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2 / 3)

穆鐵山一聽,暗歎道:“這老哥哥真是熱心之人,這亂世之中,能說出這一番話便是天大的恩惠。”歎了一口氣,便把自己丟了差事,進退無門的事一五一十的說了。

單天忠聽罷,低頭思量半晌,言道:“我記得鐵山兄弟可是在內務府當差?但不知屬那一衙門管?記得上次酒桌之上兄弟你是笑而不語,似乎內有隱情。”

穆鐵山答道:“兄弟確在內務府當差,屬武備院管轄。專攻風字。當時寫文書之時,堂官就曾言道武備院風林火山四字不可對外人明言。到讓老哥哥見笑了。”

單天忠奇道:“老哥哥我做了一輩子內務府的買賣,尚不知武備院有風林火山四字。兄弟可講於老哥哥聽聽麼?”

穆鐵山笑道:“現如今皇上都沒了,哪裏還有這許多忌諱。老哥哥愛聽,我便講於老哥哥聽罷了。隻是現下正在飯口,別耽誤了館子裏的公事才好。”

單天忠笑道:“這莊子館,不應散座。現如今逃的逃,跑的跑,那裏還有人到莊子館來飲宴。要不是老掌櫃說買賣不可關門上板,我們早回家睡覺去了。兄弟你隻管坐著,一會兒老哥哥我給你顛兩勺,咱是灶上的頭兒,這點油水還是有得的。”

穆鐵山從早晨到現在隻吃了一個硬麵餑餑,又喝了一氣茶水,正是腹內饑火難耐。便不在客氣,道了一聲打擾。便不再客氣。

吃過了飯,掌上燈,又沏上一壺新茶,穆鐵山喝著茶水,對單天忠講述了這風林火山的來由。

內務府武備院原是沿用了明朝十三衙門中的兵仗局。明朝廠衛勢力極大,明麵上的東廠西廠、錦衣衛以及躲在暗處的內廠。兵仗局設立之初,主要掌造京畿衛戍及廠衛所用十八般兵器、盔甲弓矢及宮中零用的鐵鎖、針剪及法事所用鍾鼓等物。後來廠衛勢力漸大,暗殺、逮捕、刑訊等無不涉獵。所需之物也不限於兵器盔甲了,各種匪夷所思的刑具、暗器、乃至機關消息無所不用其極,皆需兵仗局供應。當時的掌印太監與廠衛關係慎密,索性單將一批高手匠人拉出來專門研究這些物件。按照所造工具用處不同,借了《孫子兵法》中的典故,分為了風、林、火、山四字,但對外仍自稱兵仗局。風字,專精暗器、弓弩、火器等物。林字,專精各種消息機關、刑具、補給等物。火字,專精常規及奇門兵器鍛造、修補等事。山字,專精護具、大型器械等物。表麵上四字匠人各掃門前雪,實際上相互之間聯係可說是相當緊密。正德年間,火器已經傳入我朝,但番子們還是慣使弓弩,所使之弓從一石到三石不等。一石弓不能及遠,但勝在省力持久。三石弓可及遠,但能連發五箭者已是力士。故而番子多同時攜帶兩張弓,但戰陣之間瞬息萬變,往往換弓之時已錯過時機。有高手匠人提出通過弓弦鬆緊調整力道,可從一石瞬間變為三石。掌印太監聞聽大喜,命風字匠人畫影造圖,名之曰百變弓。由掌司官將圖一分為四,交由各字工匠分工協作,火字鑄造弓身,山字製造弓弦,林字製造調整弓弦鬆緊的機簧,風字統一組裝調試。可說是各司其職,分工協作。而總圖又不致外泄,就連掌司官也隻知其總圖而已,具體用量選材、火候力道各字都是秘不宣人。這也是怕周邊各國習作買通匠人的意思。

到了大清,兵仗局改為武備院,但內部四字卻仍沿用。康熙年間,四皇子胤禛龍潛之時,位於京城北新橋附近的府邸內樹木高大,枝繁葉茂。每逢盛夏之時,枝葉中常有蟬鳴叫,胤禛喜靜,不堪其苦。隨命門客家丁置鰾膠於長杆之上登高捕蟬,人數漸多,隨沿祖製設立粘杆處。康熙四十八年,皇位爭奪加劇。已被升為和碩雍親王的胤禛為登龍位,便以粘杆處的名義網羅天下草莽英雄。身登大寶後,粘杆處的勢力比之前朝廠衛有過之而無不及,兼之胤禛為人刻薄寡恩,總覺天下無不可殺之人。一時間粘杆處殺人無數,各種匪夷所思的暗殺器械層出不窮,血滴子、暗苗樁、滾龍氹諸如此類種種皆出自武備院四字匠人之手。要不是雍正爺殯天,乾隆爺生性平和,想來翻天印、打神鞭也造出來了。至嘉慶、道光年,國勢漸微。戶部裁減用度,當時朝堂腐敗,眾堂官思來想去,皇宮大內不可減,眾官吏孝敬不可減,減來減去隻有減到武備院頭上。大斧一掄,不要說研究新物件了,就連供奉衛戍京畿四大營的盔甲武器也是捉襟見肘。一來二去,四字天工也俱都疲遝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反正所屬內務府管轄,窮也窮不到哪兒去。有道是:他人騎馬我騎驢,後麵還有趕腳人。