用土壓住,糞便倒入池內儲存,加蓋密封,發酵處理。在特殊情況下,為保護飲用水源,可以采用較大容積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糞便,裝滿後加蓋,送至指定地點暫存,過後運出處理。有條件時用機動糞車及時運走。集中治療的傳染病人糞便必須用專用容器收集,然後做特殊消毒處理。散居病人的糞便采用與漂白粉充分攪拌後,集中掩埋。糞便內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攪拌後再集中掩埋。另外,還要建臨時垃圾坑及汙水坑。要定期噴灑殺蟲劑。

海嘯過後要搞好個人衛生:

個人衛生工作對於災區整體的衛生情況影響相當大,如果個人衛生工作沒有認真完成,不但會使個人健康受損,還容易造成疫病的流行。因此,為了維護個人的身體清潔以及體能狀況的良好,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洗手時以流動的水源為佳,如果沒有香皂或者洗手液,可用細石粒、黏土或者燃燒完全的木灰燼塗抹清洗,並盡量以冷水作全身清潔或者淋浴。

(2)如果沒有牙膏,可以在一升的水中加入兩茶匙的鹽,以此所製成的鹽水來漱洗口腔。(3)盡可能修剪長發,以避免在無水清洗的情況下,造成頭虱或黴菌感染。

(4)指甲與趾甲應該修剪幹淨,避免藏汙納垢,造成飲食感染。

(5)盡量保持充足睡眠,調適生理與心理機能狀態,以獲得最佳的體能進行家園重建。

災難發生以後,衣服的外表會黏附許多灰塵、化學物質、細菌、小昆蟲,甚至吸收大量的濕氣,而體表的汗液、油脂也會沾到衣服的內層,造成人體的不適,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1)衣服在穿著上應該輕便舒適,並著重清爽或者保暖的功能,避免受到天氣酷熱或者嚴寒的傷害。(2)內衣必須每天換洗,如果可能的話,應浸泡於95℃的熱水中一段時間,再以幹淨冷水衝洗、晾幹。(3)襪子應該每天換洗,並保持幹燥;如果患有腳氣,可將衝洗後的襪子浸泡於3.5% 甲醛液中,避免感染他人。海嘯災區的每一位公民都應該力求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注意身體健康,加強身體鍛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溫,預防感冒、氣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疾病。老人和兒童要特別注意防止肺炎。冬季應注意頭部和手、腳的保溫,防止凍瘡。

海嘯已經過去,但是災難對人們造成的精神傷害是無法估量的。

海嘯對人心理的影響

1.受災群眾的心理傷得最深

人們在經曆災難的時候,會立即出現一些急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這些反應有利於人們對突發事件做出快速的反應。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會出現過度反應,典型的表現就是最初出現“茫然”狀態,輕度的意識模糊、注意範圍狹窄、不能很好判斷外在的危險,而且有情感遲鈍和麻木的表現,或者表現出強烈的恐懼和擔心。在這個時候,他們需要得到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使得他們在情感上有所依靠,能夠在大災之後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當海嘯完全過後能夠從災難中慢慢走出來。

海嘯這樣的災難過後,災民們除了出現急性反應外,還存在延遲性的心理創傷反應。例如,經常在夢中驚醒;經常夢到與海嘯有關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過分警覺和敏感,以至於對普通聲響也會心跳加速;工作中常常出現一些低級錯誤,不願與人接觸等等。這些反應可能在幾天後,或者是幾周、幾個月甚至是一年以後才會出現。對於災後這些延遲性創傷反應,首先需要谘詢師與災民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讓他們感覺到谘詢師是和他們站在同一個立場上,然後讓災民們說出心裏話,像倒垃圾一樣把內心受到的影響、生活信念的改變等真實想法不加掩飾地表達出來;同時對他們想法中積極的一麵加以肯定和支持;最後與災民一起對災難事件進行重新認識,直到不再認為海嘯事件是一個影響自己生活的事情為止。

2.救援人員要注意心理防護

海嘯發生以後,心理救援人員要為受災者、救援者提供心理幫助。因為救援人員在陌生的災區工作,工作環境惡劣,物資短缺,工作也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更為緊迫,加上救援時間太長,造成身心疲憊。他們還要麵對海嘯後的慘狀、一具具的屍體、倒塌的房屋、駭人的場景等等。沉重的壓力加上強烈的刺激,都極大地衝擊著他們的身心。當援救人員進入災區後,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在高度壓力下工作;極度疲勞;無法休息,需要借助旁力才能休息;覺得能力有限而自責;為受災者的慘痛遭遇而過度地感到悲傷、憂鬱;對於眼前所見變得麻木;覺得自己救災工作做得不好,而有負疚感、罪惡感;害怕自己會崩潰或者無法自控等。

因此,救援人員僅僅接受過專業的救災訓練還不夠,還需要接受心理方麵的訓練。有些組織在救災前的訓練中加入心理調適的課程,有的組織則在救災工作結束後,由專業心理輔導師指導,讓所有救援人員共同分享救援工作經驗和與人合作的感受,表達救難當時的情緒,或者說出救災經曆對自己的影響等。心理醫生還要求救援人員與正常世界保持聯係,把現場發生的事情告訴家人,而且要詢問自己離家後家中的情況等。

3.普通民眾要提高生命意識

生命對於每個人隻有一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就要不斷提高生命保護意識,接受生命質量教育,宣傳危險信號的識別知識,掌握更多的自救和救人方法,盡可能避免災難給人類的損失。海嘯過後,當人們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工具,看到成堆的屍體堆積在露天的草地上,看到無數雙無助的眼神時,很多人對生命產生了懷疑與動搖。因此,專家建議父母盡量不要讓小孩從電視上或者報紙上看到可怕的畫麵,因為那樣可能會激起他們對周圈環境的不安,讓他們對此“浮想聯翩”而無法忘懷,影響正常的心理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